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思玉

何思玉

何思玉,中共黨員,1960年西北師範大學中文系畢業後,供職於商丘師範學院,為該院中文系教授。退休後受聘於河南農業大學華豫學院(現商丘學院﹚,任中文系主任,主講《中國現當代文學》、《寫作》等課程,主要研究方向為四大文學名著和中國現當代文學。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何思玉
  • 國籍:中國
  • 民族:漢族
  • 出生地:河南睢縣
  • 出生日期:1938年8月
  • 畢業院校西北師範大學
社會評價,教學思想,科研成就,主要論文,80年代,90年代,00年以後,主要著作,

社會評價

何思玉工作極端負責,成績顯著,一心為公。他兩次遭受車禍,肩胛骨折斷,但他沒有休息一天,也沒有花國家一分錢,硬著頭皮使骨折自然癒合。直到現在,他的肩胛骨還是錯位的,實際上是一個傷殘病號。由於工作成績突出,精神可佳,他獲得河南省勞動模範、全國優秀教師、商丘市有突出貢獻的社會科學家、河南省優秀社會科學工作者等光榮稱又曾獲的曾憲梓教育基金獎。
授課中授課中

教學思想

何思玉的教學工作理念是把培養學生的原創性思維放到首位,把每一位作家、作品以及每一種文化現象、文學現象都發掘前人沒有說過的東西,是給予學生思考的能力,而不是一些簡單的材料。因此他培養出來的學生大都具有創新性的思維能力,在注意講課的深刻性和深邃性的同時,他也注意講課的生動性和靈活性,使兩者有機的結合在一起,有很好的教學效果,很受學生的歡迎。

科研成就

何思玉教授圍繞著教學搞科研,科研為教學服務,兩者相得益彰,在教學取得重大成績的同時,在科研上也取得了重大成果。對《紅樓夢》的研究,他第一次提出建立紅學史學的建議;對《西遊記》的研究,他建立了孫悟空人物形象俠士說,他認為《西遊記》主題思想的轉變受中國傳統文化中的樂感性特徵的影響;對《水滸傳》的研究,他提出其主題思想是人性的突圍表演,是無望的突圍和突圍後的失望;對魯迅思想的研究,他提出魯迅思想發展的未完成性觀點,認為魯迅思想始終是發展的,並且是矛盾的、悖論的;對《阿Q正傳》的研究,他提出阿Q主義的源流是產生於私有制,在私有制條件下,有產者對財產和權勢的無窮盡的占有欲望與占有欲望不可能完全實現的一種歷史性矛盾和社會性衝突的觀點;對魯迅小說的研究,提出三個存在物的學說:歷史存在物,現時存在物,理想存在物。歷史存在物,也即是文化存在物;現時存在物,也即是人在一定的歷史階段中所處的角色地位;理想的存在物,也即是變異的存在物,或者是異化的存在物;對魯迅散文的研究,他提出三個天平的理論:放在歷史天平上的公正,放在人情天平上的寬容,放在戰鬥天平上的嚴峻;對郭沫若的研究,他提出郭沫若創作的矛盾相逆現象,並指出這種相逆現象的時代特徵;對巴金的研究,他提出巴金創作的四個發展轉變階段:舍克就李,舍李就小,舍小就英,舍英就真;對老舍的研究,他提出老舍之死因的靈魂自我審判的觀點;對老舍名著《茶館》的研究,他提出輓歌大於葬歌,悖論性大於傾向性,矛盾性大於結論性,複雜性大於清晰性的理論;對曹禺的研究,他提出其創作契可夫化半途而廢的原因在於政治影響的觀點,對李隼的研究,他提出李隼在新時期創作之處的意義在於他的過渡性的觀點;對張一功的研究,他提出張一弓創作的農民題材轉變為知識分子題材的必然性的觀點……另外他對眾多的現當代作家作品都有著精湛的研究。共發表學術論文一百五十多篇,與人合作論著十五部。

