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烏天然氣爭端

俄烏天然氣爭端

俄羅斯與烏克蘭在天然氣價格和過境費問題上的爭執已持續多年。烏克蘭天然氣儲量匱乏,每年消費天然氣80立方千米,其中約四分之三需要進口,對俄羅斯能源依賴很大。另外,歐盟國家約四分之一的天然氣從俄羅斯進口,其中約80%經由烏克蘭輸送。俄羅斯與烏克蘭互為盟國時,俄以遠遠低於國際市場行情的價格向烏提供天然氣。

2018年3月3日,俄羅斯天然氣工業股份公司宣布,已經啟動相關程式,終止向烏克蘭供應天然氣的契約。

2018年3月7日,烏克蘭政府宣布,將凍結並查封俄羅斯天然氣工業股份公司在烏資產。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俄烏天然氣爭端
  • 國家:俄羅斯與烏克蘭
  • 項目:天然氣
  • 原因:價格和過境費問題
發展過程,歷史,相關信息,影響啟迪,

發展過程

俄烏天然氣之爭俄烏天然氣之爭
(一)這次俄烏天然氣爭端緣起於兩國能源經濟的相互依存
根據最具國際能源統計權威性質的英國石油公司發布的最新年度報告——《BP世界能源統計2009》[1],俄羅斯是當今世界可與沙特匹配的“能源超級大國”,尤其是其天然氣資源(4.33萬立方千米)占全球剩餘探明儲量的23.4%,儲產比為72年,為世界頭號天然氣資源大國,年產量超出600立方千米,並保持著占全球天然氣出口總量約35%的份額,在目前世界天然氣市場上擁有叱吒風雲的影響力。而烏克蘭則是天然氣資源匱乏國,其儲量僅為俄羅斯的1/47(920萬立方千米),且其產量最高也不過20立方千米,遠不抵其年均600~70立方千米的年消費量,其中約25立方千米通過從俄羅斯進口來彌補。同時,俄羅斯天然氣占到歐洲天然氣使用量的1/4,而這其中又有80%途經烏克蘭的天然氣管道。由 此,俄烏能源領域密切的相互依存關係鋪就了雙方天然氣爭端的基礎背景。
(二)2006年俄烏“斷氣風波”開啟兩國天然氣爭端
在歷史上,俄烏兩國關係久遠而密切。1922年烏克蘭作為創始國,與俄羅斯聯邦等一起建立蘇聯,以其遼闊的國土資源和龐大的經濟規模,成為蘇聯的“糧倉”和僅次於俄羅斯的最重要加盟共和國。1991年蘇聯解體後,烏克蘭宣布獨立,而後與俄羅斯、白俄羅斯共同宣布建立取代蘇聯的“獨立國協”。直至2004年烏克蘭大選之前,總體上烏克蘭還是保持與俄羅斯的睦鄰友好關係。
俄羅斯念在昔日“兄弟”情分上,一直按補貼價格優惠供應烏克蘭天然氣。
但自2004年年底烏克蘭爆發“橙色革命”以及隨後親西方的尤先科總統上台以來,烏克蘭政府扭轉外交基調,執行親美傾歐政策,追求加入北約與歐盟,並與俄羅斯在克里米亞海軍基地等問題上齟齬不斷,矛盾日深。俄羅斯覺得再無必要為“疏俄倒西”的烏克蘭經濟埋單,便於2005年年末要求將供烏的天然氣價格從每千立方米50美元提高至230美元。而烏方要求分階段提高天然氣價格,並按照市場價格計算俄天然氣過境費。因談判未果,2006年元旦俄羅斯天然氣工業股份公司(以下簡稱“俄氣”)切斷對烏克蘭的天然 氣供應,形成舉世關注的俄烏“斷氣風波”,直到1月4日雙方談判達成協定後方才恢復通氣。根據協定,俄方以每千立方米230美元出售天然氣給“俄烏能源公司”,該公司將俄天然氣和來自中亞的天然氣混合,再以每千立方米95美元的價格出售給烏;而俄天然氣經烏境內出口歐盟的過境費則由原來每千立方米/百公里1.09美元提至1.6美元。
(三)政治、經濟動因刺激天然氣紛爭再起
