仫佬年

仫佬年

仫佬年(麻江縣)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仫佬年
  • 別稱:仫佬人的春節
  • 節日時間:每年農曆十月的第一個“卯”日
  • 流行地區:麻江縣仫佬族生活圈
  • 節日活動:挑水、包火種,祭祖先。
  • 節日飲食:打糯米糍粑、釀酒、殺雞、宰鴨、蒸魚
  • 節日意義:憑弔祖先、繼承傳統之意
習俗地域,習俗來源,習俗活動,

習俗地域

仫佬年是麻江縣仫佬人重要的傳統民族節慶活動。麻江仫佬人主要分布於麻江縣境內的基東村、翁袍村、翁償村、琅琊村、中寨村等,在這些仫佬人聚居的村寨大都有過仫佬年的習俗。麻江縣位於黔中腹地,貴州東部,清水江上游,縣境地勢西南高、東北低,處於雲貴高原向湘桂丘陵過渡的斜坡地帶,低山、低中山,丘陵及河谷盆地占全縣總面積78.4%,縣境內屬於亞熱帶季風濕潤氣候,夏無酷暑,冬無嚴寒,雨量充沛。

習俗來源

麻江仫佬原稱“木佬”,1992年2月經省人民政府批准認定為仫佬。仫佬之名最早載於《新元史》的木婁苗,元、明、清時期,史書多以“木佬”、“木婁苗”、“姆佬”等相稱。仫佬年定在每年農曆十月的第一個兔日。相傳有兩個方面的含意:一是仫佬人敬仰兔子的純潔,他們的祖先曾以兔作為定親禮物,成親之日正好又是農曆十月的第一個兔場天,因此在這一天過年有憑弔祖先,繼承傳統之意;二是九月秋收結束,十月過年具有慶賀豐收,感謝祖先保佑之意。仫佬人還把“仫佬年”這一天視為吉日,很多仫佬人的婚禮都在這天舉行,而不用請先生擇日期。

習俗活動

仫佬人過年時,要打糍粑、釀酒、殺雞、宰鴨、開田捉魚,幾個寨子合在一起舉行一些傳統的體育比賽,如賽馬、對歌、斗鳥等。古時,幾乎家家戶戶都還要殺豬。相當於漢族的春節。男女老少穿新衣,放鞭炮,還要對房前屋後整理一番,寨上要組織淘洗水井等。“打保寨”又叫“掃寨”,是仫佬年中的一項重要活動,由於仫佬人大都居住在木房,冬季到來,柴草乾燥,容易引起火災,防火安全尤為重要,所以“打保寨”既是一項驅除鬼邪的活動,對人們進行的一次防火安全教育。所以在仫佬節的前一天晚上,家家戶戶都要把家裡的火全部滅掉,待打保寨後,再統一取火種。“打保寨”由一名鬼師帶領五位徒弟進行。先是在寨子各入口處插一張畫了神符的彩旗,意為防止鬼邪進入,再在寨中某一家大門外,殺雞祭神,燒香點燭,念驅鬼經文。然後,鬼師等一行帶著事先用芭茅草紮成船狀,上面捆著一隻鴨子“船”,以及鑼、鈸等逐家進行驅鬼邪,察看防火情況。每家門前早已放好一碗水,鬼師掃完家後,要將那碗水倒於地上,碗翻扣於地,意為已將邪火撲滅。最後,鬼師一行來到寨旁一個三叉路口,燒香點燭,燒掉草船,殺掉鴨子,這時全寨各戶都到此取新火種。鴨子則由鬼師一行在此煮鴨稀飯吃掉。打保寨結束。
仫佬年作為仫佬人的一個傳統民族節日,在仫佬人聚居的各村寨,基本上都是自發舉行活動。各寨都有幾個大家公認的組織者,他們大多是寨里德高望重的長者和鬼師,每寨有5—6人。
仫佬年作為仫佬人的一個傳統節日,承載作本民族許多歷史文化的信息,從與節日有關的一切活動可以看出仫佬人典型的南方山區農耕民族的特點。仫佬年最重要的一個儀式是“打保寨”,而“打保寨”的目的是除了驅邪外,最主要的目的還是宣傳防火,提高人民的消防意識。同時,本地區因歷史原因,有關歷史的文字史料較少,仫佬年在長期的發展中,它所包含的活動形成了自己特有的固定模式。仫佬人又是在本地區生活較早的土著民族,所以研究仫佬歷史文化,對於研究本地區的歷史文化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仫佬族人在明朝末期由於漢族的遷入,受漢文化影響,才開始把春節作為一個節日來過,不過在開始時,只是隨便過一下而已,不殺豬、不打粑。到了清代,隨著漢文化在仫佬族社會中地位的上升,仫佬族中過春節的氣氛越來越強烈,至清朝末年,大有把春節作為第一大節的趨勢。富裕人家一年殺兩頭豬(仫佬年和春節各殺一頭),而條件稍差或認為沒必要殺兩頭豬的人家,則開始把年豬留在春節來殺,仫佬年只是買肉來過。到了20世紀,仫佬年作為傳統節日一直在過,只是一些村寨的氣氛是一年比一年淡,以至完全讓位於春節。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