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用價值

使用價值

使用價值(value in use) ,是一切商品都具有的共同屬性之一。任何物品要想成為商品都必須具有可供人類使用的價值;反之,毫無使用價值的物品是不會成為商品的。使用價值是物品自然屬性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認為,使用價值是由具體勞動創造的,並且具有質的不可比較性。比如人們不能說橡膠和香蕉哪一個使用價值更多。使用價值是價值的物質基礎,和價值一起,構成了商品二重性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使用價值
  • 外文名:value in use
  • 定義:是一切商品都具有的共同屬性
  • 基本含義:能滿足人們某種需要的商品的效用
共同屬性,圖書,信息,介紹,

共同屬性

基本含義
能滿足人們某種需要的商品的效用。如糧食能充飢,衣服能禦寒。商品的基本屬性之一。是交換價值的物質承擔者,形成社會財富的物質內容。空氣、草原等自然物,以及不是為了交換的勞動產品,沒有價值,但有使用價值。
商品的使用價值是指能夠滿足人們某種需要的屬性。 使用價值是一切商品都具有的共同屬性之一。任何物品要想成為商品都必須具有可供人類使用的價值;反之,毫無使用價值的物品是不會成為商品的。使用價值是物的自然屬性。
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認為,使用價值是由具體勞動創造的,並且具有質的不可比較性。比如我們不能說橡膠和香蕉哪一個使用價值更多。使用價值是交換價值的物質基礎,和價值一起,構成了商品二重性
使用價值與交換價值
使用價值是指物品能夠滿足人們某種需要的屬性。在古典政治經濟學出現之前,人們在交換中普遍注意到的是物的使用價值,並且將其與滿足人們需要的程度相聯繫,提出了交換物的“效用”問題。這顯然是在離開了市場的社會屬性之後,在生產活動中單純考察使用價值而得出的一個結論。後來這種觀點為庸俗經濟理論所繼承,又進一步提出了“效用遞減規律”,也就是將物的“效用”同滿足人們需要的程度相聯繫,使它們之間構成一種函式關係,當人們的需要得到一定滿足之後,物相對於人的“效用”就逐漸降低,以致為零,若繼續增加即為“負效用”。在這裡,我們暫且不去評論“效用遞減規律”的科學性,僅就這種觀點來看,說明人們在長期的生產與交換實踐中,對使用價值這一概念有了共同的認識,這就是,凡不能滿足人們某種需要的物,不論是自然占有物還是勞動產品,都不具有使用價值。實際上,使用價值在市場中具有兩種基本屬性,一是相對於人類而存在的自然屬性,這種屬性反映了人與自然界的關係。也就是自然占有物或勞動產品作為自然界的物質而存在,能夠滿足人們的某種需要,其使用價值由物的自然屬性加以規定。這種自然屬性將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進步而不斷得到開發,而有些則反之。這說明物的使用價值是隨著人類物質生產活動方式的不斷進步而被不斷得到開發和利用的。如果包含在物中的有用性越多,那么為人類所利用的範圍就越廣,因而物的使用價值也就越大。二是交換者主觀需要上的使用價值。不為交換者主觀需要的物品,即使具有使用價值,也很難用於交換。實際上,在市場交換中,使用價值應首先不為占有者所需要,也就是在讓渡過程中,使用價值對於占有者來說是作為非使用價值而存在的,而對交換的另一方來說是使用價值。這是從市場的社會性來考察使用價值的,因而反映了使用價值的社會屬性。使用價值從人和自然界的關係去考察,反映著使用價值的自然屬性,這種自然屬性在任何歷史條件下都存在。使用價值用於交換,則反映了交換者主觀需要上的使用價值,它包含著隱藏在其中的社會屬性,它由一定的經濟條件和社會條件所決定。總之,前者是形成交換的必要條件,而後者則是形成交換的充分條件。
