偏岩鎮

偏岩鎮

基本介紹

簡介,自然景色,革命紅鎮,詩情畫意,歷史,景致概述,特色,古鎮集萃,黃桷樹,禹王廟與戲台,武廟,靈官廟,九台棧,書樓戲樓,黑水灘河,鐵匠鋪,水車,“十字”歌決,購物美食,紀念收藏,經典美食,旅遊指南,進出交通,氣候與游季,停留住宿,順道遊覽,古鎮欣賞,

簡介

偏岩鎮,位於重慶市北碚區東北部,華鎣山西南麓,地處鄰水、合川、渝北的交通要衝,該鎮目前的交通狀況為:距北碚城區46公里,至重慶市中心87公里(其中24公里為高速公路),至重慶江北國際機場57公里。2008年,重慶外環高速公路全線貫通,屆時,經外環高速公路到偏岩古鎮的交通狀況為:至重慶市中心約50餘公里(其中高速公路約35公里,二級旅遊景觀公路約15公里),車程約35分鐘,距離重慶江北機場約45公里(其中高速公路約30公里),車程約25分鐘。

自然景色

偏岩鎮,是重慶通往華瑩古道上的一座工商古鎮,昔日商賈雲集,商貿繁容,名播川峽湖廣。雖經數百年的時代變遷,但其街道、建築、民風、市情仍然保留著昔日古樸、優雅的風貌。古鎮依山傍水而建,幢幢木屋磚舍依山分布,重重疊疊,錯落有致。一條蜿蜒曲折的黑水灘河緊緊環抱著古鎮,緩緩流動的河水清澈見底,河岸高大粗壯的黃桷樹疏密相間。這些百年老樹,盤根錯節,棵棵枝繁葉茂,像巨大的傘遮天蔽日,掩蔭著傍水而築的民居小舍。民間小舍的後門,建有小石梯與河灘相通,共人們下河取水、漿洗……一座長條青石的小橋跨水橫亘,連線著鎮外的通道。古鎮處處透著恬淡之美,集"古鎮、美鎮、紅鎮、名鎮"為一體的特色。何為古鎮?建鎮300多年來,基本保持了古鎮的建築特色。有老街區、古戲台、禹王廟、古客棧、古石橋、玉屏書院等老建築;有鬧連宵、山歌會、秧歌舞等民間藝術;有木雕、石雕、鐵器 、服飾等民間工藝。何為美鎮?是"小橋、流水、人家"詩情的真實再現。一條小溪三面圍鎮而流,數十棵百年老樹伸出綠色巨傘半掩其中,場鎮新舊建築截然分開,各呈特色,依然歷史的畫卷,是重慶市美術專業、攝影專業院校的寫生基地。
偏岩鎮偏岩鎮

革命紅鎮

何為紅鎮?該鎮是中國共產黨早期活動據點之一。1926年加入中國共產黨的龍子仁就以偏岩響水國小為據點,傳播革命思想。1946年共產黨員陶昌宜受中共中央南方局的派遣,與黃有凡、李青林、王朴、陳宗愚一道創建農村工作據點,完成重慶-復興-靜觀-石壩-偏岩-華鎣山的秘密通道,為華鎣山武裝起義做出重要貢獻。到1947年該鎮在建黨支部7個,有地下黨員80餘人。何為名鎮?重慶市政府首批命名該鎮為歷史文化名鎮,其知名度更大,先後有中央電視台的《023檔案》、《岸》、《背軍挎包上學的娃》劇組,義大利cattleya.s.p.a公司主拍、中國協拍的電影《消逝的星星》劇組,安徽電視台的《朝霞滿天》劇組,中央電視台的《旅行家》欄目,重慶衛視《巴渝人家》欄目都來此拍攝過影視。中央電視台新聞頻道還以《走進偏岩》為題進行專題報導。
偏岩鎮偏岩鎮

