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社會責任取向的結構及其效應

企業社會責任取向的結構及其效應是由晁罡所寫的博士論文,經其導師陳春花指導。

基本信息,中文摘要,

基本信息

副題名
外文題名
論文作者
晁罡著
導師
陳春花指導
學科專業
管理科學與工程
學位級別
博士論文
學位授予單位
華南理工大學
學位授予時間
2008
關鍵字
企業管理 企業責任 社會責任
館藏號
F270
館藏目錄
2009\F270\44

中文摘要

企業社會責任從概念提出到理論拓展,發展至今已有近百年歷史,但企業醜聞卻依然頻生,箇中緣由,乃與企業管理者對待企業社會責任的態度即企業社會責任取向不無關聯。 本研究基於中國文化背景和經營環境,實證分析了高層管理者企業社會責任取向的結構及其對企業社會表現和組織績效的影響效應。具體研究思路為:通過借鑑國內外研究成果,提出並分析企業社會責任取向的基本結構,構建其與企業社會表現和組織績效之作用機制模型,以企業高層管理者為研究對象,再選取廣東、廣西、安徽及全國其它省區總計458份有效問卷,採用SPSS和AMOS等分析工具進行模型擬合和假設檢驗。在此基礎上,考察了總樣本以及不同企業性質、企業規模和行業屬性分樣本下企業社會責任取向與企業社會表現和組織績效之間的作用機制和影響關係,並考察了不同個體特徵下管理者企業社會責任取向的差異,以及不同組織特徵下企業社會表現的差異。 本研究的主要結論如下:(1)本研究提出的模型具有一定的普適性。在總體樣本和民營企業、中小企業、製造業和非製造業四個分樣本中,模型的擬合度較好,表明管理者的企業社會責任取向在與企業社會表現和組織績效三者之間的作用關係中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2)管理者的企業社會責任取向能夠直接影響企業社會表現,並進而影響組織績效。在此作用關係中,企業社會表現起著中介效應。(3)在企業社會責任取向的四個維度中,法律、倫理和慈善責任取向基本表現為正向影響企業社會表現和組織績效的各維度,但是經濟取向全部表現為負向影響企業社會表現和組織績效的各維度,驗證了“追逐利潤悖論”。這說明過高的利己主義的經濟取向水平,由於不能與社會實現共贏,最終並不能為組織帶來較好的績效;而管理者履行企業社會責任,會最終贏得社會的認可,並推動組織取得更高的績效。(4)企業社會責任各取向在管理者心目中的重要性排序為經濟責任取向、法律責任取向、倫理責任取向和慈善責任取向。(5)不同利益相關者受重視程度依次為消費者、員工、強制環保、特殊群體、社區和自覺環保。(6)在性別、學歷和倫理學背景三種個體特徵下,管理者的企業社會責任取向呈現出顯著性差異,但在年齡和學科背景下不存在顯著性差異。(7)在企業性質、企業規模和行業屬性三種組織特徵下,企業社會表現呈現出顯著性差異,國有企業、大型企業和製造業承擔的社會責任分別優於民營企業、中小企業和非製造業。 本研究的創新之處表現在:(1)首次將企業社會責任取向與企業社會表現和組織績效建立在一個框架模型中,明確了三者之間的作用關係,證明了企業社會表現的中介作用。(2)發現經濟取向負向影響組織績效,而其它取向正向影響組織績效,用實證方法驗證了“追逐利潤悖論”,即“商業越是故意追逐利潤,它就越不可能得到利潤。”(3)首次將企業社會責任取向量表引入中國大陸,並進行了本土化修訂。(4)本研究首次將環保區分為強制環保和自覺環保。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