仰不愧於天,俯不怍於人

仰不愧於天,俯不怍於人

仰不愧於天,俯不怍於人是一個漢語辭彙,意思是仰起頭來看看覺得自己對天無愧,低下頭去想想覺得自己不愧於別人。做人要光明磊落,問心無愧。君子坦蕩蕩。出自《孟子·盡心上》。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仰不愧於天,俯不怍於人
  • 出處:《孟子·盡心上》
  • 作者:孟子
  • 年代:戰國
作者,出處,解釋,

作者

孟子(約前372-前289),名軻,字子輿,戰國中期鄒國人(也就是現在的山東鄒縣東南人),距離孔子的故鄉曲阜不遠。
孟子是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孔子學說的繼承者,儒家的重要代表人物。相傳孟子是魯國貴族孟孫氏的後裔,幼年喪父,家庭貧困,曾受業於子思的學生。學成以後,以士的身份遊說諸侯,企圖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張,到過 梁(魏)國、齊國、宋國、滕國、魯國。
孟子像孟子像
當時幾個大國都致力於富國強兵,爭取通過暴力的手段實現統一,他繼承了孔子“仁”的思想並將其發展成為“仁政”思想,被稱為"亞聖"。

出處

孟子曰:「君子有三樂,而王天下不與存焉。父母俱存,兄弟無故,一樂也;仰不愧於天,俯不怍於人,二樂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樂也。」——《孟子·盡心上

解釋

天:即‘天’。怍[zuò]:慚愧。《皇甫規傳》“其言之不怍,則其為之也難”“怍”:慚愧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