軍記物語

軍記物語

12世紀末至13世紀的動亂時代,產生了獨特的史論書愚管抄,另一方面也出現了新的歷史文學軍記物語軍記物語嚴格地說不是歷史書。如果世繼和鏡是故事歷史的話,那么軍記物語也可叫做歷史故事吧。它不是同歷史無緣的。雖有大量文飾、附會、誇張、造假等,但應承認其根本意圖是以關心歷史,把歷史事實或歷史環境傳述予他人的志向為根據的。這個時代著名的軍記物語有平家物語、源平盛衰記、保元物語、平治物語等。其中,盛衰記是平家物語的一個異本,保元物語、平治物語是模仿平家物語後出的書,所以代表性的軍記物語是平家物語。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軍記物語
  • 產生了獨特:的史論書愚管抄
  • 12世紀末:至13世紀的動亂時代
  • 平治物語:是模仿平家物語後出的書
  • 代表性的:軍記物語是平家物語
將門記,陸奧話記,物語介紹,太平記,梅松論,

將門記

天慶年間的將門之亂(註解1)是最初打破平安時代太平的大事件,給予朝野以極大的震動,因此在識者之間自然就產生了記錄其始末以傳後世的意圖。這也可能是作為政府的正式記錄而記載下來的。但似乎也有人想到了與此不同的方法,即作為私人著作,超出嚴格的歷史記錄的範圍,以豁達的文體自由吐露作者的想法。將門記就是作為這種類型的書而出現的。
關於將門記的性質,早就有星野恆博士(註解2)的假說,並且長期流行。此說的要點是。本書末尾有:天慶三年6月中記,因此似乎是在將門滅亡(大慶三年2月)後數月內記其所見所聞。書中地名常與實際地理一致,又未詳記朝廷儀式,所以推測是居住在東國(註解3)並嫻熟文筆的人寫的。又因文中有記佛理佛語之處,或可能成書於僧侶之手。總之,作為實錄,記述詳細,極為波瀾曲折。
山中武雄對星野說試作修正。據此,本書不像是居住在東國的人記其見聞的未經加工的記錄,而是中央的人收集各種史料而編撰的。雖然利用了朝廷記錄和坂東諸國的解文(原告的申訴文)等確實的史料,但錯誤百出,或未充分掌握史料,有不少缺點。
將門記看起來是記錄事實的地方也有修飾和造假。例如,將門控制常陸、下野、上野的國府時,八幡大菩薩的使者來到上野國府,說:授朕之位予將門,將門喜而稱新皇。其時弟將平反對說,天皇之位是不可競爭的。將門反駁說,今世之人必以實力取勝者為君,日本雖無此例,但外國有之,過去延長年間契丹王攻取渤海國即是其例(註解4)。這是將門初次表露其謀叛之意的重大事件,但這個記事是否傳達了事實令人懷疑。
將平諫言是原封不動地照抄唐太宗撰的帝范的文句,是明顯的造作的文章。另外,將門是否知道渤海滅亡的事實?我想,這與其說是將門的知識,不如看作是身為文化人的將門記的編者的知識更合適。還有,此日將門致書舊主攝政忠平,述說自己的閱歷,陳述襲擊常陸國乃不得已之事,為在舊主攝政之時起此動亂表示謝罪,聲稱不忘舊主之恩,極盡禮節以求理解自己的行為。作為已稱新皇,想做天下之君的人,這是過於膽怯、可笑的文辭。由此,稱新皇的事實本身也甚為可疑。在這樣重要的地方潤色的痕跡很濃,可以窺視作者想使記事充滿戲劇趣味的意圖。
接著又敘述了進行關東諸國司(註解5)的除目(平安時代任命大臣以下官吏的儀式)、確定建王城之地、任命大臣以下文武百官、甚至規定了內印外印的尺寸,只有曆日博士沒有決定。這些一直也是膾炙人口的地方。但大臣以下文武百官無一人記載具體姓名,事實上將門的心腹親信皆被任命為關東諸國國司,也不可能有在這些人之上而任大臣的人。所以這也不是事實。所謂僅曆日博士無人,完全是迎合世人興趣的創作。
