伯牙子期

伯牙子期

俞伯牙與鐘子期是一對千古傳誦的至交典範。伯牙善於演奏,鐘子期善於欣賞。這就是“知音”一詞的由來。後鐘子期因病亡故,伯牙悲痛萬分,認為世上再無知音,天下再不會有人像鐘子期一樣能體會他演奏的意境。所以就“破琴絕弦”,把自己最心愛的琴摔碎,終生不再彈琴了。

(注意:經考證,伯牙原本就姓伯,因鐘子期遇伯牙,後人就把遇和伯牙連在一起,稱俞伯牙。說他“姓俞名瑞,字伯牙”是明末小說家馮夢龍在小說中的杜撰。)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伯牙、子期
  • 別名:俞伯牙、鐘子期
  • 國籍:中國
  • 民族:漢
  • 出生地:湖北荊州
  • 職業:音樂師、樵夫
  • 代表作品:《高山流水》
  • 年代:春秋戰國時期
原文,譯文,課文資料,詩句連結,人物介紹,伯牙,鐘子期,伯牙學琴,思想感情,相關內容,寫作精華,教材解讀,教學目標,教學建議,教學案例,相關連結,

原文

伯牙善鼓琴,鐘子期善聽。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鐘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鐘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伯牙所念,鐘子期必得之。子期死,伯牙謂世再無知音,乃破琴絕弦,終身不復鼓。
注釋
絕:斷絕.
鼓:彈。 兮:語氣詞,相當於“啊"
曰:說.
志在高山:心裡想到高山
哉:語氣詞,表示感嘆
峨峨:高
兮:語氣詞,相當於"啊"
洋洋:廣大
謂:認為
之:他
必:知道
知音:理解自己心意,有共同語言的人
乃:就
善:擅長
念:想到

譯文

伯牙善於彈琴,鐘子期善於傾聽。伯牙彈琴的時候,心裡想到高山,鐘子期說:“ 好啊!簡直就像巍峨的泰山屹立在我的面前!” 心裡想到流水,鐘子期又說:“好啊,這琴聲宛如奔騰不息的江河從我心中流過!”不管伯牙心裡想到什麼,鐘子期都能準確地道出他的心意。鐘子期去世後,伯牙認為世界上再也找不到知音了,於是,他把自己最心愛的琴摔碎,終生不再彈琴。

課文資料

此後,由於這個故事,人們把“高山流水”比喻知音難覓或樂曲高妙,便也有《高山》《流水》的古琴曲。把“知音”比作理解自己知心朋友,同自己有共同語言的的人,“伯牙絕弦”一詞也漸漸演變成了一種意思:由於知音逝世,從而棄絕某種特長或愛好,表示悼念。

詩句連結

《琴藏幽谷知音絕》韓文宇
十年紅梅深冬藏,不敵飛雪逆風揚。
子期難覓瑤琴絕,奈何枝落百花江。
《無題》 不識
秀水映山若佳人,妙手撫琴弄天音。
冬去春來又一載,伯牙子期何處尋?
《無題》伯牙
摔碎瑤琴鳳尾寒,子期不在對誰彈!春風滿面皆朋友,欲覓知音難上難。
《寄張元夫》薛濤
前溪獨立後溪行,鷺識朱衣自不驚。借問人間愁寂意,伯牙弦絕已無聲。
《寫意二首》牟融
寂寥荒館閉閒門,苔徑陰陰屐少痕。白髮顛狂塵夢斷,青氈泠落客心存。
高山流水琴三弄,明月清風酒一樽。醉後曲肱林下臥,此生榮辱不須論。
蕭蕭華發滿頭生,深遠蓬門倦送迎。獨喜冥心無外慕,自憐知命不求榮。
閒情慾賦思陶令。臥病何人問馬卿。林下貧居甘困守,盡教城市不知名。
李白《月夜聽盧子順彈琴》:
閒坐夜明月,幽人談素琴。忽聞悲風調,宛若寒松吟。
白雪亂縴手,綠水清虛心。鐘期久已沒,世上無知音。
《警世通言》馮夢龍
浪說曾分鮑叔金,誰人辨得伯牙琴
於今交道奸如鬼,湖海空懸一片心!
《高山流水》馮夢龍
勢利交懷勢利心,斯文誰復念知音!
伯牙不作鐘期逝,千古令人說破琴。
《伯牙絕弦》》列子·湯問
憶昔去年春,江邊曾會君。今日重來訪,不見知音人。
但見一抔土,慘然傷我心!傷心傷心復傷心,不忍淚珠紛。
來歡去何苦,江畔起愁雲。
子期子期兮,你我千金義,歷盡天涯無足語,此曲終兮不復彈,三尺瑤琴為君死。

