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昂

何昂,化學電源技術專家,中國鹼性蓄電池工業的開拓者。建國後,在引進國外袋式鎘鎳蓄電池的基礎上,通過一系列工藝革新,先後自力研究成功鐵鎳、鋅銀和鎘鎳板式、箔式鹼性蓄電池,解決了我國鹼性蓄電池三大系列的多項關鍵技術。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何昂
  • 國籍:中國
  • 出生地:江蘇泰興人
  • 出生日期:1916年2月26日 
  • 職業:高級工程師
  • 畢業院校:中央大學化工系
個人履歷,人物生平,解放前,解放後,成就及榮譽,人物簡歷,

個人履歷

何昂,高級工程師。江蘇泰興人。1938年畢業於中央大學化工系。曾任第五十兵工廠技術員、資源委員會中央電工廠蘭州及天津分廠計畫組組長。建國後,歷任重工業部電信工業局工程師,第三機械工業部天津電池廠、電子工業部新鄉蓄電池廠副廠長、高級工程師、總工程師。1956年獲全國先進生產者稱號。先後研製並負責建成我國第一條鎘鎳鹼性蓄電池、第一條鐵鎳鹼性蓄電池、第一條銀鋅鹼性蓄電池生產線。領導研究成功製造活性鐵粉的新工藝。

人物生平

解放前

何昂,字振飛,1916年出生於江蘇省泰興縣一個教師家庭。1928年在家鄉私立黃橋中學讀國中。翌年,因家庭經濟拮据,輟學一年。輟學期間,自學不止。復學時經學校考核,成績優秀,遂直接升入國中三年級學習。國中畢業後考入江蘇江陰南菁中學高中部。畢業時,在江蘇省首次全省統一考試中,名列前茅。1934 年,考入南京國立中央大學化學工程系。1937年秋,日本侵略軍侵犯上海、南京,他隨校西遷重慶。大學時曾選修英語、德語和日語,外文功底紮實,使後來工作得益匪淺。
1938年,大學畢業,時值抗日戰爭第二年。國難當頭,民族危亡,匹夫有責。何昂一心想為抗日戰爭做些事情,報考了重慶國民政府兵工署所屬兵工專門學校新開辦的高級班,後被直接分派到當時的重慶第五十兵工廠,從事炮彈裝藥工作。1941年底,火工所奉命拆卸大批廢炮彈。當時他提出“無防護措施不可拆卸炮彈”的意見,但廠方不予考慮。他據理力爭無效,釀成幾天后的廢彈爆炸事故,死、傷工人各一名。鑒於該廠一貫忽視安全作業,他不辭而別,憤然離去。
1942年,何昂被介紹去重慶國民政府行政院貿易委員會桐油研究所工作,負責桐油裂解製造燃料油的研究,半年後獲得成功。考慮到這一項目沒有發展前途、是暫時性的工業研究(只是為桐油滯銷而尋找其出路),加之他總想為抗日戰爭作些較為直接的貢獻,遂又托人介紹,二進兵工廠。這是重慶國民政府兵工署所屬第二兵工廠,名義上搞火藥,可是進廠後卻安排他搞明礬提煉等民用產品的研究,完全是為某些當權者發財致富服務。他看不慣這些腐敗現象,初衷又不能實現,工作不到半年,鬱郁離去。
1944年,何昂被介紹進入重慶國民政府資源委員會中央電工廠蘭州電池支廠工作。1945年,抗日戰爭勝利。蘭州電池支廠停辦。他被調往天津電池分廠工作,先後任計畫組和電池組組長。當時,按照總廠規定,凡是從事電池技術工作的人員,必須經過宣誓手續才被允許掌握鋅錳乾電池的電解液配方。何昂認為,這是對技術人員的不信任;限制、阻礙電解液配方的改進,是固步自封的作法。因此,他始終沒有請求宣誓。雖然他負責電池組工作多年,卻主要專注於鉛酸蓄電池的生產技術,對鋅錳乾電池只是一般生產管理。