從上述例子可知,將門記可能使用了確實的史料,但對待史料的態度不嚴肅,而任憑作者自由地創作。我想,將門記的特色是與它作為軍記物語的鼻祖相稱的。
1、天慶:年號,938—946年。平將門:?--940年,鎮守府將軍平良將之子。天慶二年(939)平將門在下總國舉兵謀反,自稱新皇,940年為平貞盛、藤原秀鄉所平定,史稱將門之亂或天慶之亂。
2、星野恆:1839—1917年,歷史學家,著有《史學叢說》。
3、東國指本州東部地方。
4、延長:年號,923一930年。926年遼(契丹)大祖阿保機攻滅渤海政權。
5、古代日本分為66國2島,國的行政長官統稱國司。

陸奧話記

陸奧話記也是類似於將門記的軍記物語。對象是所謂前九年之役(註解1),記載陸奧國司源賴義誅殺安倍賴時、貞任之戰的始末。卷末有:抄錄國之解文和眾口之話記為一卷,可知與將門記同樣使用了確實的史料。又因作者遠在千里之外,錯誤一定很多吧,也記有:希知情者更正之,所以筆者可能是遠離現場的京都人。希望知情者更正錯誤,又使人看到作者有留下實錄的意圖。從內容看,實錄的因素好像比將門記要多。儘管如此,用漢文修飾的誇張宣傳隨處可見,也可以看到穿插君臣情義、武士教養等興味濃厚的插話,尤其是把武士精神理想化的描寫。可以說陸奧話記存在著許多軍記物語的因素。
有了這些先驅性的業績;再加上作為描寫對象又有公家沒落、武家興隆這樣劃時代的事實,尤其是象徵著時代變化的平家一族興亡的事實;作為表現方法,假名相交的文體十分發達;這樣,產生大量優秀小說的文學環境成熟了。因此,鎌倉時代出現平家物語那樣的軍記物語的傑作,可以說是瓜熟蒂落
1、陸奧國司源賴義討伐陸奧俘囚長安倍賴時、貞任父子的戰爭,前後歷時12年(1051—1062年),史稱前九年之役。

物語介紹

平家物語
平家物語有許多值得思考的問題。首先是對異本的考證研究,這是一切問題的基礎,不可缺少。因為此書異本甚多,根據明治四十四(1911)年發表的山田孝雄博士(註解1)的研究,各種本子可分成3門17類30種。昭和年代高木武博士(註解2)又增補成為5門22類44種。之所以有如此多的異本,是因為本書作為平家琵琶(註解3)在說唱流行過程中進行過無數次有意的增補刪改或無意的變動。它不像普通書籍那樣是以原作者寫的原貌流傳於世的,而是經許多後世人加過工的,是所謂與時代共成長、在國民中撫育而成的書。當然原作者的思想是核心,但那個時代國民一般的思想或支撐之,或掩蓋之,可以說是名符其實的國民文學。
這裡省略對異本的詳細說明,但有必要說一下有關異本的卷數問題。流行本是12卷,此外設灌頂卷(註解4)。各種本子以怎樣處理灌頂卷被分成幾大類。但在12卷流行本以前有6卷本,據推測再往前追溯還有3卷本。相反,超過12卷的有20卷的長門本、48卷的源平盛衰記。從3卷膨脹到48卷,這一變化正秘藏著本書具有的特殊性質。
