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澄(近代實業家、國民黨中央監察委員)

何澄(近代實業家、國民黨中央監察委員)

何澄(1880~1946),別名何亞農,別號真山。近代實業家、國民黨中央監察委員。10歲時曾進入私塾讀書,21歲時作為山西首批赴日留學生東渡日本,開始了“強國夢”的征程,並在後來畢業於日本陸軍士官學校。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何澄
  • 外文名:He Cheng 
  • 別名:何亞農
  • 國籍:中國
  • 民族:漢族
  • 出生地:山西省靈石縣兩渡鎮
  • 出生日期:1880年
  • 逝世日期:1946年5月11日
  • 職業:實業家
  • 畢業院校:日本陸軍士官學校
  • 主要成就:保護網師園
人物簡介,家庭情況,保護名園,

人物簡介

號亞農,別號真山,以號名。1880年出生在山西省靈石縣兩渡鎮一個官宦世家。
在他出生第三年,生母便溘然去世。7年後,其生父又去世。幼失雙親的何澄投奔遠在奉天遼陽為官的二伯父。在那裡,剛剛10歲的何澄按照二伯父的安排,進入當地一家私塾讀書。
1901年,21歲的何澄作為山西首批赴日留學生東渡日本,開始了“強國夢”的征程。在東京,他們先入振武學堂,繼入日本陸軍士官學校第四期學習。 1905年,經留日學生谷思慎介紹,加入孫中山先生領導的同盟會,同時加入了該會的核心組織"鐵血丈夫團",成為山西留日學生中最早加入同盟會的成員之一。翌年,被選為同盟會"鐵血丈夫團"的軍事骨幹,受孫中山派遣,回山西進行革命宣傳和組織工作。
宣統元年(1907年),何澄畢業回國,被清廷陸軍部通國速成武備學堂保定陸軍軍官學校)聘為兵學教官。1909年,何澄入清廷軍咨府第二廳任職。
1911年,辛亥革命爆發,何澄自京城南下,協助陳其美謀劃光復上海,任滬軍都督府參謀長、滬軍第二師師參謀長。
1912年8月,何澄退出軍界,回到蘇州定居,在五龍堂之北購地築"靈石何寓",銘其首先完工的樓宅為"二渡書屋",從此寓居蘇州辦實業,興教育。
1915年,開辦了益亞織布廠,生產一種上等的絲光愛國布。
北伐結束之後,何澄後又再次出仕,任滄石鐵路籌備局局長、國民黨中央監察委員。
何澄在滄石鐵路工程局任局長時,因對時任鐵道部部長的孫科出爾反爾大為不滿,曾公開在報紙上抨擊過孫科。不久退隱,寓居蘇州。
1937年8月何澄被宋希濂部以"特嫌"名義抓進監獄受冤一事,可能就是孫科所為。後經蘇州鄉紳李根源呼籲營救,吳忠信閻錫山等黨政要人亦怒斥宋行為荒唐、胡鬧,要求立即放人,何澄才得保釋。
1940年,從張錫鑾手中購買網師園,收藏豐富。
抗戰勝利後,何澄離開蘇州抵北平,1946年5月11日突患腦血栓病逝。

家庭情況

兩渡何家是累世五代的“科舉旺族”。在科舉取仕的清代,兩渡何家在黃卷青燈之下,把讀書、應考和做官發揮到了極致。到清代末期科考廢止,靈石兩渡何家中進士者15人:在清廷中樞機關——內閣、各部院衙門、內府以及地方文武官衙門供職者六十餘人。直到今天,兩渡何家仍是研究明清時期文化家族何以繁盛的一個典型例案。
1909年,何澄經明代大學士王鏊第十四世孫、晚清著名的物理學翻譯家、曲學家王季烈介紹,與其妹王季山結婚。
何澄之何澤涌為著名細胞學家。
何澄的三個女兒後來也成為中國科學界的三位傑出的女性。
長女何怡貞1910年出生於北京。1930年就讀於美國蒙特霍育克學院物理化學系,2年後取得化學碩士學位,1937年又獲得博士學位。 1949年11月衝破美國當局的阻撓,與物理學家的丈夫葛庭燧回到新中國,為祖國的科技事業發展作出了突出貢獻。
次女,何澤慧,1914年出生在姑蘇城清華大學物理系畢業後,留學德國柏林高等工業大學。入學不久,何澤慧即發現並提出了測量子彈飛行速度的新方法。1945年在法國法蘭西學院發現了鈾原子的三分裂、四分列現象,轟動世界科壇。 1948年,何澤慧和丈夫錢三強一起返回祖國,為發展中國的國防科學運籌帷幄。
三女何澤瑛,1948年畢業於東吳大學生物系,一直從事種子學植物形態學方面的研究,成為中國植物學領域中卓有成就的學者。

保護名園

何澄在蘇州期間以其極高的藝術鑑賞力張善子張大千葉恭綽等藝術家成為至交。特別是對中國園林藝術中的瑰寶蘇州網師園(當時稱逸園,俗稱張家花園)特別的喜歡和珍愛。
何澄(近代實業家、國民黨中央監察委員)
民國29年國難深重,何澄實在不忍心看著這座名園的建築和假山瀕臨坍塌,便傾其大部財力,從張錫鑾之子張師黃手中購得蘇州網師園。接著,又對園內的假山、樹木、樓台亭閣加以精心修葺,還親自指導了室內明清家具的布置,並將自己所收藏的古玩字畫布置其中,且復原名為網師園。
抗戰勝利後,何澄離開蘇州抵北平,一九四六年五月十一日突患腦血栓病逝,生前就不斷地交代夫人子女說:“網師園是屬於中華民族的,我之所以購買網師園,只是為了避免流失毀壞,將來必還之於民。”所以在何澄逝世後三年,其夫人王季山為實現丈夫生前的遺願,維護網師園竭盡了全部心力和生命。何澄夫婦去世以後,他的子女一致遵照父母的願望,於一九五O年把它捐獻給全中國人民。
如今蘇州的網師園作為中國園林藝術的傑作,任憑人民尋古探幽,盡情游暢,讓全世界人民領略中華民族光輝古老,嘆而觀止的園林文化。後來網師園作為“以少勝多”的典範,被移植到美國紐約大都會博物館,大大地增強中華民族園林文化在全球的影響。
何澄高瞻遠矚為保留和宏揚中華民族文化做了一件了不起的大事。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