由於生產、交換和消費是人類從事物質生產活動的基本內容,因而物的使用價值最先為人們所注意,正如馬克思曾經推測到的:“使用物品可能成為交換價值的第一步,就是它作為非使用價值而存在,作為超過它的所有者的直接需要的使用價值量而存在,物本身存在於人之外,因而是可以讓渡的。”即使最原始的交換,如果占有物不具有上述兩種屬性,那么交換也不會發生,因而價值也無從考察。
從純粹使用價值的交換到價值的交換,曾經歷了混雜物的交換、具體使用價值的交換和價值的交換三個階段,這是一個歷史演進過程。我們知道,不同種的使用價值是由不同質的具體勞動創造的,然而,在交換產生的初期,交換物首先是由不同種的使用價值組成的混雜物構成的,並且將其作為一種使用價值進行交換,只要這些混雜物有所區別,能夠滿足某種心理上的不同需要,那么交換就可以完成。這種交換方式完全是由當時的生產力發展水平和一定的社會條件所決定。一方面它說明了當時人們還缺乏對使用價值的認識,另一方面說明由於交換物是由共同體內部的勞動者共同生產的,是他們勞動的共同結晶,因而作為剩餘物可以當作一種交換物進行交換。這是由社會條件決定的,它反映了共同體內部勞動的共同性質。雖然這種共同勞動還局限於每個共同體內部,還不具備整個人類勞動的共同性質,然而就其內部而言,它是統一的,是他們共同勞動的直接產物。由共同的勞動轉化為對立的勞動,從而通過不同種使用價值的交換也即具體勞動的交換,抽象出人類勞動的共同性質,可以說是勞動形態發展的歷史必然。只有通過不同種使用價值的交換,才能抽象出人類勞動的共同性質,也就是抽象勞動。因而,由純粹使用物品的交換轉變為抽象勞動的交換,必須以具體使用價值的交換為歷史前提。從這裡也可以看出,由勞動的統一發展為勞動的對立,通過對立勞動的交換進而又發展為人類勞動的統一,從而轉化為新的聯合勞動,不正是否定之否定規律在市場交換中的再現嗎?交換不僅推動了社會生產力的發展,完成著勞動形態質的飛躍,使之發展為新的聯合勞動,同時也為改變整個社會的面貌奠定著基礎。
價格和價值的區別
用哲學的眼光看:任何商品都具有價值和使用價值兩種屬性,並通過價格為表現形式。價值就是凝結在商品中的無差別的人類勞動。我認為也可理解為,在一定時期社會中所有人平均一個小時的價錢,假如平均1小時10元,如1個人1小時就生產一個鞋刷,那這個鞋刷的“價值”就是10元。
什麼是“使用價值”呢?就是滿足人某種需求的屬性。也可理解為,上面這把刷子就可以幫助人刷去物品上面的灰塵,刷灰塵,這就是此刷子的“使用價值”。
那這把刷子賣什麼“價格”呢?最多只賣5毛錢。因為在某些時候市場上的鞋刷都是賣5毛錢。也就是說商品的價格是由價值決定的。而不是由你的個人的10元價值來決定的。
但是從微觀上講,三者又是互相影響,互為因果關係的!若刷子一直賣5毛,那個人就虧9.5元,他就不會再生產,就會轉到別的行業生產來體現他的價值。若都不生產這種鞋刷,除一家之外,你說此種鞋刷會不會漲價?一定會。這就造成價格圍繞價值經常波動!
如他1小時造的刷子是壞的,也就是說它的價值雖然是10元,可沒有使用價值,這時它的價格也為0.
那么什麼時候商品價格高於它價值呢?假如,你花1000萬在天安門廣場中心建一套別墅,你想它會以什麼價格賣出?我想它一定會10個1000萬,而且還會有人搶購!因為你若在別墅四周掛廣告牌一年也不只掙1000萬,。這就是說商品的價格也會受到它使用價值的影響。
再如什麼時候商品的價格低於價值呢?
假如你在珠穆朗瑪峰峰頂也花1000萬建一套別墅,你想若賣給人作為生活用,會賣多少錢/最多賣0元,你若一定要他去生活,他不會給你錢還會向你索要路費和生活費的!這時是不是價格低於價值?
二手車繼續使用價值
二手車繼續使用價值是什麼?我們所說的舊汽車就是經過使用一段時間以後轉賣的汽車,而且這個銷售的汽車具有手續齊備、價格較低的特點,我們在進行購車時,必須要明確有車輛的使用價值,並對汽車的繼續使用價值進行相應的鑑定,通常可以從如下幾個方面著手。
一是出廠時間,這個方面的確定可以從用戶處進行了解,還可以察看汽車銘牌來進行確定,因為在駕駛室的汽車銘牌上都會有車輛的出廠時間,這個就是最好的證明資料,這個銘牌還會印在汽車的發動機或是底盤上,可通過發動機的缸體或是車架號來進行驗明真假。