作者和寫作年代問題也不能同異本問題截然分開。關於作者,徒然草(註解5)早就有信濃前司行長說(註解6),流行的基本上是這個說法。山田博士認為,信濃前司行長寫作了3卷本或6卷本的平家物語,12卷本的平家物語是吉田資經(註解7)寫的。關於寫作年代。流行的說法是,3卷本寫於承久(註解8)以前,流行本寫於藤原氏任將軍的時代(註解9)。後藤丹治(註解10)進一步限定流行本完成於仁治三(1242)年到建長四(1252)年的11年間。因為仁治三年追贈後鳥羽院的尊號,建長四年藤原氏將軍絕嗣(註解11)。後藤丹治又認為盛衰記完成於寶治元(1247)年到建長無(1249)年的三年間。因為盛衰記記有:巴御前(註解12)91歲死,推算此年是寶治元年;建長元年則追贈順德天皇以順德院的尊號,但書中寫作佐渡院。
那么,平家物語作為史書可以信賴到什麼程度呢?關於這個問題,星野博士的看法可以作為大體的標準。星野博士認為,此書雖完全根據事實寫成,但附會粉飾極多。作者先假定清盛性格殘暴,重盛(註解13)仁孝,源氏勇健,平氏懦弱,而後下筆,符合此前提的事實務求詳盡,與此不符的事實則刪去不記。例如,重盛之子資盛曾在路上受到攝政基房(註解14)的清道人的侮辱,懷恨在心,便在道旁待候基房到來,當面切去那清道人的發誓。這件事玉葉(註解15)和愚管抄皆記為重盛所為。但平家物語將之作為清盛所乾,並說重盛曾勸阻,但清盛不聽。
又如吾妻鏡明確記載:富士川之戰時,齊藤實盛不在維盛陣中,他投向平氏是在戰鬥結束兩個月以後。(註解16)所以評論源平將士強弱一類的故事肯定是虛構的。
這類事實矛盾、年月、人名相異的地方很多。甚至宣旨(傳達天皇命令的文書)和媒狀(官署的傳閱檔案)之類也因任意修飾文辭而不是普通的文體。星野的結論是,總而言之,平家物語不可當作正確的史料使用。
對於這類書本來就不宜細緻地去探索每個事件的真實性。然而,與一般的物語類同樣,它對那個時代的思想和生活展現了寶貴的事實。正是在這個意義上我們要研究書中所反映的歷史觀。
書中所見到的基本歷史觀是未法史觀(註解17),即把道代規定為末世,認為是衰落的時代,與此相比,視上古為盛世而嚮往之。然而,所謂衰落具體表現為哪些事實呢?它表現為王法的滅盡。法皇(註解18)慨嘆平氏一族隨心所欲地晉升官位,最後說“此亦世末而王法盡之故也”,可以說明這一事實。又記善光寺起火焚毀,說“王法將盡則佛法已先亡。……據聞,靈山多滅失似乃王法已終之先兆”。也認為王法與佛法一起滅亡。這些正是因保元以來的戰亂而經歷了公家衰落的當時人們親身感受到的末世的具體事實。
衰退史觀也是愚管抄的基本史觀。在這個時代,衰退史觀是普遍的歷史觀。但本書的特點是,在普遍的衰亡過程中也伴隨著急速的盛衰變遷,盛者必衰,合者必分的事實。全書主題平家的盛衰是其大的表現,而書中隨處串插的故事也多貫徹了這個原理。其中,卷首寫的白拍子詆王與佛御前的故事(註解19),歷歷在目地表現了人世盛衰變化無常,也可以說是平家盛衰的縮影。詆王詠的和歌:“生長的,枯萎的,同是野邊草,秋天來臨皆歸於水泡。”這首和歌的根本精神是貫穿全書的思想,也是故事充滿了不可名狀的哀愁的原因。
但是,作者並不想對衰亡的悲哀放置不理,任其自然。他在最後準備了一條拯救之路,那就是彼岸的歡樂,實現往生的夙願。詆王和佛最後都超脫恩仇,共同抱有往生淨土的喜悅。甚至被認為是佛敵法敵的逆臣重盛,最後也受到阿彌陀(註解20)的接引,實現了九品托生(註解21)。今世的哀愁和罪惡即使無法逃避,也能得到來世的歡樂。故事講述了無限的哀愁,同時也使人感到若有若無的溫暖,就是因為有這條拯救之路的緣故。