人物介紹

伯牙

春秋戰國時期楚國郢都(今湖北荊州)人, 最擅長彈琴。
歷代文獻關於伯牙的記載頗多,最早見於戰國鄭國人列禦寇所著《列子·湯問》篇:“伯牙善鼓琴,鐘子期善聽。伯牙鼓琴,志在登高山。鐘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鐘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鐘子期必得之。
伯牙游於泰山之陰,卒逢暴雨,止於岩下;心悲,乃援琴而鼓之。初為霖雨之操,更造崩山之音。曲每奏,鐘子期輒窮其趣。伯牙乃舍琴而嘆曰:“善哉!善哉!子之聽夫志,想像猶吾心也。吾於何逃聲哉?”
荀子《勸學篇》中亦稱“伯牙鼓琴而六馬仰科”,可見他彈琴技術之高超。
伯牙從小非常聰明,天賦極高,又很喜歡音樂,他的老師是當時很有名氣的琴師成連。

鐘子期

春秋楚國(今湖北漢陽)人。相傳鐘子期是一個戴斗笠、披蓑衣、背沖擔、拿板斧的樵夫。
伯牙子期
史載有一年,俞伯牙奉晉君之命出使楚國。八月十五那天,他乘船來到了漢陽江口。遇風浪,停泊在一座小山下。晚上,風浪漸漸平息了下來,雲開月出,景色十分迷人。望著空中的一輪明月,俞伯牙琴興大發,拿出隨身帶來的琴,專心致志地彈了起來。他彈了一曲又一曲,正當他完全沉醉在優美的琴聲之中的時候,猛然看到一個人在岸邊一動不動地站著。俞伯牙吃了一驚,手下用力,“啪”的一聲,琴弦被撥斷了一根。俞伯牙正在猜測岸邊的人為何而來,就聽到那個人大聲地對他說:“先生,您不要疑心,我是個打柴的,回家晚了,走到這裡聽到您在彈琴,覺得琴聲絕妙,不由得站在這裡聽了起來。”
俞伯牙借著月光仔細一看,那個人身旁放著一擔乾柴,果然是個打柴的人。俞伯牙心想:一個打柴的樵夫,怎么會聽懂我的琴呢?於是他就問:“你既然懂得琴聲,那就請你說說看,我彈的是一首什麼曲子?”
聽了俞伯牙的問話,那打柴的人笑著回答:“先生,您剛才彈的是孔子讚嘆弟子顏回的曲譜,只可惜,您彈到第四句的時候,琴弦斷了。”
打柴人的回答一點不錯,俞伯牙不禁大喜,忙邀請他上船來細談。那打柴人看到俞伯牙彈的琴,便說:“這是瑤琴!相傳是伏羲氏造的。”接著他又把這瑤琴的來歷說了出來。聽了打柴人的這番講述,俞伯牙心中不由得暗暗佩服。接著俞伯牙又為打柴人彈了幾曲,請他辨識其中之意。當他彈奏的琴聲雄壯高亢的時候,打柴人說:“這琴聲,表達了高山的雄偉氣勢。”當琴聲變得清新流暢時,打柴人說:“這後彈的琴聲,表達的是無盡的流水。”
俞伯牙聽了不禁驚喜萬分,自己用琴聲表達的心意,過去沒人能聽得懂,而眼前的這個樵夫,竟然聽得明明白白。沒想到,在這野嶺之下,竟遇到自己久久尋覓不到的知音,於是他問明打柴人名叫鐘子期,和他喝起酒來。倆人越談越投機,相見恨晚,結拜為兄弟。約定來年的中秋再到這裡相會。
和鐘子期灑淚而別後第二年中秋,俞伯牙如約來到了漢陽江口,可是他等啊等啊,怎么也不見鐘子期來赴約,於是他便彈起琴來召喚這位知音,可是又過了好久,還是不見人來。第二天,俞伯牙向一位老人打聽鐘子期的下落,老人告訴他,鐘子期已不幸染病去世了。臨終前,他留下遺言,要把墳墓修在江邊,到八月十五相會時,好聽俞伯牙的琴聲。
聽了老人的話,俞伯牙萬分悲痛,他來到鐘子期的墳前,淒楚地彈起了古曲《高山流水》。彈罷,他挑斷了琴弦,長嘆了一聲,把心愛的瑤琴在青石上摔了個粉碎。他悲傷地說:我唯一的知音已不在人世了,這琴還彈給誰聽呢?”
兩位“知音”的友誼感動了後人,人們在他們相遇的地方,築起了一座古琴台。直至今天,人們還常用“知音”來形容朋友之間的情誼。
兩人千古傳誦的詩篇:摔碎瑤琴鳳尾寒,子期不在對誰彈!春風滿面皆朋友,欲覓知音難上難。 書中記載 戰國·鄭·列禦寇《列子·湯問》:“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鐘子期曰:'善哉,峨峨乎若泰山!'志在流水,鐘子期曰:'善哉,洋洋乎若流水。'”
鐘子期墓清光緒十五年(1889年)漢陽知縣華某並立碑,“文化大革命”中被毀。1980年修復。墓為圓形,封土高1.5米,底徑8米,環以石垣。碑高1.5米,寬0.7米,上刻“楚隱賢鐘子期之墓”。1987年在墓前修建知音亭,鋼筋混凝土結構,方形,四柱,歇山式頂,底周除正面外皆置欄桿。墓與亭坐北朝南,背山面湖。山上青松蔥蘢,山下芳草碧翠,湖面綠波粼粼,湖畔流水潺潺,鳳鳴水聲,宛若琴音。

