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魚(神話傳說中的種族)

人魚(神話傳說中的種族)

人魚,傳說中的海洋種族。有個別研究認為美人魚可能是在古猿進化成早期人類的過程中,在水中生活的一個分支。在進化過程中人類已經遺忘了他們,而只以神話的形式留存了下來。

目前也有科學家主張人魚是古代水手們誤認儒艮而來的幻想生物。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人魚
  • 外文名:Merman、Mermaid
  • 種族:人魚
  • 棲息地:海洋,深水
  • 類型:傳說
分類,中國,西洋,日本,傳說生物,人魚釋名,人魚的傳說,神話傳說,傳說,海牛,人魚雕像,傳說,中國的鮫人,日本人魚,西洋的人魚,中國的人魚,類似生物,海妖塞壬,磯姬,陵魚,真實面目,儒艮,黑鱗鮫人,現代實例,相關影視,電視劇,電影,動畫,

分類

中國

中國最古的博物志《山海經‧海內南經》如此記載著:“伯慮國、離耳國、雕題國、北朐國,皆郁水南。註:離耳,鎪離其耳分令下垂以為飾,即儋耳也,在朱崖海渚中;雕題,黥涅其面,畫體為鱗采,即鮫人也。”,其中的鮫人外表是人頭魚身,長著四隻腳的魚,後來傳到了日本,成為人魚最原始的形象。山海經里還有些描述看起來像是形容山椒魚大鯢(娃娃魚)、鰻魚鯰魚之類的水中生物,長得像人形,全身披覆著鱗片,感覺上比較接近人和動物的混合體。在搜神記博物志里有記載南海鮫人
在西漢司馬遷所著之《史記卷六‧秦始皇本紀第六》中,有關於“人魚”的記載,其中提到:
始皇初即位,穿治酈山,及並天下,天下徒送詣七十餘萬人,穿三泉,下銅而致槨,宮觀百官奇器珍怪徙臧滿之。令匠作機弩矢,有所穿近者輒射之。以水銀為百川江河大海,機相灌輸,上具天文,下具地理。以人魚膏為燭,度不滅者久之。”集解徐廣曰:“人魚似鮎,四腳。”□正義廣志云:“絺魚聲如小兒啼,有四足,形如鱧,可以治牛,出伊水。”異物志云:“人魚似人形,長尺餘。不堪食。皮利於鮫魚,鋸材木入。項上有小穿,氣從中出。秦始皇冢中以人魚膏為燭,即此魚也。出東海中,今台州有之。”按:今帝王用漆燈冢中,則火不滅。(注《本草綱目》中記載:鮷魚,其膏燃之不消耗,秦始皇驪山冢中所用魚膏是也。秦始皇陵的人魚膏應該就是鮷魚膏)
太平廣記中,也有人魚的記載:“海人魚,東海有之,大者長五六尺,狀如人,眉目、口鼻、手爪、頭皆為美麗女子,無不具足。皮肉白如玉,無鱗,有細毛,五色輕軟,長一二寸。發如馬尾,長五六尺。陰形與丈夫女子無異,臨海鰥寡多取得,養之於池沼。交合之際,與人無異,亦不傷人。”
劉宋裴駰所著之《史記集解》引述自古對於“人魚”的解釋為:
“徐廣曰:‘人魚似□,四腳。’正義廣志云:‘魚聲如小兒啼,有四足,形如,可以治牛,出伊水。’異物志云:‘人魚似人形,長尺余。不堪食。皮利於鮫魚,鋸材木入。項上有小穿,氣從中出。秦始皇冢中以人魚膏為燭,即此魚也。出東海中,今台州有之。’按:今帝王用漆燈冢中,則火不滅。”
(按:□為古籍漏字)
鱧是一種魚類的名稱,在現今台灣陽明山國家公園內,仍然有七星鱧月鱧等品種,表面滑溜,喜歡棲息在河流、池塘或是沼澤中。

西洋

她經常會在天色昏暗不明的時候出現在萊茵河畔,用她冷艷悽美的外表以及哀怨動人的歌聲,迷惑過往的船夫,使其分心而失去方向,最後沉入河底。以安徒生童話中的《美人魚》(也作《海的女兒》)最膾炙人口。
西洋傳說、童話中的人魚以上半身是人(多為女性)、下半身是魚的身體為基本的形態。有人認為當時的人們很可能看錯了,把現今生存於海洋的哺乳類動物儒艮海牛看成了怪物,因此廣為流傳,但這種說法並沒有事實根據。不過在藝術、文學或繪畫上,作為一種隱喻的象徵物。人魚多半用來象徵不幸的事,如安徒生童話中的美人魚。大部分的文學作品當中,人魚的下場都很悽慘,最後都得不到幸福。附帶一提,雖然今天大家所熟悉的人魚雕塑,下半身只有一條尾鰭,但古老的西方繪畫或璧飾上,不少人魚都是兩條尾,也許是因為比較方便畫面的對稱而生。