詩情畫意

古鎮依山傍水而建。立於鎮外,極目遠望,可見幢幢木屋磚舍依山分布,重重疊疊,錯落有致。一條蜿蜒曲折的黑水灘河緊緊環抱著古鎮,緩緩流動的河水清澈見底,河岸高大粗壯的黃桷樹疏密相間。這些百年老樹,盤根錯節,棵棵枝繁葉茂,呈巨大的傘狀遮天蔽日,掩映著傍水而築的居民小舍。民居小舍的後門,間有小石梯與河灘相通,供人們下河取水、漿洗……一座長條清石的小橋跨水橫亘,連線著鎮外的通道。古鎮處處透著恬淡之美,頗具“小橋、流水、人家”的詩情畫意。
偏岩鎮偏岩鎮
古鎮街道用清石鋪築而成,順黑水灘河長約400米。街道兩旁的店鋪鱗次櫛比,店鋪建築多為木竹結構,皆以木斗為骨架,或以木版為牆,或以竹編籬笆糊粉為牆。屋頂多為硬山頂或懸山頂,灰瓦素牆,簡陋中透出清新、素樸的氣息。有些臨街而築的小樓,底層空間開敞,多為店堂。上層宅樓呈吊腳式樓,懸空依柱而築,即節省了街道路面,又達到了“讓出三尺地,多占一份天”的設計效果。宅前端的花窗與欄桿均雕飾古雅,極富情趣。花窗裝飾或幾何紋樣,或為花卉、果實圖案,一覽無餘;憑欄遠眺,東有石佛寺,西有龍興寺,南有響水寺,北有天皇寺,遠處山光水色,盡收眼底。

歷史

偏岩古鎮清代屬江北廳禮里六甲,始建於康熙十年(1655年),在清代稱“接龍場”。乾隆二十年(1755年),接龍場開場,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始在此建場為鎮。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清政府設仁、義、禮3里對場鎮進行管轄,接龍場系禮里六甲。道光二十四年(1844年)改接龍場為偏岩場。民國十八年(1929年)置偏岩鎮,民國二十九年(1940年)改鎮置鄉,1955年改置偏岩區,1956年復置鄉。1994年復置偏岩鎮,1995年區劃調整,由渝北區劃入北碚區。2002年4月被命名為首批“重慶市歷史文化名鎮”。
偏岩鎮偏岩鎮
2005年8月,根據“渝府[2005]172號”檔案,重慶市政府撤銷北碚區偏岩鎮,整體併入金刀峽鎮

景致概述

古鎮的正街,由長條的青石鋪築,一直沿黑水灘河蜿蜒而去。一路木舍錯落,小橋流水,綠樹掩映,長達400多米。自古鎮中段,一青石板橋橫跨小河連線鎮外,以橋為界,主街被攔腰分為上、下街。上街當交通要衝,店鋪林立,其北端為公眾集合之地,現存武廟禹王廟、戲樓,上、下街尾均構臨河半廊接村野,是集交通、交往兼賞景、休閒的好地方。
黑水灘河黑水灘河
主街幾無梯坎,空間序列依地勢起承轉合,節點處多為公共活動休閒空間。兩旁的店鋪鱗次林比,城裡早已不用或難得一見的草鞋、麻鞋、麻繩火鉗火鉤、木擂缽、石碓窩,都可以在這裡找到,而農村專用的棕毛蓑衣、竹編斗笠、鐵鋤鋼鐮等等更是應有盡有。
店鋪建築多為木竹結構,皆以木斗為骨架,或以木板為牆,或以竹編籬笆糊粉為牆。屋頂多為硬山頂或懸山頂,茨瓦素牆,簡陋中透出清新、素樸的氣息。有些臨街而築的小樓,底層空間開敞,多為店堂。上層宅樓呈吊腳式樓,懸空依柱而築,既節省了街道路面,又達到了“讓出三尺地,多占一份天”的設計效果。毛前端的花窗與欄桿均雕飾古雅,極富情趣。花窗裝飾或為幾何紋樣.或為花卉、果實圖案,一覽無餘。
站在樓上憑欄遠眺,東有石佛寺,西有龍興寺,南有響水寺,北有天皇寺,遠處山光水色,盡收眼底。在老街中部,一幢名為“九合棧”的木造樓宇格外引人注目。它樓高三層,似拔地而起,在古鎮房屋中似鶴立雞群。樓的底層大堂開敞,中有樓梯引向天井般的中堂,中堂前部為迴廊樓閣,左右各有扶梯通達上一層樓閣。樓閣花窗與欄桿層層均有木雕裝飾,裝飾圖案精巧別致,華麗富貴。
轉過橫街,空間高朗開闊,這便是古鎮的公眾集合之地--禹王廟與戲台。禹王廟為一縱向木穿斗大堂式建築,灰瓦粉牆,樸素大方。堂內曾供禹王牌位與塑像。禹王宮前是一古色古香的戲台,戲台上層空間開敞,四周樑柱間飾以雕刻精美的古代戲劇圖案,戲台下為暗層,專供雜勤之用,節慶之時,周圍鄉鄰與來往客商雲集於此,看戲娛樂,熱鬧非凡。
走到鎮外,極目遠望,一片烏黑的泥瓦參差錯落覆蓋著小鎮,幢幢木屋磚舍依山分布,重重疊疊,錯落有致。一條曲折的黑水灘河緊緊環抱著古鎮,緩緩流動的河水清澈見底,在此劃道優美的圓弧,奔南而去。整個小鎮顯得陳舊、古老、清新、潔淨、沉著、靜謐、溫馨、祥和。河岸高大粗壯的黃桶樹疏密相間。一圈新老錯雜,大小不一、葉色嫩綠的黃桷樹,鬱鬱蔥蔥,盤根錯節,棵棵枝繁葉茂,呈巨大的傘狀遮天蔽日,掩映著傍水而築的民居小舍,間有小石梯與河灘相通,供人們下河取水、漿洗……頗具“小橋流水人家”般的詩情畫意。
這裡還是當年華鎣山游擊隊經常活動的地方,你到此遊覽,便會聽到《紅岩》一書中“雙槍老太婆”的許多動人故事。現在的古鎮已成為美術院校師生寫生的最佳處。電影電視拍攝民俗民風的外景地,也多次選在古鎮上。如今,偏岩古鎮每年接待遊人達數萬人次。