伯牙學琴

學習了三年,伯牙琴藝大長,成了當地有名氣的琴師。但是伯牙常常感到苦惱, 因為在藝術上還達不到更高的境界。 伯牙的老師成連知道了他的心思後,便對他說,我已經把自己的全部技藝都教給了你,而且你學習得很好。至於音樂的感受力、悟性方面,我自己也沒學好。我的老師方子春是一代宗師,他琴藝高超,對音樂有獨特的感受力。他現住在東海的一個島上,我帶你去拜見他,跟他繼續深造,你看好嗎?俞伯牙聞聽大喜,連聲說好!
他們準備了充足的食品,乘船往東海進發。一天,船行至東海的蓬萊山,成連對伯牙說:“你先在蓬萊山稍候,我去接老師,馬上就回來。”說完,連成划船離開了。過了許多天,成連沒回來,伯牙很傷心。他抬頭望大海,大海波濤洶湧,回首望島內,山林一片寂靜,只有鳥兒在啼鳴,像在唱憂傷的歌。伯牙不禁觸景生情,由感而發,仰天長嘆,即興彈了一首曲子。曲中充滿了憂傷之情。從這時起,俞伯牙的琴藝大長。其實,成連老師是讓俞伯牙獨自在大自然中尋求一種感受。
俞伯牙身處孤島,整日與海為伴,與樹林飛鳥為伍,感情很自然地發生了變化,陶冶了心靈,真正體會到了藝術的本質,才能創作出真正的傳世之作。 後來,俞伯牙成了一代傑出的琴師,但真心能聽懂他的曲子的人卻不多。
有一次,伯牙乘船沿江旅遊。船行到一座高山旁時,突然下起了大雨,船停在山邊避雨。伯牙耳聽淅瀝的雨聲,眼望雨打江面的生動景象,琴興大發。伯牙正彈到興頭上,突然感到琴弦上有異樣的顫抖,這是琴師的心靈感應,說明附近有人在聽琴。伯牙走出船外,果然看見岸上樹林邊坐著一個叫鐘子期的打柴人。
伯牙把子期請到船上,兩人互通了姓名,伯牙說:“我為你彈一首曲子聽好嗎?”子期立即表示洗耳恭聽。伯牙即興彈了一曲《高山》,子期讚嘆道:“多么巍峨的高山啊!”伯牙又彈了一曲《流水》子期稱讚道:“多么浩蕩的江水啊!”伯牙又佩服又激動,對子期說:“這個世界上只有你才懂得我的心聲,你真是我的知音啊!”於是兩個人結拜為生死之交。
伯牙與子期約定,待週遊完畢要前往他家去拜訪他。 一日,伯牙如約前來子期家拜訪他,但是子期已經不幸因病去世了。伯牙聞聽悲痛欲絕,奔到子期墓前為他彈奏了一首充滿懷念和悲傷的曲子,然後站立起來,將自己珍貴的琴砸碎於子期的墓前。從此,伯牙與琴絕緣,再也沒有彈過琴。
在《呂氏春秋》和《列子》中,記載有伯牙與鐘子期的故事,一直為後世所傳誦。
據《呂氏春秋·本味篇》記載:伯牙鼓琴,鐘子期聽之,方鼓琴而志在泰山,鐘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泰山”。少時而志在流水。鐘子期曰:“善哉鼓琴,洋洋乎若流水”鐘子期死,伯牙摔琴絕弦,終身不復鼓琴,以為世無足復為鼓琴者。
明代小說家馮夢龍在《警世通言》這一本書中,用生動的筆觸描寫了這個動人的故事:
伯牙善鼓琴,鐘子期善聽。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鐘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鐘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鐘子期必得之。子期死,伯牙謂世再無知音,乃破琴絕弦,終身不復鼓。
在子期墓前,伯牙曾經寫下了一首短歌,來悼念自己的知音鐘子期:
憶昔去年春,江邊曾會君。今日重來訪,不見知音人。但見一抔土,慘然傷我心!傷心傷心復傷心,不忍淚珠紛。來歡去何苦,江畔起愁雲。此曲終兮不復彈,三尺瑤琴為君死!
《琴操》、《樂府解題》記載有伯牙學琴的故事:著名琴家成連先生是伯牙的老師,伯牙跟成連學了三年琴卻沒有太大的長進。成連說自已只能教彈琴技藝,而其師萬子春善移情,便帶伯牙去東海找萬子春請教移情之法。可伯牙到了東海,並未見到萬子春,只看見洶湧的波濤,杳深的山林和悲啼的群鳥,伯牙心中豁然一亮,感慨地說:“先生移我情矣!”於是創作了《水仙操》。

思想感情

文章記敘了伯牙喜歡彈琴,鐘子期有很高的音樂鑑賞能力。不管伯牙彈奏什麼,鐘子期都能準確地道出伯牙的心意。伯牙因得知音而大喜。子期死後,伯牙絕弦,終生不再彈琴。表明了“士為知己者死”的一種真知己的境界。

相關內容

古時有俞伯牙摔琴謝知音的故事,被傳為千古佳話。音樂才子俞伯牙喜歡彈一曲《高山流水》,卻沒有人能夠聽懂,他在高山上撫琴,曲高而和寡。終於有一天,有一個砍柴的樵夫經過,聽懂了他的《高山流水》,這個人就是鐘子期。俞伯牙的知音是鐘子期,他們約好兩年後見面,可是兩年後鐘子期卻沒有露面。俞伯牙多方打聽才知道,原來鐘子期已經病死了,不可能再赴他的約定,俞伯牙悲痛欲絕,他知道子期是唯一能夠聽懂他音樂的人,如今子期已死,再不會有人聽懂他的音樂了,於是他在子期的墳頭摔了他心愛的琴,也表示他對知音的敬重和珍惜。這就是那段伯牙摔琴謝知音的故事,伯牙痛心疾首懷念子期,人們用此感嘆知音難覓。
伯牙絕弦,到底是因為懂他的人不在了,還是因為鐘子期不在了。
可是那個時候,鐘子期就是懂他的人。