日本

推古天皇27年(西元619年),在近滋賀縣的蒲生川被漁夫捕獲,江戶時代也發生過,尤其是寬政十二年(西元1800年),在大阪西堀附近河川釣起的人魚,多數人看過後造成轟動。這個人魚,身高一米多,發出嬰兒似的哭聲。從這件事來考慮,人魚也是傳說中的幻獸,可算是相當神秘的魚族,當時稱為鯪魚或發魚。就這點而言,日本人的人魚和西洋傳說中的人魚妖精,無論在形狀上和性質上都迥然不同。其姿態,不見得很美形,不如說是奇形怪狀較多。出現於若狹灣、九州、四國近海,專挑暴風雨迫近時於海邊現形。
13世紀的《古今著聞集》裡頭,寫道“頭部像猿猴,有著像魚一樣細細的牙齒”怎么看都覺得像是怪獸。前面提到過的《諸國里人談》記載著“有著人類的頭,胸前有著如雞冠一樣紅色的肉褶,下半身是魚的形狀。《古今奇談莠句冊》另有“頭部有像人臉一般,眉毛眼睛俱全,皮膚很白,頭髮是紅色的,紅鰭之間有手,並且指間有蹼,下半身為魚形”這樣詳盡而驚人的記載。
此外,在江戶時代末期,西洋的人魚像輸入日本,研究荷蘭的學者大槻玄澤所寫的《六物新志》(1786年)附了人魚的圖片,上半人是人類的模樣,長得如美麗的婦人之姿,下半身是魚的形狀,覆有鱗片和魚尾,人魚在一般人心目中的形象終於在此確立,這本書中也記載了人魚骨,可以入藥是貴重的珍品。還有傳出有人發現人魚木乃伊,足見當時的人們已經相信人魚是實存的動物。
到了明治時期,身兼植物學與民俗學者南方熊楠,將“儒艮”以及“海牛”等海洋動物的生態陸續寫成了專著發表,因此普遍認為人魚就是從這些海洋動物為基模幻想出來的動物,但是沖繩地方的人們依然相信人魚真的存在,也有人不敢捕捉“儒艮”,以食用“儒艮”的肉為禁忌,因為他們崇拜人魚,若食用人魚的肉,恐會招來噩運。
鳥山石燕“今昔百鬼拾遺”
日本人對於人魚形象的確立,大約是在江戶時代從西方傳來的。主要是依據安徒生童話著名的“人魚公主”故事中的描述,使後人對於人魚的長相有了明確的印象。在此之前,人魚並沒有明確的記載究竟長得什麼模樣。以前的人,就算是親眼目睹過人魚的出現,也只是口耳相傳,繪聲繪影地描述,少有文字具體地形容。大致來說,人們相信人魚是住在海里的一種半人半魚的傳說生物,但是沒有人能斷定究竟看到了什麼,因此與其說人魚,長得像童話中描述那么漂亮,還不如說是把它當作妖怪來看待。
那么出現在文獻記載上的人魚,到底長得是什麼模樣呢?七世紀完成的《日本書紀》里,寫著“人間のような異形のもの”(像人一樣的異形之物)。
根據《古今著聞集》中記載,人魚肉味美且可食用。然而,在若狹國(今福井縣)流傳著很有名的八百比丘尼傳說,據說她吃了人魚肉而活到八百歲,此外,在小濱市青井的神明神社,也有自德川幕府時代就開始供奉的八百比丘尼像。
據說在若狹的小濱住著一位叫高橋的男子,某天他捕到一條人魚而且把人魚吃掉了。傳說中的這部分有許多不同的說法,也有人說是高橋是在山上或海上迷路誤闖異界,回家時帶回人魚肉,覺得既然帶回來了就嘗嘗看吧,不過大家覺得噁心都不敢吃,只有好奇心重的女兒吃了人魚肉。於是高橋的女兒獲得了千年的壽命,最後有感於世事無常,出家為尼在各國旅行,並將200年壽命藉由仙術授給天皇。據說她晚年回到故鄉若狹,住在草庵里,此時已活了八百歲,最後在山泉旁邊含笑而終;其徒弟如菱將她葬於泉水邊的大石頭下,追封師傅為八百比丘尼,據日本江戶時代著名的民間故事集成《繪本小夜時雨》記載,江戶時代初期,一個四國島地區的漁夫的小兒子在與父親打漁的時候打到了一條人魚寶寶,不顧父親的責備執意放了人魚寶寶,後來他長大成了小伙子的時候因為家貧娶不到妻子,一位美女突然毛遂自薦嫁給了他,並帶來了一大筆豐厚的嫁妝,白來的漂亮媳婦,還帶嫁妝,咱不要白不要!!他用這筆錢做起了生意,過的滋滋潤潤,他們幸福地生活在一起,生兒育女,子孫滿堂,但奇怪的,他們的最小的孫子都成為父親了,漁夫的妻子還是如二十多歲的大姑娘一樣的漂亮容貌,別人還以為她是他們孫子的妻子,當故事的主人公小伙子變成老爺爺,又從老爺爺變成太爺爺,臨終前,出於內心多年的疑惑,詢問妻子的身世關於她的身世,她笑了笑,牽著他的手告訴他,她就是當年他從自己的父親手中救出來人魚姑娘,為了童年時的緣分而嫁給他,同時告訴他希望下輩子有緣的話希望還能在一起。

