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末

任末

任末,字叔本,蜀郡繁(今屬成都市新都區新繁鎮)人,東漢學者,經學家和教育家,他自幼勤奮好學,年輕時與當時學者景鸞(字漢伯,梓潼人)等去都城洛陽遊學。他通曉《五經》,對西漢齊人轅固生所傳《詩經》特別有研究,在洛陽教授生徒達十餘年。其一生事跡感人至深。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任末
  • 國籍:中國
  • 民族:漢
  • 性別:男
人物生平,後世評價,軼事典故,故事,譯文,

人物生平

任末十四歲時,學習沒有固定的教師,常背著書箱,不怕路遠和險阻到處求學,有時,他在樹林裡搭個小茅棚住下,削樹枝作筆,汲樹汁當墨,晚上,他就在星月的輝映下讀書,遇上沒有月亮的黑夜,他便點燃麻稈、蒿草之類取光,他刻苦讀書,到了中、晚年仍堅持不懈。每有心得,便寫在衣服上,以免忘掉。學生們欽佩他的勤學精神,便用洗淨的衣服換取他寫滿字的衣服,他常說:"人如果不學習,怎能有所成就呢?"
任末不僅刻苦好學,而且還以愛友尊師聞名。友人董奉德在洛陽病死,因家境貧寒無力送棺木回老家埋葬,任末便用鹿車(古時一種獨輪小車)載上棺木,親自推著送回董奉德老家的祖墓。古代風俗,人死於異鄉,不能歸葬祖塋,對死者或死者家屬,都是一件遺恨終身的大事。任末出於對朋友的至誠,不顧路途坎坷,櫛風沐雨地推車送友人屍骨還鄉,這是很需要令人感佩的高行義舉,由此傳為美談。
以後,任末回到家鄉,蜀郡守曾聘請他做管理全郡總務的功曹史,他稱病未去。不久,他的老師亡故,他又不顧路途遙遠前去奔喪,竟死在奔喪途中。臨死前,任末告訴陪他同行的的侄兒任造說:"你一定要把我的屍體送到老師家門,如果人死後還有知覺,我為老師奔喪盡了弟子的禮節,魂靈也不感到慚愧,如果死後沒有知覺,把我埋在泥土裡,我也滿足了。"

後世評價

任末尊師愛友的風範,對後世產生了良好的影響,晉代著名史學家常璩所著《華陽國志》一書的《先賢士女總贊》中,有"叔本慕仁"條。東晉文學家王嘉所著《拾遺記,後漢》又記載,任末臨終時曾告誡學生們說"好學不倦的人,雖然死了猶如活著;不學無術的人,即使活著也只是行屍走肉罷了!"從此,"行屍走肉"便作為了一句成語,意思是可以走動的屍體,沒有靈魂的肉體,多指不起作用的人,即活死人。也用以比喻庸碌無能、不求上進、無所作為、糊塗過日子的人。
作為漢代的鄉土名人,以後的《新繁縣誌》、《新繁鄉土志》都記載了任末的事跡,五四時期反封建禮教的鬥士吳虞在其所作《新繁中學校歌》的第一句則寫道"任先經苑起儒宗",熱情地讚美了任末在中國的學術和教育上的歷史功績。

軼事典故

故事

任末①年十四時,學無常師,負②笈③不遠險阻。每言人而不學,則何以成。或④依林木之下,編茅為庵⑤,削荊⑥為筆,刻樹汁為墨。夜則映星望月,暗則縛麻蒿⑦自照。觀書有合意者,題其衣裳,以記其事。門徒悅⑧其勤學,常以淨衣易⑨之。非聖人之言不視。臨終誡曰:“夫人好學,雖死若存;不學者,雖⑩存,謂之行屍走肉耳!”——選自王嘉【拾遺記】

譯文

注〕①任末:人名。②負:背著。③笈:書箱。④或:有時。⑤庵:茅草小屋。⑥荊:灌木名。⑦麻蒿:植物名,點燃後可照明。⑧悅:敬佩。⑨易:交換。⑩雖:即使 。
任末十四歲,學習沒有固定的老師,背著書箱不怕路途遙遠,危險困阻,他常常說:人如果不學習,那么憑什麼成功呢。有時靠在林木下,編白茅為小草屋,削荊製成筆,刻劃樹汁作為墨。晚上就在星月下讀書,昏暗(的話)就綁麻蒿來自己照亮。平時里每當讀書有體會時,便把心得寫在他的衣服上,來記住這件事。一同求學的人十分喜歡他的勤學,更用乾淨的衣服交換他的髒衣服。(他)快死時告誡說:“人喜歡學習,即使死了也好象活著;不學的人,即便是活著,也像行屍走肉一樣。”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