住西湖白雲禪院作此

《住西湖白雲禪院作此》是清代詩人蘇曼殊創作的一首七言絕句。該詩描寫了初春時分的杭州西湖美景,營造出了一種靜寂悠遠的禪境,從而也反映出了詩人寧靜、恬淡的心情。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住西湖白雲禪院作此
  • 創作年代:清代
  • 作品體裁:七言絕句
  • 作者:蘇曼殊
  • 作品出處:《曼殊全集》
作品原文,注釋譯文,創作背景,作品鑑賞,作者簡介,

作品原文

住西湖白雲禪院作此
白雲深處擁雷峰①,
幾樹寒梅帶雪紅。
齋罷垂垂渾入定,
庵前潭影落疏鐘②。

注釋譯文

①雷峰:指西湖南岸夕照山的雷峰塔。一名黃妃塔,又稱西關磚塔。
②疏鐘:亦作“踈鐘”,稀疏的鐘聲。清陳廷敬《送少師衛公致政還曲沃》詩:“夢繞細旃聞夜雨,春回長樂遠踈鐘。”

創作背景

公元1905年(清德宗光緒三十一年),蘇曼殊駐錫西湖雷峰塔下的白雲禪院,作了這首詩。

作品鑑賞

在詩人筆下,白雲禪院上有寺塔高聳,旁有梅花怒放,前有潭影澄碧,景色宜人,環境清幽,確是參禪證道的好所在。首二句描寫西湖白雲禪院的佳景:白雲悠悠,雷峰塔高聳雲間,此為遠景;幾樹寒梅,在白雪的映襯下顯得格外紅艷,此為近觀。一遠一近,一高一低,將禪院的清曠幽寂點染得如詩如畫。這就使人想到杜牧山行》:“遠上寒山石徑斜,白雲深處有人家。停車坐愛楓林晚,霜葉紅於二月花。”讀者不期然就會調動積累,為此畫面添加畫外音,儘管還有秋景和春景的不同。“擁”字寫得傳神,見出雲層的重疊,雷峰塔的幽遠和莊嚴,較之“聳”、“矗”之類,更帶主觀色彩,是經過推敲所得。此外,這句中突出“幾樹”,而不寫“數枝”或“一枝”,並非要在“早”字上做文章,而是渲染一種氣氛,令人想起白居易錢塘湖春行》的“幾處早鶯爭暖樹,誰家新燕啄春泥”二句,而與姜夔的詠梅名句“千樹壓、西湖寒碧”區別了開來。
尾二句寫齋定生活。心如止水的詩僧垂垂入定,相伴著他的是朗朗疏鐘。清潭中倒映著佛宮的清影,那清亮的鐘聲仿佛詩人的冰心,與白雲、寶塔、寒梅、白雪、虛庵、澄潭,融為一體,予人以清澄虛遠的妙境。句中巧用三潭印月和南屏晚鐘,創造了一個十分清遠的境界。鐘聲悠揚、渺遠,落在清澈、深沉的潭中,是漾出佛國的回聲,還是納於淵默的境內。潭是空潭,鐘是疏鐘,潭中而印鐘影,虛靜中無疑深有法理,與那位齋罷漸入禪定的主人公形成一個和諧的整體。真是景與情遭,妙語天成。一個“落”字,寫得亦真亦幻,亦虛亦實,靜中有動,動中有靜,呈現出一種詩意的邏輯和哲理,確是精思後的心智之果。曼殊善畫,這首詩在深厚的內蘊中所體現的詩情畫意,正可見出其才華之一斑。

作者簡介

蘇曼殊(1884~1918年),近代作家、詩人、翻譯家。原名戩,字子谷,後改名玄瑛,曼殊是他的法號。香山(今廣東中山)人。幼年孤苦零仃,1903年後曾在早稻田大學成城學校等處就讀,並加入了革命團體青年會和拒俄義勇隊,回國後任上海國民日報》的翻譯,不久即於惠州出家為僧。1907年赴日組織亞洲和親會,反抗帝國主義,與魯迅等人合辦雜誌《新生》 ,但未成功,此後遠赴爪哇辛亥革命後歸國。1918年5月2日,在上海病逝,年34歲。
蘇曼殊像蘇曼殊像
蘇曼殊一生能詩擅畫,通曉日文英文梵文等多種文字,在詩歌、小說等多種領域皆取得了成就,後人將其著作編成《曼殊全集》(共5卷)。作為革新派的文學團體南社的重要成員,蘇曼殊曾在《民報》,《新青年》等刊物上投稿,他的詩風“清艷明秀”,別具一格,在當時影響甚大。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