主要論文

80年代

  1. 《一個並不虔誠的佛教徒》,《雲南大學學報》1982年第3期;
2.《讀〈藥〉札記》,論文集《學習與社會——紀念魯迅誕辰一百周年 論文集》,河南人民出版社1982年出版;
3.《寫出不足 方顯出本質》,《隨筆》1982年第2期;
4.《魯迅小說的開頭藝術》,錦州師範學院:《語文與學習研究》1984 年第6期;
5.《精神勝利根植於何處》,《洛陽師專學報》1985年第1期;
6.《對瑪蒂爾德形象社會意義的再探討》,錦州師範學院:《語文與學習研究》1985年第6期;
7.《兩種文化反叛的思考》,杭州大學:《語文導報》1986年第1期;
8.《一部過渡性的作品》,天津:《文學自由談》1987年第1期;
9.《文章鑑賞與文學鑑賞的異和同》,《殷都學刊》1987年第3期;
10.《關於建立紅學史學的建議》,《青島教育學院學報》1988年第2期;
11.《他山之石 可以攻玉》,《蒲峪學刊》1983年第4期;
12.《談魯迅小說的結尾藝術》,《語文學習》1984年第3期;
13.《龍鐘和跳蚤》,《青年作家》1985年第5期;

90年代

14.《對四十年文學批評的思考》,《黃淮學刊》1991年第1期;
15.《阿Q主義的歷史追蹤》,北京:《魯迅研究月刊》1980年第11期;
16.《未完成的歷史中間物》,北京:《魯迅研究月刊》1995年第11期;
17.《重評<水滸>》,武漢:《通俗文學評論》1996年第1期;
18.《嚶其鳴矣 求其友聲》,《黃淮學刊》1996年第2期;
19.《從維熙創作簡論》,《黃淮學刊》1988年第1期;
20.《關於劉紹棠的<這個歲月>》,《黃淮學刊》1988年第2期;
21.《驀然回首:諶容創作歷程的再思考》,《黃淮學刊》1992年第2期;
23.《對逝去的夢的歷史化觀照》,廣州:《廣東魯迅研究》1992年第2期;
24.《不覺悟的工人與不覺悟的農民》,廣州:《廣東魯迅研究》1993年第2期;
25.《張一弓的創作道路》,《黃淮學刊》1993年第4期;
26.《成敗得失之間:鐘鼓樓藝術構思斷想》,《南陽教育學院學報》 1988年第1期;
27.《從麥客到祁連人》,《張掖師專學報》1989年第1期;
28.《送出建都意識》,石家莊:《文論報》1996年第7期;
29.《民族魂的輻射及意義》,石家莊:《文論報》1996年第8期;
30.《對一件教育公案的反思》,《開封教育學院學報》1996年第4期;
31.《民族危機時期的英雄情結》,四川:《郭沫若學刊》1998年第3期;
32.《雙聲話語世紀夢》,《郭沫若學刊》1997年第4期;
33.《我們觀謠兒》,《文論報》1998年第9期;
34.《夢中的尋求與掙扎》,石家莊:《文論報》1998年第12期;
35.《由兩位大師之死想到的》,石家莊:《文論報》1997年第12期;
36.《在繁榮的背後》,《中州大學學報》1999年第1期;
37.《金蘋果歸屬的當代解讀》,四川:《郭沫若學刊》1999年第3期;
38.《桃源夢中文人的徘徊與尋求——郭沫若精神歷程的求似方程》,《郭沫若學刊》1999年第3期;
39.《一代大作家所未能擔當的》,《文論報》1999年第12期;
40.《自我感情歷程的藝術反映——對於<孔雀蛋>的新闡釋》,《郭沫若學刊》1999年第4期;