傳說生物

和人魚相似的還有希臘神話中半鳥半人的海妖賽蓮。她總是出現在狂風暴雨的海上,在岸邊唱著悽美動人的歌聲,媚惑往返海上的水手,使他們所駕駛的船,不由自主地駛向岸邊的礁石,撞個粉碎。希臘英雄奧德修斯在航經該海域時,接受女巫瑟西(Circe)的建議,讓船員緊緊地塞住耳朵,以避免聽到那惑人的歌聲,又將沒有塞住耳朵的自己緊緊綁在船桅上,以免受到蠱惑而發狂。
日本的民間傳說里,還有一種類似人魚的妖怪,叫做磯姬,下半身為魚形,很像人魚,臉部卻有很大的不同。口裂開至耳朵,有尖銳的牙,而且頭上長著二支像鹿角的東西,是相當可怕的海妖。藏匿在狂風巨浪的海岸邊,一有人靠近,就乘浪襲擊,將人的身體從頭開始扭轉。磯姬是身長約二十至三十米多的妖怪,所以一旦被她狙擊後,無論是多么有力道的男人都招架不住。
山海經》里有記載陵魚《山海經·海外西經》此諸沃之野……龍魚陵居在其北,狀如狸(鯉)。
這段文字是說某塊肥沃的土地北邊,有一種叫作龍魚的生物,長得像鯉魚。“陵居”就是可以到陸地上生活的意思,表示這種魚是水陸兩棲的。
《山海經·海內北經》陵魚人面,手足,魚身,在海中。
這裡描述得很詳細,陵魚是半人半魚的姿態,具有人的臉和手腳,和希臘神話下半身是魚尾的人魚不同。
2012年,美國國家海洋局發表聲明指出“沒有證據顯示水生類人動物曾經被發現,至於為何它幾乎進占所有航海業人士的集體潛意識中?這條問題最好留給史學家、哲學家和人類學家。”並且強調是神話,僅是存在於荷馬史詩澳洲原住民的傳說中。

人魚釋名

身有四條小足 ,聲音像小孩。也叫孩子兒魚。
關於人魚的傳說很多,有的神秘,有的浪漫。按傳統說法,美人魚以腰部為界,上半身是女人,下半身是披著鱗片的漂亮的魚尾,整個軀體,既富有誘惑力,又便於迅速逃遁。她們有些沒有靈魂,像海水一樣無情;聲音通常像其外表一樣,具有欺騙性;一身兼有誘惑、虛榮、美麗、殘忍和絕望的愛情等多種特性。

人魚的傳說

神話傳說

《山海經·北次三經》:“又東北二百里,曰龍侯之山,無草木,多金玉。決決之水出焉,而東流注於河。其中多人魚,其狀如魚,四足,其音如嬰兒,食之無痴疾。”郭璞註:“或曰,人魚即鯢也,似鮎而四足,聲如小兒啼,今亦呼鮎為。”按經中所記人魚凡數十見。又《海內北經》有*陵魚,《楚辭·天問》有*鯪魚,實皆謂儒艮。後謂人魚“皆為美麗女子”(《太平廣記》卷四六四“海人魚”條引《洽聞記》)、“沙中婦人紅裳雙袒”(《天中記》卷五六引《徂異志》)等,則是神話演變之結果。
《稽神錄》:謝仲玉者,曾見婦人出沒水中,腰以下皆魚。乃人魚也。
《徂異記》:查封道使高麗,見海沙中一婦人,肘後有紅鬣。問之。曰,人魚也。

