偶蹄目(偶蹄動物)

偶蹄目

偶蹄動物一般指本詞條

偶蹄目(Artiodactyla / Even-toed ungulate),或稱“鯨偶蹄目”(Cetartiodactyla),是哺乳動物的一個分支,屬 北方真獸高目(Boreoeutheria)下的 勞亞獸總目(Laurasiatheria)。陸生種類四足各有四趾或二趾,趾甲極度特化,呈角質蹄。因每足的 蹄甲數 為偶數(四 或 二),故稱偶蹄目。

偶蹄目源自 5000萬年前 始新世踝節目,演化至今已成為大型哺乳類中最繁盛的家族之一。現存 300 余種,可分三到四個亞目:胼足亞目駱駝羊駝類)、豬形亞目西貒)、反芻亞目鹿 等);另有一支 河馬類(Whippomorpha),又稱 河馬形類,包括河馬和鯨豚類,該支系的分類階元尚未確定,一般也默認為亞目,即“鯨河馬亞目”或“河馬形亞目”。近年來古生物學遺傳學研究都強烈支持鯨類起源於偶蹄目,由陸地上的原始偶蹄類進入水中生活演化而來。DNA序列檢測顯示,與河馬親緣關係最近的動物是鯨類,而非其他陸生偶蹄類,同時河馬、鯨類比豬和駱駝更接近反芻亞目,鯨類顯然是偶蹄目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傳統的形態學分類將鯨豚類單列為鯨目(Cetacea),未被偶蹄目囊括在內,因此鯨目和傳統的偶蹄目屬於並系群。主流學說已將鯨類歸入偶蹄目,旨在構建一個完整的、有效的單系群

陸生偶蹄類均為植食性(部分雜食性種類也以植物為主食);水生偶蹄類(鯨)為肉食性,捕食魚蝦、烏賊甚至海獸。

基本介紹

動物學史,外形特徵,內部系統,生活習性,物種分布,價值作用,下級分類,

動物學史

偶蹄目(Artiodactyla)字源來自希臘文,Artios 是偶數的意思,dactyla 是足趾,Artiodactyla 是偶數的足趾。其第一趾完全退化,第三與第四趾等大,重量軸通過此兩足趾之間,第二和第五足趾退化或消失——倘若有第二和第五足趾出現,顯然比第三和第四足趾小。其足趾形態如此特異,頗易鑑別。
偶蹄目動物由古新世踝節目動物進化而來,基本上從始新世開始分化,中新世上新世是其進化的重要時期。偶蹄目在出現早期雖然有些較成功的類群,總體上不是很繁盛,但是在新第三紀以後地位日趨顯著,到現代則占據了壓倒性的絕對優勢,無論種類、數量還是分布上,均遠遠超過現存其它的有蹄類
始新世晚期(4600萬年前),三個現代亞目已經開始分化:豬形亞目、胼足亞目和反芻亞目。然而,偶蹄目並沒有占據生態主導地位,當時是奇蹄目動物的繁盛時期。偶蹄目只能占據一些邊緣生態位艱難維生。但是同時它們也在這個時候開始了複雜的消化系統的進化,從而能夠以低級食料為生。
偶蹄目偶蹄目
始新世開始出現了草。中新世的時候全球氣候變乾燥少雨,大量雨林枯亡,草原開始發育,並向全球蔓延開來,由此帶來了諸多變化。草本身是一種非常難以消化的食物,而唯有擁有複雜消化系統的偶蹄目能有效地利用這種粗糙、低營養的食物。很快偶蹄目就取代了奇蹄動物的生態位,成為了食草動物的主導。
最新的分子系統學證據表明,鯨目起源於偶蹄目,現生偶蹄目並不是一個單系,故將偶蹄目和鯨目合併為單系的鯨偶蹄目

外形特徵

偶蹄目頭上大多有角;胸腰部椎骨較奇蹄目為少股骨無第 3轉子;四肢中第3、第4趾同等發育支持體重,胃大都為復室性,盲腸短小。
河馬河馬
分為兩大類,然而各類內部形態詫異很大。豬形亞目保留四趾,臼齒簡單,腿短。犬齒常常變大成獠牙。它們都屬於雜食動物,胃構造簡單。駱駝類和反芻類則相反,傾向於向長腿、兩趾和複雜頰齒(用於對食草的適應)和複雜胃。
門齒僅下頜門齒髮達,上門齒小或退化以至消失,僅以硬皮上唇咬合取食。前臼齒和臼齒在構造上均屬高冠齒。具有適於研磨的咀嚼面。例如豬的頰齒具有隆起呈多數的小瘤狀突,稱為丘齒型。反芻類的牛、羊和鹿的頰齒具有前後擴展“V” 字形或新月形的月型齒。反芻獸與非反芻類在體型上亦不相同。反芻獸腿長、頸也長,善於奔走。非反芻獸四肢短,體型粗壯,其生活與水域的關係更密切些。偶蹄目與奇蹄目的區別在於兩者蹄數不同,奇蹄類的蹄呈1或3的奇數。反芻偶蹄類動物的頭上具角。角可大略區分為4種類型:①鹿類雄性個體的角具有分枝。夏初長出的茸角覆以皮膚,後經骨質化,表皮脫離、光裸。繁殖期過後,鹿角在翌年春天脫落。②長頸鹿的角極短小。外覆有皮膚,但角和皮從不脫落,終生存在。③牛、羊和羚羊的角不脫落,不分叉,外套有角質硬鞘。角的骨心和角鞘終生生長,老齡動物角基粗,角乾長。④北美叉角羚的角不分枝,但有小叉。角鞘每年脫落。
偶蹄目中長頸鹿是最高的動物,頭頂距地面5~5.4米。最矮小的是鼷鹿,高0.5米。本類動物以趾端的蹄著地而行,通常由粗大的第3、4趾均衡地承擔體重,第2、5趾小而呈懸蹄,或缺如。

