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亞農

何亞農

何亞農(1880-1946)原名何澄 、字亞農,別號真山,山西 省靈石縣 兩渡村人,常以亞農自謂,他是著名的文物鑑賞收藏家。1908年日本陸軍士官學校畢業,早年加入同盟會 ,是國民黨元老之一,後退出軍政界隱居蘇州經營實業及教育。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何亞農
  • 國籍:中國
  • 民族:漢族
  • 性別:男
人物生平,評價,

人物生平

何亞農生於1880年,靈石兩渡鎮人,其家族素有“五世翰林”之美稱。何澄原名何厚倜,字亞農,先號“兩渡村人”,後號“灌木樓主人”“真山”“真山老人”,聞名南北的清代科考世族、兩渡何家第十五世孫。

小小年紀,在他出世第三年,生母便溘然去世。7年後,其生父又辭世而去。幼失雙親的何澄,不得不離家出走,投奔遠在奉天遼陽為官的二伯父。在那裡,剛剛10歲的何澄,按照二伯父的安排,進入當地一家私塾讀書。 雖聰敏過人,難免有孤獨寂寞之感。幸好二哥何子寬(據何澄次子何澤涌所講,這一點與《山西通志·人物誌》相悖)在東北遼陽任職,遂把他接到遼陽,並送進私塾攻讀經史。1897年,入讀北方學術重鎮直隸蓮池書院東文學堂。
1901年,21歲的何亞農與張彪之子張學齡等三人,束裝東渡,作為山西首批游日學生。在東京,他們先入振武學堂,繼入陸軍士官學校第四期學習。當為山西自費留學日本第一人(比他早一年赴日留學的有靈石兩渡何家“厚字輩”的何厚個,官費、私費不詳),並為山西有史可證的第一位剪斷辮子者。赴日之後,何亞農即參與了晚清新知識分子群體的一系列活動,如“成城入學”事件發生後,罷課聲援吳稚暉;與景梅九奔走時為清國駐橫濱領事館領事、同鄉渠本翹,撰文呼籲晉省人多來日本留學;組織軍國民教育會。此後終生追隨孫中山先生,是山西人在日本第一位結識孫中山、並具有國家觀念的先覺者。
1905年,經留日學生谷思慎介紹,由黃興主盟,何澄加入孫中山先生領導的同盟會,成為山西留日學生中最早加入同盟會的成員之一。何澄自陸軍士官學校畢業後不久,即與留日學生景梅九奉派回晉,分別在山西大學和靈石洪洞臨汾運城等地從事秘密活動。聯絡仁人志士,相機舉事,卻了無結果。後來孫中山選拔軍事人才組建鐵血丈夫團,他與同鄉溫壽泉閻錫山等一起入選為團員。雖學軍事,身份不能暴露,但對推翻腐朽專制的清廷的革命活動,助益良多。如山西、陝西、河南等省同盟會會員結社的革命團體“明明社”的秘密聚會處“何公館”,即是何澄所起,日本之有公館之稱,亦是由“何公館”引進的,所以大名鼎鼎。為了往國內輸入革命宣傳品,何澄在天津日租界旭街(今和平路北段)開辦了“利亞”書局。擬從日本輸送報刊到國內,為反清進行必要的輿論準備.
1908年,何澄從日本陸軍士官學校第四期畢業回國後,被清廷陸軍部派往通國陸軍速成武備學堂(即後來的保定陸軍軍官學校)任兵學教官。
1909年,進入清廷陸軍部軍諮處(後獨立出來,成為清廷的參謀本部,並改稱為軍諮府),在第二廳任科員職。在軍校,他依然從事反清活動。期間,結識了蘇州籍革命志士王君九(又名王季烈,明代大學士王鏊第十四世孫、晚清著名的物理學翻譯家、曲學家),看到何澄是個品行端正、沉穩堅毅、追求進步之士,君九把妹妹王季山介紹給何澄,遂成就了一樁良緣。
1911年辛亥革命爆發,何澄在上海積極回響武昌起義,時任滬軍都督陳其美部第二十三師參謀長(當時蔣介石在該師任團長)。民國初年,加入國民黨,追隨孫中山討伐袁世凱。北伐時期,擔任國民革命軍總司令部高級顧問。北伐後,南北議和時,任招待員。
1912年8月,與師長黃郛將第二十三師自行裁撤,開啟了把軍權交還國家的第一事例。
