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佳友

俞佳友

俞佳友,男,1974年7月出生,浙江日報記者,1995年5月入黨,浙江省優秀新聞工作者,中國共產黨第十八次全國代表大會代表。俞佳友下派青田縣萬阜鄉擔任農村工作指導員期間,紮根基層、真情為民,翻山越嶺跑遍萬阜鄉93個自然村,幫助村民種植高山蔬菜,一年就讓498戶村民脫貧致富,策劃“愛心列車”進學校活動助學300多貧困學子。曾被評為浙江省優秀農村工作指導員、省傑出青年、省第二屆道德模範、省直機關優秀共產黨員。2011年9月20日,獲得第三屆全國道德模範提名獎。

現任浙報集團樂清日報社總編輯、總經理兼集團地方事業部副主任,義烏商報社社長、總編輯。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俞佳友
  • 國籍:中國
  • 出生日期:1974年4月
  • 職業:記者
  • 學歷:大學文化
  • 性別:男
人物履歷,人物簡介,先進事跡,號召學習,貼近民心,愛灑山鄉,人物言論,獲獎情況,

人物履歷

1992-12至1996-12:海軍北海艦隊軍事報導員
1996-12至2001-08:江西廣豐報社主編、首席記者
2001-08至2007-08:青年時報新聞部主任、首席記者
2007-08至2009-01: 浙報集團今日早報記者
2009-01至2011-06:麗水市青田縣萬阜鄉省派農村工作指導員、鄉黨委副書記
2011-07至2011-11:浙報集團佳友民情工作站負責人
2011-11至2012-04:浙江日報地方新聞中心記者部副主任
2012-04至2015-12:浙江日報地方新聞中心記者部副主任兼浙報集團佳友民情工作站站長
2015-12至2017-03:浙報集團樂清日報社總編輯
2017-04至2017-12:浙報集團樂清日報社總編輯、總經理
2017-12至2018-01:浙報集團樂清日報社總編輯、總經理兼集團地方事業部副主任
2018-01至2018-05:浙報集團樂清日報社總編輯、總經理兼集團地方事業部副主任,義烏商報社社長、總編輯

人物簡介

俞佳友,浙江日報地方新聞中心記者,2009年2月被下派到青田縣萬阜鄉擔任農村工作指導員。在一年多時間裡,他紮根山區,為當地新農村建設和農民增收做出了重要貢獻。俞佳友先後被評為全省優秀農村工作指導員、省直系統優秀共產黨員。2011年9月20日,獲得第三屆全國道德模範提名獎。2012年6月,中共浙江省委宣傳部授予俞佳友同志“浙江省優秀新聞工作者”榮譽稱號
俞佳友俞佳友

先進事跡

俞佳友同志從事新聞工作10多年來,采寫了大量感人至深的報導。2009年2月,俞佳友受浙報集團委派,到偏遠的青田縣萬阜鄉蒲州村擔任農村工作指導員,後又任鄉長助理和鄉黨委副書記。他克服困難,情系山區,兩年多來,不僅盡力幫助村民解決生產、生活困難,還利用報紙平台,積極發動社會力量,為困難民眾捐助款物達150餘萬元。
俞佳友俞佳友
浙江日報記者俞佳友同志的先進事跡近來在浙江省幹部民眾特別是新聞戰線中廣為流傳,省委書記、省人大常委會主任趙洪祝作出批示給予充分肯定。他指出,俞佳友同志的事跡平凡而感人,要結合創先爭優活動特別是新聞戰線“三項學習教育”活動,廣泛深入宣傳其先進事跡。

號召學習

2010年,浙報集團黨委作出決定,號召集團黨員幹部和采編人員向俞佳友同志學習。2011年3月15日,由中國記協書記處書記、全國新聞戰線“三項學習教育”活動領導小組辦公室副主任李存厚帶隊的中央新聞媒體採訪團抵達浙江,集中採訪俞佳友的先進事跡。
俞佳友(中)接受中央新聞媒體採訪團的採訪俞佳友(中)接受中央新聞媒體採訪團的採訪
採訪團成員聽取俞佳友的同事、親人、採訪對象及曾擔任農村指導員的機關幹部有關其事跡的介紹。本次中央新聞媒體採訪團的成員,分別來自人民日報新華社光明日報經濟日報中央人民廣播電台中央電視台中國青年報中國新聞周刊中國新聞出版報新聞戰線雜誌、中國記者雜誌、中國記協網等12家中央新聞媒體。