傳說

流傳下來的人魚傳說,最早的發生在一千多年前,位於美索不達米亞兩河流域(底格里斯河與幼發拉底河)的亞述帝國。相傳,女神愛溚蓋逖絲(Atargatis)和一位平凡的牧羊人相愛,生下將來成為亞述傳奇女王的賽米拉米斯 (Semiramis)之後,愛溚蓋逖絲殺死了牧羊人。因為悔恨,她縱身入湖化為魚兒,然而湖水卻無法淹沒她非凡的美貌。於是,愛溚蓋逖絲變化為人魚——纖腰以上為人形,以下為魚身——雖然最早對愛溚蓋逖絲的描繪是一條有著人類頭顱和雙腿的魚,類似古巴比倫時代的人魚形象。希臘人稱她為德珂朵 (Derketo)。公元前546年,古希臘七賢之首、哲學家泰勒斯(Thales)提出,“水生萬物,萬物復歸於水”,他認為人類從水生物種演化而來,這一觀點與二十世紀中葉出現的“海生起源假說”(Aquatic Ape Hypothesis)不謀而合。
這是一個流傳甚廣的希臘傳說。古代馬其頓王國的傑出君主和偉大的軍事天才、國王亞歷山大三世(Alexander the Great)有一位同父異母的妹妹塞薩洛尼卡(Thessalonica)。她出生在父親菲利普二世(Philip II)大獲全勝的那天,於是征服者以幫助他贏得戰爭的色薩利人(Thessaly位於希臘中北部)為新生的小公主命名,“塞薩洛尼卡”的意思就是“色薩利人的勝利”。公元前315年,公主下嫁馬其頓國王卡桑德(Cassander),同年,卡桑德以塞爾馬古城(Therma)及周圍26個村莊為基礎,建成以妻子的名字來命名的古代馬其頓首府,也即塞薩洛尼基(Thessaloniki)。塞薩洛尼卡極為疼愛三個兒子中最小的亞歷山大(Alexander),公元前295年,被次子安提裴特(Antipater)因嫉妒未能獲得平等的母愛而殺。
據傳,亞歷山大三世曾費盡千辛萬苦覓得永生之泉,並以此泉為心愛的妹妹洗濯她美麗的髮絲。公元前323年,未滿33歲的亞歷山大大帝於巴比倫病逝。多年後,為安提裴特所殺的塞薩洛尼卡在水裡復活化為人魚,數百年來遊蕩在大海中審問渡海的船員。每當航行在愛琴海的水手們遇見她,她就會浮出水面詢問人們同一個問題:“國王亞歷山大還活著嗎?”。正確答案是:“他活著,統治並征服了整個世界!”如果回答正確,她會令船隻在平靜的海面上安全駛離。而任何其他答案都會引起她的暴怒,她會變身為蛇髮女妖, 為船上的每一個人帶來詛咒般的厄運,最終讓大海吞噬所有的船員。
國王亞歷山大還活著嗎?
他活著,統治並征服了整個世界!
Is Alexander the king alive?
He lives and reigns and conquers the world! (英語原文)
Ζει ο βασιλιάς Αλέξανδρος
Ζει και βασιλεύει, και τον κόσμο κυριεύει! (希臘語原文)
安徒生的《海的女兒》到迪斯尼的《小美人魚》,再到高橋留美子的《人魚之傷》,岩井俊二的《華萊士人魚》,我們早已熟知人魚們的美麗、他們絕望的愛和仿佛永遠無法擺脫的哀愁。
傳說人魚是出海人的詛咒。他們上半身美得讓人窒息,下半身卻是長滿鱗片的冰冷魚尾(有時是一條,有時是分裂的兩條),再加上魅惑人心的歌聲,無數的水手們就被這樣引向不歸路。他們雖然很長壽,卻仍然會面臨死亡,而且據說人魚沒有靈魂
很多民間傳說中都提到美人魚與人類結婚的故事。大多數情況下,男子偷走了人魚的帽子或腰帶,或是梳子和鏡子。這樣東西被妥善藏好的時候,人魚會跟他一起生活,一旦被她找到自己的失物,她就會回到海里。一般情況下,人魚對人類而言是很危險的。他們贈與的禮物會帶來不幸,比如引發洪水之類的災難。在旅途中看到人魚是沉船的惡兆。他們有時渴望看到凡人被淹死,舉一個有名的例子:萊茵河的羅蕾萊[Lorelei]。有的時候,他們引誘年輕人跟他們一同到水下生活,在康沃爾和英格蘭的一些教堂的長椅上就雕刻著這樣的故事。
西南太平洋群島上的美拉尼西亞人也有類似的神話傳說,他們的美人魚名為“阿達拉”(adaro),上半身為人形,下半身為魚形,居住在太陽里,經由彩虹來到地球,平時隱匿於海上的龍捲風之中。不同於其它美人魚的是,阿達拉在美拉尼西亞人眼裡是一種危險的生物,他們會用飛魚襲擊人類,使他們昏迷不醒甚至死亡。

海牛

今天,我們被告知人魚的形象全是因為水手們將浮出海面為幼仔哺乳的海牛誤看成女子。事實上在原始宗教信仰中,人魚本是海洋女神的化身之一,人們相信向她許的願會得以實現。但在男權漸盛之後,卻變成了抓住人魚,或以她的梳子為要脅,才能使自己的願望成真。海神也由身著藍色袍子、頸戴珍珠項鍊的曼妙女神,變成了手執三叉戟、呼風喚雨、讓船隻在風暴與黑夜中沉沒的男神。但這些男海神——特里同、涅普頓、波賽冬——仍是半人半魚的美男魚(Merman)形象。至今,人魚仍有其神秘迷人的魅力,星巴克(Starbucks)的商標就是一條披散著長發,有兩條魚尾的人魚。

