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面青銅鼎

人面青銅鼎

人面青銅鼎,商代後期青銅器,現收藏湖南省博物館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人面青銅鼎
  • 時期:商代後期
  • 時間:1959年
  • 通高:38.5厘米
基本介紹,外形特徵,考古研究,

基本介紹

人面青銅鼎
青銅器商代後期,1959年湖南寧鄉黃材出土,通高38.5厘米,口長29.8厘米,寬23.7厘米。身體為矩形,口稍大於底部。立耳、深腹、四足為柱狀直足。顏色青綠,晶瑩如玉。經過化學分析,它的合金成分為:銅占76.06%,錫占12.66%,鉛占11.94%,湖南省博物館藏。
方鼎的四面各浮雕了一個大而醒目的人面做主題紋飾。人臉寬而方,雙耳肥大,顴骨凸起,雙唇緊閉突出,表情嚴肅,與現在的中國人的臉沒有什麼區別。鼎腹的內壁有銘文“禾大”二字,“禾”字象形,是穀子成熟時,谷穗沉甸甸下垂的形象,故此鼎可能是為慶祝豐年或者祈求豐年而鑄造的禮器;也有可能是鑄器者的名字,即物主標記。

外形特徵

人面青銅鼎
方鼎的四面各浮雕了一個大而醒目的人面做主題紋飾。人臉寬而方,雙耳肥大,顴骨凸起,雙唇緊閉突出,表情嚴肅,與現在的中國人的臉沒有什麼區別。鼎腹的內壁有銘文“禾大”二字,“禾”字象形,是穀子成熟時,谷穗沉甸甸下垂的形象,故此鼎可能是為慶祝豐年或者祈求豐年而鑄造的禮器;也有可能是鑄器者的名字,即物主標記。
青銅人面鼎立耳、深腹、柱足,耳側緣有簡化夔紋,腹飾人面,耳部下有手爪。足上飾餮紋,下有四道弦紋,腹隅及足上部有扉,內壁有銘文“大禾”。鼎壁以人面為主題,此器系孤例,有學者認為與黃帝四面傳說有關。人面頭部較高,表情肅穆,具有高度的藝術價值。

考古研究

人面青銅鼎
現存的商周青銅方鼎,有四面鹿頭紋的,有四面獸紋的,但就是沒有四面飾人面紋的。不僅未見實物,就是歷代的金石著錄也未見記載。它是當今世界上唯一的一件人面紋方鼎。我國青銅器中獨一無二的器物,絕無僅有之寶。又名大禾方鼎
這件三千多年前鑄造的世界級重寶,是怎樣被發現的,又是怎樣來到湖南省博物館的呢?
湖南的寧鄉是一塊古老而神奇的土地,這裡經常有商代的青銅器出土。1959年,湖南寧鄉縣黃材鄉的一位農民上山開荒種地,一鋤就挖到了在這裡沉睡多年的青銅人面鼎。把人面鼎挖出來以後,他不知道這件從沒見過的東西是什麼,更沒意識到這是一件價值連城的國寶。為了攜帶方便,他揮起鋤頭就砸,把人面方鼎砸成了十幾塊碎片。他把青銅碎片裝在籮筐里,帶回了家,然後,把它當作廢銅賣給了當地的廢銅收購店。
人面青銅鼎
不久,寧鄉發現了人面鼎的訊息傳到了湖南省博物館,館裡急忙派人前往,得知此鼎的碎片已經隨同其他廢銅一起打包,運到了長沙。博物館的工作人員緊追不捨,查得此鼎碎片很可能在長沙市湖南省物資局毛家橋廢銅收購中心的倉庫里。經過交涉,博物館的工作人員進入了毛家橋倉庫,裡面是堆積如山的廢銅,有的還是剛從各地運來的未打開的包裹。他們不怕困難,不辭勞苦,終於在如山的廢銅堆中,找到了10塊人面鼎碎片。經過拼合,人們發現方鼎尚缺底部和一足,他們只好回過頭去再找廢銅,順著廢銅的收購轉運路線,終於在離長沙不遠的株洲廢銅倉庫中尋找到了。
經過專家的精心修復後,人面鼎碎片變成了珍貴的國寶,再現了昔日的輝煌!人們今天回想起來,還有些後怕,當日博物館的工作人員如果去遲了一步,它就被當作廢銅投入了熔爐,化作了銅液,一件三千多年前的世界級重寶,就將因此而與世永訣。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