貼近民心

俞佳友是個記者,在省城杭州工作的黨報記者,新聞生涯已有十餘個年頭。
眼前的他,黑黑皮膚,憨憨笑容;36歲的年紀,發色已間雜點點白霜。
俞佳友俞佳友
2009年2月,作為浙江省第五批百名農村工作指導員之一,俞佳友來到浙南深山裡的青田縣萬阜鄉。鄉里從此有了一名特殊的“記者指導員”,鄉親們多了一個貼心的“記者兄弟”。在山鄉民眾的期盼中,一年任職到期後,他選擇繼續留任。
俞佳友是帶著村民共奔致富路、為村民辦實事謀福祉的農村工作指導員,也是踐行“三貼近”、收穫大量感人報導的新聞工作者。兩者“頻率”相通處,正是心繫民眾、紮根基層。
踏遍山鄉,紮根貧困農村,情牽山鄉民眾
2008年底,浙江日報報業集團公開選派農村工作指導員,工作地是條件艱苦的浙江青田縣萬阜鄉。俞佳友頭一個報了名。
2009年2月24日,俞佳友頭一次到青田縣萬阜鄉。萬阜的貧困,讓他很受震動。鄉里原先的辦公樓是危房,一直租農民房辦公,門前就是種稻養魚的水田,鄉里窮得連個小飯館都沒有。同樣給他留下深刻印象的,還有鄉親們的淳樸熱情。當天,俞佳友就抓緊走訪村民,村民們執意留他吃飯。那一天,他吃了三頓晚飯。
俞佳友作為農村工作指導員,兼任鄉黨委副書記和鄉長助理。怎樣在最短時間內了解社情民意、開展工作?俞佳友給自己定下目標:全鄉8個建制村、90個自然村的2388戶、9103名村民,凡是在家的,都要一戶不落地上門走訪。
萬阜鄉各村村民散居於72平方公里範圍內大大小小的山坡上,走訪一遍並非易事,而且白天村民大多下田勞作或外出打工,很難碰上。俞佳友就利用早晚和周末,挨家挨戶和村民聊家常、說困難、話期盼。就這樣,俞佳友硬是在半年內遍訪山鄉農戶。
在蒲州村,村民們問得最多的,就是“我們能不能和城裡人一樣喝上自來水”。山裡有清泉,但水源地離蒲州村4公里多,要把山泉引進村,最後都是因為一個“錢”字而不了了之。
那些天,俞佳友一面和萬阜鄉黨委書記季煥平、鄉長郭海偉想方設法籌資金,並爭取到浙江日報報業集團的支持,一面和鄉、村幹部一道,帶領村民在山路上挖溝鋪水管,手上磨起了血泡。兩個多月後,村民們在家中喝上了清洌的自來水。
擔任農村工作指導員後,俞佳友平均每月回杭州不到一次,還常常是因為開會、跑資金“路過”家裡。好幾次晚上回家女兒已入睡,第二天一早還沒和女兒說上話,又趕回鄉里。
一年任期已滿,可萬阜鄉的村民們捨不得俞佳友,集體給浙江日報報業集團黨委寫信,希望俞佳友再留任一年。一面是日思夜想的妻女、在省城的新聞事業,一面是拋不下的萬阜鄉親、剛上手的農村工作,俞佳友整夜未眠。他對妻子說,我再在萬阜乾一年好不好?妻子吳飛梅平靜地說:我看得出,你捨不得那邊,你去吧。
俞佳友俞佳友
“呆得住,融得進,有作為”,青田縣委書記王通林這樣評價俞佳友。現在,俞佳友心中記掛著,還要幫助萬阜5個建制村的村民早日用上自來水,讓1919名人均年收入不到2500元的村民一同奔小康。
民情入眼,傳遞一線聲音,力解民生難題
在貧困山村,俞佳友看到有的村民“吃糧坡上種、喝水溝里挑”,“靠天吃飯”一年到頭手裡也沒個閒錢;在鄉學校,還有一群學生大冷天沒襪子、沒手套,一枝鉛筆要用一個學期。俞佳友不知道多少次地掏出口袋裡的幾百、上千元錢,塞給他們。
想起他們,俞佳友心裡很不是滋味。但是他也知道,僅憑一己之力,哪怕掏光所有工資也解決不了多少問題。俞佳友一直在琢磨浙江日報報業集團社長、省記協主席高海浩的囑託:“到基層鍛鍊永遠不要忘記記者的責任和使命,要用手中的筆為當地脫貧致富鼓與呼。”
