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耳甫斯立體主義

俄耳甫斯立體主義 (Orphism, Orphic Cubism ),又稱“俄耳甫斯主義”、“俄耳甫斯俄爾普斯)的”。立體派發展到1913年,開始出現一些新的趨勢。其中,所謂“俄耳甫斯主義”即以其抽象化結構以及對色彩效果的強調,而與立體派的其他趨向拉開距離。如“俄耳甫斯的繪畫”,也就是色彩鮮艷的,由非具象的幾何圖形所構成的畫面。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俄耳甫斯立體主義
  • 內容:立體主義瓦解後的各種藝術流派
  • 提出者:阿波利奈爾
  • 首指者:德洛內
簡介,由來,被借用者:俄耳甫斯,提出者:阿波利奈爾,首指者:德洛內,其他成員,與其他派別的聯繫,

簡介

“俄耳甫斯的”,有時被用來單指德洛內(又譯德勞內、德洛奈)的畫,有時則泛指1912年立體主義流派瓦解後的各種藝術流派。德洛奈自己也曾採用這一術語,但是他後來修改了它的意思,用來表示一種以分析光的活動為基礎的抽象甚至是半抽象藝術。因此,可以說這種藝術是印象主義(IMPRESSIONISM)的後裔。

由來

被借用者:俄耳甫斯

俄耳甫斯是希臘神話中的歌手,他的琴是“抒情”的象徵。在神話故事中,俄耳甫斯的妻子攸里底斯被蛇咬死,他痛不欲生地到陰間去找她,他的歌聲感動了冥王,冥王答應給他妻子還魂使她回到人間,但要俄耳甫斯記住在到達陽界以前不能回頭看妻子,不幸,正是由於將到陽界時俄耳甫斯情不自禁地回頭一看,他的愛妻便立即消失了。

提出者:阿波利奈爾

借用這動人的故事的象徵意義,並且冠之以“俄耳甫斯主義(奧弗斯主義)”,而將它和一個新的畫派與創始人羅伯特·德洛內(Robert Delaunay,1885—1941)聯繫在一起的,則是著名的法國作家、詩人、超現實主義運動的創始人紀堯姆·阿波利奈爾(Guillaume Apollinaire,1830—1918)。
俄耳甫斯這個希臘神話中的英雄,意味著一種詩意的內涵,喚起人們對這個下地獄去尋找愛妻的藝術之神的敬意,這個詞也意味著重現了任何時代藝術家所夢寐以求的理想:發現一條美與和諧的法則。
阿波利奈爾熱情地稱讚土生土長的巴黎畫家德洛內的繪畫是以抽象和色彩的完美為目的的;他說:在純繪畫和純詩中的高明語言是相仿佛的,立體主義萬歲!俄耳甫斯的統治開始了!他後來給“俄耳甫斯主義”下的定義是這樣的:
“這種藝術在描繪新的結構時,不是根據來自視覺領域的因素,而是根據完全由藝術家本人所創造的因素,並且使這種因素具有充分的真實性。俄耳甫斯主義藝術家的作品必須給人一種純粹的審美樂趣,給人一種清晰明確的結構,同時又給人一種崇高的含義,這就是純藝術的所謂主題。”
阿波利奈爾的理論概括和德勞內的新的繪畫創作有著密切的關係,他的《城市之窗》連作曾給阿波利奈爾留下深刻印象。德勞內是勃拉克畢卡索的追隨者。即是說,他的探索可以看作是從立體主義分離出來的——因此俄耳甫斯主義就又被稱作“俄耳甫斯立體主義”。
“俄耳甫斯的繪畫”在阿波利奈爾看來就是捕捉光線真實性的畫,而光線的真實性就是眼睛對色調和色彩的感覺。德洛奈的畫就是充分發揮色彩的感染力,讓色彩來規定形式。19世紀末,法國的新印象主義的色彩理論和實踐是德洛內的前緣。

首指者:德洛內

德勞內的探索至少在1909年就開始了。他首先賦予色彩以最優越的地位,如他曾說:
色彩本身就是形式和主題”;
他曾像修拉西涅克一樣認真地研究過舍夫勒爾(Michel Eugene chevreul)關於色彩學的論文,爾後是從塞尚到勃拉克、畢卡索和盧梭,可說他是以窮根究源的精神,涉獵了整個現代藝術領域,這樣他就在1912年得出一種結論,即色彩輝煌的抽象只是與自然主義的觀察有點極為淡薄的關係。顯然,他的理論導致了從寫實轉向抽象。而他在現代藝術史上的重要意義也就在:
“逐漸地廢除了‘母題’,同時依靠幾何地利用光譜本身的曲折性來達到他的效果。他的繪畫變成了一種可以稱之為片斷的虹彩的東西,……一種不是來自大自然中的母題的構圖,而是各種色彩組成的一種幾何圖樣”([英]赫伯特·里德:《現代繪畫簡史》,劉萍君譯)。
德洛內在1910—1911年之間創作的《城市之窗,第4號》(藏紐約古根海姆博物館)實際上已經為人們提供了這種追求的一個範例。在這幅作品中,德勞內運用了起源於點彩派的色點圖案,創造了一個幾何化的如同萬花筒的世界。
這是現代繪畫中的第一件抽象作品

其他成員

在和德勞內的俄耳甫斯主義具有共同傾向的畫家中,除了萊歇、畢卡比亞和杜桑,以及後來成為德勞內妻子的俄國畫家特爾克,另一個重要成員是捷克畫家弗蘭克·庫普卡。後者的作品也曾對康定斯基發生過影響。值得注意的是,把德勞內、庫普卡和康定斯基聯繫在一起的還有一個共同的特點,那就是在把作為視覺藝術的抽象繪畫與文字主題分離開來的同時,它卻與屬於聽覺藝術的純音樂的感受聯姻了。
從時間上說,德勞內是走在康定斯基的抽象表現主義探索前面的。但康定斯基與德勞內的追求卻是並行不悖,當德勞內創作出他的完全“非客觀的”幾何圖樣式的抽象繪畫時,康定斯基也在慕尼黑創作出他的“即興而作”的抽象繪畫。德勞內曾參加新成立的“青騎士”集團於1911年在慕尼黑舉辦的首次展覽,從那時康定斯基和德勞內就保持著密切的書信聯繫,並且馬克、麥克和康定斯基本人都曾經去訪問過德勞內的畫室。
另外,還應當提到,一個相當重要的現代畫家—保羅·克利—也是必須包括在那些受到德勞內的決定性影響的人物之內的。

與其他派別的聯繫

俄耳甫斯主義是從立體主義分離出來。其分解形體及幾何化的傾向,顯然與立體派繪畫有著密切的聯繫。不過二者又有明顯的區別。立體派畫家主要關注於形體結構,對色彩並不十分在意;而俄耳甫斯主義畫家,則在構造形體結構的同時,還關注於構造一個色彩的空間。
以德勞內為代表的俄耳甫斯主義繪畫也從野獸派那裡學得不少東西,這也啟發了德國的表現主義者。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