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茲全

何茲全

著名歷史學家。山東菏澤人。教授,博士生導師。出生於1911年9月,博士學位。主要研究領域為魏晉南北朝政治制度史。2011年2月15日晚,不幸去世,享年100歲。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何茲全
  • 國籍:中國
  • 民族:漢族
  • 出生地山東菏澤
  • 出生日期:1911年9月
  • 逝世日期:2011年2月15日
  • 職業:教育家,歷史學家
  • 畢業院校:北京大學
  • 信仰:共產主義
  • 主要成就:主要研究魏晉南北朝政治制度史
  • 代表作品:《魏晉南北朝史略》、《中國通史·魏晉南北朝時期》等
  • 子女:何芳川
人物簡介,學術研究,任職情況,文集,自述節選,祖籍,根源,去世訊息,

人物簡介

何茲全(1911年9月7日-2011年2月15日),原名何思九,字子全,後改名茲全,山東菏澤人。著名歷史學家。
何茲全何茲全
高中在山東省立六中(今菏澤一中)學習。1935年在北平大學(今北京大學)史學系畢業後,去日本留學,翌年因病回國。曾師從傅斯年陳寅恪。1939—1940年接受中英庚款董事會的專款資助,在中央大學歷史系研究魏晉南北朝史,並在該系講授“中國通史”課。1941—1944年任國民黨中央訓練委員會編審。1944年秋任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助理研究員。1947年赴美國,在紐約哥倫比亞大學讀書,並受約翰霍普金斯大學資助,協助法蘭西斯教授將范文瀾著《中國通史簡編》翻譯為英文。1950年抗美援朝戰爭發生後回國,在北京師範大學任教,先後任副教授、教授,兼任魏晉南北朝研究室主任。主要致力於研究漢唐經濟史、兵制史、寺院經濟和魏晉南北朝史幾個方面,是我國魏晉封建說的創始者和代表者。
其子何芳川(1939年-2006年)曾於1996至2002年擔任北京大學副校長。

學術研究

何茲全主要集中研究漢唐經濟史、兵制史、寺院經濟和魏晉南北朝史幾個方面。是國內最早倡導魏晉封建說的學者之一。早在學生時代,他就發表《魏晉時期莊園制的芻形》、《三國時期國家的三種領民》、《中古時期大族寺院領戶研究》等論文,論述了魏晉南北朝封建依附關係的出現和盛行。以後,他又在《關於中國古代社會的幾個問題》、《漢魏之際社會經濟的變化》等論文中比較系統地闡發了魏晉封建說的主張。
何茲全何茲全
此外,他的《中國中古時期佛教寺院》(1934)一文,在學術界頗有影響。80年代,他又發表《佛教經律中關於寺院財產的規定》和《佛教經律中關於僧尼私有財產的規定》兩文,把寺院經濟的研究引向深入。他在兵制史研究方面,亦有創見,對世兵制、魏晉中軍、孫吳兵制、十六國兵制和府兵制前的北朝兵制諸問題,他進行了深入探討。《中國古代社會》一書,是他多年研究古代社會及古代向中世紀演變的重要成果。全書分四部分,對西周封建說、春秋戰國之際封建說和亞細亞型東方社會說提出不同意見,並就“人類社會發展道路的同與異”發表獨到見解。 何茲全先生曾參與拍攝《何茲全訪談錄》等講座。
作為訪問學者,他於1987—1988年去美國西雅圖華盛頓大學講學。

