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末好學

任末好學

任末年十四時,學無常師,負笈不遠險阻。每言:“人而不學,則何以成?”或依林木之下,編茅為庵,削荊為筆,刻樹汁為墨。夜則映星望月,暗則縷麻蒿以自照。觀書有合意處,題其衣裳,以記其事。門徒悅其勤學,更以淨衣易之。臨終誡曰:“夫人好學,雖死若存;不學者,雖存,謂之行屍走肉耳!”(選自王嘉志怪小說集《拾遺記》)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任末好學
  • 外文名稱:無 
  • 作品別名:無
  • 創作年代:東晉
  • 作品出處:《拾遺記
  • 文學體裁:小說,文言文
  • 作者:王嘉
原文,譯文,注釋,作品鑑賞,人物簡介,啟示,出處簡介,作者簡介,志怪介紹,

原文

任末年十四,學無常師,負笈不遠險阻。每言:“人而不學,則何以成?”或依林木之下,編茅為庵,削荊為筆,刻樹汁為墨。夜則映星望月,暗則縷麻蒿以自照。觀書有合意處,題其衣裳,以記其事。門徒悅其勤學,更以淨衣易之。臨終誡曰:“夫人好學,雖死若存;不學者雖存,謂之行屍走肉耳!”

譯文

任末十四歲時,求學沒有固定的老師。(他)背著書箱跟老師求學,不怕困難險阻。他常常說:“人如果不學習,那么憑什麼可以成功呢?”任末有時靠在樹下,編白茅為茅草小屋,削荊條製成筆,刻劃樹汁作為墨水。晚上就在星月的輝映下讀書,遇上沒有月亮的黑夜,他便點燃麻蒿取光。看書有領會的時候,便寫在他的衣服上,用來記住這件事。學生們欽佩他的勤學精神,常用洗淨的衣服換取他寫滿字的衣服。他臨終時告誡別人說:“人喜歡學習,即使死了也好像活著;不學習的人,即便是活著,也不過是行屍走肉罷了。”

注釋

1.任末:字叔本,東漢繁人(今屬成都市新都縣),少習《齊詩》,學識淵博,游京師,教授十年。
2.負:背。
3.笈(jí):書箱。
4.或:有時。
5.庵:茅草小屋。
6.荊:這裡指荊的枝條。
7.刻:劃。
8.縛:綑紮。
9.麻蒿(hāo):一種植物,點燃後可照明。
10.題:題寫。
11.其:書上的。
12.悅:敬佩。
13.靜:“靜”為通假字,通“淨”。
14.易:交換。
15.終:死,終止。
16.誡:告誡。這是他臨終時對他弟子說的話。
17.夫(fú):句首發語詞。
18.猶:如同。
19.雖:即使.
20.耳:罷了。
21.學無常師:學習沒有固定的老師
22.負笈不遠險阻:背著書箱不認為這是萬里險阻。遠:認為……遠
23.人而不學,則何以成:人如果不去學習,憑什麼成功?
24.暗則/縷麻蒿/以自照:如果視線昏暗就捆麻蒿點燃它用來照明自己。
25.夫人好學,雖死猶存;不學者,雖存,謂之行屍走肉耳:人要勤奮好學,雖然去世了可是精神仍在。而不好學的人,雖然還活著,只是生命活著罷了!

作品鑑賞

任末的成功,告訴了我們學習中要注意的很關鍵的問題:一是學習態度,務必克服一切困難,勤奮學習;二是學習方法,“不動筆墨不讀書”,“好記性不如爛筆頭”,一定要隨時記錄。我們要好讀書,讀好書,有好的心得要隨時記錄下來,這樣才能真正的學到有用的知識。學習是一個艱苦的過程,它並不是靠短暫的記憶來見證的,而是要靠日月積累、刻苦努力得來的。

人物簡介

任末字叔本,蜀郡每(今屬成都市新都縣)人,東漢學者和教育家。他自幼勤奮好學,年輕時與當時學者景鸞(字漢伯,梓潼人)等去都城洛陽遊學。他通曉《五經》,對西漢齊人轅固生所傳《詩經》特別有研究,在洛陽教授生徒達十餘年。其一生事跡感人至深。