人魚雕像

最有名的兩座人魚雕像一在丹麥,一在波蘭。丹麥美人魚是根據《海的女兒》所塑,位於丹麥首都哥本哈根的朗厄里尼港灣海濱公園裡。她坐在一塊石頭上,凝望著身下的大海,神情憂鬱而又充滿嚮往。華沙美人魚位於波蘭首都華沙的維斯瓦河畔,左手緊握盾牌,右手高舉利劍,眉宇間洋溢著英雄氣概。華沙美人魚的故事與丹麥美人魚完全不同,相傳她是很久以前一位被侵略者追趕而英勇投河的18歲少女,投河後化為美人魚,多年以後當侵略者再次入侵波蘭的時候,這條美人魚拿起武器,手持盾牌,揮舞利劍,擊敗侵略者,而自己也在戰鬥中死去。
誘惑船夫的海上美女 Mermaid and Merman(人魚,也叫海妖的說)
人魚也有雄性的和雌性的:大多人認為女性人魚是美麗的而男性人魚是非常醜陋的。女性的人魚也是誘惑和色慾的象徵。不過也不儘是這樣。
很久以前,偉大的海員大部分都是男性,看到鯨魚、海牛,或者是人魚也幾乎都是男性船員的專利,構想一下,若所有的船員都是女性的話,那么人魚的傳說就會被描寫成“擁有美麗身姿的男性體”很有意思,真想親眼見識一下。說不定真的有擁有美麗身姿的男性人魚。在自己的童話世界中加入人魚的傳說,他的樣子應該非常可愛,笑的時候露出牙齒。說到樣子一般人都會想到一半是人的上半身,而腰部以下是魚的尾巴。但有一部分有一些出入,一字形人魚如我們想像中的一般、一半是全裸的人體而另一半是像魚一樣的尾巴。另外,還有一種大字形的人魚,上半身一樣和人類相似,而下半身是像人類的雙腿一樣分開的兩條魚尾的人字形人魚,張開雙臂就如同一個大字。
有關人魚故事的版本——
安徒生的《海的女兒》,救了王子的人魚公主。以自己的聲音為交換條件而變成人類與王子相會,最終卻變成大海的水泡。小川未明的《紅蠟燭和美人魚》中,人魚的女兒被一對老夫婦撿到而收養,有一天被一個有錢的富人看中,而以重金向老夫婦收賣。不知人魚的結局是幸福,還是悲慘。

傳說

中國的鮫人

古人把人魚稱為[[鮫人]]
中國古代《太平廣記》中也有記載
太平廣記卷第四百六十四 水族一
---太平廣記東海大魚
海人魚,東海有之,大者長五六尺,狀如人,眉目、口鼻、手爪、頭皆為美麗女子,無不具足。皮肉白如玉,無鱗,有細毛,五色輕軟,長一二寸。發如馬尾,長五六尺。陰形與丈夫女子無異,臨海鰥寡多取得,養之於池沼。交合之際,與人無異,亦不傷人。(出《洽聞記》)
海人魚,東海里有。大的長五六尺,樣子象人,眉毛、眼睛、口、鼻子、手、腳和頭都象美麗的女人,沒有一樣缺少的。皮肉白得象玉石,身上沒有鱗,有細毛,毛分五種顏色,又輕又柔軟,毛長一二寸,頭髮象馬尾巴一樣,長五六尺。陰部的形狀和男人女人的一樣,靠海的鰥夫寡婦大多都捉海人魚,放在池沼中養育。交合時,與人沒什麼兩樣,也不會傷害人。
人魚有時也出現在動畫中,比如:泡沫王子,珍珠美人魚等。
人魚的故事也出現在電視劇中,比如:人魚小姐等。

