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是價值的真正源泉

一切能夠改變系統的價值總量的內外因素稱為信息。其中,能夠增加系統的價值總量的內外因素是正信息,能夠減少系統的價值總量的內外因素是負信息。 信息的作用過程:當系統注入信息後,其內部要素或外部行為受到一種附加的引導作用和制約作用,從而在時間有序、空間有序和邏輯有序等方面進行重新排列組合,改善了各內部要素之間在功能上相互作用的協調性和相干性,提高了有機系統整體的功能效應,使系統所輸出的廣義有序化能量(即價值量)大於它所輸入的廣義有序化能量(即價值量)。

關於“勞動是價值的唯一源泉”的置疑,信息的本質就是“消除不確定性”,“消除不確定性”等於“提高有序性”,“提高有序性”就是“提高功能有序性”,“提高功能有序性”就是“增加價值量”,信息的精確定義,幾點說明,信息的主要來源,生物進化,人類勞動,信息的價值分析,信息的使用價值,信息的成本價值,信息積累的主要途徑,、消費信息,勞動信息,生產信息,

關於“勞動是價值的唯一源泉”的置疑

如果簡單地把價值看作是勞動價值或勞動量,那么“勞動是價值的唯一源泉”就完全等同於“勞動是勞動價值的唯一源泉” 或“勞動是勞動量的唯一源泉”,那么這兩句話就是一個極為簡單的邏輯循環的文字遊戲,沒有任何理論意義。
如果認為價值包括勞動價值與使用價值兩種基本形式,並且認為勞動只是勞動價值的唯一源泉,而不是使用價值的唯一源泉,自然界也是使用價值的源泉之一。那么,這種觀點必然會否定“勞動是價值的唯一源泉”這個哲學命題。
如果認為價值包括勞動價值與使用價值兩種基本形式,並且認為勞動不僅是勞動價值的唯一源泉,而且也是一切使用價值的唯一源泉,自然界在原則上不能創造使用價值。那么,這種觀點才能真正地認定“勞動是價值的唯一源泉”這個哲學命題。
筆者認為,信息才是價值的真正源泉。勞動之所以被確認為價值的唯一源泉,並不是因為抽象意義上的定義,而是因為勞動在信息(包括人類機體的生物信息)的形成、傳播、處理和運行過程中起著決定性作用,因此可以說勞動創造了所有價值,勞動創造了人類本身。

信息的本質就是“消除不確定性”

關於信息的本質,有許多不同的觀點。有人認為信息是非物質的精神實在;有人認為信息是存在於物質與意識之間實觀而不實在的東西;有人認為信息是與物質和精神並列的世界第三本原;控制論的創立者維納認為:信息是系統狀態的組織程度或有序程度的標誌。
資訊理論的創始人申農認為,信息是“使不肯定程度減少的量”,是一種“消除不確定性的東西”。這些不確定性包括時間、空間、品質、風險、環境等因素的不確定性,信息量是一個反映事物之間相互作用的不確定性程度減少的物理量。控制論的創始人維納認為信息量是負熵,他還提出了信息量的計算公式。

“消除不確定性”等於“提高有序性”

每個系統都由許多元素組成,而每一個元素可存在若干個邏輯的、時空的、物理的參量來決定其存在狀態或運動狀態。對於同一個參量,如果系統中所有元素都能夠按照特定的邏輯規則或物理規則來進行排序,那么這個系統的所有元素就是完全確定的,或者說是完全有序的;相反,對於同一個參量,如果系統中所有元素的排序沒有任何邏輯規則或物理規則,那么這個系統的所有元素就是完全不確定的,或者說是完全無序的;許多情況是,系統中所有元素的排序介於完全確定與完全不確定之間,或者說介於完全有序與完全無序之間,既存在一定程度的有序性,又存在一定程度的無序性。由此可見,“消除不確定性”就是“增強確定性”或“減少不確定性”,也就是說,“提高有序性”或“降低無序性”。

“提高有序性”就是“提高功能有序性”

