伏特加白酒

伏特加白酒

伏特加是從俄語中"水"一詞派生而來的,是俄國具有代表性的白酒,開始是用小麥、黑麥、大麥等作原料,經粉碎、蒸煮、糖伏特加白酒化、發酵和蒸餾製得優質酒精,再進一步加工而成。也有以馬鈴薯為主要原料釀造的。伏特加製造的工藝流程為: 將優質酒精加水稀釋, 製成酒精-水混合物,經第一次過濾、活性炭處理、第二次過濾,最後調至規定的酒精濃度,即可裝瓶出售。一般不需陳釀。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伏特加白酒
  • 時間:18世紀
  • 原料:土豆和玉米
  • 特點:無色、無香味
製作工藝,工藝更新,製取關鍵,產品特點,產地品牌,產品文化,

製作工藝

工藝更新

到18世紀以後就開始使用土豆和玉米作原料了,將蒸餾而成的伏特加原酒,經過8小時以上的緩慢過濾,使原酒液用活性碳吸收它的味道。

製取關鍵

製取伏特加時,對酒精和水要求高。使用符合要求的軟水和符合食用級質量標準的優質酒精是保證成品質量的關鍵。由於水和酒精的質量好,生產過程中又經仔細過濾和活性炭(通常用樺木炭)脫臭處理,使伏特加雜質含量極微,酒度一般在40%以下。且口味單純、乾淨,無任何雜味,獨樹一格。常作為基礎酒配製各種雞尾酒。現已成為一種世界性的酒種。

產品特點

伏特加無色、無香味,具有中性的特點,不需貯存即可出售。由於伏特加無色透明,與金酒一樣,可與其它酒類混合調成各種混合飲品和雞尾酒。
與中國傳統白酒比較,伏特加具有酒精濃度低、雜質含量少、工藝簡單、機械化程度高等特點。符合飲料酒向低度化發展的方向。中國青島、天津、上海、哈爾濱等地均有少量生產。如哈爾濱生產的珍珠水酒,即是一種伏特加。

產地品牌

伏特加現已不是蘇聯的特產,有許多國家如:波蘭、德國、美國、英國、日本等都有生產出品質與蘇聯所產相近的伏特加。
第二次世界大戰前,只有俄國、波蘭、愛沙尼亞、拉脫維亞等波羅的海國家生產伏特加。戰後,伏特加的生產急劇發展, 遍及世界各地。目前, 除蘇聯及東歐各國外,生產和消費量較多的還有美國和歐洲許多國家。生產的品種除純伏特加外,還有加入芳香植物調香的伏特加。較著名的品種有:蘇聯的Bolskaya(波爾斯卡亞)、 Gorilka(哥麗爾卡)、Starka(斯大卡)、Moskovskaya (莫斯科卡亞),波蘭的Wyborowa(維波羅瓦),芬蘭 的Finlandia(芬蘭地亞), 美國的Smirnoff(斯米諾夫)、 Samovar(沙莫瓦),英國的Cossack(哥薩克),法國的Voloskaya(弗勞斯卡亞)等。