個人可以這樣得救,國家怎么辦?難道王法不能滅而復興嗎?故事沒有給予明確的回答。如前所述,愚管抄對此做了自己的解答。這是因為愚管抄是經世論的書,與此相反,平家物語不過是文學書。但是,平家物語也並非沒有隱約可以推測這類回答的記事,雖然不是明快的回答。卷5“鬼魂的審判”記清盛的邸宅常起異變,被認為是衰亡的前兆。同時又記:某青侍夢見公卿們列座於皇宮議事,而他們是諸神的化身。其時,位於末座的嚴島大明神首先被驅逐,繼而八幡大菩薩將平時由平家保管的節刀(註解22)賜予當時流放在伊豆的源賴朝,於是,春日大明神說,希望其後亦賜予吾孫。這是看到政權從平家移到源氏、將軍職由源氏轉為藤原氏的歷史事實後創作的故事。但可以窺見這樣的思想:國家將因掌權者的交替而得到維持,而且這是八幡大菩薩的神意預先規定的。可以說平家物語的作者與愚管抄一樣,也相信源氏和藤原氏將軍能夠保護王法,進而可以說它承認武士活動的意義。故事詳記武士言行,強調其勇武,這些自不待言。認為思考周密、信仰神佛、注意文事等是武士必備的品德的記事隨處可見,表示了作者對武士成長為一個新的社會階層寄與強烈的期望。希望從武士那裡看到從公家那裡期待不到的新道德和強大實力是與如下認識有關的,即承認武士有力量承擔維護行將滅亡的王法的重任。同樣處於衰亡過程中,個人通過信佛從而往生淨土而得救,國家則靠武家的力量而避免滅亡,這可以說是平家物語的基本思想。
1、山田孝雄:1873一1958年,國語國文學家,著有《日本文法論》等。
2、昭和:年號,1926—1988年。高木武:1879—1944年,國文學家,著有《平家物語與源平盛衰記》。
3、平家琵琶:彈奏琵琶說唱平家物語
4、灌頂卷:平家物語終卷,寫安德天皇母劫後出家隱居,宣揚“諸行無常”、“欣求淨土”的佛教思想。
5、徒然草吉田兼好的隨筆集,1330—1331年成書。
6、一般認為:信濃前司行長即信濃國前國司中山行長。
7、吉田資經:1181—1251年,參議、大宰大式。
8、承久:年號,1219—1221年。
9、藤原氏任將軍的時代:1226—1252年。
10、後藤丹治:1897一1963年,國文學家,著有《戰記物語研究》。
11、1252年鎌倉幕府廢九條賴嗣,迎立宗尊親王為將軍,藤原氏將軍終絕。
12、巴御前:源義仲(1154一1184年,平安時代末期的武將)之妾,生卒年不詳,以勇婦知名。
13、平重盛:1138—1179年,平清盛之子,武將,內大臣。
14、藤原基房:1144—123D年,關白、大政大臣。
15、玉葉:九條兼實1164—1200年的日記。
16、1180年,平維盛平重盛之子)率討伐軍在富士川與源賴朝軍會戰,誤認水鳥驚飛聲為敵軍襲擊而敗走齋藤實盛:1111—1183年,平安時代的武將。
17、末法史觀即佛教三時觀。佛滅後法有三時:正法五百年,教(說教)、行(修行)、證(證悟)俱全,佛法正確無誤;像法一千年,有教、行而無證,佛法形式化;末法一萬年,有教而無行、證,佛法將滅。
18、法皇指後白河法皇。
19、詆王和佛是平家物語中的兩個有名舞女。
20、阿彌陀:西方極樂世界教主,接引佛。
21、九品托生即往生極樂世界。九品是往生極樂世界的九個等級。
22、節刀:大將出征時天皇賞賜的刀。
保元物語、平治物語
保元物語、平治物語分別是以保元之亂、平治之亂為主題的軍記物語,篇幅皆3卷。並且兩書的結構和文章相同點很多,因此認為作者是同一個人的說法普遍流行。但我對此不能不抱有疑問。