二是汽車的行駛里程,這是汽車使用壽命的一種標誌,這是行駛使用時間以行駛里程所決定的,行駛里程如果達到了15萬公里到20萬公里,那么汽車的技術性能就明顯的有所降低了,這就會使汽車的使用性能受到影響,安全性、經濟性、操縱性、平順性等方面就會出現相應質量的下降,汽車的行駛里程數都可以在里程表里體現出來,有的人為了更換了里程表,使得其機器結構出現了故障,讀數不能夠準確的反映出行駛的里程,只能是根據汽車的使用時間以及車主的使用頻率來進行推算,這與實際的使用情況有了很大的差距。
使用價值的辯證分析
使用價值反映了事物對於人類生存和發展所產生的積極作用。大千世界裡各種事物以千姿百態的使用價值為人們所喜愛、所器重,構成了人們豐富多彩的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內容,人們的一切活動都離不開這些事物的使用價值。通常情況下,同一事物蘊含著多種使用價值;同一使用價值又可由多種事物表現出來;同一事物對於不同使用主體可表現出不同的使用價值;同一事物對於同一使用主體在不同使用時間或在不同的環境條件下又可表現出不同的使用價值;等等,形成了使用價值複雜紛繁的變化情況,令許多試圖研究和探索其中奧秘的人們望而卻步。  使用價值是價值的最基本形態,勞動價值是建立在使用價值基礎之上的另一種價值形態,因此要把價值理論推向自然科學領域,必須首先解決使用價值的統一度量問題,為此必須對使用價值本身進行辯證分析。
一、關於使用價值統一度量可能性的爭論
長期以來,人們被使用價值複雜的表現形式所迷惑,看不到它們在深層次上的統一特性或通約性。許多人認為不同形式的使用價值之間沒有任何共同的東西,因而根本不可能進行統一度量。有人甚至聲稱自己用“邏輯論證的方法”在理論上完全否定了統一度量的可能性。
人們之所以會否定使用價值統一度量的可能性,主要基於如下原因:
1、使用價值主體特性的不確定性。它是指事物對於不同生理、心理和精神素質的使用主體將表現出不同的使用價值,事物對於同一使用主體的不同生理、心理和精神方面的變化狀態也將表現出不同的使用價值。使用價值的主體特性決定了任何事物的使用價值會隨著使用者素質和狀態的變化而變化,表現出較大的模糊性和不確定性
2、使用價值客體特性的複雜性和多樣性。它是指不同品質特性的事物對於使用者將表現出不同的使用價值。事物的品質特性是複雜多樣的,可以分別用物理的、化學的或數學的方法來描述和度量,如物體的幾何尺寸可用“米”來度量,質量可用“千克”來度量,化學能量可用“焦耳”來度量。
3、使用價值介體特性的可變換性。它是指事物對於不同的環境條件將表現出不同的使用價值,對於同一環境條件下在不同的時間與空間區域內也將表現出不同的使用價值。使用價值的介體特性的可變換性,使事物的使用價值表現出較大的不確定性。
4、主觀使用價值與客觀使用價值的不同步性。它是指主觀使用價值總是或多或少地偏離客觀使用價值。主觀使用價值是客觀使用價值的主觀反映反映,其大小受個人的生理、心理和精神因素的影響,必然會隨著人的欲望、感情和情緒等因素的變化而變化,具有較大的主觀隨意性。
事實上,使用價值的以上四種特性只能說明使用價值的複雜性,而不能說明使用價值不能進行統一度量。
二、使用價值判斷的客觀標準
評估事物價值的標準稱之為價值判斷標準。如果以主體的意識、欲望、感情和情緒等因素作為評估事物價值的標準,稱之為主觀價值判斷標準,它是客觀價值標準的主觀反映。然而,主觀價值判斷標準是否受一定客觀前提和基礎的制約?在主觀價值標準後面是否還存在一個決定它們的統一的、科學的、客觀的標準系統,即“標準的標準”?這個問題不僅是價值理論也是整個哲學中最困惑的問題之一。
在某些時候的價值理論存在三種主要錯誤傾向:
①完全否定價值判斷標準的存在;
②只承認主觀價值判斷標準,完全否認客觀價值判斷標準的存在;
③雖然承認客觀價值判斷標準,但無法找出這個隱秘在深層的“標準的標準”,或不能完整地、準確地認識和掌握它。
