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行道地經

梵名Yoga -ca^rya-bhu^mi-su^tra 。凡七卷。略稱修行經。印度僧伽羅剎(梵Sam!gharaks!a )作,西晉竺法護譯。收於大正藏第十五冊。本書纂集眾經所說有關瑜伽觀行之大要。現行本共三十品,品目如下:集散、五陰本、五陰相、分別五陰、五陰成敗、慈、除恐怖、分別相、勸意、離顛倒、曉了食、伏勝諸根、忍辱、棄加惡、天眼見終始、天耳、念往世、知人心念、地獄、勸悅、行空、神足、數息、觀、經學地、無學地、無學、弟子三品修行、緣覺、菩薩。

經文介紹,佛教內容,人物簡介,

經文介紹

《修行道地經》,共七卷,又稱《修行經》。印度僧伽羅剎作,西晉竺法護譯。
《修行道地經》是纂集眾經所說有關瑜伽觀行之大要而成,現行本分為三十品,品目如下:集散、五陰本、五陰相、分別五陰、五陰成敗、慈、除恐怖、分別相、勸意、離顛倒、曉了食、伏勝諸根、忍辱、棄加惡、天眼見終始、天耳、念往世、知人心念、地獄、勸悅、行空、神足、數息、觀、經學地、無學地、無學、弟子三品修行、緣覺、菩薩。三十品中,後三品為古本所無,講述聲聞、緣覺、菩薩之三乘道,而主張菩薩道為真正之佛道,所引化城、火宅三車兩大譬喻,見《法華經》,可知後三篇乃據《法華經》而來。六朝初期,鳩摩羅什入關以前,中原已經盛行講述此經。此經異譯本有:後漢安世高譯《道地經》一卷,後漢支曜譯《小道地經》一卷。

佛教內容

【修行道地經(梵Yoga-carya-bhu^mi-su^tra)《 中華佛教百科全書 》】 七卷。
印度·僧伽羅剎(Sam!gharaks!a)作,西晉·竺法護譯。又作《修行經》。系纂集諸經所說瑜伽觀行之要義而成。收在《大正藏》第十五冊。撰者僧伽羅剎,於佛滅後七百年生於印度須賴國。後入乾陀羅國,迦尼色迦王曾以師禮待之。
本經現行本計分三十品,品目依次如下︰集散、五陰本、五陰相、分別五陰、五陰成敗、慈、除恐怖、分別相、勸意、離顛倒、曉了食、伏勝諸根、忍辱、棄加惡、天眼見終始、天耳、念往世、知人心念、地獄、勸悅、行空、神足、數息、觀、經學地、無學地、無學、弟子三品修行、緣覺、菩薩。
其中,後三品為古本所無,其中所述,為聲聞、緣覺、菩薩之三乘道,而主張菩薩道為真正之佛道。所引用之化城、火宅三車之二喻,為《法華經》之譬喻。可知後三品乃據《法華經》而來。又,本經異譯本有後漢·安世高譯《道地經》一卷、後漢·支曜譯《小道地經》一卷等。
◎附︰印順〈讀‘大藏經’雜記〉(摘錄自《華雨集》三)
《修行道地經》卷七,是〈弟子三品修行品第二十八〉。依《出三藏記集》(卷二),竺法護所譯的,《修行經》七卷一,二十六品。《三品修行經》一卷,‘安公雲︰近人合大修行經’。可見這本是不同的,但合而為一,已經太久了!前六卷是《修行道地經》,第七卷是《三品修行經》。雖譯者都稱之為經,其實《修行道地》是論書中的‘觀行論’;《三品修行》是分別三乘修行的論典,最好是恢復為原來的二部。
[參考資料]《僧伽羅剎所集經》序;《開元釋教錄》卷二;《閱藏知津》卷三十八。

人物簡介

竺法護,西晉高僧。法護祖先為月支人,世居敦煌。八歲出家,師事竺高座,遂以竺為姓。性純良而好學,每日誦經數萬言,博覽六經,涉獵百家。當時中原地區雖然禮拜寺廟、佛像,然而大乘經典未備,法護立志西行,遍通西域三十六國語文,泰始元年,攜帶大批經典返回東土,居於長安、洛陽,專事譯經,精勤行道,廣布德化,時稱月支菩薩、敦煌菩薩。太康六年,法護譯出《正法華經》,國人始知觀音之名。據《出三藏記集》記載,法護譯經共有《普曜》《大哀》《持心》《賢劫》《維摩》《無量壽》《正法華》《度世品》《首楞嚴》《光贊般若》等大乘經典一五四部、三○九卷。《歷代三寶紀》依諸經錄而增列法護譯作為二一○部、三九四卷,《開元釋教錄》則刪減為一七五部、三五四卷。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