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教育

人文教育

人文教育是指對受教育者所進行實踐活動和意識活動進行一種旨在促進其人性境界提升、理想人格塑造以及個人與社會價值實現的教育,其實質是人性教育,其核心是涵養人文精神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人文教育
  • 外文名: Humanities education 
  • 類型:教育
  • 產生時間:歐洲文藝復興時期
基本特徵,定位,基本信息,綜述,界定,界定基本信息,首先,其次,其三,相關誤解,其他資料,核心學科,總結,專升本,培養目標,培養要求,主要課程,就業方向,

基本特徵

文藝復興時期人文主義教育的基本特徵主要表現為:
(1)學校不再局限在培養神職人員,而是為了培養懂得世俗學問、有人道主義精神、有德行和能為社會進步而獻身的人。有些學校甚至把培養具有資產階級事業家的品質,有禮貌,儀態端莊大方,身心健康,具有開拓精神的資產階級紳士作為自己的培養目標。
(2)相信知識、學問和文化在促進道德提高、社會改良與人類進步方面的作用。
(3)拉丁文、希臘文成為學校的主要課程,古典文學在學校課程中占有重要地位、歷史、地理被列入學校課程表。有些學校,將數學和洗染科學作為重要學習內容。
(4)把遊戲、體育視為教育的必要組成部分,提倡人的身心健康發展。
(5)宗教道德教育逐漸解體,開始提倡人道主義樂觀主義、熱愛自由、追求和平等以及合理享樂等新的道德觀。尊重兒童和反對體罰成為一些教育家的強烈要求。
(6)古代教育家亞里士多德提出的根據兒童生理和心理特點進行教育的主張被重視,並逐漸付諸實踐。
(7)理論聯繫實際,向大自然學習,利用實物、直觀教具進行教學等思想被提出並在實際中運用。
(8)空想社會主義教育思想產生,以及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思想最初提出。

定位

基本信息

一、文人教育與人文教育的定位:關於"成人"的教育
教育本來是人的教育,但是我們卻看到它在不知不覺中放棄了育"人"的責任,消解了自己的本質,人的教育被忽略了,知識的教育、專業的教育被強化了。而教育一旦離開了人,離開了人的靈魂或人的精神,嚴格說來就不成其為教育。正如雅斯貝爾斯所說:"教育是人的靈魂的教育,而非理智知識和認識的堆積。" ① 從這個意義上說,教育的重要本質特徵就是它的人文性,人文教育是不可以從教育中包括大學教育中抽出的,人文教育在大學教育中具有重要的基礎性地位。
正因為如此,人們不斷地呼籲加強人文教育。但是,對於加強什麼樣的人文教育,我們卻面臨著不同的選擇和定位。
一般來說,人們談到的人文教育,並不是一種確定的公認的含義,而常常表達著多種含義,最常見的有三種:一是人文主義教育,二是人文學科教育,三是關於"成人"的教育。下面是這三種表達的基本含義。
所謂人文主義教育,特指歐洲文藝復興時期的人文主義教育。這是當時進步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們從新興資產階級的利益和人性論出發,衝破中世紀經院哲學和教會蒙昧主義教育的統治所倡導的以人為中心,歌頌人的價值和力量,要求自由平等和個性解放,提倡以培養身心健康、知識廣博、多才多藝的新人為教育理想並據此進行教育革新的一種教育思想和教育實踐,在近代教育史上具有重要的進步意義,其基本精神對今天的教育仍有著有益的啟示。然而,由於其歷史的局限和隨後發展中脫離現實的傾向,以及越來越注重於知識掌握的目的,這種教育思想對當時以及以後歐洲的教育也產生過一些不利影響。
關於人文學科的教育,系指以人文學科為基本內容的教育。這種教育在中國古代的"六藝"教育和希臘的"七藝"教育傳統中就已有體現。早期的人文學科教育更加重視其心智訓練和情感陶冶的價值,不以培養專家為目的。然而, 隨著社會分工的發展及學科分化的日益加劇,教育的專門化日益顯著,人文學科教育也走上了不斷專業化的道路,脫離了它的初衷。同時人文學科教育在教育的根本目的上也常常受到文化視野的局限,僅僅囿於純人文學科的範圍,這對人文教育的開展也形成了不應有的障礙。
關於"成人"的教育。這是針對教育中無視人、把人當作工具,或者強化人的片面發展,忽視人的身心協調發展而言的,它以全人教育為理念,力求通過德、智、體等多方面的教育培養完整的人,而不是"半個人"或者"機器人",強調給人以廣博訓練而不僅僅是專業訓練,認為教育的目的是使人的身心全面而協調發展,使人成為真正的人並實現人的全面價值。近代以來以人本主義哲學為指導的多次教育改革和一些大學所採取的自由教育、博雅教育、通識教育、普通教育以及文化素質教育等措施,在一定程度上講都是這一教育思想的體現。當然,這一教育思想在實踐中關於人本位和社會本位的爭論也從未停止過。