完全否定價值判斷標準的思想是一種價值虛無主義,它把價值現象看作是一種虛擬的東西,沒有實實在在的意義,它更看不到價值判斷標準的存在。數西方哲學家認為,人們的評價和價值判斷標準都超不出主體的意願和觀念,此外並無客觀基礎。他們甚至通過“邏輯的論證”指出,一切評價標準的前提都是一個“應該怎樣”的主觀假定,它的終極前提也只能是這樣的假定,要想通過指出其客觀基礎來解決問題幾乎“是不可想像的”(羅素語),從而從根本上否認客觀價值判斷標準的存在。有些學者認為,主觀價值判斷標準與客觀價值判斷標準是可以而且應該加以區分的。主觀價值判斷標準實際上只是主體頭腦和意識中的“應該”和“想要”;而客觀價值判斷標準則是主體的現實存在、結構及其生存發展的客觀需要和能力,即主體真實的“需要“和“應該”,這個客觀的價值判斷標準以存在決定意識和實踐檢驗思想的方式,決定和制約著主觀價值判斷標準。然而,到底什麼是真正的客觀價值判斷標準,理論界爭論甚多:有人認為“主體需要和外部現實是價值判斷標準的客觀基礎”,有人認為“主體的利益是價值判斷標準的客觀基礎”等等。事實證明,上述的“客觀標準”並不是最基礎的,那么,這個最基礎的客觀標準,即“標準的標準”又是什麼呢?
根據拙著《統一價值論》的“最大本質力法則”可知:人類主體的根本目的在於最大限度地發展自己的本質力,衡量任何事物對於人類主體的價值大小關鍵要看這一事物對於維持和發展人類主體的本質力所產生的影響程度。由此得出:
價值判斷的客觀標準:判斷任何事物對於主體價值的客觀標準是主體的本質力,對於個人來說就是個人勞動能力(即判斷事物對於個人的使用價值大小,要看該事物是否有利於維持和發展個人的勞動能力),對於集體來說就是集體生產力,對於社會來說就是社會生產力。
三、使用價值的統一度量
使用價值可分為生活資料使用價值與生產資料使用價值兩大類,每一類分別針對著不同的人類主體,服務於不同的客觀目的,因而有不同的評價標準。其中,生活資料是服務於個人消費過程的,其使用價值是以個人勞動能力為評價標準;生產資料是服務於集體的生產過程,其使用價值是以集體生產力為客觀評價標準。
1、生活資料使用價值的統一度量。由於擁有生產資料的個人稱為“單人集體”,而把它歸為集體的範疇,因此“純粹的個人”只與生活資料相結合,生活資料使用價值只針對個人而言,只服務於個人的消費過程,以維持和發展個人的勞動能力。根據《統一價值論》,生活資料使用價值首先通過消費過程轉化為人的勞動潛能,再在勞動過程轉化為勞動價值,構成個人的勞動能力,它對個人勞動能力的影響程度主要取決於勞動潛能的產生數量,即生活資料使用價值取決於它在人的消費過程中所轉化的勞動潛能。人的勞動潛能可分為四個基本層次或基本類型:溫飽類、健康與安全類、自尊與人尊類、自我發展與自我實現類。其中,溫飽類勞動潛能可用標準食物所含的生物化學能來表現,後一類勞動潛能都可折算成一定數量的前一類勞動潛能,因此所有類型的勞動潛能均可折算成一定數量的溫飽類勞動潛能,因此所有類型的生活資料使用價值均可折算成一定數量的標準食物能量。由此得出:
生活資料使用價值的度量法則:生活資料使用價值取決於它的消費對於個人勞動能力的影響程度所等效的標準食物能量。
生產資料使用價值的度量法則:生產資料使用價值取決於它在生產過程中以折舊的方式最終所轉移的生活資料的使用價值量。
四、使用價值度量的基準尺度
由於生產資料使用價值可以折算成一定數量的生活資料使用價值,而生活資料使用價值又可以折算成一定數量的食物能量,因此食物能量可以成為使用價值的統一尺度。為了提高使用價值度量的精確性和客觀性,就必須增強這個統一尺度的穩定性、可靠性和確定性,就必須對它進行一系列的嚴格規定,以確定一個使用價值度量的基準尺度。
在“負熵與價值”一節中提出了“標準有序化能量”的概念,主張採用一種標準化的食物作為有序化能量的基準尺度。由於廣義有序化能量(即價值)是以有序化能量為基礎的,而使用價值又是價值的基本形態,因此可以採用標準化的食物作為價值或使用價值度量的基準尺度。
