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資源配置

廣義的信息資源配置,指將有用的信息及其與信息活動有關的信息設施、信息人員、信息系統、信息網路等資源在數量、時間、空間範圍內進行匹配、流動和重組。

信息資源的配置形式有多種,可以分為數量配置、時間配置、空間配置等類型。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信息資源配置
  • 定義:有用的信息的匹配、流動和重組
  • 目的:社會經濟福利的最大化
  • 意義:達到福利水平的各種組合
  • 類型:數量配置、時間配置、空間配置等
  • 配置的方式:市場、計畫配置
定義,目的,類型,基本要求,方式,

定義

狹義的信息資源配置,指將有用的信息在不同的時間和不同地區、不同行業、不同部門進行分配、流動和重組。
習慣上,信息資源的配置有時指其廣義,有時指其狹義,有時混合使用,並沒有進行嚴格的區分。但我們認為,廣義的信息資源配置僅適合於信息產業內部,在信息產業之外,信息設施、信息人員等的配置屬於一般性的資源配置。狹義的信息資源配置,既適合於信息產業,也適應於其他產業

目的

信息資源有效配置的目標就是實現信息資源在社會各行業中的均衡合理配置,實現社會經濟福利的最大化。所謂均衡合理配置,是指在兼顧公平和效率的前提下,權衡國家、地區、部門、組織和個體用戶的信息需求,有先後、有緩急、有側重、有傾斜、有計畫地合理地配置信息資源
實現社會經濟福利最大化,是資源配置的根本目的,這裡的資源是指所有的資源而言的,包括有形的資源和無形的資源。在這裡談到的是信息資源的配置,那么我們在這個篇幅中所說的經濟福利其實是指“信息福利”,這個是實施信息資源配置的根本目的。
我們知道,社會經濟福利最大化指的是這樣一種狀態:無論作任何改變都不不可能同時使一部分人受益而其他人不受損,也就是說,如果資源配置達到了最最佳化時,一部分人進一步改善處境必須以另一些人的處境惡化為代價,反之,如果資源配置是低效率的,那么通過改變現有的資源配置,至少一部分人可以提高福利水平,而不減少其他人的福利
那么在涉及到信息資源配置的時候,我們同樣可以引用這種觀點。社會要進行信息資源配置,就是要是信息資源在社會上的配置效率達到最優,實現社會信息福利的最大化,這個是進行信息資源配置的最終目的。
個人的經濟福利取決於他們各自消耗多少商品和勞務,由此出發,我們可以從兩個不同的方面來思考社會信息福利的涵義:
1、在直接的意義上,
個人的信息福利取決於他們各自消費多少信息商品信息服務。對於物質資源而言,由於社會總的資源是有限的,人們能夠消費的物質資源的總量是有限的,物質資源的配置就是要將總量有限的商品勞務在不同的個體之間進行分配,達到福利水平的各種組合,並試圖使某些人的效用水平在其他人的效用不變的情況下有所提高。而對於信息資源,由於其具有使用的非消耗性和非排他性,任何個人增加對信息商品信息服務消費或者占有並不會減少其他人的對信息商品和服務的消費,因而,整個社會上的信息資源能夠被充分的利用,即能夠實現充分的共享就是信息資源的最優配置。換句話說,就是信息資源共享程度的提高就意味著信息資源配置效率的改進。
2、在間接的意義上講,
很多時候,信息資源並不是以信息商品信息服務的形式存在的,而是以一種“促進劑”的形式參與物質產品生產,通過增加物質產品的產出或者質量來滿足人們的信息需求,使既有的信息福利邊界向上移動。這種形式同樣可以視為信息福利