從某種意義上說兩書很相似。以保元之亂或平治之亂一個事件為中心集中敘述;通篇整齊、統一,不像平家物語那樣這也寫一點,那也寫一點;因而描寫戰鬥構成全書的中心。代表性的戰鬥保元物語有夜襲白河殿,平治物語有待賢門之戰(註解1)。在人物方面,占據主要角色的勇士,保元物語有為朝,平治物語有義平;成為其對手的武士,前者為義朝,後者為重盛;公家的中心人物、制肘武士行動都無好下場的,前者為賴長,後者為信賴(註解2)。這些方面確實很相似,但能否成為作者是同一個人的證據呢?我認為,這種類似在別的作者參考以前的作品時也會出現的,而且不如說是很自然的。對內容所反映的思想和歷史事實的處理進行比較,比形式上的比較更加重要。如果這方面有差異的話,就很難說是同一個作者寫的;如果勉強看作是同一個人寫的話,那么應該認為是在經過相當時期思想發生變化以後。而我認為這兩部書存在著這樣的差異。
第一個差異是:保元物語帶有實錄的樸素性,而平治物語文學性的修飾很濃。當然這不是從保元物語的記述都正確這樣的意義上說的;它也有許多修飾,也有謬誤,但敘述的形式裝作實錄的樣子,是實錄式的。事實之一,如保元物語中插入了宣旨、官符(朝廷的命令書)、訊息等的原文,而在平治物語裡這樣的穿插一個也沒有。這是敘述精神的很大差異。
第二個差異是:平治物語中加進了很多合轍押韻的笑話和落首(時事諷刺詩),這些笑話和落首在許多情況下都寫成是九條太政大臣伊通(註解3)說的。而在元物語中這樣的笑話、落首一個也沒有。再進一步說,平治物語中作者寫的帶有教訓和說明意思的文章遠比保元物語要多,保元物語始終是平淡的記載事實,而在這樣的 地方,平治物語加上了教訓式的文辭和說明性的文章。
我是根據上述差異而對兩書完成於同一作者之手的說法提出疑問的。並認為,從時間上說保元物語在前,平治物語在後。平治物語那種旁觀者的從容不迫,大概在事件後經過相當時日才有可能,而保元物語那樣細緻的實錄,則不經過那么長的時間也是能夠寫出來的。
再舉一例,以具體記事表明兩書的先後,即保元年間恢復死刑的記事。保元之亂後,對為義(註解4)等源平70餘人處以斬首,由此而強調自嵯峨天皇弘仁元(810)年誅藤原仲成(註解5)以來中斷了347年的死刑重新恢復。兩個物語都記載了這件事,事實大體相同並都大書其意義。但平治物語在此記事後加上了一段文字:宮外記記錄(註解6)註:仲成射殺于禁所(註解7),故非真正的斬首。這段文字表明作者想把死刑中斷之始放在比弘仁年更早的時代。這是想更強烈地說明保元年間恢復死刑的意義的心情的表露,是在看到了保元物語的見解後對其所加的修正意見。很清楚,平治物語的作者參考了保元物語的這一條目,寫出了自己的文章,再加上來自宮外記記錄的知識,而提出了修正意見。
其次,關於保元物語、平治物語同平家物語的先後關係問題。流行的看法完全根據藤岡作太郎博士的見解,認為平家物語在先,保元、平治物語在後。我也同意這個說法。只是我認為這裡所說的平家物語恐怕是指承久之前寫成的3卷本平家物語。而在流行本形態已完備的仁治、建長時期(註解8),兩書應已出現。兩書尤其是平治物語,反覆說到源氏作為武士的非凡之處,這也可以作為表明兩書是源氏將軍時代的作品的證明。