1、使用價值度量的基準尺度(食物能量):將特定的產地、品種、耕作方法、貯運方法、等條件規定的大米(或麵粉),定義為使用價值度量的基準尺度。
為了提高使用價值度量的方便性、靈活性和適用性,還需對這一基準尺度進行必要的補充。
2、使用價值度量的第二基準尺度(貴金屬):由於某些貴重金屬(如黃金、白銀等)具有較穩定的物理與化學特性、較好的可分割性和易貯運性、較高的使用價值密度等優點,因此可作為使用價值的基準尺度的替代物,即“第二基準尺度”,來彌補基準尺度的不足。
3、使用價值度量的第三基準尺度(貨幣):符號的流通與運算要比實物的流通與運算方便得多,靈活得多,因此可以選取一個使用價值基準尺度的法定貨幣符號作為第三基準尺度,來代表使用價值的基準尺度或第二基準尺度,如人民幣元、日元美元等。
五、使用價值的分量
功能價值:事物內部所有積極因素對於主體本質力的影響程度稱為功能價值,用Qf來表示。
耗散價值:事物內部所有消極因素對於主體本質力的影響程度稱為耗散價值,用Qh來表示。
使用價值:事物的功能價值與耗散價值之差稱為該事物的使用價值,用Qu來表示,即
Qu=Qf-Qh
使用價值反映了事物對主體本質力的絕對影響量,它已經扣除了本身的負面效應。由於耗散價值可以看作是負值的功能價值,因此使用價值可以看作是所有正負功能價值的代數和。
對使用價值進行分解後,人們就很容易理解,為什麼有些事物對人的生存與發展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但其使用價值為零。例如,水分、空氣、陽光等自然界的事物是人類生存與發展所必須的,但人類在吸收和利用它的過程中需要耗散另一部分功能價值,當事物的耗散價值等於功能價值時,其使用價值就變為零。根據“使用價值的邊際效用規律”,事物的功能價值隨著主體對它的消費速度的增長而下降,當消費速度增長到一定程度時,其功能價值趨近於耗散價值,該事物的使用價值就趨於零。由此得出“使用價值零值定理”。
使用價值零值定理:當事物的供給速度或消費速度足夠大(即不稀缺)時,該事物的使用價值趨於零。
根據該定理,一些不稀缺的自然資源由於其供給速度和消費速度很大,其使用價值必然為零。另一些稀缺的自然物之所以具有使用價值,是由於人類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不斷挖掘出它的功能價值。例如,人如果沒有學會對火的利用,煤炭就不具有功能價值;人如果沒有學會對金屬的冶煉,鐵礦永遠也不會具有功能價值。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發展,越來越多的自然物提高了功能價值,並使其使用價值突破零的界限,從而誘導人類不斷增加開發速度、生產速度和消費速度。但是,隨著人類對這些自然物的生產規模和消費速度的不斷增長,其邊際功能價值又重新回落,並趨近於其耗散價值,從而使其使用價值重新回到零狀態。當然,也有一些自然物的使用價值在回到零狀態之前就已經消耗怠盡。

圖書

《使用價值論》

信息

作者: 譚順
ISBN: 9787501771141
定價: 20.0
裝幀: 簡裝本
出版年: 2005-10-1

介紹

長期以來,在政治經濟學學科體系中,關於使用價值理論的研究的確不多,學術界對此問題一直沒有給予足夠的重視,但不可否認,隨著社會經濟生活的發展與進步,越來越多的事物進入人們的生產、生活,發揮著越來越大的作用,這就要求人們對使用價值理論的認識和理解應更加科學、深入。可喜的是,有一部分學者開始關注這一領域的研究,試圖在傳統政治經濟學理論的基礎上,進一步發展、完善使用價值理論,推進相關理論的研究,使之能夠更好地指導實踐。近幾年來,這方面的研究成果不斷出現,在理論與實踐兩個方面都發揮了積極的作用。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本書的出版,應當是一件有意義的事。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