2007年俄烏雙方決定以三年時間,逐步將俄對烏供氣價格與國際市場拉平。由於尤先科政權罔顧俄羅斯的一再警告,頑固堅持親美和“去俄入歐”路線,俄烏在政治、經濟、軍事和地緣戰略上矛 盾日益惡化,俄國內教訓烏的呼聲愈益上升,尤其是在2008年以來全球金融危機的刺激下,兩國天然氣爭端更趨激化。
俄方迫不及待地要求提高輸烏氣價,烏方竭力抵制漲價,並要俄支付更多過境管道使用費,還提出讓俄氣直接向烏克蘭消費者銷售天然氣[2]。
烏方認為,2009年俄對烏天然氣售價應為每千立方米201美元。俄總理普京則聲稱,供應烏方的天然氣成本約為每千立方米380美元,主要是俄方出於人道主義因素,考慮到烏在金融危機下處境艱難,而向烏提出250美元的報價[3]。又由於國際油價大跌、盧布貶值,俄羅斯急需現金支持國內經濟,因而向烏方強硬追討所欠的20多億美元債務,其中6.14億美元是烏石油天然氣公司欠下的天然氣債款。而經濟衰退和信貸危機也加大了烏克蘭及時還債的難度。俄羅斯還指責烏克蘭不時截留輸往歐洲的天然氣,要求烏方保證天然氣在烏過境運輸的安全,確保俄羅斯天然氣能夠暢通無阻地運往歐洲國家。烏方則否認俄方指控,聲稱俄輸歐的供氣量不足。
(四)一波三折的衝突進程
(1)爭議談判受阻:早在2008年6月俄方就提出將向烏供氣價格提高近兩倍的要求。11月俄烏供氣談判因價格和債務問題受阻。該月20日,俄又要求烏支付24億美元的天然氣欠款。但 烏石油天然氣公司聲稱與俄氣沒有債務問題。12月18日俄氣宣布,因烏未能償清欠費,俄方2009年起停止供氣。12月30日烏克蘭總理季莫申科當天訪俄,試圖解決兩國間天然氣供應問題而未果。
(2)斷氣殃及歐盟:2009年1月1日莫斯科時間10點起,俄氣切斷對烏供氣。1月5日,俄烏“鬥氣”升級,烏克蘭地方法院禁止過境輸送俄天然氣。1月7日,烏方表示因俄完全停止向烏境內天然氣管道送氣,“被迫完全停止向歐盟國家輸送天然氣”。以前歐盟將俄烏分歧視為“兩國間貿易糾紛”和“經濟事務”,表示不會介入。然而這次俄烏“鬥氣”時,歐洲恰遇罕見冰雪嚴寒,多個歐盟成員國出現取暖用氣短缺和供電困難,對歐洲多國生產和民眾生活形成嚴峻威脅。至此歐盟立場出現重大轉變,強硬敦促俄烏迅速談判,全面恢復對歐盟的天然氣供應,否則“這一問題將上升到最高政治層面”。
(3)妥協化解爭端:迫於國際壓力,俄烏同意重開談判,並接受歐盟就解決紛爭在布魯塞爾舉行三方峰會的建議。經歐盟積極斡旋,1月11日俄烏就恢復經烏向歐供氣達成協定,並同意歐盟派遣觀察員監督過境輸氣。1月13日,在俄、烏、歐盟三方簽署有關成立過境輸氣監督委員會的議定書後,俄方恢復過境烏克蘭對歐洲供氣。孰料隨後烏俄又在輸氣線路和過境管道技術性耗氣等 問題上發生爭執與指責,過境天然氣仍然未達歐洲。1月17日,由俄總統梅德韋傑夫倡議的天然氣消費國“國際峰會”在克里姆林宮召開。會後經長達10小時的艱苦談判,俄烏終於於18日凌晨宣布達成協定:在保持2008年過境費率(每千立方米/百公里1.7美元)不變的條件下,2009年俄方將在歐洲價格基礎上給烏方供氣價20%的折扣。同時約定,自2010年1月1日起,俄烏天然氣價格及過境費將完全按照歐洲價格公式生成[5]。1月19日,俄羅斯天然氣工業公司和烏克蘭石油天然氣公司在莫斯科簽署協定,結束這場天然氣爭端,並承諾恢復向歐洲供氣。1月20日,俄恢復過境烏克蘭的對歐供氣。至此,這次持續近三周,導致近20個歐洲國家在寒冬季節遭遇能源短缺危機的“斷氣”紛爭告一段落。
