仝家村

仝家村

仝家村是仝氏族人在各個時期遷移到各地後使用的族群同住村落名稱,現在中國各省市及直轄市下多有仝家村村莊,河南、山東和江蘇是仝家村數量最多的三個省份。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仝家村
  • 外文名:無
  • 屬性:同住村落名稱
  • 主體:仝氏族人
仝家村介紹,待考證,

仝家村介紹

1.山東省濟南市濟陽縣垛石鎮仝家村
位於山東省濟南市濟陽縣垛石鎮的仝家村,在垛石鎮西北4公里,南靠省道249線。據傳,明朝永樂年間,該村仝氏先人從棗強遷至此地,取名為仝家村。現有仝、郭、周、楊、王、李、劉、陳8姓。全村80戶,350人,耕地610畝,黨員13名。1955年成立黨支部,1967年成立村農會。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該村經濟以農業種植為主,隨著市場經濟的不斷發展,該村外出務工青年越來越多,為本村發展注入了活力。該村電、公路等基礎設施已初步完善,2005年人均收入2900元。
山東省濟南市濟陽縣垛石鎮仝家村山東省濟南市濟陽縣垛石鎮仝家村
2.河南省開封市尉氏縣水坡鎮仝家村
2.河南省開封市尉氏縣水坡鎮仝家村2.河南省開封市尉氏縣水坡鎮仝家村
位於河南省開封市尉氏縣水坡鎮的仝家村,在水坡鎮東南3公里,北靠瓦崗村,南接武家村。據傳說是岳飛攻打開封時,沒有走脫的金人隱姓埋名遷移到此地,取名仝家村。現主要有仝姓200多戶,800人,村中另有趙、李、夏、雷和王姓幾戶人口。
3.湖南省永州市寧遠縣鯉溪鎮仝家村
(1)以仝姓定居得名。村委會駐仝家,轄上仝家、下仝家等6個村民組。總面積3平方公里,耕地31.3公頃,180戶,773人。
.湖南省永州市寧遠縣鯉溪鎮仝家村.湖南省永州市寧遠縣鯉溪鎮仝家村
(2)湖南永州,最典型的是“仝”姓。寧遠、新田一帶的仝姓,本系蒙古族。其先人夾谷必烈突,元末為御前指揮,奉詔鎮壓寧遠一帶瑤民起義。元亡明興,為避禍改為漢族姓氏,取“夾”字三人同一,遂改姓“仝”,隱居於此。分居鯉溪上、下仝家村。