類型

信息資源的配置形式有多種,可以分為數量配置、時間配置、空間配置等類型。
1、信息資源的數量配置
信息資源的數量配置包括信息的存量配置和增量配置,總量配置和個量配置。信息資源存貯量應當達到一定規模才能滿足信息需求,同時要根據新信息的巨量增長和信息需求的不斷變化,及時組織貯存新的信息。無論是存量還是增量,都要保證信息資源的足夠種類。種類也並非越多越好,而是以滿足不同類型信息需求為依據,這需要研究總量和個量的關係。一般來說,信息資源無論是實現存量配置還是增量配置,總量配置還是個量配置,都有相當大的難度,這是因為任何個人或機構都可能既是信息的利用者也是信息的生產者,這容易導致所需要的信息千差萬別,無所不包。
2、信息資源的時間配置
信息資源的時間配置是指在過去、現在和將來三種時態上的配置,既對不同時段上的信息進行貯存,又滿足用戶對不同時段上的信息需求。不同類型的信息時效差別較大,一般來說,科學技術信息相對穩定,其效用隨著時間推移逐漸過時,表現為一種老化;商務信息的時效性很強,一條價值連城的信息可能在一夜之間變得分文不值。因此,在不同的時態上對不同種類的信息資源進行配置是保證信息資源結構具有合理時效分布的重要指標,也是滿足用戶信息需求的前提。
3、信息資源的空間配置
信息資源的空間配置是指信息資源在不同地區、不同行業部門之間的分布,實質上是在不同使用方向上的分配。信息資源的地域分配存在嚴重的不均衡性,各地域、各行業並不能依靠信息需求和使用方向合理使用信息資源。這主要是因為信息資源在不同行業、地理區域的信息量分布和信息基礎結構存在著很大的差距。信息資源在空間最佳化配置的先決條件是構建先進的信息基礎結構。
無論是從時間上,還是從空間上、數量上,信息資源的配置都是以已有的資源條件為基礎。無論是“硬”資源,還是“軟”資源,相對於一定時期內信息用戶的需要和國家信息系統的具體目標而言,都是有數量與質量上的相對盈餘和相對虧負這兩個特點。這就要求通過信息資源配置過程,將信息資源的相對盈餘和相對虧負進行合理調節和利用。

基本要求

信息資源配置必須遵循下列基本要求:
第一,要以社會信息需求為依據。
信息資源配置必須符合社會的信息需求狀況,只有這樣才能實現信息商品生產的目的,用戶對信息的需求和利用是信息資源配置的最基本的依據。人類的信息需求是一種複雜的社會需求,影響因素多種多樣,需求千差萬別,信息資源儘管量大面廣,但對於用戶在特定時間、特定空間的特定需求來說,總是有限的。配置信息資源的結果,都體現在對社會信息需求的滿足程度上。滿足社會信息需求的程度越高,信息資源最佳化配置的程度就越高;反之,滿足社會信息需求的程度越低,信息資源最佳化配置的程度就越低。如果社會信息需求僅僅表現為追求數量上的滿足,信息資源的有效配置就是提供儘可能豐富的信息商品信息服務以滿足需要;如果社會信息需求同時或主要表現為追求信息商品的質量,信息資源的有效配置就應當包括信息商品與信息服務質量的提高以至把它當作一個主要的方向。否則,不能滿足社會對信息商品與信息服務的質量需要,信息資源配置就不可能有效和最佳化。
信息資源不論是在時間、空間矢量上的配置,還是品種、數量上的配置,其依據都是用戶對信息資源的需求性。因此,合理配置信息資源,使之最大限度地滿足社會各階層人們的不同信息需要,這是有效配置的出發點和歸宿。
第二,利用性原則。
信息資源有效配置的落腳點是用戶有效的利用。因此,應對信息服務工作的特點及時進行適應性調查,積極探索信息服務的新模式,使信息資源得到有效的利用。
第三,要儘可能降低信息資源配置成本
信息資源配置成本是指信息資源配置中的資源耗費,即信息資源所需付出的代價。信息資源配置的目的是創造更多財富,配置成本高就必然會降低信息資源配置的效率。因此,儘可能減少信息資源配置成本是信息資源配置的基本要求。信息資源的特性決定了信息資源配置成本不能再用固定成本可變成本來衡量,而可分為信息資源配置的存量成本和增量成本。信息資源存量配置成本是指已完成配置過程的信息資源體系分布所耗費的社會財富以及保持現有信息資源結構所耗費的社會財富之和。信息資源增量配置成本是指增加信息資源配置時所耗費的社會財富總和。顯而易見,社會擁有的信息基礎設施,包括通信網路、計算機網路和信息網路,以及擁有的實用型商業數據或公眾資料庫的數目影響著信息資源配置時增量配置的成本大小。
第四,要有利於信息資源共享。
這是信息資源配置的特有要求,也是由信息資源本身的特性所決定的。信息資源共享是信息社會的基本要求,信息資源有效配置就是尋求適合科技、經濟和社會發展需要的、功能多、效率高、結構合理的信息資源體系,以達到信息資源共享的目的。信息資源配置必須打破傳統的信息資源部門所有以及自我封閉、各自為政的小生產模式,形成重點突出、協調互補的信息資源聯合配置格局。