2009年3月23日,烏克蘭、歐盟委員會以及世界銀行歐洲投資銀行歐洲復興開發銀行布魯塞爾簽署了關於烏輸氣系統現代化改造問題的聯合宣言,希望不要再發生像2008年冬天那樣的天然氣危機。11月19日,烏克蘭總理季莫申科和俄羅斯總理普京在烏南部旅遊城市雅爾達舉行會談,雙方同意修改2009年初簽署的天然氣協定中的一些條款。11月25日,俄羅斯天然氣工業股份公司發言人謝爾蓋·庫普里亞諾夫說,2010年,俄羅斯將按歐洲價格對烏克蘭出口天然氣,全年平均價格預計約為每千立方米280美元。12月29日,俄羅斯和烏克蘭石油企業在莫斯科就俄羅斯石油過境烏克蘭輸往東歐國家事宜達成協定,從而減緩了人們對2010年俄羅斯經過烏克蘭向歐洲國家輸送石油受阻的擔憂。
2010年4月21日,烏克蘭總統亞努科維奇和俄羅斯總統梅德韋傑夫在烏東部城市哈爾科夫舉行會談,雙方在天然氣價格和黑海艦隊駐紮等一系列問題上達成重要協定。根據兩國總統在會談後簽署的協定,俄羅斯同意在原契約價格基礎上降價約30%向烏克蘭出售天然氣,而烏克蘭同意把俄羅斯黑海艦隊在烏境內駐紮的期限延長25年,並且在該期限屆滿後雙方有權選擇是否再延長5年。
烏克蘭雖積極改善與俄羅斯的關係,卻沒有放棄加入歐盟的外交政策,對於加入由俄羅斯、白俄羅斯和哈薩克斯坦組成的關稅同盟問題一直含糊其辭。
2012年3月30日,烏克蘭與歐盟草簽了聯繫國協定,雙方計畫於2013年11月28日簽署聯繫國條約。此舉遭到俄羅斯強烈反對。此後,雙方貿易摩擦不斷。俄羅斯總統普京甚至警告說,如果烏克蘭與歐盟簽署聯繫國協定,以俄為首的關稅同盟將被迫採取保護性措施。
2013年10月31日,俄羅斯天然氣工業公司董事會副主席戈盧別夫證實,如果烏克蘭欠款問題得不到解決,俄將從11月開始對烏供氣採取預付款機制,屆時烏克蘭須在11月提前支付12月份的全額費用。俄烏天然氣爭端再起。據俄聯邦政府新聞局訊息,俄天然氣工業公司至今未收到烏方8月份的天然氣供應費,這筆費用總額達8.82億美元,最後支付期限為10月1日。11月5日,俄氣發言人庫普里亞諾夫證實,烏克蘭已開始向俄方償還8月的供氣欠款;烏克蘭能源和煤炭工業部斯塔維茨基7日表示,烏方已向俄氣支付8月份供氣欠款的20%,而2013年10月的天然氣供應費用已結清。另有數據表明,烏克蘭此前已向俄方全額支付了9月的供氣費用。
2013年11月11日,俄羅斯媒體報導說,烏克蘭石油天然氣公司已從11月8日起完全停止從俄羅斯天然氣工業公司(俄氣)購買天然氣。
烏克蘭2014年2月進口俄羅斯天然氣大幅減少。俄羅斯與烏克蘭又可能爆發類似2013年11月的天然氣貿易戰,當時烏克蘭總理威脅如不修改天然氣進口協定價就將終止向俄羅斯進口。昨日,受俄羅斯警告烏克蘭必須償還30億美元債務及可能不再提供120億美元貸款影響,烏克蘭貨幣格里夫納兌美元匯價跌至創紀錄新低。
路透由兩位俄羅斯能源業人士處獲悉,2月24日,烏克蘭國有油氣公司Naftogaz向俄羅斯最大天然氣生產商Gazprom每日進口天然氣規模已經降至2800萬立方米,1月1日還多達1.47億立方米。
兩位訊息人士稱,Naftogaz二十餘日裡逐步減少了進口量,但他們沒有給出Naftogaz進口減少的理由。
2013年12月下旬,俄羅斯宣布,為緊急援助烏克蘭,將斥資150億美元購買烏克蘭債券,並暫時將向烏供應的天然氣價格下調三分之一。但本周一,俄羅斯總理梅德韋傑夫(Dmitry Medvedev)暗示,俄出口烏克蘭的天然氣價格可能回調。