1、夜襲白河殿:1156年7月11日拂曉後白河天皇方面的平清盛和源義朝奇襲崇德上皇謀叛的據點白河殿(在賀茂川東,大文字山麓),獲大勝。待賢門之戰:1159年12月26日晨平重盛率軍從待賢門(皇宮外郭十二門之一)進攻源義朝軍,雙方激戰,原義朝敗逃被殺。
2、源義朝源為義長子;源為朝:源為義第8子;藤原賴長:左大臣。在保元之亂中源義朝站在後白河天皇方面,源為朝站在崇德上皇和藤原賴長方面。源義平:源義朝長子;藤原信賴:中納言。兩人與源義朝皆在平治之亂中兵敗被殺。
3、九條伊通:1093一1165年,太政大臣。
4、源為義:1096—1156年,武將,保元之亂中站在崇德上皇一方,兵敗身亡。
5、嵯峨天皇:第52代天皇,809一823年在位。藤原仲成:774—801年,參議,810年藥子之亂的策劃者,為嵯峨天皇軍射手。
6、宮外記記錄:太政官外記局日記。
7、禁所即獄中
8、皆年號。仁治,1240--1242年;建長:1249--1255年。

太平記

故事歷史繼今鏡、水鏡之後,到南北朝時代(註解1)出現增鏡;同樣,軍記物語繼平家物語保元物語和平治物語之後,在南北朝時代也產生了太平記。太平記作為文學作品,在情趣上、在結構上都無法同平家物語相匹敵。但由於內容充滿豐富的事實以及有與此相適應的剛健的筆力,可以說太平記更多地具有歷史書的性質。本書敘述的時代範圍從後醍醐天皇即位,到出現南北朝對立、足利義滿任將軍(註解2)、細川賴之任管領(註解3),嚴格說迄止應安三年(建德元年,1370年),涉及了公武之爭激烈展開的整個動亂時代。而記載這個時代始末的詳細的歷史書除本書外,大概沒有了。這也是儘管本書是軍記物語,然而長期以來仍作為歷史書而被大量利用的一個原因。
本書現今流傳的是40卷本,根據主題大體可分為三部分。第一部分,第l卷至第12卷,從後醍醐天皇即位,經元弘討伐北條,到形成公家一統政治(註解4);第二部分,第13卷至第20卷,從中興政治失敗,到出現南北朝對立,正成(註解5)、義貞等戰死,確立足利幕府(註解6)的基礎;第三部分,第21卷至第40卷,記南北兩朝間不斷的爭鬥和足利氏的內訌等。而隨著主題的變換,作者的立場似乎也發生了某些變化。大概太平記也像許多軍記物語那樣,最初大約是12卷,後來陸續補寫,因此作者也不限於一個人。關於作者,洞院公定公記(註解7)應安七年5月3日條記小島法師圓寂,有:“此乃近日天下愛不釋手之太平記作者也。大凡卑賤之器則有名匠之聲,可謂令人氣憤。”小島法師其人及閱歷因無其他史料不詳,僅可知應安七年(文中三年,1374年)時已有太平記的現名並流行天下。
另外,今川了俊(註解8)於應永九(1402)年寫難太平記,講述今川家(註解9)的由來,告誡子孫不要敗壞家名,是遺訓一類的書。但書中糾正了太平記的許多謬誤,因此有難太平記之稱。其中有:太平記寫道:六波羅會戰時大將名越高家被殺,故另一大將足利高氏歸降後醍醐天皇(註解10)。但這是極為遺憾的事。“此記作者乃官方(南北朝時代的吉野一方)之持重者,不知情而生拉硬扯有如此書乎?實在令人作嘔。”此書對太平記記事真實性的評價主觀武斷很多,但說作者是官方之持重者大概不是誇張。至少當時足利方面的人認為太平記是公家方面的人所作,這是事實。但如何協調小島法師和官方之持重者是一個難題。星野博士推論小島法師是書中看到的兒島高德(註解11)出家後的稱呼,也是協調的一個嘗試,但並無確證。