方式

信息資源是戰略性社會資源,其有效配置受社會信息結構的約束,並且通過信息的分散和集中來實現對信息資源的配置。信息資源配置方式有市場配置計畫配置市場與計畫雙重配置三種。
信息資源的市場配置是由信息資源供需雙方以市場價格和市場供求變化等分散信息為主要依據,自由作出選擇。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市場就是一種價值規律自行調節的經濟體制和經濟運作方式,與“計畫”或“國家調節”相對應。
信息資源的市場配置是基於信息不完全和非對稱的市場條件的,市場配置信息資源是通過經濟信息市場信號來消除或減少信息市場活動中的不確定性,從而實現信息資源的配置。由於市場信息本身的特性、市場分割、信息傳播系統和人類的“有限性”等因素的限制,市場活動的參加者所需的信息資源並不能全部無償的獲得;另一方面,市場活動的參加者中總有某些個人掌握著其他市場參加者不了解但需要的信息資源,這些信息在某些情況下可能被掌握者所壟斷而不能得到傳播,但在某些情況下,掌握信息的市場活動的參加者卻希望自身掌握的信息能夠有效地提供給其他社會成員。然而,掌握信息的個人不願無償地向其他未獲得信息的個人提供信息,與此相反,在某些情況下提供信息還需要掌握信息的個人付出成本。對於供求雙方而言,通過市場價格信息可以實現自動調節供求關係,完成信息資源的買賣交易,從而圍繞價格機制供求機制競爭機制市場機制,以價格信息、供求信息、競爭信息等市場機制要素信息的互動作用來實現信息資源市場配置最優。實踐證明,市場機制能根據近期信息資源消費者的需求來開發和分配信息資源,通過市場價格信息和市場供求信息的變化,直接約束信息資源的流向和流速,從而有利於緩解用有限的相對稀缺的信息資源滿足無限多樣化的需要這對矛盾,對信息資源的短期有效配置起著良好的引導作用。
在實際的經濟活動中,特別是開發中國家市場體系發育都還不夠成熟,市場機制本身還存在著許多缺陷,市場中的資源不能完全自由地流動,而且地區間和行業間存在許多障礙,價格信號經常不能及時和真實地反映資源的稀缺程度,因而市場機制常常無法有效地自動配置資源,從而使得放任的自由市場會偏離最佳狀態,而信息市場的組織機制也同樣存在著這些問題,它對信息資源市場配置存在著一些自身無法克服的缺陷,它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信息市場本身並不能保證一個最有利於信息生產市場結構
(2)市場不能自動創造一個良好的外部環境,制定與信息活動有關的法律、政策;
(3) 現實的市場信息並非完全透明。市場信息有已知的“白色信息”,半知的“灰色信息”和未知的“黑色信息”。這種情況的存在,加上市場體系和市場機制也不可能盡善盡美,信息資源供需雙方均只能根據現期價格信息和市場供求信息的狀況,對下期行為作出預測和判定,這就使得信息市場上的經濟活動帶有很大的隨意性和盲目性。也就是說,市場信息傳遞雖然迅速敏捷,但市場調節天然存有事後調節的滯後性,從而決定了市場調節速度的相對緩慢性。另外,市場調節主要是根據市場信息的變化進行的,因此,市場調節還易造成市場調節目標偏差和市場調節成本偏高。
(4)信息產品和信息生產具有的一些特殊屬性和規律,與一般市場相比,信息市場的資源配置功能相對要弱一些,原因突出地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信息具有外部效應。信息商品和信息服務既有正的外部效應,又有負的外部效應。當其具有正的外部效應時,信息生產邊際收益小於邊際社會收益,生產者掌握著信息卻並不願意投入信息生產,從而導致信息生產不足,信息資源配置無效;當其具有負的外部效應時,將會把成本強加給市場上並不直接消費信息商品和信息服務消費者或其他生產者,從而使信息市場偏離均衡,信息資源配置也是無效的。