俄羅斯是烏克蘭第一大貿易夥伴。烏克蘭每年天然氣消耗量約55立方千米,其中半數以上由俄羅斯進口。2013年Gazprom向歐洲出口天然氣161.5立方千米。而就在2013年11月上旬,俄羅斯與烏克蘭還因天然氣協定價的嚴重分歧險些終止貿易關係。Naftogaz 2013年11月8日已經完全中止向Gazprom進口天然氣。截止8日,Naftogaz 11月日均進口天然氣僅有約900萬立方米,遠低於10月日均的1.04億立方米。時任烏克蘭總理Mykola Azarov當時表示,如果Gazprom拒絕修改天然氣銷售協定,烏克蘭將不再向俄羅斯進口天然氣。
根據前烏克蘭總理季莫申科2009年與Gazprom簽署的進口天然氣預付款協定,俄羅斯向烏克蘭每出口1000立方米天然氣平均售價約400美元,烏克蘭在協定簽署後就已指責這一進口價格過高,在歐洲地區屬於最高水平。
2014.2.25日,在路透報導烏克蘭與俄羅斯的天然氣貿易關係再度緊張當天,俄羅斯財政部長西盧阿諾夫接受俄羅斯電視頻道採訪時公開表示,沒有發現烏克蘭有任何理由不償還俄羅斯為烏克蘭歐洲債券投入的30億美元。
同日,俄羅斯財政部副部長斯托爾恰克表示,俄羅斯沒有法律義務向烏克蘭提供2013年決定資助的120億美元。俄羅斯當時承諾合計投入150億美元,現剩餘120億美元未落實。
據俄塔社報導,斯托爾恰克說:沒有這樣的法律義務。 這裡指的是,新一輪談判和新的協定。談判和協定的形式將由時間決定。當天,烏克蘭3個月期債券價格急跌。烏克蘭貨幣格里夫納重挫6.8%,跌幅創2009年2月新高,格里夫納兌美元跌至9.8,創最低紀錄。
上周末烏克蘭議會表決通過罷免親俄羅斯的烏克蘭總統亞努科維奇,親西方的圖爾奇諾夫此後任代理總統。烏克蘭過渡政府本周一對亞努科維奇發布通緝令,並表示為避免違約需要350億美元援助。
作為對烏克蘭上周末事變的回應,昨日俄羅斯威脅將限制烏克蘭糧食進口。俄羅斯進口糧食占烏出口糧食總量的25%。
2014.2.25日訊息,歐盟以及IMF準備向烏克蘭提供援助。

歷史

1648年,烏克蘭起義軍開向戰場迎戰波蘭軍隊1648年,烏克蘭起義軍開向戰場迎戰波蘭軍隊
新年伊始,俄烏天然氣爭端吸引了全世界的目光。作為曾經生活在同一片屋檐下的兄弟之邦,兩國何以結怨如此?本文將從歷史的角度為您講述兩國之間300多年的愛恨情仇。
基輔羅斯時代的教堂,位於今天的烏克蘭境內基輔羅斯時代的教堂,位於今天的烏克蘭境內
■烏克蘭:俄羅斯的發源地
公元9世紀,烏克蘭民族的第一個國家基輔羅斯崛起。基輔羅斯是東歐平原上最早出現的文明古國之一,在弗拉基米爾大公及其子雅羅斯拉夫統治時期,基輔羅斯的人口達到500餘萬,疆界空前廣闊,成了當時歐洲最大的國家。基輔羅斯與拜占庭、西歐北歐各國、東方阿拉伯各國有著頻繁的貿易關係。基輔城也被譽為第聶伯河上的“帝王之城”。
弗拉基米爾父子統治時期,基輔羅斯的政治、經濟和社會生活繁榮昌盛,由此奠定了今天俄羅斯、烏克蘭共同的文化基礎。公元988年,弗拉基米爾娶拜占庭帝國的安娜公主為妻,宣布基督教為國教。所以,今天俄羅斯的國徽上帶有拜占庭文化的標記———雙頭鷹。歷代沙皇也以拜占庭文化的繼承人自居。
弗拉基米爾父子之後,基輔羅斯逐漸衰落,被後來沙俄的始祖———莫斯科公國所滅。所以,從沙俄時代直至蘇聯時期,乃至在今天的俄羅斯,基輔羅斯一直被奉為俄羅斯歷史的發端,基輔城也被稱為“俄羅斯諸城之母”。
■抗擊波蘭統治,烏克蘭主動加入俄羅斯
約在12—13世紀,“烏克蘭”(本意為“邊區”)一詞開始使用,隨後,這一稱謂逐步擴大到今天烏克蘭的大部分地區,並以這一稱謂為紐帶,形成了一個新的民族。然而,烏克蘭當時只是作為一個地理學概念和民族學概念存在,卻不是一個政治學概念,因為不存在烏克蘭這樣一個國家,它的土地分別被劃入立陶宛大公國波蘭王國的版圖,烏克蘭人成為一個喪失了自己國家的民族。
