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杭運河蘇北段運河

京杭運河蘇北段運河

蘇中段運河北起徐州藺家壩,南至揚州六圩長江入口,全長404.5公里,是三省的南北水運大動脈,北煤南運的主幹道,穿越駱馬湖邵伯湖,貫通水系,是一條集航運、灌溉、泄洪於一體的綜合利用的人工河流。

基本介紹

介紹,地理位置,航務管理處,變遷,

介紹

舉世聞名的京杭運河始鑿於公元前486年的春秋末期,北起北京,南迄杭州。流經北京、天津河北山東江蘇浙江四省兩市,溝通海河黃河淮河江、錢塘江五大水系,全長1747公里。

地理位置

沿線建有跨河橋樑52座,碼頭、棧橋306座。經過國家兩期大規模重點整治後,287.5公里達到國家二級航道標準,成為整個京杭運河中等級最高的航道,可通航2000噸級船舶。

航務管理處

京杭運河江蘇省交通廳蘇北航務管理處
(簡稱蘇中、蘇北航務處)是經國家計委、江蘇省政府批准成立的具有40年航道、船閘管理經驗的省交通廳直屬事業管理單位,負責京杭運河蘇中、蘇北段、中運河、兩淮裏運河的航道、航政、船閘的全面管理。
京杭運河蘇北段運河
為了更好地發揮蘇中、蘇北段運河的水運功能作用,蘇中—蘇北運河共設十個通航梯級,建成19座船閘,另有解台二線船閘,淮安淮陰宿遷三線船閘正在建設中,船閘晝夜24小時運行。船閘啟閉採用液壓等啟動設備,電氣控制套用微機綜合自動化系統,配備各類挖泥船4艘、打撈船4艘。多年來船閘通航保證率、航道通航保證率均達90%以上,航標的正常率達100%;404.5公里航道已全部建成省級文明航道。通過蘇北—蘇中運河船閘的艦艇噸位、貨物噸位、開放閘次、規費徵收等主要經濟技術指標,連年超額完成計畫,始終處於全省同行業前列,2001年蘇中—蘇北運河的貨運量已達9000萬噸,貨物周轉量200億噸公里,占全省內河貨物周轉量1/3以上。
京杭運河蘇中、蘇北段已成為名副其實的黃金水道。

變遷

京杭運河蘇北—蘇中段北起江蘇徐州藺家壩,南至揚州六圩口,全長404公里,是整個京杭運河中航道標準最高、航行條件最好的一段,是國家北煤南運的主通道。南來北往的船舶穿梭在這條運河上,給運河沿線的城鄉經濟發展帶來了勃勃生機,就像一部恢宏的長卷向人們訴說著改革開放30年來蘇中—蘇北運河的發展變化。
改革開放初的1978年,蘇北運河貨物運量1600萬噸,到2007年貨物運量已達1.55億噸,其中煤炭8819萬噸、電煤6332萬噸,比1978年增長近10倍。不但基本滿足了北煤南運,還開天闢地地實施了南水北調。
蘇中—蘇北運河上的船閘越建越大。以宿遷船閘為例,改革開放前的1號船閘只有200米長、20米寬,1987年通航的2號船閘長230米、寬23米。隨著水運事業的迅猛發展,宿遷船閘1、2號船閘已不能滿足需求,到2007年又建造了260米長、23米寬的三線船閘。蘇中—蘇北運河船閘越建越多,由改革開放前的10座船閘,發展到今天的26座,邵伯、施橋三號船閘近期又將開工建造。蘇中—蘇北運河通航環境得到極大改善,廣大船民實現了“走蘇中—蘇北運河,致富奔小康”的願望。改革開放前,在蘇北運河跑的船舶大都是60噸左右的木質和水泥掛槳機船;改革開放後,千噸級的標準化鋼駁船在蘇中—蘇北運河比比皆是,一個個船隊就像漂浮在水面上的一列列火車,把煤炭送到沿河的大中城市和華東地區的發電廠,促進了工農業生產的繁榮興旺。如今,蘇中—蘇北運河的運輸總量每年遞增10%以上,不僅是我國最繁忙的內河航道之一,更是華東地區水上運輸大動脈。
航道、船閘是面向社會的“視窗”,“視窗”形象直接關係著蘇北—蘇中運河航務事業的發展。多年來,江蘇省交通廳蘇中、蘇北航務管理處堅持以航務管理工作為中心,以確保運河安全暢通、文明優質服務為重點,先後研製開發了航道自動化測量系統、蘇北—蘇中運河數字地理信息系統、船閘規費聯網徵收系統、GPS船舶調度系統、八百裏運河船閘電視監控系統、船閘機電故障應急保障系統、船閘新型滾珠絲桿式啟閉機、六圩口智慧型化航標燈塔等一系列科研成果,相繼在航閘管理上套用成功,填補了我國內河船閘管理上的一頁頁空白,使轄區航標正常率和船閘通航保證率達99%以上。與此同時,該處還轉變傳統的行業管理模式和服務模式,廣泛開展文明行業創建活動,營造誠信和諧的閘船關係,最大限度地方便航運企業和船民。
如今的蘇北—蘇中運河已形成了運河經濟帶,為沿岸城鄉的經濟繁榮、人文景觀的對外宣傳、旅遊資源的有效開發提供了巨大的市場和便利的服務,從揚州到徐州依河而建、靠河而興的城市面貌更是日新月異,令人驚嘆。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