第二,信息的公共物品屬性。信息資源的這種屬性,即信息消費非排他性、非消耗性所導致的“搭便車”問題,使得信息生產者的成本無法通過市場機制自動的得到有效的補償,從而導致生產不足。
第三,信息商品的壟斷性。信息商品和信息服務的壟斷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信息商品和信息服務的初始成本很高,因其可以幾乎沒有成本的大量複製,即邊際成本很低,並且邊際收益呈現遞增的態勢,使最先的研製開發者在生產上形成壟斷地位。而信息產品的連帶消費,會對消費者形成“鎖定”效應,這又進一步強化了市場領先者的壟斷地位;二是信息的生產都具有創造性,保護其合法權益需要用法律來排除信息商品的共享性而形成壟斷。這個時候就會形成壟斷價格,使市場價格高於邊際成本,導致信息資源市場配置無效。
第四,還有一類信息活動是不直接面向市場的,是非營利性的。教育和基礎性研究這類基礎性信息活動的開展,並不是出於商業目的,所以市場機制無法對其進行自行調節。
所以,信息資源市場配置更擅長於短期配置,更容易在市場信息通道非常暢通、信息獲取、信息互動成本很低的情況下實現信息資源配置最佳化。但是,在信息不完全的現實經濟環境中,特別是在具有不利選擇和敗德行為的條件下,市場機制對信息資源的配置難以達到最優。
(二)信息資源計畫配置
信息資源無限豐富,但是相對人們對信息資源的現時需求和專業需求,信息資源的供給顯得明顯不足,信息資源的供給並不能完全按照供求比例的變化調整其價格。而且,現實生活中信息系統並不健全,信息資源的供需雙方,在市場上並不能及時得到自己所需要的有用信息。也即市場調節過程是在信息不完全的情況下進行的。市場機制的作用是有限的,因此,信息資源的配置完全有必要尋找一種新的配置方式。計畫配置信息資源就能克服市場配置的弱點,發揮其優勢。
信息資源的計畫配置就是指政府運用經濟、法律、行政、勸導等手段,按照信息經濟發展總體目標分配現有信息資源和信息資源獲取許可權、信息資源開發與使用許可權等。信息資源的計畫配置必然要求國家有一個諸如信息資源管理委員會之類的權利機構,規範信息分類,規定信息互動渠道、保護信息資源的正常開發、使用等。
政府對信息資源的計畫配置主要依靠三個工具:
(1)財政工具。通過對教育、科研和信息基礎設施建設的直接投入,推動信息產業的發展,從而帶動整個國民經濟的增長;
(2)稅收工具。對技術創新活動和高新技術企業減免稅收以鼓勵創新活動;
(3)產業政策工具。政府可以通過產業政策引導和促進產業結構升級,刺激和推動知識密集型產業的發展。
通過這些工具,政府能夠在巨觀上把握,調節整個社會的信息資源的合理分配和利用。
計畫配置信息資源有其明顯的優勢。通過政府的計畫配置,信息資源可以達到信息經濟巨觀制衡、信息產業內部結構協調、保護市場競爭、最佳化信息經濟整體效益等目的。
首先,影響社會信息總供給與社會信息總需求的因素很多,因此,要實現信息經濟的高速、持續發展,就必須由政府根據信息資源總供求信息、物價信息等,採用政府行為,配置信息資源。
其次,信息產業包括通信產業、資料庫產業、信息諮詢業等,其內部結構是否合理,發展比例是否協調,取決於政府的巨觀調控信息資源計畫配置可以實現這種調節。
