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末負笈從師

任末負笈從師,出處《拾遺錄》志怪小說集。又名《拾遺錄》﹑《王子年拾遺記》。作者東晉王嘉,字子年,隴西安陽(今甘肅渭源)人。《晉書》第95卷有傳。今傳本大約經過南朝梁宗室蕭綺的整理。

基本介紹

  • 書名:任末負笈從師
  • 作者:東晉王嘉
  • 類別:志怪小說
  • 出處:《拾遺錄》
作品介紹,原文內容,譯文解釋,作者介紹,

作品介紹

《拾遺記》共10卷。前9卷記自上古庖犧氏、神農氏至東晉各代的歷史異聞,其中關於古史的部分很多是荒唐怪誕的神話。漢魏以下也有許多道聽途說的傳聞,為正史所不載。末1卷則記崑崙等8個仙山。

原文內容

任末①年十四,負笈②從師,不懼險阻。每言:人若不學,則何以成?或依林木之下,編茅為庵③,削荊為筆,刻樹汁為墨。夜則映星而讀,暗則縛麻蒿④以自照。觀書有會意處,題⑤其衣裳,以記其事。門徒⑥悅其勤學,常以淨衣易⑦之。非聖人之言不視。臨終誡曰:“夫人好學,雖死猶存;不學者,雖存,謂之行屍走肉耳。”
注釋:
1任末:人名. 2.笈:書籍 3.庵:茅草小屋 4.麻蒿(hāo):植物名,點燃後可照明.。5.題:寫 6.門徒:指一同求學的人.7,易:交換

譯文解釋

任末,他14歲時就背著書箱拜了很多老師,不怕艱難險阻。他常說:“人如果不好好學習,將來憑什麼去完成一番事業?”他貧窮無家,有時沒有宿處,只在樹下搭一個草棚,把荊棘削成筆,用樹汁當墨水。夜晚在月光下看書,沒有月亮的日子就點燃枯草雜木照明。平日裡每當讀書有體會時,便把心得寫在衣服上,用來記下它。跟他學習的人都佩服他能刻苦勤學,為了要研讀他寫的心得體會,他們經常輪流用乾淨的衣服跟他交換。不是古代聖賢的著作他是不看的。臨死時告誡後人說:“一個人如果終身好學習,即使死了還像活著一樣;要是不學習,即使活著也只能算行屍走肉罷了。”
啟示:一個人從小就要立志苦學。

作者介紹

王嘉(?-390),字子年,隴西安陽(治今秦安縣東)人。是當時的一個方士,滑稽好語笑。王嘉初隱居於東陽穀(今秦安縣興國古城、興豐鄉),鑿崖冗居,有徒弟數百人。石季龍之未(348),由於戰亂,王嘉丟下徒弟到長安,潛於終南山,結庵廬而止。他的徒弟尋著他的遺蹟也到達終南山,他又遷隱於倒獸山(今陝西臨潼新豐鎮南)。苻堅屢次徵召他出山做官,他都沒有答應。後被逼無奈,於晉孝武帝太元九年(384)冬入長安,居於宮中外殿。王嘉“能言未然之事,辭如讖記”,所以公侯以下,都到王嘉處參拜,詢問世事。太元十一年(386),姚萇入長安,仿效苻堅的做法,在禮節和待遇上都超過了苻堅對王嘉,並逼迫王嘉隨從他,每件事情都要向王嘉詢問。當歸姚萇和苻登相持戰爭,姚萇問王嘉:“吾得殺苻登定天下不?”王嘉回答說:“略得之。”姚萇憤怒地說:“得當雲得,何略之有?”於是一氣之下便殺了王嘉。但後來姚萇死後,事實上確實是他的兒子姚興(字子略)殺掉苻登的。遺憾的是姚萇不曾聽懂王嘉的話,怒氣之下殺了不該殺的人。
王嘉的主要作品有《牽三歌》和志怪小說《拾遺記》(一名《王子年拾遺記》)。《拾遺記》原書19卷,220篇,由於苻秦之際的戰亂,典章散失。南朝梁代的蕭綺綴拾成文,合為一部,改編為10卷,今行於世。《拾遺記》中的一些篇段故事情節、人物描寫等方面都較為完善,初具短篇小說規模。王嘉可謂中國短篇小說的奠基人之一。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