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洛

京洛

京洛本為專用名詞。原意為“京城洛陽”,因洛陽從夏代開始頻繁作為都城,歷十三代都會,後代多有沿用。

後世則用“京洛”泛指國都,如東晉南北朝指建康(今南京),清朝指北京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京洛
  • 讀音:jing luo
  • 意思:泛指國都
  • 例句:遂發軫於京洛
京洛,釋義,演化,歷史資料,東漢,魏晉,南北朝,隋代,唐代,宋代,元代,明代,清代,

京洛

釋義

本為專用名詞。原意為“京城洛陽”,因洛陽從夏代開始頻繁作為都城,歷代多有沿用。
“京洛”一詞,早在唐代以前已多用之。如東漢班彪《冀州賦》“遂發軫於京洛,臨孟津而北厲”、班固《東都賦》“子徒習秦阿房之造天,不知京洛之有制也”、蔡邕《述行賦》“余有行於京洛兮”,皆指洛陽。
京洛
因洛陽為東漢之都城,所以稱為“京洛”。“京洛”之稱,歷代習用,如西晉陸機《為顧彥先贈婦》詩之名句:“京洛多風塵,素衣化為緇。”《北史》有“垂拱京洛”、“身官京洛”、“襄城控帶京洛”等語,亦皆指洛陽。

演化

後世則用“京洛”泛指國都,如東晉南北朝指建康(今南京),清朝指北京
唐朝詩人盧照鄰《送梓州高參軍還京》“京洛風塵遠,褒斜煙露深”,指長安
北宋王安石《次韻酬宋中散》“超然京洛諒難雙,處在家庭譽在邦”,指汴京(開封)。
南宋陸游《寓嘆》“舊時京洛塵埃面,今作江湖風月民”,則指臨安(杭州)。
抗日戰爭勝利後,陳寅恪先生《報載某至重慶距西安事變將十年矣》詩有“鐵騎飛空京洛收”句,指國民政府所在地南京

歷史資料

東漢

班彪《冀州賦》:“夫何事於冀州,聊托公以游居。歷九土而觀風,亦慚人之所虞。遂發軫於京洛,臨孟津而北厲。”
班固《東都賦》:“子徒習 秦阿房之造天,而不知京洛之有制也。”
蔡邕《述行賦》:“遂發軫於京洛,臨孟津而北厲。”

魏晉

曹植《名都篇》:“名都多妖女,京洛出少年。”
曹植《箜篌引》:陽阿奏奇舞,京洛出名謳。”

南北朝

薛道衡《豫章行》:“楓葉朝飛向京洛。文魚夜過歷吳洲。”

隋代

呂讓《和入京》:發改河陽鬢,衣余京洛塵。”

唐代

高適《別董大》·其二:六翮飄颻私自憐,一離京洛十餘年。”
杜甫《雲山》:京洛雲山外,音書靜不來。”
孟郊《江邑春霖奉贈陳侍御》:始知吳楚水,不及京洛塵。”

宋代

司馬光《遣興》:京洛紅塵里,閉門常獨居。”
范仲淹《和葛閎寺丞接花歌》:眾中忽聞語聲好,知是北來京洛人。”

元代

王惲《鷓鴣引》:野粉宮牆兩邊。洛京依舊鎖嬋娟。”

明代

劉基《煌煌京洛行》:京洛何煌煌,卜宅自周王。”

清代

毛秀惠《錢塘懷古》:京洛煙塵棄不收,西湖台閣作金甌。”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