俞佳友運起手中的筆,發揮自己的“能量”,傳遞來自基層一線的聲音,幫助鄉親們辦民生實事、解現實疾苦,帶領鄉親們共奔脫貧致富路。
俞佳友看準了,平均海拔500多米的萬阜鄉,沒有污染、病蟲害少,搞無公害高山蔬菜種植再合適不過。朱香釵是俞佳友最早認識的村民,經不住俞佳友反覆勸說,把原來種水稻的2畝田拿出一畝改種高山茄子,當年就比種水稻多賣了3000多元。這一下,附近村民的積極性也上來了。
去年5月連下20多天雨,種植大戶劉寶蘭眼看地里的茄子、辣椒快要爛根,愁眉苦臉地來找俞佳友。俞佳友馬上聯繫縣農業局農技站。後來,在農技專家的現場指導下,原本發病的蔬菜“起死回生”,當地村民挽回損失數十萬元。
“青田種菜種出500個萬元戶”,與萬阜高山蔬菜種植有關的新聞,經俞佳友報導,去年先後3次登上浙江日報要聞版。他還寫了一篇7000多字的高山蔬菜精品產業化調研文章,被評為省級調研文章二等獎。他和鄉幹部多方努力,讓萬阜高山蔬菜“戴上”條形碼,順利走進杭州、溫州等地市場和超市。
關注民生民情的腳步沒有絲毫懈怠,捕捉新聞的眼睛始終保持激情。下派基層兩年間,俞佳友發表各類新聞稿件230多篇。兩年多來,俞佳友的報導在社會各界激起強烈反響,動員各方力量為萬阜鄉及農村學生、村民捐助款物共150餘萬元。
責任在心,不負記者使命,貼近再貼近
熟悉俞佳友的人知道,從事新聞工作十多年,面對重大新聞事件,他的第一選擇總是:“我要去現場。”他常說:“記者的根在基層,崗位在現場,只有深入下去,才能寫出打動人心的好新聞。”
俞佳友在農博會上吆喝他所在的萬阜鄉大米俞佳友在農博會上吆喝他所在的萬阜鄉大米
1998年,江西九江遭遇特大洪水,俞佳友那時是老家江西省廣豐縣的縣報記者,連著20來天在齊腰深的洪水裡轉移民眾,一次採訪時差點被洪水沖走。
2008年2月,杭州突降暴雪。俞佳友一早從城西家中出發,一路步行,一路現場採訪,一路幫助推車、疏導,走到報社整整用了6個小時。等趕寫完5篇報導,已是凌晨1點,站起身他才發現雙腳早已凍得麻木。
四川汶川特大地震發生後,俞佳友一再向報社申請,要求派他去條件非常艱苦的廣元市。在災區,俞佳友每天冒著餘震的危險,穿行在峭壁間採訪交通搶修。他住的帳篷半夜漏雨滲水,整個人都淋透了,後來落下關節炎。離開前,他把身上的4320元,悉數捐給了當地受災民眾。
在俞佳友看來,有了真實才有新聞的生命,而這個真實性,需要記者不斷深入、貼近來探尋。
為了掌握第一手信息、摸準新聞事實,俞佳友常常用一些在別人看來費時費力的“笨辦法”。2007年,杭州市區發生錢塘江潮水卷人事件。為了搞清失蹤確切人數等基本新聞事實,俞佳友兩天兩夜蹲守現場,逐一找到失蹤人員家屬核對情況,掌握了大量獨家素材。後來,他的這組報導獲得當年浙江省新聞獎。
出身貧寒農家的俞佳友,總是抱有一份對基層民眾的殷殷之情、對民生疾苦的拳拳之心。幾年前,河南來杭人員尹傑的兒子小毛毛在杭州未能入校就讀,在父親的報攤幫著賣報。偶爾路過的俞佳友和孩子攀談起來,回去後在報上發表了《十歲報童想讀書》,幫助孩子落實學校。現在,在老家讀高三的小毛毛想考浙江大學,俞佳友和他約定:“只要能考上,學費我負責。”俞佳友曾無私幫助過的骨癌男孩夏明明,雖然最後還是被病魔帶走,但他媽媽發來簡訊:碰到俞記者這樣的好人,一輩子忘不了。
“當一名好記者,是我最珍視的理想;當農村工作指導員,是我最寶貴的經歷。”俞佳友說,他會繼續把記者的職業素養運用到農村工作中,把在基層近距離了解到的民生民情化作今後新聞工作長久關注的命題。