任職情況

他是中國國民黨革命委員會中央監察委員會委員。中國共產黨黨員。秦漢史學會、魏晉南北朝史學會、唐史學會和北京史學會的理事、副會長和顧問。中國文化書院院務委員兼導師、北京師範大學東西方文化研究中心主任,《東西方文化研究》主編。他發表的論文,一部分已收入《讀史集》和《五十年來漢唐佛教寺院經濟研究》。
何茲全何茲全
學術著述
一、著作
《秦漢史略》,上海人民出版社,1955年5月
《魏晉南北朝史略》,上海人民出版社,1958年
三國史》,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1994年
《中國通史·魏晉南北朝時期》
《中國古代社會》,河南人民出版社,1991年;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2000年
《愛國一書生:八十五自述》,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1997年
《三論一談:何茲全、郭良玉伉儷白選集》,新世界出版社,2001年9月
《中國古代及中世紀史》,鷺江出版社,2003年7月
《中國文化六講》,河南人民出版社,2004年;北京大學出版社,2008年
《何茲全文集》,中華書局,2006年
《大時代的小人物》,北京大學出版社,2010年
《中國社會史研究導論》,商務印書館,2010年
二、論文
中古時代之中國佛教寺院(《中國經濟》第2卷第9期,1934年)
魏晉時期莊園經濟的雛形(《食貨》半月刊創刊號,1934年12月)
南北朝隋唐時期的經濟與社會(天津《益世報-食貨周刊》,1937年5月18日)
魏晉南朝的兵制(《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第16本,1948年1月)
關於中國古代社會的幾個問題(《文史哲》1956年08期)
從城鄉關係看兩漢和魏晉南北朝社會經濟的變化(《北京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58年02期)
北魏文明太皇太后——中國歷史上一位女政治家(《北京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61年04期)
官渡之戰(《北京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64年01期)
漢魏之際的社會經濟變化(《社會科學戰線》1979年04期)
漢魏之際封建說(《歷史研究》1979年11期)
讀《宋書·恩幸傳序》書後(《北京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80年06期)
佛教經律關於僧尼私有財產的規定(《北京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82年06期)
論述歷史上民族關係時不可忽略的一面(《歷史教學》1983年06期)
關於古代史的幾個理論問題(《歷史研究》1984年01期)
秦漢地主與魏晉南北朝地主的不同(《北京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84年02期)
眾人和庶民(《史學月刊》1985年01期)
亞細亞生產方式”的本義(《社會科學輯刊》1985年01期)
戰國時期“貴”的沒落和“賢”的升起(《北京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86年05期)
研究中國歷史要重視方法,要突破、創新(《文史哲》1987年01期)
周秦史二、三事(《史學史研究》1989年01期)
先秦史筆談(二)——西周春秋的國家(《寶雞文理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1990年01期)
西周春秋時期的貴族和國人(《煙臺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0年04期)
中國歷史發展的道路和特點(《國家圖書館學刊》1992年02期)
邊疆·史地(《中國邊疆史地研究》1992年02期)
中國社會發展史中的元代社會(《北京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92年05期)
崔浩之死(《文史哲》1993年03期)
中國的早期文明和國家的起源(《中國史研究》1995年02期)
紀念孫中山先生誕辰130周年民生主義的真諦(《北京社會科學》1996年04期)
中國的城市復興與文藝復興(《中國文化研究》1998年02期)
中國社會形態演變——從三權鼎立走向專制(《中國文化研究》1999年04期)
由野蠻到文明,由廝殺到和平,由原始公社到“地球村”(《中國文化研究》2000年01期)
中國古代社會形態演變過程中三個關鍵性時代(《歷史研究》2000年02期)
傅斯年的史學思想和史學著作(《歷史研究》2000年04期)
戰國秦漢商品經濟及其與社會生產、社會結構變遷的關係(《中國經濟史研究》2001年02期)
戰國秦漢時代的交換經濟和自然經濟,自由民小農和依附性佃農(《史學理論研究》2001年03期)
研究人類社會形態、結構及其發展規律是社會史研究的主流(《天津社會科學》2001年04期)
九十自我學術評述(《北京師範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1年05期)
客觀的歷史與主觀的歷史學(北京日報》2001年8月20日)
我所認識到的唯物史觀和中國社會史研究的聯繫(《高校理論戰線》2002年01期)
我所經歷的20世紀中國社會史研究(《史學理論研究》2003年02期)
漢魏之際人身依附關係向隸屬關係的轉化(《河北學刊》2003年06期)
究天人之際 通古今之變——讀《史記》札記(《人民日報》2003年7月29日;《歷史教學問題》2004年02期)
對社會史幾個爭議問題的看法(《北京日報》2006年12月18日)
中國文化生命力之我見(《北京日報》2007年5月21日)
三、書評
鄭天挺師的為人和學問——讀《及時學人談叢》(《光明日報》2003年4月10日)
周一良教授《魏晉南北朝史札記》書後(《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87年03期)
四、序跋
《歷代名師》序(《北京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89年02期)
三國史》自序(《北京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95年01期)
《中國古今人物異稱大辭典》序(《運城學院學報》1996年03期)
《〈晉書·食貨志〉校注〈魏書·食貨志〉校注》序(《史學史研究》2001年02期)
《宋代寺院經濟研究》序(《學術界》2003年06期)
寓作於注的大作——陳連慶《〈晉書食貨志〉校注〈魏書食貨志〉校注》序(《古籍整理研究學刊》2007年01期)
五、隨筆
三十年代的回憶(《史學史研究》1992年03期)
閒話讀書(《中國圖書評論》1996年02期)
我的大學生生活(《史學理論研究》1997年03期)
治學雜談(《前線》1999年07期)
香谷老師的教誨(《前線》2000年02期)
談談“最稀有的天才”傅斯年(《北京日報》2003年11月24日)
六、訪談
“辯證法是我觀察歷史的主要方法”——訪何茲全教授(《歷史教學問題》2002年01期)
懷念師生深情 憂心國家大事——由一天日記引出的(《學術界》2002年02期 )

文集

《何茲全文集》六卷本,2006年7月1日由中華書局出版。第一卷:中國社會史論、第二卷:中國史綜論、第三卷:《中國古代社會》、第四卷:《中國古代及中世紀史講義》《中國文化六講》、第五卷:《秦漢史略》《三國史》、第六卷:《愛國一書生》雜著等。