產品文化

被人稱為“紅色伯爵”的阿·托爾斯泰酷愛伏特加酒。他經常往返於莫斯科和聖彼得堡,在火車車廂里他總要喝上幾口。一杯伏特加酒,有時25克、50克,多時喝到100克、150克;一片檸檬,可以從莫斯科吮吸到聖彼得堡。伏特加酒和檸檬的混合香氣使他飄飄然,這時他感覺好極了,才華橫溢,下筆千言。人們說,他那部傳世的《苦難的歷程》就充滿了這種伏特加酒和檸檬的混合神韻。
一個不為人們注意的現象是,凡是在俄羅斯的歷史和文化中留下不滅痕跡的作家、詩人、戲劇家、歌唱家、演員、畫家、建築巨匠,他們幾乎都和伏特加酒結有不解之緣。翻開他們的不朽篇章,可以發現,伏特加酒和檸檬是他們樂此不疲的記載。也許可以這樣說,沒有了伏特加酒,也就沒有了俄羅斯的詩歌、小說、戲劇、繪畫、建築,沒有了俄羅斯的詩人、文學家、戲劇家、畫家和建築巨匠。而沒有了伏特加酒和檸檬的結合,大概也就沒有了俄羅斯詩歌、文學、戲劇、繪畫和建築中那種獨特的風韻和神采。於是,伏特加酒就成了一種文化標誌,一種傳統。
伏特加與政治
然而,在蘇維埃文化中,伏特加酒不再是單純的飲料,不再是文人們對酒當歌的享受,它逐漸成了政治,或者說得確切一些,成了政治的工具。也就是說,伏特加酒成為蘇聯建設必不可少的動力,甚至被視為是與資本主義世界作鬥爭的手段。1930年9月1日,史達林在給莫洛托夫的信中明確指示:“我認為需要增加(儘可能地)伏特加酒的生產。不應當有什麼愧疚感,而應直接地、公開地去爭取最大限度地增加伏特加酒的生產,以使我國的國防得到真正和認真的保證。因此,應當馬上考慮這件事:為生產伏特加酒儲存相當數量的原料並將其正式列入1930-1931年度國家預算。請注意,大力發展民用航空也需要一大筆錢,為此又得在伏特加酒上做文章。”史達林還說過這樣的話:“什麼好一些:是受外國資本的奴役,還是讓人們喝伏特加酒?很清楚,我們選擇了伏特加酒,因為我們過去認為,現在還這樣認為,如果為了無產階級和農民的勝利,我們會在泥濘沼澤中去喝一小口的話,我們現在還應該這樣做下去”。史達林深刻理解伏特加酒對俄羅斯農民、農村的重要性,理解這伏特加酒在經濟、民心、政治上的無可替代的作用。所以,這時,鄉村、城鎮到處都有小酒館。千方百計地讓人們去小酒館喝伏特加酒,這是當時內務部門竭力執行的秘密內部法令。當伏特加酒和政治相結合時,伏特加酒就成為一種獨特的文化符號、蘇維埃文化中的一個其作用無可替代的元素。
伏特加與禁酒風波
然而,伏特加酒這種蘇維埃文化元素的命運卻是多舛的。在伏特加酒發揮政治、經濟和社會功能的同時,與伏特加酒孿生的另兩種現象——酗酒和禁酒接踵而至。事實上,伏特加酒是一種引進的飲料。它最早是14世紀末由義大利商人帶進立陶宛,再送給當時的莫斯科大公的。莫斯科大公喝了一口,馬上就嚷了起來:“好燙嘴的水!”於是,“燙嘴的水”——就成了伏特加酒最早的名稱。在俄文里,“伏特加”本身就是“水”的意思。其後,人們就發現了這“燙嘴的水”不僅能治病,還有其他不可替代的功效:消除疲勞、使人興奮、可以暫時忘記塵世的一切煩勞、憂愁、痛苦和不幸。天長日久,人們便離不開伏特加酒,甚至見面話都是:“喝過了嗎?”“喝過了!”就是因為,一、伏特加酒不能不喝,氣候冷、生活條件惡劣,還有不間斷的政治因素在起作用;二、每當國運不濟時,比如戰爭、災荒、瘟疫、賦稅重、勞役苦、社會動盪,人們喝酒就喝得更厲害。於是,酗酒成為俄羅斯文化、蘇維埃文化的一種獨特現象。而在蘇維埃時期,酗酒現象囊括社會的各個階層,如何對待酗酒現象就成了蘇聯每一代執政者都必須面臨的頭疼問題。於是,禁酒在蘇聯的全部歷史上就周而復始地持續了一個惡性循環過程——“禁酒—不禁酒—提高酒價—出現伏特加酒荒—私釀成風—再度禁酒”。
蘇維埃時期,禁酒的口號是:“同志、站直了!趴下是建不成共產主義的!”戈巴契夫的禁酒指令是:“人們不能泡在伏特加酒里進入共產主義!”赫魯雪夫和安德羅波夫不禁酒,在後者執政時期甚至在市場上出現了“安德羅波夫卡牌”的伏特加酒。葉爾欽是大開禁酒令的,豪飲成為一種普遍的社會現象。但生產卻一蹶不振,而當國產伏特加酒保證不了這么多人的需求時,非國產酒、私酒、假酒就應運而生。葉爾欽最後不得不頒布法令,規定從1998年11月1日再次禁酒——實行對酒精類飲料生產和銷售的國家壟斷。
伏特加與傳統
時至今日,伏特加酒文化依然是一種傳統,蘇維埃文化中的伏特加酒現象依然有著頑強的生命力。伏特加酒依然被俄羅斯人稱為是“國酒”、“國飲”。這個“國酒”、“國飲”能不能拯救發展中的俄羅斯?現在誰也說不清。不過,俄羅斯人對這“國酒”、“國飲”的偏好並沒有停下來,反而愈益濃烈。
俄羅斯人很久以來就背上了個“酗酒”的壞名聲,俄羅斯的伏特加酒很久以來就承擔著酗酒元兇的罪名。可是,伏特加酒本身並不是撒旦。伏特加酒的度數一般在40-42度之間,它的最佳配方還是那位著名的俄羅斯化學家——門捷列耶夫定下的:40%的酒精兌60%的水。從蘇維埃文化觀來看問題,伏特加酒這個獨特的文化元素的豐富內涵並不只在個“酒”字上。這個獨特元素的複雜性和多變性曾經多方面影響了俄羅斯國家和文化的發展演變,也必將影響它的未來。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