1648年,烏克蘭人民在鮑格丹·赫梅利尼茨基的率領下起義,反對波蘭的統治。他致函沙俄政府,希望得到同樣信仰東正教的俄羅斯的幫助。在信中,赫梅利尼茨基表示,烏克蘭哥薩克願意接受俄羅斯沙皇的領導。隨後,在給沙皇的一系列的信件中,赫梅利尼茨基又多次表示願意服從沙俄的領導。但沙俄政府反應謹慎,沒有迅速給予答覆。
在孤立無援的情況下,烏克蘭起義軍依靠智謀,兩次擊敗了當時的歐洲軍事強國波蘭。在文尼察保衛戰中,烏克蘭哥薩克首領博貢率軍在冰河之上迎擊波軍。交戰中,哥薩克佯裝潰退,波蘭軍隊在身後緊追不捨,沒有注意到冰面上許多地方散扔著髒亂的稻草。波蘭軍隊眼看就要追上哥薩克了,但剛一踏上這些稻草,腳下的冰就破裂了。原來,博貢下令事先砸了許多冰窟窿,當這些冰窟窿上又結了一層薄冰後,在上面蓋上稻草,以作偽裝。烏軍趁波軍陷入混亂時大舉反攻,將其打了個落花流水。然而,由於波蘭收買了克里米亞汗國,後者在烏克蘭背後發起了進攻,腹背受敵的烏克蘭起義軍被包圍,不得不再次向沙俄求援。
1650年,沙俄與波蘭之間的領土問題談判破裂,沙俄決心援助烏克蘭。1654年3月,烏克蘭代表團在莫斯科覲見了俄國沙皇。隨後,雙方簽訂了《鮑格丹·赫梅利尼茨基基本條約》,亦稱《三月條約》,烏克蘭在得到了高度的自治權力之後,與俄羅斯正式結盟。
■沙皇將烏克蘭變成“小俄羅斯”
與烏克蘭的結盟,一方面使俄羅斯獲得了夢寐以求的出海口,另一方面也打開了俄羅斯通往歐洲的大門,歐洲的先進文化通過烏克蘭的黑土地,源源不斷地傳入俄羅斯。與俄羅斯的結盟也成為烏克蘭歷史的重要轉折點。此前,烏
克蘭的文化主要受西方影響;此後,烏克蘭歷史發展的軌跡轉向了俄羅斯的沃土。
1700年,俄羅斯沙皇彼得一世發動與瑞典爭奪波羅的海的“北方戰爭”。戰爭期間,彼得徵調大批烏克蘭哥薩克充當炮灰。彼得還以戰爭為由,強行取消了烏克蘭的地方自治,引起了烏克蘭貴族的不滿。1708年,烏克蘭首領瑪澤帕與瑞典結盟,尋求重獲民族獨立。聞聽此訊,沙皇彼得大怒,派軍隊血洗了哥薩克營地,俄烏自此結下深怨。
1709年,俄軍在烏克蘭境內徹底擊敗了瑞典軍隊,烏克蘭的獨立夢想破滅。隨後,彼得大帝專門組成了小俄羅斯部,在烏推行全面俄羅斯化的殖民政策,按照俄羅斯的社會模式、價值觀念和語言文化重新構建烏社會結構。沙俄用剛柔並濟的辦法,同化了烏上層統治階級,確立俄語的官方地位,把烏克蘭語貶為“鄉巴佬”語言,禁止烏克蘭文書籍和教科書的出版,強制烏克蘭人拋棄自己的母語和文化傳統。此後200年間,沙俄一直牢牢控制著烏克蘭。
■烏克蘭投靠德國尋求獨立
1917年,沙俄發生“二月革命”,帝國瞬間解體。1917年3月,烏克蘭成立了代表資產階級和小資產階級的中央政權“拉達”。為了獲得德國的承認,“拉達”搶在蘇俄政府之前與德國媾和,以提供糧食和農副產品為代價,換取德
國派遣45萬軍隊進入烏克蘭,抵抗蘇維埃武裝。但沒想到,德軍一進入烏克蘭,就找藉口推翻了“拉達”政權,扶植了一個親德的傀儡政府。德國投降後,蘇俄紅軍展開反攻,烏克蘭重回蘇俄版圖,然而在隨後與波蘭的戰爭中,蘇俄紅軍先勝後敗,被迫將西烏克蘭地區割讓給了波蘭等國。
1922年12月,烏克蘭作為第一批四個加盟共和國之一,加入了新成立的蘇聯。1939年,蘇聯政府用武力奪回西烏克蘭地區,烏克蘭就此完成統一。
■蘇聯錯誤政策加深俄烏裂痕
在蘇聯時代,烏克蘭的經濟獲得了極大的發展。從30年代開始,蘇聯發起了工業化運動,中央政府向烏克蘭投入了大量資金,將烏克蘭建成了全蘇最重要的工業基地,如蘇聯最大的造船廠就設在了烏克蘭。烏克蘭人民的生活也因此獲得了很大的改善。然而,由於蘇聯政府的一些錯誤政策,導致烏民族主義情緒不斷滋長。