日本人魚

據說目前只有日本大阪市瑞龍寺收藏一具人魚標本。
很久以前,推古天皇二九年(西元六一七年),在近(滋賀縣)的蒲川被漁夫捕獲,江戶時代也發生過,尤其是寬政十二年(西元一千八百年),身高一公尺多,發出嬰兒似的哭聲。從這件事來考慮,人魚也是傳說中的幻獸,可算是相當神秘的魚族,當時稱為鯪魚或發魚。就這點而言,日本人的人魚和西洋傳說中的妖精人魚的意思稍微有些不同。其姿態,不一定很美,不如說是奇形怪狀較多。出現於若狹灣、九州、四國近海,只選在狂風暴雨迫近時現形。
是凶兆?還是吉兆?
自古以來,人魚的出現,有人說是不祥之兆,也有人說是祥瑞的象徵,究竟代表了是凶兆?還是吉兆呢?
菊岡沾涼所著的《諸國里人談》之中,十八世紀初葉,在若狹之國有漁夫加害人魚而招致天災的故事。若狹之國的大飯郡有一座御淺岳是御淺明神的居所,人魚被當地的百姓稱之為御淺明神的使者。
那是寶永年間所發生的事,有一天乙見村的漁夫去海里捕魚,發現有東西躺在岩石上。仔細一瞧,有著人類的頭,胸前有著如雞冠一樣紅色的肉褶,下半身是魚的形狀。漁夫看了覺得十分噁心,拿起船槳就把這個半人半魚的怪物打死了,投到海里去。結果海上掀起大風、海嘯一連持續了十七天才停止,並且發生了大地震,御淺岳的山腳下到海邊的地面都裂開了,乙見村也因此沉入了海底,傳言是御淺明神為了報復人類所為。
特徵:
也有類似“動物報恩”民間故事的人魚版流傳下來。據說有位漁夫捕捉人魚之後,又將其放生,過了三天人魚又游到岸邊送那個漁夫。(參見《廣大和本草》) 日本人對於人魚形象的確立,大約是在江戶時代從西方傳來的。主要是依據安徒生童話著名的“人魚公主”故事中的描述,使後人對於人魚的長相有了明確的印象。在此之前,人魚並沒有明確的記載究竟長得什麼模樣?以前的人,就算是親眼目睹過人魚的出現,也只是口耳相傳,繪聲繪色地描述,少有文字具體地形容。大致來說,人們相信人魚是住在海里的一種半人半魚的生物,但是沒有人能斷定究竟看到了什麼,因此與其說人魚,長得像童話中描述那么漂亮,還不如說是把它當作妖怪來看待。
那么出現在文獻記載上的人魚,到底長得是什麼模樣呢?八世紀完成的《日本書記》里,寫著“像人一樣的異形之物”、“既是人也是魚”。《山海經:海內南經》:“伯慮國、離耳國、雕題國、北朐國,皆郁水南。註:離耳,鎪離其耳分令下垂以為飾,即儋耳也,在朱崖海渚中;雕題,黥涅其面,畫體為鱗采,即鮫人也。”其中的鮫人外表是人頭魚身,長著四隻腳的魚,後來傳到了日本,成為人魚最原始的形象。山海經里還有些描述看起來像是形容山椒魚、大鯢(娃娃魚)、鰻、鯰魚之類的水中生物,長得像人形,全身披覆著鱗片,感覺上比較接近怪獸的模樣。
十三世紀的《古今著聞集》裡頭,寫道“頭部像猿猴,有著像魚一樣細細的牙齒”,怎么看都覺得像是怪獸。前面提到過的《諸國里人談》記載著“有著人類的頭,胸前有著如雞冠一樣紅色的肉褶,下半身是魚的形狀”。《古今奇談莠句冊》另有“頭部有像人臉一般,眉毛眼睛俱全,皮膚很白,頭髮是紅色的,紅鰭之間有手,並且指間有蹼,下半身為魚形”這樣詳盡而驚人的記載。
另外,在江戶時代末期,西洋的人魚像輸入日本,研究荷蘭的學者大槻玄澤所寫的《六物新志》(1786年)附了人魚的圖片,上半人是人類的模樣,長得如美麗的婦人之姿,下半身是魚的形狀,覆有鱗片和魚尾,人魚在一般人心目中的形象終於在此確立,這本書中也記載了人魚之骨,可以入藥是貴重的珍品。還有傳出有人發現人魚木乃伊足見當時的人們已經相信人魚是實存的動物。
曲亭馬琴(1814-1842)所著的長篇歷史奇幻小說《南總里見八犬傳》寫到人魚的油脂很有用,至於什麼樣的用途,書中並沒有清楚的描述,不過當時刊行的古本上還繪有人魚上半身的插圖。
日本人對人魚的聯想十分豐富,據江戶時代著名的民間故事集成《繪本小夜時雨》記載,江戶時代初期,一個四國島地區的漁夫的小兒子在與父親打漁的時候打到了一條人魚寶寶,不顧父親的責備執意放了人魚寶寶,後來他長大成了小伙子的時候因為家貧娶不到妻子,一位美女突然毛遂自薦嫁給了他,並帶來了一大筆豐厚的嫁妝,白來的漂亮媳婦,還帶嫁妝,咱不要白不要!!他用這筆錢做起了生意,過的滋滋潤潤,他們幸福地生活在一起,生兒育女,子孫滿堂,但奇怪的,他們的最小的孫子都成為父親了,漁夫的妻子還是如二十多歲的大姑娘一樣的漂亮容貌,別人還以為她是他們孫子的妻子,當故事的主人公小伙子變成老爺爺,又從老爺爺變成太爺爺,臨終前,出於內心多年的疑惑,詢問妻子的身世關於她的身世,她笑了笑,牽著他的手告訴他,她就是當年他從自己的父親手中救出來人魚姑娘,為了童年時的緣分而嫁給他,同時告訴他希望下輩子有緣的話希望還能在一起。