寫作精華

寫出了他們之間的知己情誼,也寫出了知音難覓的情感。

教材解讀

1.課文簡說。
人生苦短,知音難求;雲煙萬里,佳話千載。純真友誼的基礎是理解,中華文化在這方面最形象最深刻的闡釋,莫過於春秋時期楚國俞伯牙與鐘子期的故事。“伯牙絕弦”,是交朋結友的千古楷模,它流傳至今並給人歷久彌新的啟迪。正是這個故事,確立了中華民族高尚人際關係與友情的標準,說它是東方文化之瑰寶也當之無愧。
故事盪氣迴腸、耐人尋味。伯牙喜歡彈琴,子期有很高的音樂鑑賞能力。伯牙把感情溶進樂曲中去,用琴聲表達了他像高山一樣巍然屹立於天地之間的情操,以及像大海一樣奔騰於宇宙之間的智慧,琴技達到了爐火純青的地步。而鐘子期的情操、智慧正好與他產生了共鳴。不管伯牙如何彈奏,子期都能準確地道出伯牙的心意。伯牙因得知音而大喜,道:“相識滿天下,知音能幾人!”子期死後,伯牙悲痛欲絕,覺得世上再沒有人能如此真切地理解他,“乃破琴絕弦,終身不復鼓。”古人說:“士為知己者死。”伯牙絕弦,所喻示的正是一種真知己的境界,這也正是它千百年來廣為流傳的魅力所在。
選編這篇課文的意圖,一是讓學生藉助注釋初步了解文言文大意;二是積累中華優秀經典詩文,感受朋友間相互理解、相互欣賞的純真友情;三是體會音樂藝術的無窮魅力。
本文教學的重點是讓學生憑藉注釋和工具書讀通、讀懂內容,在此基礎上記誦積累。
2.詞句解析。
(1)對句子的理解。志在高山,鐘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鐘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①伯牙鼓琴,
“善哉”,太好了。“若”,好像。伯牙彈琴的時候,心裡想到高山,鐘子期聽了(讚嘆)道:“你彈得太好了!簡直就像巍峨的泰山屹立在我眼前!
伯牙心裡想到流水,鐘子期(如痴如醉,擊節稱妙):“好極了!這琴聲宛如奔騰不息的江河從我心中流過!”伯牙琴技出神入化,鐘子期欣賞水平同樣高超。教學時,可通過反覆吟誦,體會鐘子期發自內心的讚嘆以及伯牙遇到知音時欣喜若狂的心情。讀了這個句子,我們對“伯牙善鼓琴,鐘子期善聽”有了更真切、更形象的了解。
②伯牙所念,鐘子期必得之。
不管伯牙心裡想到什麼,鐘子期都能準確地道出他的心意。伯牙精妙的樂曲,只有通曉音律的鐘子期能真正聽懂,伯牙的心意,只有鐘子期能真正理解。情投意合,這才是知音啊!
③伯牙謂世再無知音,乃破琴絕弦,終身不復鼓。
破琴”,把琴摔碎。“知音”,理解自己心意、有共同語言的人。這裡指伯牙把鐘子期當做他的知音。“復”,再,重新。伯牙(悲痛欲絕),覺得世界上再也找不到(比鐘子期更了解他的)知音了,於是,他把心愛的琴摔碎,終身不再彈琴。
鐘子期死後,伯牙悲痛欲絕,黯然神傷,毅然決然地“破琴絕弦”,這是何等悲壯而又感人的行為!朋友間的深情厚誼令人動容。千百年來,“知音”典故不但在華夏大地傳為美談,而且名揚海外。
(2)對詞語的理解。
伯牙絕弦:絕,斷絕。伯牙因為子期死了,就把琴摔碎,再也不彈琴。比喻知己喪亡後,棄絕某種專長愛好,表示悼念。
知音:理解自己心意、有共同語言的人。

教學目標

1.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2.能根據注釋和課外資料理解詞句意思,能用自己的話講講這個故事。
3.積累中華經典詩文,感受朋友間真摯的友情。