1913年,定居蘇州,先後建造私宅“兩渡書屋”和後來成為名園的“灌木樓”。在袁世凱瘋狂逮捕肇建共和的革命黨人之時,他大義凜然,親書界石“靈石共和堂何”,刻碑立於新建的蘇州十全街“靈石何寓”的界牆上。在蘇州安居後,開辦益亞織布廠,生產的一種“愛國”絲光布,很受南洋等地華僑的喜愛。並且在蘇州搞實業,辦學校,曾佐岳母王謝長達管理蘇州第一所女子中學——振華女中(現今江蘇省蘇州第十中學),成為該校校董。
1927年,投身到北伐革命事業之中。系北伐革命軍和南京國民政府派到山西的常駐代表,成功說服閻錫山公開擁蔣易幟。1927年6月,南京國民政府曾委任他為山西省黨部的改組委員。因不願參與蔣閻間的明爭暗鬥,何澄並未到任。後出任南京國民政府中央監察院委員。
1928年,出任滄石鐵路工程局局長。因莫須有的“私訂貸款契約”,對時任鐵道部部長的孫科出爾反爾大為不滿,曾公開在報紙上抨擊過孫科。被時任鐵道部部長的孫科撤職,由是自嘲為“有官無路”的鐵路局長。
1933年,擔任國民政府行政院駐平政務整理委員會委員長黃郛的高等顧問。抗戰期間,他避居蘇州家中,汪精衛多次誘逼他出任偽職,均遭拒絕。
1937年8月何澄被宋希濂部以"特嫌"名義抓進監獄受冤一事,可能就是孫科所為。後經蘇州鄉紳李根源呼籲營救,吳中信、閻錫山等黨政要人亦怒斥宋行為荒唐、胡鬧,要求立即放人,何澄才得保釋。
從此以後,拒不出任任何官職。在“華北事變”期間,曾五次秘訪日本,代表中方與日方折衝。抗日戰爭爆發後,受重慶國民政府委派,在上海蘇州等地與汪偽漢奸集團暗戰,參與多起中日外交秘密談判。其間,作有大量諷刺漢奸的打油詩和憂國憂民的詩作,部分在上海的《大眾》月刊公開發表。
1945年7月,赴北平,準備先來山西克難坡和閻錫山等山西友人晤面,再前往重慶,後因交通受阻,滯留北平。
1946年5月11日,時年66歲。因患腦血栓症在北平東交民巷法國醫院搶救無效而逝世。
何澄著有《舟中隨筆》,頗為時重,連胡適的好友、新月派圈子的活躍人物王徵(字文伯)都勸他再作下去。何澄在上世紀30年代即有詩名,尤善打油詩,被譽為“打油博士”。身後,平生所藏1298件國家三級以上文物及72鈕印章印材由子女捐贈給蘇州博物館和南京博物院;其私園 “網師園”(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亦由子女捐獻給國家。
他重視並支持新式教育,他的子女都受過良好教育。其長女怡貞、次女澤慧、長子澤明與次子澤涌等都先後留學海外。學成歸國,他們都盡其所學造福社會。 其女:何怡貞、何澤慧、何澤瑛,即享有盛譽的“何氏三姐妹”。三姐妹在中國的固體物理學、高能物理學、原子物理學及植物學領域裡,為中國科技事業的發展做出了重大的貢獻。

評價

何澄從晚清知識分子群體的一員,到辛亥革命爆發後,襄助有民國誕生搖籃之譽的上海光復,直至國民革命軍北伐,建立南北統一的中華民國,每一步,每一路,都有他的身影,儘管他是一個只做不說的人。前人所說“功不可以虛成,名不可以偽立”,與早期同盟會的革命黨人來說,是操守也是德性。何澄為辛亥革命老人中的“十全老人”,毫無愧色。
兩渡何氏至清代鼎盛一時,據《靈石縣誌》參閱發現,僅清一朝,何家先後考取15名進士,29名舉人,22名貢生,65名監生,74名生員,山西一帶曾有“無何不開科”之說———何思鈞、何元烺均為欽點翰林院庶吉士。慈禧、光緒西逃時的後站扈從大臣何乃瑩就是兩渡人,時任順天府府尹、都察院左都御史。因此,這個向以詩書傳家而自詡的“兩渡何氏”與“夏門梁氏”、“蒜峪陳氏”、“精升王氏”並稱為山西靈石縣“四大家族”。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