俾路支巨獸

俾路支巨獸

俾路支巨獸是巨型食草奇蹄類的絕滅動物,屬名Baluchitherium。化石見於亞洲的上漸新統和下中新統。與現代犀牛有親緣關係,但無角,是古今最大的陸生哺乳動物之一。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俾路支巨獸
  • 拉丁學名:baluchitherium
  • :動物界
  • :脊索動物門
  • 亞門:脊椎動物亞門
  • :哺乳綱
  • :奇蹄目
  • :巨犀科
  • :巨犀屬
基本信息,化石發現,生活習性,滅絕原因,

基本信息

站立時肩高約5.5公尺(18呎),頭骨長度大於1.2公尺(4呎),與身體相比仍然較小。
有較長的前腿和長脖子,這樣大概能夠吃到樹葉與樹枝,四肢粗大而強壯。與僅見於亞洲漸新世的巨犀屬(Indricotherium)有較近的親緣關係,長相也與巨犀類似。
中文學名:俾路支巨獸 拉丁學名:baluchitherium
存在年代及地區:漸新世(距今3500到2400萬年前)的亞洲大陸
界:動物界
綱: 哺乳綱
目:奇蹄目
屬: 巨犀屬 (Paraceratherium)

化石發現

1911 年,克來福・弗斯特・庫柏爵士,一位英國科學家,在俾路支,即現在的巴基斯坦,發現了一隻巨型哺乳動物的骨骼化石。由於骨骼不全,他想像不出這隻動物的體形。據他推測,這可能是一種久已滅絕、不為人知的犀牛。為了標明發現地,庫柏將這隻動物命名為“俾路支巨獸”。
1922年8月5日,由羅伊・齊普曼・安得魯率領的一支美國考察隊,又在中亞地區找到了這種亞洲巨型哺乳動物的一些骨骼。考察隊先是在一處谷地發現了一塊巨大的骨骼,然後又在附近找到了一塊不完整的下顎骨,上面的牙齒“大如蘋果”。如此巨大的骨骼令考察隊全體隊員陷入深思。他們推測這便是傳奇般的俾路支巨獸的骨骼。次日,他們又返回那片谷地,發掘出數百片頭蓋骨碎片。頭蓋骨的正面還有牙齒。考察隊中的古生物學家檢驗了這些骨骼和牙齒,得出結論,這種動物是一種巨大的無角犀牛。
作告一段落時,一共找到屬於同一隻動物的 365 塊頭蓋骨碎片。這些碎片被送回位於紐約的博物館進行清洗和復原。古生物學家用了幾個月的時間,像做拼圖遊戲一般將這些碎片拼接復原。最終,人們得到了第一個完整的俾路支巨獸頭蓋骨。它足有4.5英尺長,真是大得驚人!後來人們發現,相對於巨獸龐大的身體而言,它的腦袋實在不算大。
有關俾路支巨獸的下一個發現經過如下:同一考察隊中一個目光敏銳的人看到,黃色的沙漠中有一塊白骨閃閃發光。經發掘,發現這是巨獸的腳骨及小腿骨。骨骼呈站立狀,仿佛巨獸正小心翼翼地抬起後腿向前走。站立狀的化石十分罕見。唯一符合邏輯的解釋是:流沙吞噬了這隻正在行走的巨獸。
想到這裡,科學家們推測,巨獸的右前腿應在前方約12英尺處。他們細心地丈量了距離,在相應的地方開始挖掘,並找到了一塊如同樹幹一般粗的巨型骨骼化石。此後,他們又輕而易舉地找到了左側兩隻腿的骨骼。這隻巨獸顯然是闖進了流沙區,並且陷入了流沙底部。它必定是全身都陷入了流沙,否則死亡時身體便會倒向一側。事實是,它龐大的身軀陷於流沙之中,保持了站立的姿態。數千年前,覆蓋地面的岩石被侵蝕剝落,巨獸尚未腐蝕的骨骼便露出了地面。可以說,這隻巨獸原地站立了 2000 萬年。再結實的鞋子也不頂用啊!
安得魯博士在日記中寫到:“如果能在數千年前發現這具骨骼的話,它一定還是完好無損的。”
此後,在1928年的一次考察中,人們又發現了另一具巨獸的骨骼。這隻俾路支巨獸死在一條湍急的河流邊上。肉早已腐爛,骨骼也散架了。較小的骨頭被河水沖走了,可是巨大的腿骨仍留在原處。它們太重了,河水不能將其移動。有些骨骼比人的身體還大,單是前腿的大腿骨便長達4英尺,人的上臂根本無法與之相比。這絕對是巨獸之腿!這一點後來得到了證實。
在上世紀九十年代初,法國古生物學家J. Welcomme開始了在俾路支省找尋這種神秘生物化石的探索之旅。依據前人的足跡找到了Cooper第一次發現俾路支獸的地方:德拉布格蒂(Dera Bugti)。經過多年的努力,1997年Welcomme終於在德拉布格蒂附近的山谷中發現了俾路支獸的手指化石。
此後,在附近200平方米以內還出土了大量化石,其中不乏驚人的化石新發現。這裡的俾路支獸化石都是“躺著的”。可能史前河流把它們帶到這裡,並堆積起來。科學家還在化石上發現鱷魚牙齒的咬痕,也許俾路支獸是鱷魚經常捕獵的對象之一。
2003年,法國小組經過對每塊不同大小的骨頭化石的研究,重建了俾路支獸的完整骨架模型。從骨架可推斷這種史前巨獸可高達5米,重20噸,幾乎是大象的三倍。
考察所得的化石在紐約復原了。人們確定,這種俾路支巨獸是迄今為止所發現的最大的哺乳動物化石。它從鼻子到尾巴長35英尺,成年巨獸肩部高18英尺。當它仰起脖子時,鼻尖距地面25英尺,比最高的長頸鹿還高出9英尺。6英尺高的人幾乎摸不著它的肚皮。俾路支巨獸被證實是一種巨大的無角犀牛。如今的犀牛有角,而當年體格龐大的巨獸則不需要任何防衛武器。

生活習性

巨獸以嫩葉為食,吃樹木頂端的葉子、嫩枝和花蕾。它體格高大,脖子很長,能輕易地吃到高枝上的樹葉。它性情溫和,可是沒有哪種食肉動物敢於侵犯健康的成年巨獸。然而,一定也曾有過尖牙利齒的貓科動物悄悄靠近巨獸群,伺機撲向離隊的小獸或病弱的老獸。
顯然,俾路支巨獸約在2000萬年前的中新世生活在中亞地區。當時氣候溫暖濕潤,地面上河湖縱橫,青草茂盛。中亞地區雖沒有密布的森林,卻也不乏樹木。

滅絕原因

中新世中期,印度板塊與亞洲板塊相撞,喜馬拉雅山脈隆起了。這個山脈像牆一般擋住了暖濕氣流,引起了氣候變化。中亞地區變得乾燥,樹木消失了。俾路支巨獸沒有遷徙,而是留在了中亞地區。這種動物十分依賴於溫暖濕潤的氣候,然而它所適應的環境已發生了變化。不遷徙的結果便是滅絕。
過於依賴於某種生存環境是造成物種滅絕的原因之一。喜馬拉雅山脈的隆起使環境發生了較快的變化。俾路支巨獸所依賴的生存環境不復存在,而它們又不能適應新的環境;因此,在地球上繁衍了1000萬年之久的俾路支巨獸逐漸滅絕了。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