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光寺(安徽省天柱山佛光寺)

佛光寺(安徽省天柱山佛光寺)

佛光寺原名馬祖庵,以庵出名,位於安徽省天柱山風景區南大門,相傳唐代衡岳馬祖道一禪師雲遊天下,在天柱山南門今“嘉平館”處打坐習靜。

當地山民為紀念馬祖大師在其館旁建庵,奉以香火,庵名“馬祖”。明朝萬曆二十五年(1597年),桐城進士吳應賓和懷寧進士、戶部郎阮自華景仰達觀名望,便迎他駐錫馬祖庵,捐巨資為其建寺。

萬曆二十七年(1599年),神宗遣使黨禮御賜幔帳藏經,詔改馬祖庵為佛光寺。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佛光寺
  • 外文名:foguangsi
  • 位置安徽天柱山風景區南大門
  • 原名馬祖
  • 以洞見奇:馬祖洞等奇形怪狀天然形成
歷史淵源,香火鼎盛,現存遺物,景觀特點,以洞見奇,以景取勝,文化意義,地圖信息,

歷史淵源

佛光寺位於安徽天柱山風景區南大門,上離天柱山天池峰近10公里,下距野人寨約18公里,面臨潛水河,背靠天柱山,為天柱山汽車終點站,徒步登山必經之地。
安徽天柱山佛光寺安徽天柱山佛光寺
佛光寺原名馬祖庵,以庵出名。相傳唐代衡岳馬祖道一禪師雲遊天下,曾在天柱山南門今“嘉平館”處打坐習靜。後來當地山民為紀念馬祖大師在其館旁建庵,奉以香火,庵名馬祖。明隆慶至萬曆年間,貫之和尚駐此清修苦練,後被拜為國師。其弟子真道建國師塔,為貫之化身之處,塔毀於“文革”,今僅存遺址。

香火鼎盛

萬曆二十五年(1597年),桐城進士吳應賓和懷寧進士、戶部郎阮自華景仰達觀名望,便迎他駐錫馬祖庵,捐巨資為其建寺。
吳為達觀駐山說法,阮在馬祖洞上題刻“嘉平館”。萬曆二十七年(1599年),神宗遣使黨禮御賜幔帳藏經,詔改馬祖庵為佛光寺。在寺旁石壁上至今仍留有黨禮書刻“義山流芳萬古”,記載著此次盛舉。
馬祖庵因此名揚天下,香火鼎盛,歷受皇封。明、清時期天柱山戰火不斷,佛光寺屢建屢毀。唐武宗會昌五年(845)滅法,寺內除幾座墓塔外,其餘全部被毀。

現存遺物

宣宗復法,大中十一年(857)京都女弟子寧公遇和高僧願誠主持重建。現存東大殿及殿內彩塑、壁畫等,即是這次重建後的遺物。
金代於寺內前院兩側建文殊、普賢二殿。元代補修殿頂,添配脊獸;明清重建天王殿、伽蘭殿、香風花雨樓、關帝殿、萬善堂等;清末普賢殿焚毀;民國初年增築窯洞和南北廂房,始成今日規模。2004年安徽省宗教局與天柱山管委會批准重建佛光寺。
今日佛光寺占地7000多平方米,由天王殿、大雄寶殿和祖師殿等主要建築組成,巍峨瑰麗,古樸典雅。

景觀特點

以洞見奇

馬祖洞、蓮花洞等奇形怪狀,天然形成。馬祖洞在馬祖庵前側,數塊巨石堆疊成洞,相傳為馬祖道一坐禪習靜處,洞門窄小,但洞內寬敞,洞內供有祖師像,可容十餘人參拜。洞後大石裂開一縫隙,人稱“一線天”,每逢晴天正午一束陽光射入其中,五彩斑斕,美不勝收。已故安慶師範學院教授、自號天柱老人烏以風先生《題馬祖洞》詩曰:“高士風規何處尋,千年洞館尚留陰。誰能吸盡西江月,徹悟平常一道心。”寺之北的蓮花洞數塊大石疊成,狀如含苞青蓮,相傳為東漢左慈在天柱山煉丹時所居。蓮花洞四周有若干小洞,如群星拱月,且洞中有洞,洞洞相連,洞洞相通,遊人至此小憩,頗有幾分野趣。

以景取勝

潛河濤聲,水月流光環佛地;天柱山色,松筠聳翠蔽禪天。佛光寺風景區林木蔥籠,山徑深邃,景觀開闊。滴翠橋上放眼南望,潛水如虹如練;翹首北顧,降丹峰、石龍峰、香子峰、天書峰、天蛙峰,峰峰皆秀,翠屏橫空。進入佛光寺景區不僅可觀賞木魚石、霹靂石和獅子林的明、清石刻,還能一睹激水瀑、雪崖瀑和瓊陽川瀑布的風采。激水瀑飛流直瀉,聲若驚雷;雪崖瀑噴雪吐玉,如天女散花;瓊陽川一波三折,似被摺疊的白練。三大瀑布奔騰跳躍,爭奇弄姿,四季皆然。佛光寺獨特的地理環境歷來被佛、道兩家視為風水寶地。春有百花競放,夏有泉流叮噹,秋有滿山紅葉,冬有金粉銀裝。烏以風先生的《佛光寺雪竹》詩曰:“連夜聲飄萬壑收,平添金粉染台樓。亭亭唯愛一竿竹,不畏霜寒雪壓愁。”

文化意義

佛光寺古樸典雅,靈秀而神秘,若翠螺置於玉盤中,展示著古老的佛、道兩教文化和神話色彩。欣賞佛光寺,需要用心去捕捉細節,去細細體味完美的自然生態與厚重的歷史文化交融,使風景呈現在抬眼望去的每一處地方。

地圖信息

地址:安慶市懷寧縣石鏡鄉大塘村

地圖信息

打開百度地圖查看詳情

反饋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