解放後

1949年1月15日,天津解放。何昂被天津電池分廠留用。他既懂技術,文才又極好,被任為廠長秘書。不久,被調至新成立的天津電信工業處工作。在此期間,他曾參加新開辦的業餘俄文補習班學習,直至1950年去北京中央人民政府機械工業部電信工業局(又稱十局,電子工業部前身)工作為止。由於他具有多門外文基礎,不到兩年即基本掌握俄文,能順利地閱讀俄文專業書籍。這對後來能夠在較短時間內按原蘇聯工藝檔案與相關原文資料,試製成功袋式鎘鎳鹼性蓄電池,起到很大作用。
1953年,何昂被調至天津國營754廠任副廠長兼總工程師。1954年底,接上級主管部門指示,要求用一年時間按照蘇聯工藝檔案試製袋式鎘鎳蓄電池,提供一定規格數量的產品以滿足炮兵部隊急需。當時,此項目在我國尚屬空白,試製工作難度很大。何昂懷著高度的責任感和強烈的事業心,全力以赴,日夜奮戰,刻苦攻關,終於在較短時間內試製成功了我國第一批袋式鎘鎳鹼性蓄電池,使我國鹼性蓄電池工業的發展邁出了可貴的第一步。
1957年,何昂被調至河南新鄉國營755廠,任副廠長兼總工程師,參與新廠的籌建工作,同年加入中國共產黨。從1957年下半年開始,他一邊忙於新廠籌建工作,一邊致力於袋式鎘鎳蓄電池生產工藝的改進。1958-1959年間,陸續研製了部隊急需的鋅銀蓄電池和煤礦用的鐵鎳蓄電池。1960年,新廠建成投產後,又陸續自力研製成功在國際上具有較先進水平的板式圓柱密封、箔式圓柱密封、燒結和半燒結式鎘鎳鹼性蓄電池以及扣式鋅銀電池。1980年,在他的領導和組織下,該廠自力更生地建成了我國第一條完整的箔式圓柱密封鹼性蓄電池生產線。
何昂曾先後三次去蘇聯,一次去日本考察、訪問。每次回國總是毫無保留地向工程技術人員傳授從國外獲得的先進技術;平時則言傳身教,誨人不倦。30多年來,他為國家培養出了一大批素質好的工程技術人員。
1983年,何昂退居二線,任新鄉755廠顧問。1991年離休。他曾擔任國務院國防工辦電池專業組副組長,中國電子學會化學與物理電源分會第二、三屆委員會副主任委員,中國電工技術學會電池專業委員會第一屆副主任委員,第四機械工業部電子科學技術委員會第一、二屆委員,中國化學與物理電源行業協會顧問,《電源技術》網刊名譽編委,中國電子學會會士。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所獲得的榮譽稱號有:1955年天津市勞動模範,1956年全國和第二機械工業部先進生產者。1958年河南省先進生產者,1978年全國科學大會先進工作者和河南省先進科技工作者。1981 年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1987年獲國家科技進步三等獎。
何昂為祖國的化學電源事業奮鬥不止。中國共產黨第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他心情舒暢,幹勁倍增,表示要“為中國鹼性電池工業的發展,再奮鬥二十年”。他在此後一段時期內編寫的《化學電源與物理電源生產技術手冊》和《當代中國電子元件》中的電池發展史以及他領銜編譯、審校的《實用電池手冊》,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他的學術貢獻。