綜述

面對上述三種人文教育概念的表達,這裡將人文教育的基本內涵定位於第三種,即關於"成人"的教育。如果我們注意人文文化和科學文化的統一性,樹立人是教育的出發點,並在價值觀上確立人本位與社會本位的辯證統一觀,強調基礎性教育與專業性教育的一體性而不是分離性,並吸收前兩種人文教育表達的基本精神,那么,人文教育就是"成人"的教育的觀點則更顯示出教育的意義與現代的高度。

界定

界定基本信息

二、人文教育的界定:實質是人性教育,核心是涵養文人教育與人文精神。在上述分析的基礎上,可以給人文教育作如下嘗試性界定:
所謂人文教育,是指對受教育者所進行的旨在促進其人性境界提升、理想人格塑造以及個人與社會價值實現的教育,其實質是人性教育,其核心是涵養人文精神。這種精神的養成一般要通過多種途徑,包括廣博的文化知識滋養、高雅的文化氛圍陶冶、優秀的文化傳統薰染和深刻的人生實踐體驗等。這一教育既重視由外而內的文化養成,更強調自我體悟與心靈覺解。歸根結底,它使人理解並重視人生的意義,並給社會多一份人文關懷,在根本上體現教育的本質人與理想。人文教育可以從三個層面上理解。第一層面是人文主義教育,第二個層面是人文學科的教育,第三個層面是“成人”教育。

首先

這一界定把人文教育視為人性教育,是使人"成人"的教育。事實上,關於"成人"的教育有著不同的要求,最低要求是使人成為人;較高要求是使人成為較完整的人,即德、智、體諸方面得到全面發展的人;最高要求是使人成為一個完美的人,這當然是一種理想追求。夸美紐斯早就指出:"假如要形成一個人,就必須由教育去形成。" ③ 這就是一種基本要求。而孔子所說的則是一種高要求。"子路問成人。子曰:'若臧武仲之知,公綽之不欲,卞莊子之勇,冉求之藝,文之以禮樂,亦可以為成人矣。'曰:'今之成人者何必然?見利思義,見危授命,久要不忘平生之言,亦可以為成人矣。'" ④ 關於人性的善惡,歷史上爭論不休,實際上,性善論和性惡論都有失偏頗,人性既有惡的一面,也有善的一面,就此而言,也許正因為有前者,人才需要教育,需要不斷改造自己,也因為有後者,人才可能教育。可以肯定的是,人性教育是必要的。通過教育抑惡揚善,以至於"止於至善",一直是教育的一種追求。也就是說,人性不僅有善和惡之分,而且其境界有高下之別,我們的教育應當把引導學生做一個高尚的人作為努力的方向。
本來,教育的根本使命就是"培養人"。但是,隨著教育的專業化發展及人們求職生存的需要,人的教育被忽略,人力的教育成為時尚,加上實用主義、功利主義在教育中的盛行,人們逐漸忘掉了教育的根本,忘掉了人的靈魂。我們應當把被肢解成專業教育與人的教育兩部分的教育整合起來,把人的教育作為教育的靈魂貫穿於教育的始終,否則我們的專業教育很難成功,人的教育也就只能成為一件虛無的東西或一種用以點綴的裝飾品。