特色

偏岩古鎮上的建築反映了“天地人合一”的哲學思想,充分體現了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理念。它依山傍水,陰陽迭分。它負陰抱陽,座東朝西,黑水灘河環抱古鎮,呈天然“太極”。它東西方山川奇異,中部清溪緩流,優美的自然環境與人工建築巧妙地融為一體,相得益彰,和諧多趣。
黑水灘河黑水灘河
古鎮規劃布局嚴謹,清幽。民舍、庭院、街巷、出口、入口、禮制中心、文化中心皆布局嚴謹,功能分區,此呼彼應。
古鎮上的建築類型十分豐富。民居、鋪面、書院、廟宇書樓戲樓等建築一應俱全。
古鎮的建築風格恢宏與樸素並存。民居、鋪面多為樸素、簡潔格調,而廟宇、戲台則體現著大氣豪邁的建築風格。

古鎮集萃

黃桷樹

位於古鎮村頭。是偏岩古鎮的一景,已有五百多歲,粗大的樹幹要4個人合抱才能勉強抱擾,當地人把它稱為“黃桷樹之母”。據說村里其它的黃桷樹是用它的樹幹插成的,它們都是它的孩子,所以這么多年來它一直守護著這片土地。

禹王廟與戲台

禹王廟為一縱向木穿斗大堂式建築,灰瓦粉牆,樸素大方。堂內曾供禹王牌位與塑像。禹王宮前一古色古香的戲台,戲台上層空間開敞,專供勤雜之用。節慶之時,周圍鄉鄰與來往客商雲集於此,看戲娛樂,熱鬧非凡。
偏岩鎮

武廟

武廟位於古鎮上場場口東側,於乾隆初年修建,大殿面積約400餘平方米,飛檐翹角,雕樑畫棟,整個建築恢宏大氣,蔚為壯觀。門外匾額高懸,上書“日在天中”四個大字,字跡遒勁俊逸。大殿正中,木塑關羽身像,高約丈余,身著鎧甲,紅面美髯,關平周倉分立左右;左供張飛塑像,手執蛇矛,盔甲加身,眉須皆立,透出勇猛之氣;右供“正江王爺”(楊戟,亦稱“二郎神”)神像,全幅披掛,騎在猛龍背脊,左手擒龍角,右手舉鮮花利斧,作勢欲砍。三尊塑像工藝精湛,入刀無不至細微,纖毫畢現,栩栩如生。大殿左側為鐘鼓樓,原有大鐘大鼓,大鐵鐘高約1.6米,底徑1.5米,腰徑0.9米;大鼓直徑約1.8米。右側為“正官寧”,系客人休息,小聚處所。

靈官廟

武廟門前為一六角樓,共六層,與武廟齊高,稱為“靈官廟”,內供靈官菩薩,高約丈余,周身鍍金,眉須皆紅,凶神惡煞,手執鞭子,作勢欲打。武廟左右各有書樓引向對面戲台。
靈官廟靈官廟