內部系統

反芻亞目 和 胼足亞目 具復胃,均有反芻習性。由於植物纖維較難消化,而採食過程一般比較匆忙,大部分食物未經充分咀嚼就吞咽下胃,因此反芻是一種縮短取食時間並加強消化粗糙食物的特殊適應。
反芻亞目胃分四室:瘤胃蜂巢胃(網胃)、重瓣胃皺胃,食物咽下後先入瘤胃再入蜂巢胃,被胃液浸泡和軟化一段時間後,半消化的食物經逆嘔重新回到口腔 細細咀嚼,混雜唾液吞咽進入重瓣胃,最後入皺胃。胼足亞目胃分三室,重瓣胃和皺胃合而為一。
豬形亞目 和 鯨河馬亞目 為單胃,不反芻。

生活習性

以吃草、樹葉為主,僅少數種類為雜食性。

物種分布

除大洋洲、南極洲外,分布於世界各大洲。

價值作用

偶蹄目動物對人類很重要。從史前開始偶蹄目動物就是人類的主要蛋白質來源,是古人類的重要的狩獵對象。幾乎所有的人類文明里都有偶蹄目的存在(比如舊大陸諸文明里的牛、羊、駱駝,南美印第安人文明里的駱馬、羊駝等)。人類最早馴化的家畜里就有偶蹄目。偶蹄目是構成了人類畜牧業和農業的重要成分,是人類最主要的肉、乳製品來源動物,也是皮革業的重要來源動物。麝香鹿茸為名貴中藥材,中國古代早已開始飼養梅花鹿取茸入藥。1950年開始飼養麝,發展人工取香。現代人們飼養的大家畜中,有許多種類是從偶蹄目動物馴化而來,包括豬、雙峰駝單峰駝羊駝、黃牛、水牛氂牛、山羊、綿羊以及梅花鹿馬鹿、馴鹿和麋鹿等。
駱駝駱駝

下級分類

所有現生的和已絕滅的偶蹄類可分成 3-4 個亞目。
偶蹄目偶蹄目
一、胼足亞目。頭骨較長 ,無角。古老種類上門齒齊全,較後期種類中僅剩第三門齒。臼齒新月型。內含兩個科,即駱駝科包括現生的駱駝和羊駝及其祖先和已絕滅的劍齒獸科。駱駝類在始新世晚期起源於北美,到上新世才開始進入亞洲、北非及南美。中國發現的駱駝化石不多。已知更新世前期的巨副駝和更新世晚期的雙峰駝。劍齒獸科包括歐洲一些中始新世和早漸新世原始的種類。
二、豬形亞目。頭上無角。尺骨和腓骨分別不與橈骨和脛骨癒合。第三、四掌骨或蹠骨分開或不完全癒合。中國已發現的古齒獸類化石有雙錐齒獸屬等一些小型的偶蹄類和一些較大型的豨屬、古豬獸屬等。豬科化石首先出現於歐洲,形成於距今 4000 萬年前的始新世 。豬科到中世紀以後有很大的發展,遍布亞、非、歐。現代仍有5屬8種。西豨科曾分布於新、舊大陸,現僅2屬3種分布於北美南部及南美。中國已發現的豬化石有古豬弓頜豬、鎌齒豬、河豬、野豬等。
三、反芻亞目。包括鼷鹿類、鹿類和洞角類(牛、羊、羚等)。它們從始新世晚期開始出現,到中新世開始繁盛,成為分布最廣、種類和數量最多的有蹄動物。最原始的反芻類可以內蒙古晚始新世古鼷鹿為代表。古鼷鹿大小與現生的鼷鹿相近。頭上無角,上臼齒方形,臼齒有四個新月形齒尖。四肢長,掌骨或蹠骨無癒合現象。背脊彎曲。有一條長的尾巴,這在大多數反芻動物中是已失掉了的原始性質。
四、鯨河馬亞目。未被完全承認的分支,包括 鯨下目(鯨豚類)和 凹齒下目(河馬)。5000 萬年前始新世的陸生偶蹄類進入水中生活,先後演化出鯨類與河馬。特點是水生、大型化、傾向食肉(河馬以草為主食,但也會啃食殘骸腐肉)。具有光滑裸露的皮膚和豐厚的皮下脂肪,在水裡行動自如 並能適應水溫變化,但因用肺呼吸的緣故,需要將鼻孔露出水面置換氧氣,無法像魚類一樣長久潛伏於水下。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