蘇聯時期,農業發達的烏克蘭一直是蘇聯的“糧倉”,但在蘇聯建立初期,由於領導人推行強制征糧政策和強行推行農業集體化,導致烏克蘭出現大饑荒。上世紀30年代,烏克蘭又成了“大清洗”的重災區,大批烏克蘭幹部和知識分子遭到監禁和槍決,還有大批烏克蘭民眾被迫遷往冰天雪地的西伯利亞。這些都讓俄烏之間的裂痕不斷擴大。
1991年“8·19”事件後不久,烏克蘭趁著蘇聯中央政府陷入癱瘓,宣布成立獨立國家。雖然俄烏自此從一家人變成了鄰居,但300年來,俄烏兩個民族彼此融合,相同的宗教信仰,相近的語言文化,相似的風俗習慣,已將兩個民族緊密地聯繫在了一起。這注定了兩國的恩怨情仇仍將繼續書寫下去。

相關信息

俄羅斯、烏克蘭天然氣爭端7日進一步激化,俄羅斯完全切斷了經由烏克蘭輸往歐洲的天然氣。眼下歐洲又遭遇罕見冰雪嚴寒天氣,多個歐盟成員國出現取暖用氣短缺。
俄烏鬥氣,顯然沒有贏家。對俄羅斯來說,這損害了其作為歐洲穩定能源供應商的形象。對四分之三天然氣需從俄進口的烏克蘭來說,不僅自己遭俄方“斷氣”,其只考慮一己之利的做法也受到其他歐洲國家批評。
俄羅斯處境左右為難
俄羅斯7日突然斷氣導致歐洲數百萬居民面臨取暖困難,俄方在道德上難辭其咎。但俄羅斯天然氣工業股份公司的處境也是左右為難,一方面必須改變出售給烏克蘭天然氣價格過低的局面,另一方面爭端又影響了俄羅斯作為歐洲穩定供氣商的信譽。
俄羅斯天然氣工業股份公司面臨巨大的財務壓力,公司至2007年底的債務總額已高達610億美元。金融危機爆發以來,信貸融資更變得越來越困難,而油氣價格大幅下跌,也使其收入大幅減少。
2008年,俄售烏天然氣價格是每千立方米179.5美元,而俄對中歐售氣的標準報價是418美元,對東歐的標準報價是450美元。烏克蘭每年從俄羅斯進口天然氣50多立方千米,因此,提高對烏天然氣售價,俄天然氣股份工業公司每年將多增加數十億美元收入。
當然,俄烏天然氣爭端的背後也有著深刻的政治原因。烏克蘭發生“顏色革命”後積極向西方靠攏,要求加入北約,而2008年8月發生的喬治亞衝突更加深了兩國之間的裂痕。讓俄羅斯難以接受的是,烏克蘭對西方“投懷送抱”的同時卻享用著俄羅斯極為優惠的天然氣價格。
烏克蘭難以“拒不就範”
據烏石油天然氣公司總裁杜比納透露,烏地下儲氣庫儲存了大約30立方千米天然氣,其中有17立方千米的天然氣屬於烏克蘭。專家估計,即使俄羅斯完全停止向烏提供氣,烏至少也能支撐兩、三個月。可以說,對於俄羅斯的斷氣,烏克蘭在心理上和物質上早有準備。國際能源價格走低和烏國內經濟放緩導致能源消耗量劇減,也為烏“拒不就範”提供了客觀支持。
但與2006年俄烏首次爆發天然氣爭端時不同的是,這次烏克蘭沒有獲得西方社會的同情和支持。英國著名智庫歐洲改革中心研究員卡廷卡·巴里施說:“現在烏克蘭爭執不休、自私自利的政治領袖獲得不了多少同情。”爭端拖得越久,烏克蘭所受到來自歐洲的壓力也會越大。
其實,烏俄在能源供應上是一種共存互利的關係。一方面,烏克蘭從俄羅斯進口的天然氣占烏消費總量的75%以上,而且每年烏還從俄羅斯輸歐天然氣中賺取巨額過境費。另一方面,俄羅斯向其他歐洲國家輸送天然氣必須經過烏克蘭境內管道,如果繞道他國不但經濟上不合算,也無法達到上百立方千米的供應量。
歐盟改變立場介入爭端
在這場爭端中,歐盟事實上已成為俄烏雙方要挾對方的籌碼。烏克蘭石油天然氣公司發言人7日早些時候說,俄羅斯已於當天上午完全停止向烏境內天然氣管道送氣,因此烏方“被迫完全停止向歐盟國家輸送天然氣”。