教學建議

1.這是學生第二次接觸文言文,學習本文首先指導學生把文章讀正確、流利,特別要注意停頓恰當。如:
伯牙/善/鼓琴,鐘子期/善聽。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鐘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鐘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鐘子期/必得之。子期死,伯牙/謂/世/再無知音,乃/破琴/絕弦,終身/不復鼓。
2.本文行文簡潔、流暢,不足百字,而且古今字義差別不大,有助於培養學生藉助注釋,自主讀懂課文的意思。建議採取以下步驟:
(1)學生嘗試讀文,根據讀文情況教師可示範讀文,指導學生恰當停頓,讀好兩個表示感嘆的語氣詞“哉、兮”,在讀正確的基礎上讀流暢。
(2)課文讀通順後,請學生根據注釋、插圖並聯繫上下文,理解每一句話的意思。教師加以點撥,使學生能貫通上下文。
3.了解課文內容後,指導學生朗讀課文,背誦課文。在讀中感受朋友間相互理解和欣賞的真摯友情,交流對“知音”的感受和體會。有條件的,可安排學生聆聽《高山流水》,欣賞渾厚、流暢的旋律,感受音樂的無窮魅力。
4.拓展交流古今中外關於交友的名言佳句,體會人們對友情的珍視。
5.文言文的教學要注重自讀自悟。讀得充分,讀得入情,讀出文章的韻味。人文內涵只要有所體會即可,不必強行灌輸。

