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元之亂

保元之亂

保元之亂是一場1156年7月發生於日本的內戰,對陣雙方為後白河天皇和其支持者平清盛源義朝等,以及崇德上皇和其支持者平忠正源為義

基本介紹

  • 名稱:保元之亂、保元の亂
  • 地點:日本
  • 時間:1156年7月
  • 參戰方:日本內戰
  • 結果:後白河天皇一方勝利
  • 參戰方兵力:不明,平清盛等人統領600餘人襲擊白河殿,推算雙方兵力至少上千
  • 傷亡情況:不明
  • 主要指揮官:源為義、源為朝、平忠正源義朝、源義康、平清盛
山雨欲來,激烈交戰,交戰結果,歷史意義,

山雨欲來

久壽二年(1155年),體弱多病的近衛天皇去世,年僅17歲,皇室內部為皇位繼承問題發生了激烈的鬥爭。這時兩位上皇——即近衛的父親鳥羽法皇(即鳥羽天皇宗仁)和近衛的兄長崇德上皇(即崇德天皇顯仁)還在人世,崇德上皇被鳥羽上皇逼迫退位,無日無刻不想著捲土重來,因此他希望自己復位,或由自己的兒子重仁親王繼承。而鳥羽法皇主張以自己的第四子雅仁親王即位。為了皇位繼承的問題,藤原氏內部也出現了對立,關白藤原忠通擁護鳥羽法皇,左大臣藤原賴長擁護崇德上皇。結果鳥羽法皇占了上風,雅仁親王即位為第77代天皇后白河天皇。此舉引起崇德上皇的不滿。
後白河天皇即位,改元“保元”,鳥羽法皇似乎察覺到周圍形式不穩,他召集外郡方面的武士進駐禁內,選拔名武士平清盛等十人,要他們立誓擁戴新皇。鳥羽法皇崩於保元元年(1156年)七月二日。鳥羽死後,崇德上皇開始行動,他聯絡藤原賴長等準備奪回皇位,他一面通知賴長起事,一面召集武士準備進攻。在崇德的營中,老將源為義和他的部下個個勇武,是崇德上皇最倚仗的勢力。但為義的長男源義朝早被鳥羽法皇編入立誓效忠新皇的十名武士之中,沒跟隨父親加入崇德一夥。
後白河天皇畫像後白河天皇畫像
崇德上皇畫像崇德上皇畫像
鳥羽法皇畫像鳥羽法皇畫像

激烈交戰

到七月十日,雙方準備接戰,崇德、賴長營中驍將、善使弓箭的源為義的八男源為朝主張對敵採用夜襲的策略,他算定在敵營的長兄若被重用為主帥,必定會採用夜襲,但為朝的正確提議被死腦筋的賴長否決了。為朝推測的沒錯,敵營果然起用了他的長兄義朝為帥,義朝果然也採用了夜襲的策略。七月十一日凌晨,平清盛源義朝、源義康(足利義康)兵分三路撲向了崇德上皇駐紮的白和殿,並乘風縱火,點燃了賴長、為義、忠正等人的宅邸,一時火光瀰漫。崇德上皇一派的武將雖奮力抵抗,但崇德上皇嚇的先跑了,導致軍心潰散,於是全軍潰敗。藤原賴長被流矢所傷,落荒而走,戰死於木津川的船中。敗眾也紛紛投降了。
平清盛畫像平清盛畫像
源義朝畫像源義朝畫像

交戰結果

崇德上皇落敗,跑到仁和寺準備出家,但最終還是被流放到贊岐,最後在淒涼和窮困中鬱鬱而終。平忠正源為義、平家弘、源賴憲被斬首,源為朝先是逃亡,後被流放伊豆。

歷史意義

這場政鬥史稱“保元之亂”,是一場兄弟鬩牆、父子相爭的爭位之戰。它標誌著新興武士階層不但在地方上耀武揚威,甚至已經把勢力延伸到了朝廷內部,公開插 手皇室糾紛,公家政權的時代即將結束,武家政權的時代就要到來。
且說院政既然已經成為了傳統,在政治鬥爭中獲勝的後白河天皇也就不肯貪戀天皇之位,沒兩年就讓位給東宮守仁親王,就是二條天皇,自己當更有權力的上皇去了。然而因為此君賞罰不公,填不保武士們的胃口,才退位就釀出了“平治之亂”。
“保元之亂”後平清盛青雲直上,源義朝卻得不到上皇重用,從而心生怨恨。平治元年〔1159年〕十二月,趁著平清盛離京前往熊野的機會,源義朝舉兵 叛亂,將後白河院囚禁起來,並且殺害了後白河院的寵臣、親清盛的藤原信西。平清盛在途中聞變,匆忙回京,在自己位於京都六波羅的官邸集結重兵,計畫奪回天皇和上皇。大戰一觸即發。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