愛灑山鄉

俞佳友,浙江日報地方新聞中心記者,中共黨員,2009年2月至今,到青田縣萬阜鄉擔任農村工作指導員。他情系山區,克服種種困難,為村民脫貧致富作出了貢獻。先後獲省直系統優秀共產黨員、全省優秀農村工作指導員、浙報集團愛心獎等榮譽。
 俞佳友在幫助村民插秧 俞佳友在幫助村民插秧
今年記者節前夕,來到了青田縣萬阜鄉,採訪浙報集團在青田縣萬阜鄉的農村工作指導員俞佳友。
俞佳友本來在這裡擔任農村指導員到去年底就任期滿了,但他被鄉親們深情挽留,毅然在山溝里續任一年。 “他想得最多的是如何幫農民脫貧,做得最多的是如何帶農民致富。”萬阜鄉黨委書記季煥平這樣評價俞佳友。
帶出500個萬元戶
萬阜鄉素有“青田西藏”之稱。記者從青田縣城坐上中巴,顛簸3個半小時後,才抵達深藏在崇山峻岭中的萬阜鄉。
聽說記者找俞佳友,正在鄉政府辦事的幾位村民熱情地圍上來,拉著記者便去找他。“佳友留下來,我們大家需要他。”村民楊銀妹說。
萬阜鄉山多地少,交通不便、信息閉塞、沒有主導產業。去年2月,鄉里利用高山良好的生態環境,引導農民種植高山蔬菜。剛派駐萬阜鄉的俞佳友,以記者特有的敏銳,認為這是符合山區發展的好路子。他懷著滿腔激情,開著剛買的私家車,挨家挨戶把第一批茄子苗送到農民手裡。
“拿筆的書生也懂‘拿鋤頭’的事?”柘垟村村民周秀明說,“剛開始,鄉親們都沒給這個省城來的記者面子。”
“苗木由鄉政府免費提供,村民還能得到縣鄉的補貼,我們會全程提供技術與信息……”俞佳友在村民面前立下“軍令狀”。村民們被他的執著感動,抱著試試看的心情,種下了第一批茄子。
從那時起,俞佳友一心撲在高山蔬菜上,請來技術人員指導農民防治病蟲害,又利用跑農業線記者的優勢,到青田縣農業部門找熟人聯繫收購商;他把茄子運到青田縣城,送到市場、飯店請人品嘗;在當地媒體上發表文章,為高山蔬菜吆喝……
去年6月,幾輛藍色大卡車打破了山鄉的寧靜,“客商把車開到家門口來收購茄子。”周秀明說起當時的場景,仍難掩激動,“接下來一個月,天天有卡車進村,我們都後悔種少了!”
在俞佳友的鼓勵下,萬阜鄉的村民漸漸放開了膽子,種起了高山四季豆、高山刀豆、高山蘿蔔……去年,鄉里498名村民靠種高山蔬菜脫貧,年收入超1.2萬元,今年全鄉人均種菜收入可達5800元。
俞佳友俞佳友
老人孩子的貼心人
11月3日一早,俞佳友匆匆扒了口飯,就趕往鄉中心學校,“我看了天氣預報,今天只有10℃,不知道孩子們會不會受凍。”
走進學校,學生們正在吃免費營養早餐。看見俞佳友,幾十個孩子放下碗筷衝出食堂,圍著他爭相喊 “俞叔叔”。
“陸恩惠,這幾天被子夠暖和嗎?”“朱偉珍,要多穿幾件衣服。”俞佳友摸著孩子們的小臉蛋,關切地問。
“要不是俞記幫忙,很多學生至今還在受凍。”校長劉利軍告訴記者,“學校有314名孩子,許多是留守兒童,有的冬天沒有手套、帽子,有的一支鉛筆要用一學期……”