教學案例

1、揭題導入
有一個故事千古流傳,令人吟誦至今,它就是我們今天將要學的《伯牙絕弦》。希望通過今天的學習,同學們能進一步了解文言文,喜歡文言文。
2、整體讀文
(1).自由讀,大聲讀,有讀不通的地方多讀幾遍。
(2).再讀,隨機點評,必要時教師范讀或帶讀,注意引導學生感受文言文的節奏和韻味。
3、初解絕弦
(1).理解文章的題目:“伯牙絕弦”是什麼意思?(引導學生用大家熟悉的表達方式說,學習文言文要學會變通。)
(2).文章還在哪裡提到了伯牙絕弦?這裡的“絕弦”意味著什麼,向世人宣告了什麼?(它意味著終身不再彈琴,向世人宣告了徹底地放棄彈琴。)
4、再解絕弦
(一)何為知音。
將文章再讀一遍,看看哪些地方讀懂了,哪些地方沒讀懂?學生研讀課文後交流。
預設的幾個教學生成點:
(1).四個“善”字不同的用法:“善鼓琴”“善聽”中的“善”字可以理解為“擅長、善於”的意思;兩個“善哉”是表讚嘆之義。
(2).從何處可以看出伯牙善鼓琴,鐘子期善聽?換位體驗:如果你是子期,伯牙鼓琴志在高山,志在流水,透過伯牙的琴聲,你仿佛看到了什麼?於是你怎么讚嘆?
(3).既然說伯牙善鼓琴,那么他的琴聲一定不只表現了高山流水,除了峨峨泰山、洋洋江河,他的琴聲還會表現哪些動人的場景呢?引導學生想像回答:皎皎明月、徐徐清風、裊裊炊煙、瀟瀟春雨……
(4).引導學生進行語言的拓展和運用:假如現在你是鐘子期,當“伯牙鼓琴,志在清風”,透過伯牙的琴聲,你感受到那徐徐的清風了嗎?於是你怎么讚嘆?(“善哉,徐徐兮若清風!”)當“伯牙鼓琴,志在明月”,透過伯牙的琴聲,你看見那皎皎的明月了嗎?於是你怎么讚嘆?(“善哉,皎皎乎若明月!”)
(5).一起想像這樣一幅畫面:伯牙正在鼓琴,子期正在聽琴。當伯牙鼓琴志在楊柳、志在春雨、志在雲霧、志在炊煙……子期會怎樣讚嘆?引導學生以排比句的形式說句子。
(6).這正是:“伯牙所念,鐘子期必得之。”我心有所念,我的好朋友必得之而贊之,這不是一般的朋友啊!這就叫——知音。而不論伯牙志在高山、志在流水,還是志在明月、志在清風,凡伯牙所念,子期必得之,這就是真正的知音!
(二)相遇相知。
1.伯牙當時已經是楚國著名的音樂家,你說他還會缺少讚美嗎?他為什麼獨獨把子期看作知音?
2.當伯牙聽見別人那些不著邊際的讚美的時候,你能體會到什麼心情嗎?
3.那時的伯牙心中一定有一種渴望,渴望什麼?他一定忍不住在心裡無數次地發出呼喚,他呼喚什麼?
4.終於有一天,伯牙遇到了自己的知音鐘子期!面對如此善聽的子期,面對這樣難得的知音,伯牙又是一種怎樣的心情?他一定會對子期說什麼?
5.知我者,子期也!這時的伯牙與子期,你覺得他們還僅僅是一對音樂方面的知音嗎?
6.知音歡聚,一定非常歡樂、非常融洽,再讀課文,感受知音歡聚的融洽與歡樂。
(三)知音之死。
無奈世事難料,子期不幸去世。出示句子,學生讀:“子期死,伯牙謂世再無知音,乃破琴絕弦,終身不復鼓。”
1.子期死,伯牙怎么就會認為世上再無知音了呢?
2.子期死了,伯牙又要回到過去的生活中了,沒有知音,無人理解的日子,他已經不堪承受。這種無人能夠傾訴的痛苦,最後以一種極端的方式表現了出來:破琴絕弦,終身不復鼓!在這裡伯牙“絕”的僅僅是“弦”嗎?他在斷絕琴弦的同時也斷絕了什麼?
3.當你理解了伯牙此時的心情,請再讀這句話。
5、深悟絕弦
