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大鈞

原名余大君,曾用筆名孔大鈞。北京大學歷史系教授;原內蒙古大學蒙古史研究所副教授。1936年4月7日生於上海市,原籍浙江省寧波市,漢族。1958年8月畢業於北京大學化學系,分配在山西省大同市第六中學任教。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余大鈞
  • 國籍:中國
  • 民族:漢族
  • 出生地:不詳
簡介,論著,

簡介

余大鈞 (1936-2006)
簡 介原名余大君,曾用筆名孔大鈞。北京大學歷史系教授;原內蒙古大學蒙古史研究所副教授。1936年4月7日生於上海市,原籍浙江省寧波市,漢族。1958年8月畢業於北京大學化學系,分配在山西省大同市第六中學任教。在其父余元盦(an)影響和指導下,對蒙古史產生濃厚的興趣。從1953年起,利用課餘時間自學了大學各門歷史課程及有關蒙古史的專業知識。同時協助父親翻譯俄文歷史資料、論著,如:《布里亞特蘇維埃社會主義自治共和國》(民族出版社,1955年)以及《普蘭·迦兒賓行記》、《史集》、《金帳汗國興衰史》。1963年2月調到內蒙古大學歷史系蒙古史研究室(今蒙古史研究所)從事蒙古史教學與研究工作,歷任助教、講師,1981年6月晉升為副教授。1985年4月調到北京大學歷史系,1989年晉升為教授。側重蒙元史、北方民族史、中亞史研究。

論著

◎論文:
關於蒙古兀魯兀惕部落的起源,《內蒙古大學學報》1978年第3、4期
論耶律楚材,《中國蒙古史學會成立大會紀念集刊》,呼和浩特,1979
論耶律楚材對中原文化恢復、發展的貢獻,《內蒙古大學學報》1979年第3、4期
志費尼和他的歷史著作《世界征服者史》,《內蒙古大學學報》1980年第2、3期
最早來到蒙古高原的羅馬教皇使節普蘭·迦兒賓和他所寫的《蒙古史》,《內蒙古大學學報》
1981年第1期
論阻卜與韃靼之異同,《歷史研究》1981年第6期
關於“阻卜”的語源、對音與語義,《內蒙古大學學報》1982年第1期
《蒙古秘史》成書年代考,《中國史研究》1982年第1期,英譯文載《華裔學志》第37
卷(1987)
蒙古朵兒邊氏孛羅事輯,《元史論叢》第一輯(中華書局,1982)
從王國維的蒙古史研究論王國維學術研究的基本特點,《內蒙古大學紀念校慶二十五周年
學術論文集》,1982年10月
論王國維對蒙古史的研究,《王國維學術研究論集》第一輯(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1983)
拉施特丁和他主編的歷史巨著《史集》,《民族研究》1983年第6期
十三世紀的兩部古蒙古行紀,《內蒙古社會科學》1984年第1期
清代學者張穆及其對我國西北史地學的貢獻,《內蒙古大學學報》1984年第2期
阻卜考,《內蒙古大學學報叢刊·蒙古史論文選集》第1輯,呼和浩特,1983~84
蒙古西征始末,《文史知識》1985年第3期
公元91年後長期居留新疆一帶的北匈奴,《中華文史論叢》1986年第1輯
論屠寄的《蒙兀兒史記》,《元史論叢》第三輯(中華書局,1986)
西歐各國蒙古史研究史略,《民族研究動態》1986年第2期
俄蘇與東歐各國蒙古史研究史略,《民族研究動態》1986年第3期
日本蒙古史研究史略,《民族研究動態》1987年第3期
耶律大石創建西遼帝國過程及紀年新探,《遼金史論集》第一輯(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元史·太祖紀》所記蒙金戰事箋證稿,《遼金史論集》第二輯(書目文獻出版社,1987)
評韓儒林主編《元朝史》,《中國圖書評論》1987年第3期
9世紀末至12世紀初韃靼與契丹的關係,《中國民族關係史論集》(青海人民出版社
1988)
論柯劭忞《新元史》,倉修良主編《中國史學名著評介》第三卷(山東教育出版社,1990)
《馬可波羅行紀》中的元代中國,袁行霈主編《中華文明之光》第三輯(北京大學出版社,
1999)
關於元代四等人制下的科舉取士,《國學研究》第七卷(北京大學出版社,2000)
◎著作與教材:
《一代天驕成吉思汗——傳記與研究》,內蒙古人民出版社,2002
◎譯著和主要譯文:
(波斯)拉施特《史集》(三卷,共四冊,前二卷與周建奇合譯),商務印書館,1986
(蘇)雅庫博夫斯基等《金帳汗國興衰史》,商務印書館,1985
(蘇)馬夫羅金《俄羅斯統一國家的形成》,商務印書館,1994
(蘇)馬夫羅金《彼得大帝傳》,商務印書館,2000
《蒙古秘史(譯註)》,河北人民出版社,2001
《北方民族史與蒙古史譯文集》,雲南人民出版社,2003
《普蘭·迦兒賓行記、魯布魯克東行記》(與蔡志純合譯),內蒙古大學出版社2009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