待考證

湖南省寧遠縣鯉溪鎮仝家村
南省寧遠縣鯉溪鎮仝家村仝姓始祖生平及真實身份考證,族譜記載:始祖夾谷必烈禿,遼東人氏,與元順帝同鄉。時為御前指揮,蒙古人,生於大元延佑五年(約公元一三二五年)五月十八日午時,歿於大明洪武三十一年(約公元一三九八年)八月十五日午時,享年八十有一歲。娶妻鄧氏,閨名秀娘,育有三子:長子華、次子英、三子雄,享年七十有七歲。其中華公生於大元至正二十二年八月十五日丑時,歿於大明正統七年四月十二日子時,享年八十有一歲;英公生於大元至正二十五年九月十三日巳時,於大明宣德三年征鎮廣西梧州府病故。(享年六十四歲)。時為督府總管,征鎮廣西梧州府;雄公生於大元至正二十七年十月初五子時,歿於大明正統十三年二月十八日子時,享年八十有二歲。洪武二十八年,擔任副總鎮總旗。
始祖因何事前來寧遠安居樂業?一直以來是一個謎。據族譜記載:“始祖自惠宗至正末年以都指揮使奉詔湖廣平瑤,後值元順帝歸駐應昌,國已屬明,遂隱於邑之北境,由平樂堡徒居太平堡,厥後尚、寬二公復買高家山立宅,合上、下二族。”即是說,始祖夾谷必烈禿是奉元順帝的詔書,以都指揮使的身份來湖廣平定瑤民叛亂,後來明朝興起,元朝滅亡,元順帝退居關外,於是乎就隱居於寧遠之北,由平樂堡(今鯉溪鎮下莊村)遷居到太平堡(今上仝家村)。之後尚、寬二公又買高家山立宅,成為上下仝家。根據族譜,很難斷定始祖的淵源,來自何支派,是否蒙古族。因為修譜之初時日已遠,系本族第十三代前輩(朝字輩)因沒有輩分,取名混亂,上下無序而始修。之後雖又作了兩次續修,但因當時交通不便,信息閉塞,只是人云亦云。朝字輩之前還有十二代沒有排輩,本族之事也沒有文字記載,只是聲口相傳。歷經十二世,恐愈來愈失真,或由於歷史原因,有些事不便相傳,所以可能與史實有所出入。據推測,始祖夾谷必烈禿,應是元朝末年兵部尚書佟福國公之五子戡。作出此推斷的理由至少有五:其一,兩人身份相近。族譜記載:“始祖夾谷必烈禿,遼東人氏,與元順帝同鄉,時為御前指揮。”御前指揮是個什麼官銜?查證元朝官制,沒有這個官銜,只能理解為皇帝面前的御林軍將領。而兵部尚書(相當於現在的國防部長)之子的身份恰好與之相符。據全國仝姓族源研究的最新成果《女真族的一支後裔—仝姓》一書介紹:仝福國、字文瑞,至正初(1345年左右)登進士第,御賞榜名密爾麻和謨,始士元。1353年帝詔授福國兵部尚書,總制天下軍馬,鎮守潼關,其兄輔之。當時仝福國帶領他的六個兒子:長子戎、次子戰、三子戟、四子戵、五子戡、六子戩諧其兄福新及四個侄兒與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大戰於潼關,並數次打敗明軍。其二,來湖廣的時間相近。族譜記載:“始祖自惠宗至正末年以都指揮使奉詔湖廣平瑤”。而《女真族的一支後裔—仝姓》一書介紹:至正十五年(1355年)即元朝末年,元順帝腐敗。脫脫被罷相,哈麻專權,革去了佟福國潼關總鎮之職,致使佟福新、佟福國兩兄弟解甲隱居,為避禍改“佟”為“仝”。《仝氏族譜》中《福新公傳略》記有:公曰“為盡忠節,解甲告病還鄉,間或倖免於禍”。公弟曰:“弟也有此意,徐州睢邑,諸多相識,我率子隱居”。公曰“佟久士元,屢與明拒,元滅恐累及子孫,可潔身遠遁自隱,更佟為仝”。其三,隱居地點相同。《女真族的一支後裔—仝姓》一書介紹:仝文端元末棄官隱居睢寧,明初朱元璋派劉伯溫奉詔征之,但文端守義不屈,命長子留睢寧,二子去遼東原籍,三子去陝西,四子去河南,五子往湖廣,六子往燕京,囑畢飲鴆而卒。而今二子、三子及五子下落不明。據考證:整個湖南省內只有寧遠縣鯉溪鎮上、下仝家村才有仝姓。廣西梧州的仝氏應是英公之後或其將士之後。其四,改姓“仝”的時間相吻。據族譜記載:“始祖為夾谷氏,二世姓仝”,為什麼始祖不用“佟”而返古“夾谷”,可能是隱姓埋名之故,正如只說是蒙古人氏,而不說是女真人一樣。族譜記載“奉詔到湖廣平瑤”之說值得懷疑,應是到湖廣隱姓埋名才可信。若是奉詔平瑤,肯定帶有相當數量的軍隊,昔日軍士的後人何在?據考證仝家村附近的村莊都是以後才遷來的。若是平瑤“領兵駐紮東舂太平堡”,那么發展到現在就不是仝家村,而已成鎮,甚至成縣。而佟文瑞公與其兄在潼關分別時相約:從第二代起改“佟”為“仝”,好日後相認,文瑞公並要留守睢寧的長子戎公首先改為“仝”姓。其五,名字意義相通。戡的詞義是平息,用武力平定戰亂,而必烈禿中的“禿”字,有精光之意,即一定把敵人消滅精光,從而平息戰亂。以上推測當否,若始祖有靈,泉下有知,請託夢告之。在此,請全國各地仝姓族源研究者不吝賜教,提出寶貴意見,幸甚!並請後來者詳細考證。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