太平記繼續寫道:法勝寺惠珍上人(註解12)將太平記30餘卷面呈足利直義(註解13),直義使玄惠法印(註解14)讀之,但有錯誤和不好的地方,直義下令說此書錯誤之多令人意外,應再增補刪改,在此期間不可外傳。其後此事一度中斷,到近代才重新續寫。這個故事很好地說明了太平記寫作的大體過程:原本太平記是南朝方面所作,在足利方面來看很不滿意,後來進行了增補修正。
這樣,由於太平記是在接近事件的時候寫成的書,所以雖有軍記物語的修和誇張,作為歷史記錄在事實的確實性上有不足之處,但在反映時代大勢和思潮方面,可以說是十分有用的書。
本書的歷史觀混雜著各種思潮,而特別引人注目的是認為社會動亂是由於統治者的德的不足所引起的。這個看法隨處可見。特別明顯的是,在卷1開頭述說後醍醐天皇的聖德,奉獻最好的讚詞,稱為命世亞聖之才後,聲稱:遺憾的是有霸道、嚴厲之處,故雖成草創之功,然守成不足3年。
另外,當時的武士汲汲於利害打算而決去就,或參加公家一方,或參加武家一方,這在書中也隨處可見,表現了籠罩時代的功利思想和現實主義。元弘初在備後回響官軍的櫻山慈俊(註解15)自殺尤其離奇。櫻山慈俊開始回響官軍,笠置陷落後見官軍不利,對該國一宮(第一位的神社)的社壇放火,與家族一起自殺。作者提出疑問:什麼要火燒社壇?回答是,他很早就信仰該社,曾發大願要重建已經破損的神社,但自己無此力量。這次加入官軍也是為了實現這個重建的大願,然而因宿願未能實現而自殺。同時焚毀社壇恐怕是因為這樣一來,公家武家都將不得已而重建之,從而實現其大願吧。至死也要貫徹志願的強烈意志,正是武士精神的具體化。然而其願望重建神社是現實的,其手段由參加舉兵這樣的大行動,直至眼見失敗而採取焚毀社壇的暴舉,這是某種失去均衡的行為,表現了那種為了目的而不擇手段的狂暴者的一個典型。而作者將此作為合乎佛緣的東西而加以肯定,正表明當時的價值判斷是不正常的。
關於本書作為史料的價值問題的討論,是明治新歷史學勃興時代的好題目。菅政友(註解16)《的太平記妄謬遺漏之多辯》、久米邦武博士(註解17)的《太平記無益於文學》、星野恆博士的《太平記果非小說家之作乎》等,這些聚集在修史局(註解18)提倡新史學的學者們紛紛提出太平記加以評論,指出太平記的記事不見於確實的文書記錄,而且這些記事本身也包含著許多不合理的地方,極端地說,太平記是小說而不是史書。如果太平記不是史書的話,那么平家物語、源平盛衰記同樣也不是史書。而獨獨強調太平記恐怕也有這樣的因素:即著眼於這樣做的社會效果,因為太平記流傳甚廣,它所記載的忠臣義士故事已成常識。從更專門的角度說,明治修史局是以批判水戶藩的大日本史為基調而建立的,而大日本史高度評價太平記,提倡大義名分史觀,因而特彆強調太平記帶有反其道而行之的意義。
但是,冷靜想想,軍記物語缺乏作為歷史記錄的確實性,是無需特別討論的,因而不應該僅僅指責太平記。不但如此,許多人似乎也願意承認太平記在反映時代形勢和思想的意義上是一部重要的史書。特別是由於這個時代除此之外沒有一貫的記錄,只能根據僅有的片斷文書構成歷史,所以為了知道事件的變化和來龍去脈,本書是有用的。因此,繼承修史局的事業的史料編纂掛出版的大日本史料第6篇,作為重要史料也引用了太平記。負責此項工作的田中義成博士(註解19)在大學講課時,也指出太平記有許多可信之處。