(1)?明代小說家馮夢龍在《警世通言》這一本書中,用生動的筆觸描述了這個動人的故事。在子期墓前,伯牙曾經寫下了一首短歌,來追悼自己的知音鐘子期。出示詩歌學生讀:
憶昔去年春,江邊曾會君。今日重來訪,不見知音人。但見一抔土,慘然傷我心!傷心傷心復傷心,不忍淚珠紛。來歡去何苦,江畔起愁雲。此曲終兮不復彈,三尺瑤琴為君死!
(2).子期一死,俞伯牙又要回到以前那無人能理解的生活中去了,那一曲高山流水又彈給何人聽?只有這一段動人的故事千古流傳!學生讀課文。
(3).面對伯牙的痛苦與絕望,你想對他說什麼?將你的想法寫下來。
6、回味絕弦
人們根據這個動人的故事,編寫了一首同樣動人的樂曲:《高山流水》。(播放《高山流水》樂曲,請學生欣賞)伴著那一曲動人的《高山流水》再讀讀這個故事。(教學設計:浙江省杭州市拱墅區教育局教研室閆學)
閱讀下面文言文,完成第1~4題。(10分) .
伯牙善鼓琴,鐘子期善聽。伯牙鼓琴,志①在高山,鐘子期曰:“善哉,峨峨②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鐘子期曰:“善哉,洋洋③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鐘子期必得之。
伯牙游於泰山之陰卒④逢暴雨止於岩下心悲乃援琴而鼓之。初為《霖雨》之操⑤,更造《崩山》之音。曲每奏,鐘子期輒窮其趣。伯牙乃舍琴而嘆曰:“善哉,善哉!子之聽夫志,想像猶吾心也。吾於何逃聲哉?”(選自《列子·湯問》)
【注釋】①志:志趣、心意。②峨峨:高聳的樣子。③洋洋:寬廣的樣子。④卒:通“猝”,突然。⑤操:琴曲。
1.解釋文中加點詞語的含義。(2分)
(1)伯牙善鼓琴 善:
(2)善哉,峨峨兮若泰山 善:
2. 給文中劃線句子需要加標點的地方用“/”標出來。(2分)
伯 牙 游 於 泰 山 之陰 卒 逢 暴 雨 止 於 岩 下 心 悲 乃 援 琴 而 鼓之。
3.請將文中畫波浪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3分)
子之聽夫志,想像猶吾心也。
譯文:
4.“高山流水覓知音”的故事至今廣為傳頌,從文中的哪句話可以看出子期堪稱伯牙的“知音”?請結合文意,談談你對“知音”的理解。(3分)
附加題:
譯文參考:
伯牙擅長彈琴,鐘子期善於傾聽。伯牙彈琴,心裡想著高山。鐘子期說:“好啊!高峻的樣子像泰山!”心裡想著流水,鐘子期說:“好啊!水勢浩蕩的樣子像江河!”伯牙所思念的,鐘子期必然了解它的。
伯牙在泰山的北面遊覽,突然遇到暴雨,在岩石下;心裡傷感,於是取過琴而彈了起來。起先是連綿大雨的曲子,再作出崩山的聲音。每有曲子彈奏,鐘子期總能尋根究源它的情趣。伯牙放下琴感嘆地說:“您聽曲子好啊,好啊!心裡想像就好像我的心意啊。我從哪裡讓我的琴聲逃過你的耳朵呢?”
答案參考 :1.(1)擅長 (2)好 (2分。每空1分)
2.伯牙游於泰山之陰/卒④逢暴雨/止於岩下/心悲/乃援琴而鼓之。(每錯、加、漏一處就扣1分,扣完為止)
3.你聽琴時所想到的,就像我彈琴時所想到的。(2分。意思對即可)
4.“伯牙所念,鐘子期必得之。”或“曲每奏,鐘子期輒窮其趣。”
真正的“知音”是指能彼此了解,心心相印,心意相通的人。
(3分。第一問1分;第二問2分,意思對即可)

