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航大運河

京航大運河

京航大運河又名京航大運河,是一條北起北京,南至杭州,貫通海河、黃河、淮河、長江、錢塘江五大水系,全長1794公里的人工河。

京航大運河是世界上最長的運河,中國古代偉大的水利工程,又名京杭大運河、南北大運河。大運河北起北京,南至杭州,經天津河北山東江蘇浙江等省市,貫通海河黃河淮河長江錢塘江五大水系,全長1794公里。大運河自開鑿至今,經歷了2400餘年的歷史。運河路線隨著歷代京都的改變和黃河的改道,曾幾經變遷。隋朝以後,大運河是中國東部溝通內河、聯繫海港的南北水運交通幹線,而且還兼有灌溉、防洪、排澇之利,對歷代的政治、經濟、軍事和文化發展曾起了重要作用。
從周至隋 大運河始鑿於春秋末期。公元前486年吳王夫差為了爭霸中原,利用長江三角洲的天然河湖港汊,疏通了由今蘇州經無錫至常州北入長江到揚州的“古故水道”,並開鑿邗溝(自揚州到江水,東北通過射陽湖,再向西北至淮安入淮河)。後來秦、漢、魏、晉和南北朝繼續施工延伸河道。公元587年,隋為興兵伐陳,從今淮安到揚州,開山陽瀆,後又整治取直,中間不再繞道射陽湖。煬帝即位後,都城由長安遷至洛陽,經濟要依靠江淮。605年,他下令開通濟渠。工程西段自今洛陽西郊引谷、洛二水入黃河;工程東段自榮陽縣汜水鎮東北引黃河水,循汴水(原淮河支流),經商丘、宿縣、泗縣入淮通濟渠又名汴渠,是漕運的幹道。公元608年又開永濟渠,引黃河支流沁水入今衛河至天津,繼溯永定河通今北京。610年繼開江南運河,由今鎮江引江水經無錫、蘇州、嘉興至杭州通錢塘江。至此,建成以洛陽為中心,由永濟渠、通濟渠、山陽瀆和江南運河連線而成,南通杭州,北通北京,全長2700餘公里的大運河。
唐宋兩代 唐、宋兩代對大運河繼續進行疏浚整修。唐時浚河培堤築岸,以利漕運纖挽。將自晉以來在運河上興建的通航堰埭,相繼改建為既能調節運河通航水深,又能使漕船往返通過的單插板門船閘。宋時將運河土岸改建為石駁岸纖道,並改單插板門船閘為有上下閘門的複式插板門船閘(現代船閘的雛形),使船舶能安全過閘。運河的通過能力也得到了提高。北宋元豐二年(公元1079年),為解決汴河(通濟渠)引黃河水所引起的淤積問題,進行了清汴工程,開渠50里,直接引伊洛水入汴河,不再與黃河相連。這一工程兼有引水、蓄水、排泄、治理等多方面的作用。在運輸組織方面,唐、宋都專設有轉運使和發運使,統管全國運河和漕運。隨著運河通航條件的改善和運輸管理的加強,運河每年的漕運量由唐初的20萬石,逐漸增大到400萬石,最高達700萬石(約合今11.62億公斤)。由於航運的發展和商業的繁榮,運河沿岸逐漸形成名稱蘇州和杭州,造船工業基地鎮江和無錫,對外貿易港口揚州等重要城市。
元代 1194年,黃河在今河南武陽決口,灌封丘南下,奪泗水,從今淮陰奪淮入海。元朝建都大都(今北京)。初期漕運路線,是由江淮溯黃河向西北至封丘(開封北)縣中礫鎮,轉陸運180里至新鄉入衛河,水運經天津至今通縣,再陸運至大都。這條運輸路線不僅繞道過遠,且要水陸轉運。1282年動工挖濟州河,自今濟寧引洸、汶、泗水為源,向北開河150里接濟水(相當於後來的大清河位置,1855年黃河奪大清河入海)。濟州河開通後,漕船可由江淮溯黃河、泗水和濟州河直達安山下濟水。從濟水向北至天津的路線有二,一是由濟水入海,經渤海灣至天津;一是由東阿旱站(東平北)向北陸運200里至臨清入今衛河。沿前一路線,漕船常遭海濤風浪之險,沿後一路線每遇夏秋霖潦,糧車跋涉艱難。