成就及榮譽

1954年底,第二機械工業部十局向天津754廠下達任務:按原蘇聯工藝檔案,一年試製成功袋式鹼性鎘鎳蓄電池,以滿足炮兵部隊的急需。“鹼性”蓄電池,是以氫氧化鉀或氫氧化鈉水溶液作為電解液的一種可充電電池。它不同於以硫酸稀釋液作為電解液的“酸性”蓄電池。鹼性蓄電池在1955年前的中國歷史上,從未有過生產記載,國內業界對它幾乎一無所知。何昂義無反顧地挑起了試製這種電池的重擔。
何昂接受任務後,一方面感到任務艱巨,責任重大;一方面感到這正是施展自己才幹、報效祖國的時機。從翻譯、消化工藝檔案,解決試驗和小量試製必要的條件,在小量試製產品合格的基礎上準備一定規模的生產條件(包括原材料供應,工模具設計製造,專用設備設計製造和調試,職工技術培訓),安排整個工作進度的相互銜接,到組織生產,都傾注了他的心血。晚上,他翻譯、消化工藝檔案,和設計人員一起查找數據、修改圖紙,度過了許多不眠之夜;白天,他和調試人員一起調試設備,身體力行,親自動手。在調試一台專用鋼帶連續鍍鎳機時,由於是酸鹼作業,他便親自下手,以免酸鹼灼傷調試人員。任務緊,時間短,設備多,調試工作夜以繼日。前後近半個月時間,他每天睡眠僅三四個小時。通過連續苦戰,辛勤工作,終於在較短時間內試製成功了型號為GN10,2GN8的產品。1955年底,按時向中國人民解放軍炮兵部隊提供了合格的袋式鹼性蓄電池。這種電池的試製成功,結束了我國不能生產鹼性蓄電池的歷史,奠定了我國鹼性蓄電池工業的基礎。
何昂重視學習引進的國外科學技術,但在實際運用中不盲目崇拜,而是結合我國的具體資源和生產條件,有分析有選擇地採納,並作出科學的改進。在袋式鎘鎳鹼性蓄電池的化成中,原蘇聯工藝檔案規定用氫氧化鉀,這主要是為了保證產品的低溫性能。他根據我國的氣候資源條件,採用價格較低的氫氧化鈉代替較貴的氫氧化鉀,不但不影響電池的低溫性能,而且縮短了化成時間,降低了成本,在當時每年可為國家節約20萬元。他在袋式鹼性蓄電池化成中的這項改進,一直被國內鹼性蓄電池廠家所採用。
何昂尊重科學,重視實踐,在實踐中改革,在實踐中創新。他在生產實踐中發現,原蘇聯工藝檔案中負極活性物質採用鎘、鐵共同電解法,不但產量小,而且周期長,不能滿足鹼性蓄電池大批量生產的需要。他經過研究,改用物理和化學法分別生產鎘粉和鐵粉,既滿足了生產需要,又降低了成本。1964年,他根據生產實踐,改進了歷來沿用的蘇式製造鐵粉工藝,把原工藝規定的十道工序(反應——鐵槳——壓濾——煅燒——洗滌——乾燥——粉碎——混合乙炔黑——還原鐵粉——粉碎過篩)簡化為四道工序,取消了類似水泥窯那樣龐大的煅燒爐、乾燥爐和三層樓高的煤氣供應車間。這一改進,生產周期由原來的9天縮短為3天,少占用廠房1500平方米,節約人力50多名;而且新工藝製造的鐵粉的放電容量比原來提高10%以上。
何昂在鹼性蓄電池領域30多年的研究中,從不知足,從不懈怠。鹼性蓄電池從無到有,從單一品種——鎘鎳袋式蓄電池發展到鎘鎳半燒結式和燒結式,從板式發展到箔式,從開口式發展到密封式,並發展了鐵鎳和鋅銀蓄電池,填補了我國鹼性蓄電池領域的一項項空白。這些無不是他潛心研究的結果。
1957年,根據我國海軍和船舶設計院的要求,他開始主持研製大型鋅銀蓄電池。為了摸清大型艦用鋅銀蓄電池的設計、工藝和生產設備情況,1958年10月他作為海軍裝備組成員,參加了以我國國防科委副主任張愛萍上將為團長的“國家軍事考察團”前往當時的蘇聯。莫斯科電池科學研究院藉故謝絕中國考察團參觀,故而只看到了該種電池的樣品。1960年9月,他再次赴蘇,審查該國國家電力電器設計總院為鋅銀蓄電池廠編制的擴大初步設計。當時兩國關係已明顯惡化,未與蘇方接觸即奉命回國。