相關連結

關於知音難覓或樂曲高妙的詩文如“摔破瑤琴鳳尾寒,子期不在對誰彈。春風滿面皆朋友,欲覓知音難上難。”宋代王安石《伯牙》詩:“千載朱弦無此悲,欲彈孤絕鬼神疑。故人舍我歸黃壤,流水高山深相知。”再如唐代孟浩然夏日南亭懷辛大》詩:“欲取鳴琴彈,恨無知音賞。感此懷故人,中宵勞夢想。”這些詩都是寫琴曲的高妙,聽琴的樂趣,或者比喻高妙的作品或知音、知己等。
古今交友的名言名句“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四海之內,皆兄弟也”“君子之交淡如水”“莫逆之交”“士為知己者死”“管(仲)鮑(叔牙)之交”“刎頸之交”“海記憶體知己,天涯若比鄰”“忘年之交”“患難之交”“人生得一知己足矣,斯世當以同懷視之”“酒逢知己千杯少”等。
六、拓展閱讀
伯 牙 學 琴
春秋時期,有一個人名叫伯牙,隨成連先生學古琴。他掌握了各種演奏技巧,但是老師感到他演奏時,常常是理解不深,單純地把音符奏出來而已,少了點神韻,不能引起欣賞者的共鳴。老師想把他培養成一位真正的藝術家,有一天,成連先生對伯牙說:“我的老師方子春,居住在東海,他能傳授培養人情趣的方法。我帶你前去,讓他給你講講,能夠大大提高你的藝術水平。”於是師徒兩人備了乾糧,駕船出發。到了東海蓬萊山後,成連先生對伯牙說:“你留在這裡練琴,我去尋師父。”說罷,就搖船漸漸遠離。
過了十天,成連先生還沒回來。伯牙在島上等得心焦,每天調琴之餘,舉目四眺。他面對浩瀚的大海,傾聽澎湃的濤聲。遠望山林,鬱鬱蔥蔥,深遠莫測,不時傳來群鳥啁啾飛撲的聲響。這些各有妙趣、音響奇特不一的景象,使他不覺心曠神怡,浮想翩翩,感到自己的情趣高尚了許多。伯牙產生了創作激情,要把自己的感受譜成音樂,於是他架起琴,把滿腔激情傾注到琴弦上,一氣呵成,譜寫了一曲《高山流水》。
沒多久,成連先生搖船而返,聽了他感情真切的演奏,高興地說:“現在你已經是天下最出色的琴師了,你回去吧!”伯牙恍然大悟,原來這濤聲鳥語就是最好的老師。此後,伯牙不斷積累生活和藝術體會,終於成了天下操琴的高手。
資料袋:俞伯牙、鐘子期相傳為春秋時代人,關於他們二人成為知音的傳說,《列子》《呂氏春秋》等古書均有記載,也流傳於民間。我國古詩常有提及,如,“借問人間愁寂意,波陽弦絕已無聲”“高山流水琴三弄,明月清風酒一樽”“鐘期久已沒,世上無知音”。明代小說家馮夢龍根據這個傳說創作了《俞伯牙摔琴謝知音》,收在《警世通言》中。
由於這個傳說,人們把真正了解自己的人叫做“知音”,用“高山流水”比喻知音難覓或樂曲高妙。而伯牙後為“知音”的引申義,即摯友。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