侵入作用

侵入作用

侵入作用是指地下岩漿上升侵入並占據一定空間的作用。根據岩漿侵入的環境和侵入作用方式,可以分為深成侵入作用和淺成侵入作用。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侵入作用
  • 外文名:intrusion
  • 學科:地質學
  • 原因:岩漿沿地殼薄弱帶上升
  • 分類:深成侵入和淺成侵入
  • 釋義:地下岩漿上升侵入並占據一定空間
簡介,深成侵入作用及其岩體產狀,淺成侵入作用及其岩體產狀,

簡介

岩漿因具極高的溫度和很大的內部壓力,往往向地殼薄弱或構造活動地帶上升,並在沿途不斷熔化圍岩或俘虜崩落的岩塊,從而不斷擴大其侵占的空間,冷凝後形成各種侵入岩體。地下岩漿上升侵入並占據一定空間的作用,叫侵入作用。根據岩漿侵入的環境和侵入作用方式,可以分為深成侵入作用和淺成侵入作用。各種侵入作用所形成的岩體都具有一定的產狀。所謂產狀是指岩體的形狀、大小、與圍岩的接觸關係,以及形成時期所處的地質構造環境。

深成侵入作用及其岩體產狀

在地下相當深處的岩漿侵入活動,稱深成侵入作用。這種侵入是通過岩漿對圍岩的熔化、排擠、俘虜碎塊以及變質等方式而逐漸占據空間的。其結果是形成深成岩體。深成岩體處於壓力大溫度高的條件下,冷凝過程可以上百萬年計,故往往形成結晶良好、顆粒粗大的岩石。岩體一般規模很大。其主要產狀有岩基、岩株等。
(一)岩基
出露面積很大,一般大於100km2,甚至可超過幾萬平方千米,向下延伸可達10—30km;多由花崗岩類岩石構成;其長軸方向常平行於褶皺山脈,構成褶皺山脈的核心;岩體切穿圍岩層理,呈不諧和關係;圍岩常有顯著的變質現象;被擠碎的圍岩碎塊常常墮入岩體中,稱為捕虜體。我國各大山脈如天山、崑崙山、秦嶺、祁連山、大興安嶺以及江南丘陵等都有不同時代的花崗岩岩基出露。
(二)岩株
出露面積不超過100km2,平面形狀多為渾圓形;主要由中、酸性岩石組成,與圍岩呈不諧和關係。岩株可能是獨立的小岩體,或是岩基的分枝部分,也可能是岩基頂部的凸起部分。如北京周口店的花崗閃長岩岩體就是較典型的岩株。

淺成侵入作用及其岩體產狀

在地殼淺處的岩漿侵入活動稱淺成侵入作用。這種侵入是岩漿在壓力作用下沿著斷層、裂隙或層理貫入的方式進行的。其結果形成淺成岩體。淺成岩的規模較小,冷卻較快,所以常常形成結晶顆粒較細或大小不均的斑狀結構。其主要產狀有岩盤、岩床、岩牆等。
(一)岩盤
又稱岩蓋。一般是由粘性較大的中、酸性岩漿順岩層層理貫入,並將上覆岩層拱起而成的中間凸起、邊部變薄的穹窿狀岩體。其規模不大,但直徑亦可達數千米;圍岩頂板多被剝蝕掉,底板多是平整的,岩體邊緣與圍岩岩層是平行的,呈諧和關係;圍岩亦多有變質現象。
(二)岩床
流動性較大的岩漿順著岩層層理侵入形成的板狀岩體稱岩床。它的特點是:主要是由基性岩構成。岩床的規模大小不定,厚度從幾厘米到幾百米以上,延伸從幾米到幾百千米。岩體與圍岩的頂板和底板是平行的,圍岩有時有輕微的變質現象。
(三)岩牆和岩脈
岩漿沿著岩層裂隙或斷層貫入所形成的板狀岩體稱岩牆。它的特點是:
1)岩牆產狀一般較陡,規模有大有小:厚度從幾厘米到幾千米,長度從幾十米到幾百千米。2)岩性比較複雜,基性到酸性的都有。
3)岩牆切斷圍岩,呈不諧和接觸。
4)圍岩可能有變質現象。
5)根據岩牆和圍岩的抵抗風化能力,岩牆在地貌上常表現為凸出的山脊或凹入的溝谷。
岩牆有時沿著一系列裂隙侵入,形成大體平行的岩牆群,如在北京八達嶺關溝中就可見到數目繁多的岩牆群。有時候在火山口的周圍還可形成環狀或放射狀岩牆群。一個地方的岩牆有時是一次侵入而成的,有時是多次侵入形成,呈彼此互相穿插的關係。
此外,還有一種近似岩牆的岩體稱為岩脈。一般說,岩牆與圍岩之間沒有成因上的聯繫,而岩脈則有成因上的密切關係。例如,一個深成岩體當其主體部分凝固之後,而其內部還殘留有未凝固的岩漿,這部分殘餘岩漿可以侵入到母岩中去形成岩脈。如在花崗岩體中經常見到有貫入其中的偉晶岩脈或細晶岩脈,它們之間就有成因上甚至成分上的聯繫。比方一個岩漿體侵入石灰岩,二者就無任何成因上的關係,這就是典型的岩牆。前面談到火山爆發後,熔漿及一些火山碎屑常常把火山管道填充起來形成火山頸或稱岩頸。火山頸是介於噴出和淺成侵入的中間類型。
侵入作用
以上所述各種岩體,都可以有兩種類型:
一種是簡單岩體,岩石成分單一,岩石結構比較均勻,只是內部和邊緣有些區別而已,這種岩體屬於一次侵入活動的產物。
另一種是複雜岩體,岩石成分和結構比較複雜,岩體內部有互相穿插關係,這種岩體屬於多次侵入活動的產物。岩漿活動及與其相關的岩石產狀和岩石分類如圖所示。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