其次

這一界定把人文教育的根本目的確定為促進受教育者人性境界提升、理想人格塑造以及個人與社會價值實現上,而不是培養專業工作者,是一種非職業性的非專業性的教育,其核心是涵養和充實人文精神,而不是停留於獲得有關的人文知識。知識的獲得當然是必要的,但它不是最終目的,最終目的是要通過自我體悟與心靈覺解達到人性境界的提升。毛澤東同志早就說過,"人是要有一點精神的"。這種精神就是人的精神,民族的精神,人類的精神。這種精神就是把人性不斷提升的精神,而不是把人性降格為獸性或動物性。事實上,一旦人沒有了人性,其所造成的後果將是不堪構想的。因此,我們今天講人的教育,人性的教育,還不只是要求人們善待自己,善待他人,善待社會,還要善待自然,善待我們今天生存的環境,充分理解人生的意義,並把人生意義升華和社會價值實現統一起來。

其三

這一界定是用整體文化的視野與知行統一觀來看待人文教育的,而不是僅就人文文化而言的,也不僅是從教育者的角度考慮的,基於此,界定中提出了人文教育目的的達成過程,它是通過廣博的文化知識滋養,高雅的文化氛圍陶冶,優秀的文化傳統薰染和深刻的人生實踐體驗而達成的。通過人文教育涵養人文精神的過程是一個自我心靈覺解、人性境界提升的內在生長和文化化成的過程,是一個 知行統一的過程,而不是一個純粹的內在生長過程,也不是純粹的文化化成的過程,當然,更不是一個知行脫節或者知而不行的過程。

相關誤解

長期以來,教育認識與實踐中有一種誤解,以為人文教育就只是人文學科的教育。毫無疑問,人文學科教育是重要的一面,但不是全部。如果只限於此,那就不僅窄化了人文教育的內容,而且誤解了教育本身,是在人的教育中置廣大教育工作者包括專業教師與教育管理工作者於無所作為的地步,也把自然學科、社會學科中一些重要的文化經典著作置於閱讀範圍之外,致使人文教育的對象缺少了必要的滋養成分,也使人文學科的教育工作者失去了廣大教師的支持,其結果對人文教育的開展極為不利,也影響了人文教育的實效。我們必須在人文教育的實踐中擴大教育的視野,確立正確的教育觀,結合教育對象的實際,以提高教育的效果。其中,指導學生廣泛閱讀文化經典,開設必要的經典導讀課程是人文教育的重要途徑,因為人類幾千年來積澱起來的文化經典中含有豐富的人文教育的思想養分。

其他資料

另外,我們的人文教育常常重在課堂、重在教,而對文化氛圍的營造與學生個體的人生體驗卻予以忽略。從這個角度分析,文理科較強的綜合大學有著學科文化的優勢,並無聲地影響其校園文化氛圍,而單一的工學院、科技學院、甚至理工學院,都存在某些先天不足,以致常常花很大氣力也難以營造應有的文化氛圍,而這種氛圍又降低了學生自我體驗的文化蘊涵。更嚴重的是,這種缺陷還深深地印在學校傳統中,深刻地影響著教職員工的心理,形成某種不利於人文教育的思維定勢。
所有這些考慮,力求給現代人文教育一個合理的界定。但由於力所不及和缺乏深度的思考,其不足在所難免。也正是因為如此,這種界定是描述性的,這種描述也期待著通過人的認識的發展而加以深化,如同人文教育的多種表達一樣,具有其歷史和認識的流動性。