如何衡量系統的有序性呢?如何計算系統的有序化程度?協同學的創始人哈肯提出用“序參量”來描述一個系統巨觀有序的程度,用“序參量”的變化值來刻畫系統從有序向無序的轉變情況。他認為:當系統處於完全無序的混沌態時,其序參量為零;當外界條件接近臨界區域時,序參量增大很快;最後在臨界點,序參量的突變意味著巨觀有序結構的出現。但是一個系統的變數有成千上萬,究竟應該選擇哪一個或哪幾個變數作為其序參量呢?對此,他又提出用所謂“長壽命”的序參量作為參量,通過“伺服原理”來最大限度地消除方程中的大量自由度。然而,即使這樣,也仍然存在許多自由度無法消除。一般來說,耗散結構的序參量方程的求解是非常困難的,甚至是根本不可能的。因此,採用“序參量”來描述一個系統巨觀有序的程度,是不現實和不科學的。“序參量”只能用來反映耗散結構的“結構有序化程度”,而不能用來反映“功能有序化程度”,其結果是把人們引向一個理論誤區,使人們錯誤地把耗散結構的某些結構特徵作為其有序程度的客觀尺度,從而混淆“結構有序”與“功能有序”。
由此可見,系統的有序性可分為結構有序性與功能有序性兩種。用以描述各個元素的存在狀態或運動狀態的參量就是“功能特性”,系統中所有元素都能夠按照特定的邏輯規則、時空規則或物理規則來對“功能特性”這種特殊的參量進行排序,那么這種有序性就是功能有序性。由此可見,功能有序性是一種特殊的結構有序性,是一種“活”的結構有序性,而一般的結構有序性是“死”的有序性。人類獲取和使用信息的客觀目的不是為了抽象意義地消除其結構上的不確定性,而在於實實在在地增強自己生存與發展的能力,即增強其功能上的有序性,信息的本質應該從它的功能特性去理解和定義,而不能從它的結構特性去理解和定義,因此,對於各種生命機體及人類等耗散結構來說,信息的根本作用在於“提高功能有序性”,而不是“提高結構有序性”。
“消除不確定性”只能描述信息對耗散結構的結構特徵的影響情況,而不能描述信息對耗散結構的功能特徵的影響情況,因而不能作為信息的本質內涵。有些信息雖然在消除主體的不確定性上具有相等的作用,但對於主體生存與發展的意義可能存在著很大的差異。維納所提出的信息量計算公式實際上只能描述信息的形式模量,而不能描述信息的功能特性,更不能描述信息對於耗散結構的意義或價值關係。維納還提出了信息量是負熵的觀點,這種觀點雖然已經意識到了應該從信息的功能特徵來認識信息的本質,但他把信息等同於一般形式的負熵。

“提高功能有序性”就是“增加價值量”

在《統一價值論》第三章第一節“價值的定義”中指出,價值的物理本質就是“廣義有序化能量”或“有序化功能”,它包括實體有序化能量與虛擬有序化能量,其中,虛擬有序化能量就是能夠替代、補償、增強和擴展實體有序化能量,在客觀上起有與實體有序化能量完全相同的作用,因而也可以折算成一定數量的實體有序化能量。例如,洞穴雖然並不為動物直接提供食物能量,但它能在冬季為動物禦寒,使動物減少體熱的散失,還降低動物的疾病發生率和死亡率,這在客觀效應上減少了食物能量的流失,提高了動物機體對食物能量的利用效率。顯然,這些非能量形式的“有序化能量”從客觀效應上確實起到了與實體有序化能量完全相同的作用,同樣可以促進著耗散結構的有序化發展,在功能特性上起著替代、補償、加強、催化、擴展實體有序化能量的作用,是一種間接的有序化能量。
不難發現,“提高功能有序性”實際上就是“增加有序化功能”,而“增加有序化功能”就是“增加廣義有序化能量”,就是“增加價值量”。

信息的精確定義

資訊理論的創立者申農提出了信息量的計算公式
P=-(1/m)Log(Pm+1) ()
式中,P為信息量,m為狀態數,Pm為某一狀態出現的機率。
有些人認為,這個公式就是信息價值量的計算公式。事實上,它只是信息的數理邏輯量的計算公式,只能反映信息的結構特性,不能反映信息的功能特性,不能用以描述信息的價值量。由此可見,信息的價值量與形式模量是兩個不同性質的量,不可混淆。
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系統的功能有序性實際上就是價值性,因此只有系統的價值變數(即價值的增長量)才能客觀地、準確地反映系統內部各要素之間在功能上的協調作用和相干作用,才能客觀地、準確地反映系統的信息變化情況,因此信息的根本作用和本質內涵在於改變系統的價值總量,由此給出信息的定義。

幾點說明

1、如果系統只是將一種形式的廣義有序化能量(即價值量)等量轉化為另一種形式的廣義有序化能量(即價值量),則沒有增加系統的價值總量,此時的系統既沒有新信息的注入,也沒有舊信息的流失。
2、由於信息可以用來提高系統的價值總量,因此信息可以看作是一種特殊的價值,是一種能夠產生價值增長的價值。
3、信息是一種可變的價值,信息只要存在一天,系統的價值增長就會不斷地進行下去,直到信息完全喪失其價值作用。
4、信息的流失並不是指系統拋棄了該信息,而是指系統已經將該信息轉化為常識。當與本系統相關的所有其它系統,全部複製或傳播了該信息,那么系統的信息就轉化為常識,從而就完全喪失了價值功能,再也不能增加系統的價值。
5、通常信息的傳播過程是一個由近至遠、由淺入深而逐漸展開的過程,因此信息的喪失也是漸進的過程,信息的價值也是一個由大逐漸變小的過程。