自述節選

祖籍

我是山東菏澤縣人。菏澤縣改為菏澤市。何家是菏澤縣的大戶人家。
何茲全何茲全
家譜上說:何家是明朝洪武年間從 山西洪洞縣遷來的。好像最初先遷到河南考城,後來又遷到菏澤來魯西一帶的居民,很多是從山西洪洞遷來的。傳說,遷人時候,明朝透露口風說,山西人要遷到山東去,只有洪洞縣人不遷。於是大批百姓逃到洪洞去。官府又說,洪洞大也要遷只有老鴰窩(村名)的人不遷。於是大家又逃往老鴰窩。最後,就只遷了老鴰窩的人。山東西部很多人家說起老家,都說是山西洪洞縣老鴰窩人。
1970年左右,我下放臨汾勞動兩年,火車從老鴰窩大槐樹旁經過,老鴰窩的大槐樹老樹已死,新樹還在。我總要延頸向車窗外觀望,好像看到大槐樹,就像看到自己的老家一樣。

根源

明神宗萬曆年問,何家出了一位何爾健:官拜浙江湖廣道監察御史、遼東巡按、大理寺丞。為人耿直敢言。神宗為了搜刮民財,填補他匱乏的財政收入,派太監到處採礦稅,到遼東去的是太監高淮。何爾健適於此時巡按遼東,為了請求皇帝豁免礦稅而申述遼東軍民生活上的困苦,揭發高淮的胡作非為。他前後上了13個奏章,為遼東掙扎在生死線上的軍民請命。這些奏章在家族中保存下來,題名為“御璫疏稿”。何爾健不畏強梁,拚死為民請命的赤心肝膽,在當時就受到人民的敬愛,朝鮮到中國的使臣在遼東聽到他的事跡,稱他為“鐵面御史”,朝鮮歷史上都有記載。這部“御璫疏奏”是研究明朝末年遼東人民生活、官逼民反和女真人所由興起的很有價值的史料。我和內人郭良玉女士曾加以整理和點校,1982年由河南中州出版社出版。
何爾健的兒子何應瑞做過南台(在南京)工部尚書,明朝亡後,絕食而死,以效忠明朝。
以後何家雖然沒有出過大官、學者,但幾百年來,一直是菏澤的大家族、書香人家、官宦門第。何家有祠堂,供奉祖先。在我的記憶里,祠堂大門朝南,大門對面是影壁牆。進大門,有個二門。大門、二門之間,有二三十米距離。西面是跨院,東面是一南北長條空地。大門三大間,兩邊各有兩間配房。平時大門不開,西跨院的南頭,有一對外的小門,到祠堂去都開這個小門。進二門,對面是大廳。這是祠堂的主房,有五大間,兩旁廂房各三間或四間。族有族田,有族長,還有管族中公共財產和事務的人。各代都有排行的字。我只記得我這一代的上下是:恆、思、芳、淑、茂。我原有個名字叫何思九,字子全,後來嫌這名字不好聽,廢了,以字行,又改“子”為“茲”,成為名字。
在家族中,我的輩數很高。我還是小孩子的時候,一些族中老人們已經叫我爺爺、老爺爺(曾祖)了。家鄉來人說,我已是族長。只是我這族長,已沒有族長的威風。解放後或者可以說北伐以後,族權和皇權、神權一起被打倒了。

去世訊息

訃告
我國著名歷史學家、教育家,中國共產黨優秀黨員,中國國民黨革命委員會黨員,北京師範大學資深教授,全國古籍整理出版規劃領導小組顧問,中國先秦史學會、魏晉南北朝史學會等學會顧問,點校本二十四史及清史稿修訂工程學術顧問,北京大學歷史學系兼職教授,中國人民大學國學院學術顧問,中華書局學術顧問,山東理工大學文化學院名譽院長、兼職教授何茲全先生因病醫治無效,於2011年2月15日 20時17分在北京不幸逝世,享年101歲。
何茲全
何茲全先生是一位愛國知識分子,對國家、民族充滿深厚感情。他以“愛國一書生”的高尚情懷,將學術抉擇與時代命運緊密結合,關注思考與國家民族、社會歷史密切相關的重大問題,在他身上,集中體現了北京師範大學的優良傳統和“學為人師,行為世范”的校訓精神。在長達八十年的學術生涯中,何茲全先生潛心研究魏晉南北朝史、中國社會史、中國文化史。他始終堅持唯物史觀,治學嚴謹求實,既繼承中國史學傳統,又吸收西方史學方法,始終站在時代的前列和學術前沿,以科學的精神考察歷史現象,揭示歷史本質,探尋歷史規律,造詣精深、成果豐碩,在海內外享有盛譽。何茲全先生愛生樂教,對教育事業傾注了滿腔熱忱,為國家培養和輸送了一大批優秀人才,桃李滿天下,為教育事業發展做出了突出的貢獻。
為方便社會各界朋友對何茲全先生的哀悼,特在英東學術會堂演講廳設立悼念靈堂,並定於2月21日(星期一)上午10 時在八寶山殯儀館東禮堂舉行何茲全先生遺體告別儀式。
特此訃告。
何茲全教授治喪委員會
2011年2月16日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