西洋的人魚

一般人們熟悉的西方人魚形象,源自德國傳說及詩歌中常提及的美麗人魚羅蕾萊。她經常會在天色昏暗不明的時候出現在萊茵河畔,用她冷艷悽美的外表以及哀怨動人的歌聲,迷惑過往的船夫,使其分心而失去方向,最後沉入河底。
西洋的人魚上半身是人(多為女性)下半身是魚的身體,為基本的形態。當時的人們很可能看錯了,把現今生存于海洋的哺乳類動物儒艮和海牛看成了怪物,因此廣為流傳,但這種說法並沒有事實根據。不過在藝術、文學或繪畫上,作為一種隱喻的象徵物,這點倒是比較具有可信度。人魚多半用來象徵不幸的事,如安徒生童話中的美人魚。大部分的文學作品當中,人魚的下場都很悽慘,最後都得不到幸福。附帶一提,雖然大家所熟悉的人魚雕塑,下半身只有一條尾鰭,但古老的西方繪畫裡,人魚通常都是兩條尾鰭,這點相當不可思議。

中國的人魚

在中國最古的博物志《山海經:海內南經》當中如此記載著:“伯慮國、離耳國、雕題國、北朐國,皆郁水南。註:離耳,鎪離其耳分令下垂以為飾,即儋耳也,在朱崖海渚中;雕題,黥涅其面,畫體為鱗采,即鮫人也。”,其中的鮫人外表是人頭魚身,長著四隻腳的魚,後來傳到了日本,成為人魚最原始的形象。山海經里還有些描述看起來像是形容山椒魚、大鯢(娃娃魚)、鰻魚、鯰魚之類的水中生物,長得像人形,全身披覆著鱗片,感覺上比較接近人和動物的混合體。
在西漢司馬遷所著之《史記卷六·秦始皇本紀第六》中,有關於“人魚”的記載,其中提到:
“始皇初即位,穿治酈山,及並天下,天下徒送詣七十餘萬人,穿三泉,下銅而致槨,宮觀百官奇器珍怪徙臧滿之。令匠作機弩矢,有所穿近者輒射之。以水銀為百川江河大海,機相灌輸,上具天文,下具地理。以人魚膏為燭,度不滅者久之。”
劉宋時裴駰所著之《集解》引述自古對於“人魚”的解釋為:(按:□為古籍漏字。)
《山海經》中記載:決水多人魚。狀如鮷,四足,音似小兒。食之無瘕疾。又雲,休水北注於洛,中多鮷魚。狀如螯蜼而長距,足白而對。食之無蠱疾,可以御兵。
《本草綱目》中記載有鮷魚與鯢魚也被稱為人魚的說法,“人魚,荊州、臨沮、青溪有之。似鮷而有四足,聲如小兒。——孩兒魚有兩種:生江湖 中,形色皆如鮎、鮠,腹下翅形似足,其腮頰軋軋,音如兒啼,即鮷魚也; 鯢魚 一種生溪澗中,形聲皆同,但能上樹,乃鯢魚也。鮷魚、鯢魚現稱為娃娃魚。
“鱧”是一種魚類的名稱,在現今台灣陽明山國家公園內,仍然有“七星鱧”、“月鱧”等品種,表面滑溜,喜歡棲息在河流、池塘或是沼澤中。

類似生物

海妖塞壬

和人魚相似的還有希臘神話中半魚半人的海妖塞壬(Sirens)。她總是出現在狂風暴雨的海上,在岸邊唱著悽美動人的歌聲,媚惑往返海上的水手,使他們所駕駛的船,不由自主地駛向岸邊的礁石,撞個粉碎。希臘英雄奧德修斯(Odysseus)在航經該海域時,接受女巫瑟西(Circe)的建議,讓船員緊緊地塞住耳朵,以避免聽到那惑人的歌聲,又將沒有塞住耳朵的自己緊緊綁在船桅上,以免受到蠱惑而發狂。

磯姬

日本的民間傳說里,還有一種類似人魚的妖怪,叫做“磯姬”。她的下半身是魚形,很像人魚,但臉部卻有很大的不同。口裂開至耳朵,有尖銳的牙,而且頭上長著二支像鹿角的東西,是相當可怕的海妖。藏匿在狂風巨浪的海岸邊,一有人靠近,就乘浪襲擊,將人的身體從頭開始扭轉。磯姬是身長約二十至三十米多的妖怪,所以一旦被她狙擊後,無論是多么有力道的男人都招架不住。

陵魚

山海經》里有記載“陵魚”。《山海經·海外西經》:“此諸沃之野…龍魚陵居在其北,狀如狸(鯉)。”
這段文字是說某塊肥沃的土地北邊,有一種叫作龍魚的生物,長得像鯉魚。“陵居”就是可以到陸地上生活的意思,表示這種魚是水陸兩棲的。有人認為他就是書中別處所提到的陵魚,後來大家講的鰲魚,可能也是指這種魚類。
《山海經·海內北經》陵魚人面,手足,魚身,在海中。
這裡描述得很詳細,陵魚是半人半魚的姿態,具有人的臉和手腳,和希臘神話下半身是魚尾的人魚不同。