再次,社會、經濟高速化進程以及高度發達的現代信息技術的支撐使得信息資源共享的範圍越來越廣,但是信息保密現象、信息壁壘也越來越多。在信息化社會中,擁有大量信息資源企業、機構或部門,往往以某種形式聯合起來,形成部門壟斷、地區壟斷或“自然壟斷”。不同的壟斷形式,其作用是不同的。有些壟斷是一種認為約定,如著作權,旨在幫助信息商品價值的實現,從而促進信息商品的生產供給。某種信息商品價值若不能實現,其再生產和同類產品的生產必將受到影響,供給會相對不足。有些壟斷則是廠商為達到自身利益的最大化而刻意造成的,旨在限制信息資源的共享。面對不同形式的壟斷信息資源的行為,政府可以採取措施,對有利的壟斷進行保護,對不利的壟斷加以限制,而這恰恰是計畫配置信息資源的優勢。
此外,信息經濟的發展追求整體效益最佳化,經濟效益並不僅是開發、利用信息資源部門的問題,而應包括整個社會的信息經濟效益。政府採用計畫配置信息資源就可以減少信息資源消費者的非理性行為,避免地區尋求本位主義利益,避免少數經濟組織使用信息資源產生外部負效應。
採用計畫配置信息資源,一方面可以克服市場配置信息資源的不足,避免市場配置的滯後性、盲目性,減少信息資源的浪費;另一方面,也是信息產業發展的客觀要求。在國民經濟中,信息產業是新興產業主導產業,主導產業的發展對國民經濟的促進作用很大,但其發展的社會經濟環境相對較差,需要政府的投入,扶植和引導。對我國來說,採用計畫方式配置資源的意義尤為重大。我國經濟發展的起點低,工業化的水平不高,而又要完成工業化、信息化的雙重任務。在這種經濟發展水平戰略任務下,信息產業的發展面臨更差的社會經濟環境,諸如生產力水平低、技術落後、信息觀念淡薄等,信息產業超前於我國經濟發展的實際水平。因此,採用計畫方式配置信息資源有利於加快我國信息化步伐,加快國民經濟的發展步伐。
信息資源的計畫配置也有不足之處。政府在配置信息資源時,政府難於做到掌握充分的市場信息,對私人市場反應的控制也非常有限;即使政府擁有充分的信息,但在不同方案之間作出選擇時仍會遇到很多困難,政府的決策影響的是很多人,但是作出決策的卻只是一少部分人,不論這少數決策者處於什麼樣的情況之下,在作出配置決策時總容易抹上主觀偏好的色彩,諸如偏好高投資、高速度,相對忽視經濟效益、經濟穩定信息產業內部結構;偏好行政方法,相對忽視經濟手段和法律手段;偏好直接控制,相對忽視間接控制。由於計畫調節過程中,可供決策的信息貧乏,決策過程過於煩瑣,決策機制不完善,可能造成政府行為遲鈍或決策失誤,從而影響信息資源配置的最佳化程度。
(三)信息資源的雙重配置
現在已經很少有人相信純粹的計畫經濟或者完全放任的自由市場能夠單獨承擔起配置資源功能的神話了。各國經濟發展的實踐證明,在大多數時候,市場能夠以更低的成本配置資源,但同時市場如果失靈也要求政府必須進行適度的干預,即採用市場與計畫相結合的方式來配置信息資源
市場配置計畫配置之間存在著對立統一的辨證關係,二者的結合在功能上具有互補性,在效應上具有協調性。因此,採用市場與計畫混合配置信息資源,既可以避免在信息不完全的現實經濟環境中,特別是在具有不利選擇和敗德行為的條件下,市場配置效率的低下,也可以避免在信息不完全的條件下,計畫配置資源出現更多,更嚴重的信息貧乏問題。事實上,如果充分考慮信息資源配置中的各種信息問題,那么,我們很容易得出結論,無論是以市場為主導還是以計畫為主導的雙重配置方式,其資源配置效率均高於單純的市場配置或單純的計畫配置。至於以市場配置為主還是以計畫配置為主,則應視具體的經濟環境和信息資源配置的具體要求而定。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