啟示

我們要好好的讀書,多看名著,增長知識,有好的心得要隨時記錄下來,這樣才能真正的學到好的有用的知識。  
學習是一個艱苦的過程,它並不是靠短暫的記憶來見證的,而是要靠積累、刻苦努力得來的,在這種條件下,任末能堅持學習,我們更應該努力學習,回報老師的付出,父母的辛苦。

出處簡介

志怪小說集。又名《拾遺錄》﹑《王子年拾遺記》。作者東晉王嘉,字子年,隴西安陽(今甘肅渭源)人。《晉書》第95卷有傳。今傳本大約經過南朝梁宗室蕭綺的整理。《拾遺記》共10卷。前9卷記自上古庖犧氏神農氏至東晉各代的歷史異聞,其中關於古史的部分很多是荒唐怪誕的神話。漢魏以下也有許多道聽途說的傳聞,尤其宣揚神仙方術,多誕謾無實,為正史所不載。末1卷則記崑崙等8個仙山。 《拾遺記》的主要內容是雜錄和志怪。書中尤著重宣傳神仙方術,多荒誕不經。但其中某些幻想,如“貫月槎”﹑“淪波舟”等,表現出豐富的想像力。文字綺麗,所敘之事類皆情節曲折,辭采可觀。後人多引為故實。如第6卷記劉向校書於天祿閣,夜有老人燃藜授學;賈逵年5歲﹐隔籬聞鄰人讀書後遂能暗誦六經。這兩則傳說即很有名。現存最早的刻本是明嘉靖十三年(1534)世德堂翻宋本。另有《稗海》本,文字與世德堂本出入較大。今人齊治平有校注《拾遺記》。

作者簡介

王嘉(?-390),字子年,隴西安陽(治今秦安縣東)人。是當時的一個方士,滑稽好語笑。王嘉初隱居於東陽穀(今秦安縣興國古城、興豐鄉),鑿崖冗居,有徒弟數百人。石季龍之未(348),由於戰亂,王嘉丟下徒弟到長安,潛於終南山,結庵廬而止。他的徒弟尋著他的遺蹟也到達終南山,他又遷隱於倒獸山(今陝西臨潼新豐鎮南)。苻堅屢次徵召他出山做官,他都沒有答應。後被逼無奈,於晉孝武帝 太元九年(384)冬入長安,居於宮中外殿。王嘉“能言未然之事,辭如讖記”,所以公侯以下,都到王嘉處參拜,詢問世事。太元十一年(386),姚萇入長安,仿效苻堅的做法,在禮節和待遇上都超過了苻堅對王嘉,並逼迫王嘉隨從他,每件事情都要向王嘉詢問。當歸姚萇和苻登相持戰爭,姚萇問王嘉:“吾得殺苻登定天下不?”王嘉回答說:“略得之。”姚萇憤怒地說:“得當雲得,何略之有?”於是一氣之下便殺了王嘉。但後來姚萇死後,事實上確實是他的兒子姚興殺掉苻登的。遺憾的是姚萇不曾聽懂王嘉的話,怒氣之下殺了不該殺的人。 王嘉的主要作品有《牽三歌》和志怪小說拾遺記》(一名《王子年拾遺記》)。《拾遺記》原書19卷,220篇,由於苻秦之際的戰亂,典章散失。南朝梁代的蕭綺綴拾成文,合為一部,改編為10卷,今行於世。《拾遺記》中的一些篇段故事情節、人物描寫等方面都較為完善。初具短篇小說規模。王嘉可謂中國短篇小說的奠基人之一。

志怪介紹

志怪,就是記錄怪異,主要指魏晉時代產生的一種以記述神仙鬼怪為內容的小說,也可包括漢代的同類作品。志怪小說是受當時盛行的神仙方術之說而形成的侈談鬼神、稱道靈異的社會風氣的影響之下形成的。志怪小說的內容很龐雜,大致可分為三類,炫耀地理博物的瑣聞如東方朔《神異經》等;記述正史以外的歷史傳聞故事如託名班固的《漢武故事》等;講說鬼神怪異的迷信故事如東晉乾寶《搜神記》等。志怪小說對唐代傳奇產生了直接的影響。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