核心學科

三、人文教育的核心學科:文、史、哲、藝等人文類學科
誠然,這裡將進行人文教育的視野放在整體文化觀上,即不僅限於學科知識範圍,而且涉及文化氛圍與學生體驗;學科上也不僅限於人文學科,而且包括人類在自然科學與社會科學領域裡所沉澱的認識自然、認識社會與認識自我的思想精華,人們可以從中受到智慧的啟迪與心靈的撞擊;而且所有這些,都要透過其層層外殼而深入到核心去吸取其中的精神養分。這是前面已經討論過的。這裡單列一個問題要討論的是:從學科上講,進行人文教育的核心學科是什麼?答案是:哲學、文學、歷史和藝術等人文類學科。也就是說,人文教育儘管涉及人類文化的廣泛知識領域,實施途徑也多種多樣,但就學科範圍而言,它仍然有自己的核心學科,這就是哲學、文學、歷史、藝術等人文類學科。
研究對象
《國際教育百科全書》的解釋中有這樣一段話:"人文學科研究人類活動的歷史並觀察被人類經驗和想像所塑造的對象。哲學的研究,文學和歷史學的解釋,對藝術、音樂及戲曲的批判,都探討了人類精神的限度、深度及能力。" ⑤ 《簡明不列顛百科全書》也指出:"一般認為人文學科構成一種獨特的知識,即關於人類價值和精神表現的人文主義的學科。" ⑥從現代學科而言,人文學科主要包括語言、文學、歷史、哲學、藝術及具有人文主義內容或運用人文主義方法的其他社會科學。總之,人文學科有著獨特的研究對象,它構成一種特殊的知識,是研究關於人類價值和精神表現的學問。正如杜維明先生所言,"文學的真實情感、歷史的集體記憶、哲學的睿智和宗教的終極關懷都是緊扣人的存在、人的生存條件和意義等方面展開的學術領域" ⑦ 。這一學術領域的成果,特別是其中的文化經典,無疑是關於人的教育的難得教材。
思維模式和研究方法
人文學科的思維模式既區別於自然科學,也區別於社會科學,這是由它特定的研究對象所決定的。這種特定的研究對象---人、人的價值、人的精神、人的心靈世界具有某種特殊性或個別性,它難以像自然科學那樣重複地進行實驗,難以採取完全量化的分析方法,因為人文社會現象包含著人的思想、情感、價值觀念等,具有個別性、不確切性,不可能被純粹客觀地加以描述和分析。因此,理解、闡釋、反思、體驗、感悟等是其根本的研究方法。也正是這種思維模式與研究方法,幫助人們以正確的態度認識自己、理解他人、處理人際關係和社會上各種複雜問題。
社會批判功能和批判精神
大學的重要功能之一是它的社會批判功能。這種功能體現在每一學科之中,尤其是人文學科,正如杜維明先生所指出的,"人文學科具有發揮這一社會功能最大的潛力。" ⑧ 哲學揭示問題的深刻性,文學刻畫人物的尖刻性,歷史紀錄事實的無情性,令其他學科難以比擬。因此,人文學科對人的心靈的震撼,對人的批判精神的形成,對人性的提升與人格的塑造,影響最為直接也最為深遠。

總結

正是上述因素,即人文學科獨特的研究對象、獨特的思維模式和研究方法以及特別具有的批判精神,說明就學科範圍來講,人文學科特別是其中的哲學、文學、歷史和藝術等,應當成為人文教育的核心學科。也正是因為如此,國家對人文學科的專業教育應予重視。也就是說,儘管我們所指的人文教育是一般意義的,不是專業意義的,但卻與專業意義的人文教育有著密切關係,因為專業意義下的人文學科教育能為一般意義下的人文教育提供有深度的課程,培養高水平的師資,改善人文氛圍,因而也直接或間接地推動了高等學校的人文教育。

專升本

培養目標

適應新世紀我國社會發展需要,培養基礎紮實、知識結構合理,具有現代教育思想和技能,具有一定理論素養、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既能勝任中學綜合文科“人文與社會”課程教學需要,又能適應歷史、中文、政治分科教學需要,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高級套用人才。

培養要求

本專業的畢業生應當具有寬厚紮實的歷史、中文、政治專業基礎和較高的綜合素質,能夠勝任中學語文、歷史、政治、人文與社會等課程的教學工作,具備較強的社會適應能力和繼續提高和深造的基本條件。

主要課程

自然地理、中國地理、世界地理、人文地理、地理教材分析、地理微格教學、中國歷史、中國文學史(含中國現當代文學史)、馬克思主義哲學原理、世界歷史、古代漢語、政治經濟學、文學基本原理、史學理論與方法、法學理論與實踐、中國古代文獻教程、中學人文學科教學論、人文科學概論、中外歷史比較研究、中國思想文化史、社會學、現代漢語、地理學概論、心理學、教育學、專業論文寫作等。

就業方向

畢業生主要就業方向為基礎教育文科教師,從事中國小綜合文科、歷史與社會等人文教育教學工作,以及政府機關、企事業單位從事公務員、新聞、秘書等其他社會工作,在各級黨政機關部門,旅遊、各類企業、服務業等經濟實體從事多方面的管理或服務性工作。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