而俄方認為,從2009年1月1日至今,烏方總共截留俄方輸歐天然氣8600萬立方米,因此俄方停止供氣意在逼迫烏方把截留的天然氣補償給歐洲,並讓烏方承擔道德指責。
歐盟約四分之一的天然氣從俄羅斯進口,其中80%經由烏克蘭輸送。眼下,歐洲又普遍遭遇罕見的冰雪嚴寒天氣,不少民眾因為俄烏爭端被斷了取暖用氣。總部設在巴黎國際能源機構警告說,如果惡劣天氣和斷供局面繼續到下周,保加利亞、羅馬尼亞、希臘和土耳其都將出現供暖和供電困難。
7日一直試圖置身事外的歐盟出現重大轉變,開始積極介入。歐盟委員會主席巴羅佐當天上午分別與俄總理普京和烏總理季莫申科通電話,敦促兩國立即全面恢復對歐盟的天然氣供應。
巴羅佐措辭強硬地稱,歐盟不能接受在俄烏天然氣爭端中成為雙方利用來要挾對方的籌碼。歐盟輪值主席國捷克總理米雷克·托波拉內克則警告說,如果對歐盟的天然氣供應8日仍得不到恢復,那么歐盟將會“強力”介入。
7日晚些時候,歐盟宣布,將派出觀察員對俄輸歐天然氣進入烏克蘭的所有8個過境點進行監測,這一要求已得到俄烏兩國領導人的同意。歐盟還同時邀請了俄烏雙方代表以及兩國官員8日在布魯塞爾與歐盟官員舉行會晤,爭取就部署觀察員一事達成一致。

影響啟迪

這次俄烏“鬥氣”危機對歐洲的能源供應安全警示不小。
俄羅斯占有歐盟天然氣市場的第一位,而且天然氣在歐盟的能源消費結構中呈不斷上升趨勢。雖然歐盟與俄烏兩個國家都建立了合作夥伴 關係,簽訂了能源合作協定,但這場爭端顯示這種合作執行的有效性存在很大危機。現有的天然氣管道布局決定了歐盟對俄羅斯的依賴,體現了歐俄關係的結構性缺陷。這次危機中的政治因素居主導地位,歐洲故意淡化政治色彩,強調市場因素。表面看是俄羅斯占上風,但從歐洲方面來看,俄羅斯和烏克蘭都是輸家。俄烏的可靠性和信任度都下降,俄羅斯不是可靠的供應商,烏克蘭也不是可靠的過境商。普京承認,事件使俄羅斯的聲譽受到影響,烏克蘭也承認是輸家。“‘斷氣’進一步暴露了歐洲在俄羅斯管道政治面前的脆弱性,也促使歐洲有必要扭轉對俄羅斯能源的依賴。”這 場爭端後,歐洲從緩解對外能源依賴的考慮出發,進一步推進發展可再生能源、能源供應來源多元化等能源安全戰略。近來,歐盟明顯加快納布科天然氣管道項目的實施進程,即意味著歐盟在擺脫對俄羅斯天然氣依賴邁出重要一步。
同時,這場俄烏天然氣衝突對世界能源格局也造成不小的衝擊。
首先,國際社會將更加重視能源的政治屬性工具,能源的商品屬性降低,能源進一步成為能源出口國的戰略資源。俄羅斯天然氣工業股份公司俄羅斯杜馬保持著強大的利益關係,烏克蘭石油天然氣公司也是國有企業。兩國總統和總理還直接出面干預雙方能源公司的談判。可見,各方都把能源作為政治談判的工具,此次爭端再次說明了能源的政治屬性在許多時候超過其商品屬性。
其次,天然氣在國際能源中的地位、影響力上升,人類將從“石油時代”進入“天然氣時代”,國際天然氣博弈形勢嚴峻。由於2008年下半年的油價暴跌,依賴石油出口的俄羅斯希望利用天然氣彌補損失。俄羅斯警告歐洲,廉價天然氣的時代已經過去。近年來俄羅斯拉攏伊朗和卡達,發起建立世界天然氣出口國論壇。俄羅斯積極推動這一“天然氣歐佩克”成形的重要戰略意圖,在於俄羅斯試圖憑藉其得天獨厚的天然氣儲備、生產 和出口優勢,謀求建立一個由其主導的天然氣生產和出口大國國際聯盟,不僅要壟斷國際天然氣價格,而且要制衡與對抗當今由西方經合國家組成的國際能源機構和以海灣產油國為主的石油輸出國組織,進而左右國際能源市場,乃至在國際政治經濟秩序中發揮舉足輕重的影響。