俞佳友常來學校,每次臨走前,總會給孩子塞上一兩百塊錢,囑咐他們買點吃的或用的。“少說也有幾千塊了。”劉利軍說。
由於個人的力量有限,從去年12月23日起,俞佳友在《今日早報》發表了“開往青田縣萬阜鄉的愛心列車”30多篇系列報導,呼籲社會各界關注這所偏僻的學校。
俞佳友(左一)俞佳友(左一)
“俞叔叔真厲害,那時不斷有好心的叔叔阿姨帶著禮物來看我們,我終於有了新棉衣、新文具。現在,我們還有了一個新圖書室呢!”六年級學生夏利東告訴記者。直到今天,萬阜鄉中心國小仍不斷收到社會各界捐贈的物資。
3日晚,俞佳友剛結束手頭的工作,匆匆披上一件外套,拿著手電筒來到鄉敬老院。“再忙,我也要抽出時間陪老人聊天。”他說,“這裡的老人太需要情感安撫了。”
“自從佳友來到鄉里,我們這裡就熱鬧啦。每周,他至少有3個晚上來陪我們,講山外的新鮮事。”75歲的蔣孟全老人說。因為俞佳友的到來,這天晚上鄉敬老院裡不斷傳出老人們的笑聲。
一年多來,鄉里的老人、孩子已離不開他,朗朗讀書聲和老人們的笑聲,也成了他最喜歡聽的聲音。
這點困難算什麼
晚12時,山村萬籟俱靜。“真想給家裡打個電話,可是太晚了。”俞佳友說。“近段時間忙油茶基地的事,有兩個月沒回家了。前幾天,女兒獲得卡拉ok杭州賽區金獎,我還沒好好祝賀呢。”
夜深人靜時,俞佳友總是想起妻女。妻子是高度近視,生活極不方便,卻用柔弱的肩膀挑起家庭的重擔。上國小三年級的女兒,最需要父親的關愛,可爸爸總不在身邊……想到這些,俞佳友深感愧疚。
“鄉親們需要你,說明你幹得不錯。家裡再困難,我也不能自私地把你留在身邊啊。”每次想起妻子吳飛梅的這句話,俞佳友又頗感欣慰。
“高山蔬菜項目剛起步,還有很多事要做。我是農民的兒子,這點困難算什麼。”俞佳友說。山高路遠、辦公條件差、宿舍沒空調……無論酷暑寒冬,俞佳友都堅持下來了。
每天,俞佳友總要到凌晨1時才睡覺,他在拚命地“啃”技術。“在農村,不懂農業技術,就沒有話語權。”現在,他已經學會了種蔬菜、防病等知識,成了一個“農技通”。
“是記者強烈的社會責任感和‘鐵肩擔道義’的天職,給了我無窮的力量。”俞佳友說,到萬阜鄉快兩年了,從來沒有忘記浙報集團的20字社訓:特別守紀律,特別有擔當,特別善拼搏,特別能奉獻。
燈光下,今年剛滿36周歲的俞佳友,白髮已經過半。

人物言論

人民民眾是新聞工作者的根。當看到我的報導對象,特別是困難民眾開始擺脫困境,我就感到很幸福。

獲獎情況

2015年11月,主創的《佳友民情快車》新聞專欄榮獲第二十五屆中國新聞獎新聞名專欄一等獎。
2018年6月,入圍第十五屆長江韜奮獎(長江系列)參評者。
2018年11月2日,獲得第十五屆長江韜奮獎長江系列。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