仙居古越族岩畫群

仙居古越族岩畫群

仙居古越族岩畫群位於浙江省台州市仙居縣,為春秋戰國時期古越族先民刻制。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仙居古越族岩畫群
  • 位置:台州市仙居縣
  • 年代:春秋戰國時期
基本信息,發現經過,歷史沿革,

基本信息

仙居古越族岩畫群位於浙江省台州市仙居縣,為春秋戰國時期古越族先民刻制。總面積1422.65平方米,岩畫上刻鑿有蛇形、鳥形、鳥頭魚身形、馬形、太陽形、人像形、柴刀形、鋤耙形、棋盤形等各類圖紋220多個,其中蛇形、鋤耙形圖紋普遍見於各岩畫點。岩畫線條流暢,筆劃粗獷,風格古樸,內容豐富,總體保存較好。2005年3月16日,中央坑摩崖石刻列入浙江省文物保護單位;2013年5月,仙居古越族岩畫群整體列入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仙居古越族岩畫群

發現經過

2002年,時逢第二次全省歷史文化遺產普查。仙居朱溪中學美術教師丁雨亮,找到縣文化部門工作人員,稱幾年前輔導學生寫生活動中,發現朱溪小方岩一塊岩石上,刻有各種圖紋,但不識其義。他將所拍的照片,寄給了省文物局。同年,這一發現被相關部門證實。
仙居古越族岩畫群
仙居岩畫,由此掀開神秘面紗。
2004年暮春,福應街道上張村文物愛好者徐志華,在縣文物辦,偶然看到朱溪小方岩岩畫圖片和文字材料。他想到自家附近的送龍山也有,就告訴了工作人員。縣文物辦工作人員進行實地考察,果然如老徐所言,送龍山東麓臨溪的岩壁上刻有岩畫,與朱溪小方岩發現的岩畫風格相近。
之後,仙居各地的岩畫相繼被發現——廣度中央坑摩崖石刻兩處,總面積7.6平方米,有陰刻酷似象形文字的圖紋10個;上張西塘岩畫有三處,五個分布點,分別為高山塘岩畫一處,大岩塔崗岩畫一處兩個點,冷水灣頭岩畫一處兩個點……
仙居古越族岩畫群
到目前為止,當地發現岩畫近10處,總面積約為3000平方米,總體保存完好,各類圖紋220多個。2013年3月5日,仙居岩畫群(由小方岩、西塘、送龍山、中央坑四處組成)被國務院公布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歷史沿革

事實上,仙居岩畫的發現,歷史可以追溯到更遠的年代。
台州現存最早的府志——宋《嘉定赤城志》,記載著古岩畫最初的探索脈絡:“韋羌山,在縣西四十里,絕險不可升,按《臨海記》云:‘此眾山之最高者,上有石壁,刊字如蝌蚪。晉義熙中周廷尉為郡,造飛雲梯以蠟摹之,然莫識其義。俗傳夏帝踐歷,故刻此石。’其後守阮錄攜吏民往觀,雲雨晦冥,累日不見而旋。”
北宋縣令陳襄任職仙居期間,其《韋羌山》詩云:“去年曾覽韋羌圖,雲有仙人古篆書。千尺石岩無路到,不知科斗(蝌蚪)字何如?”
國內有些專家認為,韋羌山上的所謂“蝌蚪文”,實際上是一種岩畫。岩畫專家蓋山林著的《中國岩畫》一書中,將它列入中國岩畫分布圖。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