九台棧

樓高三層,底層大堂開敞,中有樓梯引向天井般的中堂,中堂前部為迴廊樓閣,左右各有扶梯通達上層樓閣。樓閣花窗與欄桿層層均有木雕裝飾,裝飾圖案精巧別致,華麗富貴。

書樓戲樓

系武廟同期所建。書樓為長廊式建築,分上下兩層,上層與戲台齊平,花窗欄桿均有木雕裝飾,頂部檐子有以戲劇場景為圖的雕飾,千姿百態、精巧別致。正中掛有牌匾,上書“古月樓”三個大字,書樓上層為官紳名流看戲品茶之處,平民百姓則匯聚底層院壩。戲樓原名“萬年台”,與武廟遙相呼應,青瓦蓋頂,檐頂起翹、舉折,四根頂梁大柱呈梯形排列,體現熱烈、高亢、恢宏、大氣的建築風格。戲樓分兩層,上層空間開敞,四周樑柱間飾以雕刻精美的瑞靄祥雲、人物花草;下層為暗層,供化妝、更衣、勤雜之用。

黑水灘河

古名亭溪,源出大華鎣山寶頂南坡,沿古鎮自北向南流過,鎮境段長9公里,因以前上流有祼露煤岩,細煤塊被沖入河內與沙石相雜,河灘顯黑而得名。河水清澈,魚蝦可辨,波光粼粼,薄霧縹緲,沿河可遠觀山川秀色,近覽田園風光,身心俱回自然。

鐵匠鋪

古鎮有一陳姓鐵匠鋪,秉承了傳統的治鐵技術,技術代代相傳,採用燒煤煉鐵、風箱鼓風、鋃頭錘打技術,女子掄大錘,男子負責打磨,手工打鐵聲音時緩時疾,韻律感強,宛如打擊樂器所發節奏,極為動聽,常引得過往遊客駐足觀看。
偏岩鎮偏岩鎮

水車

亦稱“筒車”,竹製而成,以水為動力沖筒車旋轉,上系竹筒,將水汲至高處,供灌田、人畜飲水之用。水車順水流轉,為古鎮增添了動態風景。

“十字”歌決

民間還有“十字”歌決吟唱古鎮,清淡地勾畫出了古鎮輪廓,其人文、自然景觀從中可見一斑:一條困牛(地形呈困牛形),兩座古剎(武廟、禹王廟),三處聖地(三聖公、羅善堂、萬壽宮),四寺繞周圍(東有石佛寺、西有隆興寺、南有響水寺、北有天皇寺),五賈在市(同陰公、翠升恆、慶昌祥、四積風、上官店五家大商號),六(綠)潭幽深(沿河六個綠潭,平均水深三米餘),七部水車轉(沿街河邊七部水車),八曲黑水灘(境內黑水灘河蜿蜒曲折,有八道彎),九門保全康(有九道門出入古鎮),十(石)獅丈二高(下場槐陰橋東橋有一石獅,高一丈二尺)。

購物美食

紀念收藏

磨花玻璃器皿、三峽石硯、木石緣堂根雕、衛華竹編、縉雲甜茶西農茶葉縉雲毛峰、西農春綠、西農花茶。

經典美食

京醬風肉:是重慶涪陵地區的民間傳統食品,素以色美味鮮,爽口不膩而聞名,食用時蒸、炒、爆皆可,佐餐下酒皆宜。
金角牌老四川五香牛肉干:始創於1937年。以優質鮮牛肉為主料,配以砂糖、川鹽、天然香料、精煉植物油等精製而成,具有獨特的五香味。有健脾益氣、養胃舒肝、強筋壯骨的功效。

旅遊指南

進出交通

重慶朝天門汽車站乘到金刀峽的汽車,中途在偏岩鎮下車即可。也可在重慶乘車到北碚,然後轉車到偏岩。
偏岩鎮偏岩鎮

氣候與游季

偏岩古鎮屬典型的亞熱帶溫暖濕潤季風氣候,年平均氣溫18.4℃,年平均降水量1105毫米,具有春早、夏熱、秋短、冬暖的特徵。

停留住宿

偏岩鎮住宿方便,龍鳳賓館相對條件較好。

順道遊覽

為四川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始建於1146年,至今已有近860年的歷史。寺廟占地5000平方米,為整體四合院建築,是集寺、塔、坊、表為一體的建築群體,也是中國中原地區自唐以後失傳的以塔為中心的建築實物。
塔坪寺塔坪寺
地處北碚地區天府鎮,南北走向、全長達10公里,是目前西南地區嘉陵江流域喀斯特地形上發育最為完整、景致最好、洞距最長、品位最高、距城市最近的古溶洞。

古鎮欣賞

偏岩鎮偏岩鎮
偏岩鎮偏岩鎮
偏岩鎮偏岩鎮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