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光寺唐代塑像

佛光寺唐代塑像

佛光寺唐代塑像是中國山西省五台縣佛光寺的唐代佛教塑像。佛壇左端還有建殿施主寧公遇像,而住持高僧願誠之像則位於對稱的右端,均是珍貴的唐代真人塑像。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佛光寺唐代塑像
  • 含義:五台縣佛光寺的唐代佛教塑像
  • 創建:北魏孝文帝
  • 類型:佛光寺
塑像簡介
中國山西省五台縣佛光寺的唐代佛教塑像。此寺創建於北魏孝文帝時,隋唐時寺況極盛。曾建有高約32米的彌勒閣,為宋武滅法時所毀。現存東大殿為唐宣宗大中十一年 (857)修建,殿內35身彩塑同時塑造,分布於高74厘米、寬五間的佛壇上。主像為釋迦、彌勒、阿彌陀佛,其旁為觀音、普賢菩薩及脅侍、供養菩薩等。觀音、普賢分騎獅象,分別由蠻奴和拂菻牽引,像側還有一童子。三主像均面頰豐滿,眉毛彎弧,口鼻端正,唐風顯著。彌勒與釋迦螺發,阿彌陀佛則為直發。釋迦、阿彌陀佛台座前的垂紋,彌勒、阿彌陀佛胸腹部的衣紋帶結,都是常見的唐代形式。侍脅菩薩腰部欹曲,微向前傾,腹部稍凸,供養菩薩均在高蒂蓮花台座上,一蹲一跪。佛壇左稍為騎獅觀音、右稍為騎象普賢,不同於習見的文殊、普賢組合。這是因五台山為文殊菩薩道場,文殊遂不出現於佛側所致。觀音冠有化佛, 服飾奇特,胸前作如意頭,兩乳為螺旋紋,雲頭復肩,兩袖翻卷如火焰形。菩薩神情安詳、舒眉展眼、領戴纓珞、腕約寶環。脅侍與供養菩薩均垂雙辮,形象逼真動人。佛壇兩端的天王像,瞋目怒視,執劍披甲,威武而無獰惡之狀。佛壇左端還有建殿施主寧公遇像,而住持高僧願誠之像則位於對稱的右端,均是珍貴的唐代真人塑像。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