真實面目

儒艮

是海洋中唯一的草食性哺乳動物,與海牛目的其它動物如海牛的最大區別在於:海牛的尾部呈圓形,而儒艮尾部形狀與海豚尾部相似。儒艮的頭很大,頭與身體的比例是海洋動物中最大的。嘴巨大而呈縱向,舌大,使其更利於進食海底植物而將沙子排除開。儒艮的氣孔在頭部頂端,平均15分鐘換一次氣。頭部和背部皮膚堅硬、厚實。
儒艮的體型大而呈紡錘狀,體長約2.4至2.7公尺,3公尺以上的個體相當少見,一般而言雌性的體型會比雄性大一點。皮膚光滑,外觀呈褐至暗灰色,腹部顏色較背部來得淺,體表毛髮稀疏。頸部短,但仍能有限度的轉動頭部或點頭。前肢短、呈鰭狀,末端略圓而缺乏趾甲;胸鰭是幼儒艮主要的推進力來源,成年後則轉變為以尾鰭為主。乳房1對,乳頭位於前肢基部處。儒艮沒有外耳殼,只看得到小小的耳孔,眼睛也很小。鼻孔位於吻部頂端,周圍有皮膜可在潛水時蓋住鼻孔。寬而扁平的嘴位於厚重吻部的末端下方,嘴邊的短須是進食時的重要工具。
儒艮有2對門齒,上、下顎各有3對前臼齒與3對臼齒,但所有牙齒不會同時存在,隨著年齡增長,它們會失去第1對門齒、所有的前臼齒與第1對臼齒,剩餘的兩對臼齒則會終生成長。雄性的第2對門齒在12-15歲時會穿透上顎外露,但當閉上嘴時會被厚重的上脣蓋住而看不見;雌性極少見到外露的門齒,但少數會保留至30歲左右。
儒艮的肺很大,從胸部一直延伸至腎臟附近,由水準的橫隔膜將其與其他臟器分隔。支氣管深入肺的大部分區域,細部分支少且大半由軟骨構成,仍不清楚儒艮潛水時肺部是否會和鯨類一般有塌陷的情形。跟其他海洋哺乳動物比起來,它們的脂肪層厚度較薄,同時身體周邊似乎不存在熱逆流交換系統(heat counter current exchange system,肢體末端的動脈與靜脈緊鄰以維持體熱不散失的一種血管構造),這可能與它們棲息於溫暖海域有關。胃的構造簡單,大腸很大(達胃的兩倍重),推測是纖維素的主要消化場所,長度達25公尺以上,相當於小腸兩倍的長度。
儒艮儒艮

黑鱗鮫人

黑鱗鮫人,即傳說中的“美人魚”,世界上已經有很多人發現人魚的屍骨了,美國海軍還曾捉到過一條活的,據說海中鮫人的油膏,不僅燃點很低,而且只要一滴便可以燃燒數月不滅,古時貴族墓中常有以其油脂作為萬年燈的,東海鮫人其性最淫,口顖嗜血,都聚居于海中一座死珊瑚形成的島嶼下,那島下珊瑚洞,洞穴縱橫交錯,深不可知,那裡就是人魚的老巢,它們在附近海域放出聲色,吸引過往海船客商,遇害者全被吃得骨頭也剩不下,有人捉到活的黑鱗鮫人,將其宰殺晾乾,灌入它的油膏,製成長生燭,價值金珠三千。
黑鱗鮫人黑鱗鮫人
古籍中多見記載:
“太祖十三年,洞庭焦郡,一士子過海遇大風,沒於浪。數日屍浮於岸,有漁人見其口噙一珠,如鴿卵,華光煜煜,觸之則灼痛難忍,以為不祥。俄頃生醒,自雲入龍宮與龍女繾綣,突覺水波翻湧,而不知身在何處也…… ——明·野枵子·《平山草堂筆記》
“南海水有鮫人,水居如魚,不廢織績,其眼能泣珠。” ——晉·張華·《博物志》
“鮫人,即泉先也,又名泉客。……南海有龍綃宮,泉先織紗之處,綃有白之如霜者。” ——南朝·梁任昉·《述異記》

現代實例

一提美人魚人們通常想起的是迪士尼童話故事裡的海的女兒,一直以來人們所想像的美人魚只是童話故事裡的生物。但是2013年6月2日,有遊客在以色列的海邊拍到了真實的美人魚。
在遊客所提供的視頻中,可以清楚的看見類似美人魚的生物趴在海邊岩石上,似乎是在享受海邊的陽光。隨後聽到遊客的驚呼聲,美人魚扭頭看到遊客後迅速爬下岩石潛入海底。視頻一經公布引起重大反響。“海的女兒”美人魚似乎不只存在童話故事裡,而是真的存在。

相關影視

電視劇

藍色大海的傳說

電影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