例如,太平記記載:建武元年正月有營造大內里(皇宮)之議,征天下地頭所得的二十分之一充當營造費用。最初曾懷疑這是否是事實,後從行幸部類記所收葉室長光卿記和建武記(註解20)等發現旁證,才認為是事實。另外,兒島高德和櫻山慈俊是否確有其人也曾受到懷疑,但未必能這樣說。據說,現在也可以找到證明高德的史料。近來,可以說這部書的價值越來越得到承認。
1、南北朝時代:1336(或1333)--1192年。
2、足利義滿:1358—1408年,室町幕府第三代將軍。
3、細川賴之:1329—1392年,室町幕府三管領之一。管領:室町幕府最高官職,輔佐將軍,統管政務。
4、元弘:年號,1331—1333年。元弘元年後醍醐天皇密謀討伐鎌倉幕府,事敗被流放隱歧。1333年後醍醐天皇逃出隱歧,楠木正成、足利尊氏。新田義貞等舉兵討幕,北條氏和鎌倉幕府滅亡。史稱元弘之亂。
5、楠木正成:?一1336年,南朝方面的武將。
6、足利幕府:足利尊氏建立的武家政權,設在京都室町,又稱室町幕府,自1338年至1573年。
7、洞院公定公記:洞院公定(1340—1399年,左大臣)的日記,僅存1374年l—5月和1377年2—3月2卷。
8、今川了俊:1326?一1420?年,室町幕府的武將,原名貞世,出家後稱了俊。
9、今川家:足利氏一支,今川范國從足利尊氏有功,世襲駿河守護,奠定今川氏基礎。
10、六波羅會戰:1333年倒幕軍與幕府軍在六波羅會戰,幕府大將名越高家軍大敗,足利尊氏倒向後醒或天皇一方,六波羅被倒幕軍攻占。
11、兒島高德:南朝武將,生卒年不詳。
12、惠珍上人:法勝寺僧人,生平不詳。
13、足利直義:1306—1352年,足利尊氏同母弟,武將。
14、玄惠:1279—1350年,學僧。法印:最高僧位。
15、櫻山慈俊:?--1332年,武將。
16、菅政友:1824—1897年,歷史學家,醫家,著有《菅政友全集》。
17、久米邦武:1839—1931年,歷史學家,著有《大日本時代史(古代)》等。
18、修史局:明治政府的修史機構,詳見本書第四章第一節。
19、田中義成:1860—1919年,歷史學家,著有《南北朝時代史》。
20、建武記:建武政權的文書記錄集,1卷,作者、年代皆不詳。

梅松論

太平記齊名的軍記物語有梅松論。梅松論上下兩卷,篇幅很小。其特色是作者的立場站在足利氏一方。敘述的範圍:先談日本將軍的沿革,再概觀鎌倉將軍時代,又從元弘之亂、中興政治及其瓦解,談到新田義貞的金崎城陷落(註解1),最後敘述尊氏的品行和事跡。作者不明,似乎是受到足利氏惠顧的人。不用說書中充滿了使足利氏立場正當化的敘述,但沒有直接攻擊後醍醐天皇的言辭,對楠木、新田等官軍諸將也舉其勇武忠節的可取處,不惜讚美之詞。貫穿通篇的精神,與其說是讚美足利將軍,不如說是讚美超越將軍的、更高範疇的武家精神和立場。從這裡可以窺見:武士想提高獨自的道德並具有強烈的自信。而武士需要許多軍記物語作為生活的記錄和處世的教訓,其原因也在於此。
此外,與大大小小的戰鬥有關,從南北朝到室町時代陸續出現了許多軍記物語。這隻要看看群書類叢會戰部記載的書名就可以知道。如奧州後三年記、承久記、明德記、應永記、應仁記、鎌倉大草紙等,即是其中的一小部分。
1、1336年新田義貞擁恆良親王以金崎城(在福井縣)為據點,抗擊室町幕府,僅3月被攻陷。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