於是在1289年,自濟州河向北經壽張、聊城至臨清開會通河,長250里,接通衛河。因為會通河位於海河和淮河之間的分水脊上,所以在會通河上修建了插板門船閘26座,並在濟寧設水櫃,南北分流,以調節航運用水,控制運河水位。會通河建成後,漕船可由濟州河、會通河、衛河,在溯白河至通縣。1291年——1293年,元朝從僅通縣到大都開通惠河,建閘20座。從此,漕船可由通縣入通惠河,直達今北京城內的積水潭。至此,今天的大運河的路線走向才告初步形成。大運河建成後,元朝專設都漕司正、副二使,總管運河和漕運事宜。但因會通河航道窄淺,水源不足,年漕運量不到10萬石。
明清兩代 明、清兩均建都北京,對元朝大運河進行了擴建。明代整通惠河閘壩,恢復通航;1411年擴建改造會通河,引汶水人南旺湖,利用南旺湖地勢主的有利地形,修建南旺水櫃,十分之七的水北流,十分之三的水南流,解決了會通河水源問題,並增建船閘至51座。為使運河免受黃河泛濫的影響和避開360里的黃河航程,明朝先後在1528~1567年和1595~1605年,自今山東濟寧南陽鎮以南的南四湖東相繼開河440里,使原經沛,除州入黃河的原泗水運河路線(今南四湖西線),改道為經夏鎮、韓莊、台兒莊到 縣入黃河的今南四湖東線,即韓莊運河線。此外,為保障運河通航安全,還修建了洪澤湖大堤和高郵湖一帶的運河西堤,並在運河東堤建平水閘,以調節運河水位。清朝於1681~1688年,在黃河東測,約由今駱馬湖以北至淮陰開中河、皂河近200里,北接韓莊運河,南接今裏運河,從而使運河路線完全與黃河河道分開。明清兩代規定運河漕的載重量為400石。明朝漕船載重吃水不得超過3尺,年漕運量約400萬石。清代規定漕船載重吃水不得超過3尺5寸,年漕運量約400萬石。
1855年,黃河在河南省銅瓦廂決口北徙,在山東省奪大清河入海,大運河全線南北斷航,清朝後期和是華民國時期,曾幾度倡議治理運河,但均未付諸實施。
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以後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於1953年和1957年興建江陰船閘和楊柳青、宿遷千噸級船閘,開始了對古老的大運河的部分恢復和擴建工作。1959年以後,結合南水北調工程,重點擴建了除州至長江段400餘公里的運河河段,使運河單向年通過能力達到近8000萬噸,並擴大了沿岸灌溉面積和排澇面積,確保里下河地區1500萬畝農田和800萬人民生命財產的安全,取得了多方面的效益。
目前大運河濟寧以北河段,因水源不足,未能發揮航運效益。濟寧以南至杭州河段,已建成16座通航梯級,其中大型船閘12座。運河及其沿岸河流、湖泊已節節設閘控制,洪水期調泄,枯水期補給,江水北調工程已初具規模。徐州以南河段,船閘年通過船舶噸位已達1370餘萬噸,年貨運量達5500萬噸。為適應貨運任務的迅速增長,分流煤炭南運,濟寧至杭州段的運河擴建續建工程業已開始,將進一步浚深擴寬航道,加建複線船閘,溝通運河至錢塘江的航道,擴大港口吞吐能力,使運河單向通過能力達到3500~4000萬噸,承擔起年運量1億噸的總貨運任務。
歷史上,不僅便利了南北大量物資的運輸交換,也有助於我國的政治、經濟和文化的發展。由於年久失修,大運河的運輸能力沒有得到完全發揮。目前,京杭運河的通航里程為1442千米,其中全年通航里程為877千米,主要分布在黃河以南的山東、江蘇和浙江三省。