00年以後

41.《史劇高峰中的逆現象》,《四川戲劇》2001年第1期;
42.《特殊環境中的學術著作——對<李白與杜甫>的新闡釋》,《都江學刊》2000年第1期;
43.《“盜天火者”的悲劇——從曹禺走向契訶夫半途而廢的教訓談起》,《四川戲劇》2000年第5期;
44.《歷史與現代文化語境的契合——郭沫若歷史小說的闡釋》,《郭沫若學刊》2000年第3期;
45.《東方式幽默——從老舍的死亡主題及作家自殺談起》,《四川戲劇2001年第2期》;
46.《魯迅、吳宓交鋒時代意義的現代解讀》,《都江學刊》2001年第1期;
47.《精神與物質的兩難選擇——曾樹生人物形象原型解讀》,《巴金專刊》2001年第2期;
48.《巴金創作的四次轉變》,《巴金專刊》2001年第2期;
49.《人有病,天知否?——從<雷雨>中的繁漪是否有病談起》,《四川戲劇》2001年5期;
50.《唱錯了讚歌寫活了人——對趙樹理創作中兩種思維方式的思考》,《文論報》2001年11月;
51.《政治判詞及文化意蘊——從老舍的<茶館>談起》,《四川戲劇》2000年第6期;
52.《無名、共名與實旨、意旨——對<百花齊放>的解讀》,《郭沫若學刊》2002年第1期;
53.《英雄話語:特殊環境中的創作尷尬——談田漢<關漢卿>中的主人公的命運遭際》,《四川戲劇》2002年第3期;
54.《歷史敘述中的現代文化記憶——郭沫若歷史劇中的現代話語與歷史話語》,《四川戲劇》2002年第4期;
55.《原始的蠻力與階級的對立——對<原野>的解讀》,《四川戲劇》2002年第1期;
56.《談<蔡文姬><王昭君>的現代生命》,《郭沫若學刊》2003年第3期;
57.《“泛我”的本質力量對象化——“泛神論”與抗戰史劇》,《四川戲劇》2003年第4期;
58.《往事如山 卻未必如煙——對<故事新編>海納量的理解》,《商丘師範學院學報》2003年第1期;
59.《日月有蝕 卻不失光輝——對郭沫若創作與政治生命的理解》,《商丘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4年第1期;
60.《王昭君的人性與政治的交鋒》,《四川戲劇》2004年第1期;
61.《<蔡文姬> <茶館>的比較》,《郭沫若學刊》2004年第1期。
62.《是萊謨斯,還是羅謨魯斯?》,《郭沫若學刊》2004年4期。
63.《學術意識和學術能力 ————大學生必備的素質》, 《睢園綠竹》2004年1期。
64.《人與自然的圓形軌跡》, 《中國青年》雜誌2004年特刊。
65.《以“擺渡人”自勉》, 《教育時報》2004年7月23日。
66.《一代理學大師湯斌》, 《睢園綠竹》2004年1期。
67.《無畏與無奈的交響》,《紹興魯迅世界》05年2期
68.《外能的互轉與隱形的伴侶》,《名作欣賞》,05年10期
69.《<荷花澱>的悖論》,《名作欣賞》,05年12期
70.《“逃離”與“自欺”——三篇古代中的女性宿命》,《中學語文》。06年3期
71《破解障蔽性語言純物,《閱讀與寫作》,06年5 期
72.《旁逸不旁》,《語文報》,06年4月18日
73《<多餘的廣告>的參照系》,《紹興魯迅世界》,06年3期
74.《生活積累與思想深遂》,《語文月刊》06年9期

主要著作

1.《新中國文學》,陝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2年出版,任編委兼副主編;
2.《新中國文學作品選評》,陝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年出版,任編委兼副主編;
3.《二十世紀中國文學》,河南人民出版社1994年出版 ,任編委;
4.《中國現當代文學作品鑑賞》,河南人民出版社1994年出版,任編委;
5.《二十世紀中國文學檢視》,第一作者,中國文聯出版社2001年出版,河南省哲學社會科學“九五”規劃項目,主持人;
6.《中國新時期二十年教育教學優秀論文精選》,華藝出版社 2001年出版,任編委;
7.《中國現代文章寫作學的歷史發展》,文心出版社1997年出版,任 編委;
8.《中州古今科教文化名人》,河南教育出版社1989年出版,任編委;
9.《宋州古今學人》,新華出版社1989年出版,任編委;
10.《相逆的文化巨人——郭沫若》,第二作者,當代中國出版社 2003年出版, 河南省教育廳人文社會科學2002年計畫項目主持人。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