信息的主要來源

信息的產生有兩個基本來源:

生物進化

任何耗散結構都具有一定的自組織能力,它們在自組織過程中,一方面通過基因變異的方式來形成信息(包括正價值信息和負價值信息),另一方面通過優勝劣汰的方式來選擇信息,並通過基因遺傳的方式來貯存和傳播信息。生物信息的積累使生物組織之間、及生物個體之間能夠產生越來強的相干作用與協調作用,各組織的結構越來越精細,個體之間的協作越來越和諧。

人類勞動

人類在勞動過程中,一方面通過行為方式的變換與思維方式的變換來形成信息,通過價值判斷與價值評價來選擇信息,並通過經驗和能力等方式來貯存和傳播信息。另一方面通過建立、發展和完善各種形式的擴展耗散結構(生活資料、生產資料、社會關係、自然環境和社會環境等)來形成信息,通過價值判斷與價值評價來選擇信息,並通過科學與技術等方式來貯存和傳播信息。第三方面,勞動促進了手與腳的分工,使人學會了製造和使用工具;勞動促進了語言的產生,加速了信息的生產和傳播;勞動促進了大腦和機體的進化,加速了信息的積累與處理。人類勞動分為體力勞動、腦力勞動與生理力勞動三種基本形式。體力勞動、腦力勞動和生理力勞動都可以凝聚一定的信息,因而都可以產生價值增值,其中生理力勞動凝聚的信息通常是以生理信息的形式凝聚於人的機體之中,主要表現為機體健康性、身體靈活性、感官靈敏性、環境適應性、思維創造性等方面的加強,有時也表現為缺陷器官的修復與強化、體液與組織的彌補和替代等。人類最早的信息也是全部來源於生物進化,它是人類生存與發展的前提。
由於生物進化過程非常緩慢,它所產生的信息可以忽略不計,因此人類勞動可以看作是信息的唯一來源。於是,“信息是價值的唯一源泉”就基本上等價於“勞動是價值的唯一源泉”了。

信息的價值分析

信息同其他商品一樣具有使用價值與成本價值。

信息的使用價值

信息是一種特殊的使用價值,它通過改變系統的價值總量來體現其使用價值。設系統在單位時間內所投入的價值量為Ui,產出的價值量為Uo,則該信息在時間T內所產生的使用價值為
Qu=(Uo-Ui)×T (2)
通常情況下,系統產出的價值量Uo往往隨著時間T的增長而逐漸衰減。

信息的成本價值

設Uv為勞動者在單位時間內為生產、獲取、傳播、貯存、記憶、學習、轉換、運行信息所付出的成本價值,則勞動者在時間T內付出的成本價值總量為
Qv=Uv×T(3)
信息的成本價值可以分解為兩部分:①初始成本價值,它是指勞動者為生產、獲取、傳播、貯存、記憶、學習、轉換信息所付出的成本價值;②運行成本價值,它是指勞動者為推動信息運行所付出的成本價值。信息的初始成本價值往往不容易確定,因為它凝聚了大量的探索性成本價值,這些成本價值量與外部環境的隨機因素有關,與勞動者自身的素質和狀態有關,與探索過程的偶然機遇有關。一般情況下,學習、複製或遺傳一個信息要比創造一個信息所需付出的成本價值量要少得多,因為它省去了大量的探索性成本價值。

信息積累的主要途徑

信息的積累主要通過消費信息、勞動信息和生產信息三個途徑來完成。

、消費信息

勞動者通過消費過程將生活資料使用價值轉化為勞動潛能,並且可能積累一些消費信息(生活經驗、生活知識和家務勞動),從而使相同的生活資料使用價值轉化為更多的勞動潛能。

勞動信息

勞動者通過勞動過程將勞動潛能轉化為勞動量或勞動價值,並且可能積累一些勞動信息(勞動經驗、勞動知識和勞動的熟練度),從而使相同的勞動潛能轉化為更多的勞動量量或勞動價值。

生產信息

勞動者通過生產過程將勞動價值轉化為產品的使用價值,並且可能積累一些生產信息(生產經驗、生產知識、科學技術和勞動的複雜度),從而使相同的勞動價值轉化為更多的產品使用價值。生產信息的積累主要是由生產系統的設計者、建造者、組織者或管理者來完成的,參與該生產系統的一般勞動者(工人或服務人員)有時也會為生產信息的積累做出貢獻。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