外援無望,只有自力更生,走自己研製的道路。他加緊了自行研製工作。經過多年艱苦探索,終於在1964年底,試製成功了12隻3000安時的鋅銀蓄電池。經我國海軍科研部門測試。其壽命均達到80次循環以上(原蘇聯技術條件規定僅為35次循環),各種不同放電率的電池容量也均符合使用要求。同時對產品濕擱置壽命、活性物質利用率,以及析氫量、溫升和水冷效果等方面,都進行了多次實效驗證,為設計各種型號的鋅銀蓄電池,取得了經驗,積累了寶貴的技術數據。1980年試製成功了扣式鋅銀電池。1981年研製成功的深潛救生艇用600安時的充油鋅銀蓄電池,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
1965年,為滿足國防需要,在極為困難的條件下,他領導研製成功了板式圓柱密封鎘鎳蓄電池。此種電池比國外同類產品耗鎳量減少了40%,為國家節約了大量貴金屬鎳。1975年,在他主持並親自參與下,研製成功的箔式圓柱密封鎘鎳蓄電池和全燒結式開口鎘鎳蓄電池,產品質量接近世界先進水平,並於1980年建成我國第一條完整的箔式圓柱密封鹼性蓄電池生產線,和燒結式鎘鎳蓄電池生產車間。這一創舉,為鎘鎳蓄電池產品性能和生產效率趕上國際水平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1991年何昂離休後,繼續關注我國電池工業的發展。他勤於學習,手不釋卷,經常閱讀國內外科技文獻,每有所悟,常加筆錄。他依所掌握的資料和他在研究開發各類化學電池方面取得的豐富經驗及擁有的淵博知識,預測了今後10年我國各類電池的發展趨勢:
1.鎘鎳蓄電池將部分地被比能量較高且無污染的氫鎳蓄電池所代替。原來的鎘鎳圓柱密封蓄電池只有採用泡沫結構正極來提高比能量才有生命力。
2.由於鐵氧化還原流體電池的比能量比鉛酸電池大1倍,成本低一半,而且壽命在1000次循環以上,因此將部分地取代鉛酸電池。汽車啟動用的鉛酸蓄電池將向無維護、長壽命和高啟動力方向發展。
3.普通鋅錳乾電池和一次性鹼性鋅錳電池將部分地為能夠充放200~300次循環的可充鹼性鋅錳電池所代替。
4.鋰二次電池也有可能成為商品,占領一定市場。
積三十多年科研、生產之經驗,何昂有他自己的深切體會。他說:“建設、改造工作和新產品、新工藝等單項科研工作不一樣。單項科研工作目標單一,只要能堅持做到下列兩條,必有所成:①不怕失敗,從失敗中找出路,通過積累失敗的經驗,就會走向成功。當然,這不能是盲目蠻幹,必須要有科學依據。②勤於學習,博覽專業書籍、雜誌,集中世界科研成果為我所用。而建設、改造工作則需要掌握從產品設計、加工工藝、加工設備到市場信息、原材料來源和加工、進一步發展方向等更為廣泛的知識。才能避免失誤和意外損失。”這段話既是對從事建設、改造工作和科研工作的後人的諄諄告誡,也是他自己工作、學習態度和精神風貌的真實反映。

人物簡歷

1916年2月26日 出生於江蘇省泰興縣。
1934-1938年 國立中央大學工學院化學工程系,獲工學士學位。
1938-1942年 任重慶國民政府兵工署第50兵工廠技術員。
1942年 任重慶國民政府行政院貿易委員會桐油研究所助理研究員。
1942-1944年 任私營湖南辰溪煉油廠、四川涪陵天生煉油廠工程師。
1944年 任重慶國民政府兵工署第二兵工廠技術員。
1944-1945年 任重慶國民政府資源委員會中央電池廠蘭州電池支廠計畫組、電池組組長。
1945-1948年 任南京國民政府資源委員會中央電池廠天津分廠計畫組、電池組組長。
1949-1950年 任天津軍管中央電工器材第一製造廠厂部秘書。
1950-1953年 任機械工業部電信工業局工程師。
1953-1957年 任第二機械工業部十局天津754廠副廠長兼總工程師。
1957-1983年 任第四機械工業部新鄉755廠副廠長兼總工程師。
1983-1991年 任電子工業部新鄉755廠顧問。
1991年 離休。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