再次,能源安全的概念擴大,從消費國安全擴大到生產國安全、過境國安全。俄烏屢屢發生的天然氣爭端,提醒我們重視能源儲運安全以及能源過境國對能源安全的影響。鑒於國際上油氣等能源供應格局、供求區域不平衡的結構性矛盾,能源供應“運輸鏈”上的任何國家間的關係變化和衝突,均可能對兩端的能源資源國和能源進口國造成實質性威脅。
同樣對作為能源消費和進口大國的中國來說,這場俄烏天然氣衝突也產生富有價值的啟迪:
(一)加快能源來源和供應渠道多元化,充分做好天然氣管道建設規劃預案。無論歐洲還是俄羅斯,都在追求實現能源品種的多元化和進出口渠道的多元化,否則在國際政治的博弈中就沒有底氣。目前天然氣的運輸方式仍然以管道為主,這注定受到地緣政治進展的影響。天然氣輸送管道建設投資大、建設周期長,運輸管道一旦建成,便有很大的持續性和固定性。歐洲在20世紀80年代初與蘇聯達成了“管道換天然氣”交易,開始修建管線把西伯利亞的天然氣輸往歐洲。隨後歐洲逐漸墜入俄羅斯天然氣陷阱,以至這場俄烏能源衝突中,歐盟更是淪為“無辜而悲慘的人質”。隨著能源消費結構的變化,天然氣在中國能源消費中的比重將逐漸增加。在實現能源消費多元化的過程中,同樣應該注意這個問題。俄烏之間的天然氣衝突促使俄羅斯將進一步重視天然氣出口的亞洲市場。這明顯有利於中國等亞洲能源消費大國。俄羅斯正在修建通往太平洋的石油管道,還將興建通往中國及亞洲市場的天然氣管道。俄羅斯通往中國的天然氣管道要經過蒙古,同時中國還是俄羅斯天然氣輸往韓國和日本的過境國。俄羅斯管道天然氣在中國市場上的價格,與液化天然氣的價格相比具有競爭優勢,中國也對獲得西伯利亞的天然氣興趣很大。但是,在天然氣價格、管道幹線的走向以及供應量等問題上,中國也必須謹慎,有充分預案,防止重蹈歐盟的覆轍。
(二)能源合作的機制化是國際社會的一大趨勢。只有實現機制化,才有可能避免在能源競爭問題上發生激烈衝突,危害各方利益。缺乏天然氣過境運輸的國際監督機制,導致俄烏雙方對烏截留過境輸歐俄氣一時各執一詞。在中國與日本的東海油氣田爭端問題上,同樣需要尋求和制定長期的對話機制和協商機制,從而避免屢次發生爭執,影響雙方的政治關係。在獲取俄羅斯油氣資源、中東石油等問題上,也需要機制建設的努力。我國應促進建立相應的國際能源管線聯盟,實現能源供應國、能源消費國和能源過境國之間的合作機制化。
(三)建立統一的地區能源政策非常重要。目前歐洲在相當程度上實施了能源政策的統一,對外實行統一的能源外交,收效很明顯。歐洲通過一體化能源外交,在共同應對俄烏“斷氣風波”上發揮重大作用。而俄羅斯、烏克蘭、白俄羅斯等國之所以在能源問題上屢次發生爭執,而且兩敗俱傷,重要原因之一也是缺乏統一的能源政策。中 國作為能源消費國,合作的對象主要是東亞地區的日本、韓國等大的能源消費國。制定統一的地區能源政策同樣是這些國家共同維護能源安全的長遠利益和戰略目標。
(四)重視能源安全突發事件的應對。突發事件對能源安全的影響主要有可能造成能源價格的劇烈波動,嚴重的可能造成能源供應中斷。歷史上由於地緣政治衝突造成的能源危機不止一次。這一次俄烏天然氣衝突造成的歐洲斷氣對這些國家的能源安全打擊很大。由於世界上的能源大部分位於地緣政治不穩定地區,能源供應中斷隨時都有可能發生。儘快完善國家油氣戰略儲備機制,及早制定和完善危機防範預警機制,為應對危機之必不可少。
當然,從長遠角度和順應時代潮流而言,中國還必須逐步減少對傳統化石能源的過分依賴,轉變經濟方式,追求節能提效和清潔利用,走低碳經濟道路,探索構建更為經濟、安全、環保、可靠的可持續能源發展戰略。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