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冬眠

人工冬眠

人工冬眠是一種醫療方法, 人工冬眠療法是以藥物和物理降溫相結合的一種降溫方法。人工冬眠具有強有力的中樞神經保護性抑制作用,能使機體沉睡、降溫、代謝率降低、耗氧量減少。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人工冬眠
  • 外文名:Artificial hibernation
  • :醫療方法
  • 方法:以藥物和物理降溫
  • 作用:中樞神經保護性抑制作用
  • 有效:代謝率降低、耗氧量減少
概述,適合人群,療法,英漢對照,

概述

動物為什麼能冬眠?對此人類已經探索了100多年。在2005年,美國科學家終於揭開了這個奧秘。實驗證明,在一些動物的血液中存在著一種能夠誘發動物冬眠的物質。經過無數次試驗,科學家終於提煉出了這種誘發物質,這是一種類似荷爾蒙的特殊蛋白質,被稱為“冬眠激素”。
科學家指出,動物冬眠是為了保持體內的能量、避免凍餓的一種對不利環境條件的適應和“自救”方式,寒冷、飢餓、疾病對冬眠動物是無能為力的。動物在冬眠過程中,由於體溫降低,能減少98%的代謝活動,釀成了整個生理活動的“沉睡”狀態,也就是生命過程相對延長了。但是人體自身並不具有冬眠的機能,那么能不能借鑑動物冬眠的機制,讓人也在“人工冬眠”的條件下,抵禦惡劣的環境和不治之症的糾纏乃至延長壽命呢?

適合人群

嚴重的外傷、感染、中毒或精神創傷,均可引起過度的應激反應,包括腎上腺皮質激素及腎上腺素大量釋放,使糖原大量分解、能量大量消耗和代謝明顯增加,以及小動脈強烈收縮,致使循環缺血、肥大細胞釋放組胺,造成組織水腫、細胞缺氧,進而產生彌散性毛細血管內凝血(DIC)。過度的的應激不但無利,反而(如休克)起到火上加油的作用,以至發展到不可挽救的地步。人工冬眠療法,就在於減輕機體的過度應激反應,使機體處於冬眠狀態(如類似過冬的青蛙等動物),以降低代謝、減輕細胞耗氧、改善微循環、免於細胞遭受嚴重損害,為其原發病的治療爭取了時間,提供了前提。這是人類醫學及仿生物學共同研究的結果,故而稱謂人工冬眠療法。

療法

冬眠療法降溫主要適用於重症感染所致的持續高熱不退或伴驚厥者,如中毒型細菌性痢疾、病毒性腦炎、化膿性腦膜炎等。
人工冬眠的方法是將氯丙嗪和三兩種藥物等量混合(常用哌替啶、氯丙嗪和異丙嗪三種藥物組成人工冬眠劑,其中異丙嗪可加強哌替啶的鎮靜、鎮痛、呼吸抑制和血管擴張作用,用後可引起血壓下降、心動過速及呼吸抑制等。所以年老體弱、呼吸功能不良者及嬰幼兒所使用的冬眠劑皆不宜加哌替啶。),按每公斤體重1毫克的劑量加入輸液小壺中靜脈滴入,半小時後如呼吸和脈搏都平穩,可用同等劑量肌肉注射一次,這時患兒即可進入沉睡狀態。患兒入睡後在腹股溝、腋下放上冰袋,軀幹部可用低於體溫2℃~3℃的水做溫濕敷。如果患兒出現寒戰、紫紺和煩躁等寒冷反應,說明冬眠藥作用不夠,應該撤去冰袋和溫濕敷,增加冬眠藥物,然後再用冰袋等物理降溫。
套用冬眠療法後,患兒無寒冷反應,耐受良好,體溫逐漸下降,說明誘導成功,然後開始進入維持階段。維持階段每2~4小時注射一次冬眠混合劑,最好將藥物加入輸液小壺中滴入,避免肌肉注射時疼痛驚醒患兒。使患兒維持在冬眠狀態,體溫維持在34℃~35℃之間。低溫維持時間一般以16~24小時為宜,必要時可適當延長,但不要超過3天,以免副作用過多。待患兒病情穩定後,停止冬眠給藥,並逐漸撤去冰袋,使體溫逐漸恢復到正常,患兒逐漸清醒。
患兒冬眠期間一定要有專人看護,密切觀察體溫、呼吸、脈搏、血壓、面色、瞳孔的變化,發現問題及時處理。並要注意補充液體,以免血管擴張後血壓下降

英漢對照

induced hibernation
1. [生物] 人工冬眠,誘發冬眠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