京杭大運河沿線是我國最富庶的農業區之一,工業生產也很發達。在兗州、濟寧、棗莊、滕縣、豐縣、沛縣、徐州及兩淮等有大中型煤礦,並連線上海、南京、鎮江、常州、無錫、蘇州、杭州等工業城市。為了使“黃金水道”產生“黃金”效益,沿線的魯、蘇、浙三省紛紛下大力氣對大運河各段進行了整治、擴建和渠化,使千年古運河重新煥發了青春,成為我國僅次於長江的第二條“黃金水道”。
運河沿線的主要港口有濟寧、徐州、邳縣、淮陰、淮安、寶應、高郵、揚州、鎮江、常州、無錫、蘇州、吳江和杭州等。濟寧段(山東濟寧──江蘇徐州藺家壩),全長約130多千米,其整治擴建工程,被列為國家“九五”期間重點建設的內河工程,計畫在2000年底全面竣工。本次工程總投資14.96億元。工程完工後,濟寧段主航道將由現在的六級航道標準提高到三級標準,底寬由目前的16米拓寬到50米,水深達到3米。屆時,千噸級船舶可由長江直達濟寧,年通過能力將達到2500萬噸,新增港口吞吐能力1350萬噸,抵得上新建一條“京滬鐵路”。據推測,到2000年,濟寧原煤產量將達到5500萬噸,每年外銷2500萬噸,都將通過京杭大運河,運往華東、華南,運往全國各地。江蘇境內的京杭大運河,全長628千米。交通部和江蘇省政府投入巨資,對蘇北、蘇南運河進行了整治擴建。投資10億元,擴建了京杭運河上的諫壁、解台兩座二線船閘和淮陰、淮安、宿遷三座三線船閘,消除了京杭運河江蘇段的“瓶頸”制約,實現了京杭運河蘇南、蘇北全線暢通,為江蘇及華東地區提供了一條南北水上快速交通大動脈。蘇北運河(徐州藺家壩──淮陰──揚州六圩口),全長404千米,縱跨徐州、宿遷、淮陰、揚州等11個縣市,溝通了微山湖、駱馬湖、洪澤湖、高郵湖等水系,是京杭運河上運輸最繁忙的河段。本次整治,共耗資6億元,基本建成二級航道,成為京杭運河上等級最高的航道,常年可行駛2000噸級的船舶。目前有蘇、魯、滬、浙、湘、豫等十多個省市的船舶航行其中,年貨運量可達3億多噸。徐州段最大通過量已達5500萬噸船舶噸位,其中貨物通過量達3500萬噸。蘇南運河(鎮江諫壁──常州──南潯),全長224千米,貫穿江蘇經濟最發達的常州、鎮江、無錫、蘇州等縣市,溝通了長江、太湖水系,與上海、浙江等周邊地區的省際河流相連。
目前有蘇、魯、皖、滬、湘、鄂、川等13個省市的船舶在該段運河上航行。本次蘇南運河的整治工程,是國家在“八五”期間安排的一項交通重點建設項目,也是江蘇省的六大交通重點工程之一。本次整治工程,總投資27億多元,航道全部達到四級標準,可通航500噸級船隊,是我國目前內河航道建設的樣板,成為我國目前內河建設規模最大,標準最高,效益最好的水上主通道。目前,年貨運量已超過1億噸,超過江蘇境內長江航道的運量,相當於滬寧鐵路單線貨運量的3倍。航行船舶的密度超過了德國的萊茵河,是京杭運河上運量最大,密度最高的河段之一,剛建成的諫壁船閘日均船舶通過量已達10萬噸以上。浙江段(南潯──杭州),全長120多千米,溝通了太湖水系和錢塘江水系,分為東、中、西三條路線,一般以東線代表運河的位置,河道狹窄、彎曲,終年可通機動船舶。近幾年來,經過交通部門的整治,改善了航運條件,目前可通行300噸級的船舶。為了適應經濟發展的需要,交通部和浙江省正計畫將京杭大運河拓伸至浙江省東部的寧波港,此舉將為我國內河貨櫃運輸發展乃至內河航運的繁榮帶來契機。規劃中的杭甬運河長240餘千米。位於杭州灣南岸,縱貫錢塘江,曹娥江、甬江水系,全線按四至五級航道標準設計,年通過能力將達4000萬噸。本次對京杭運河的全面整治,將大大提高航運能力,使其成為國家北煤南運的黃金水道,南水北調的大動脈,還極大改善和推動了沿河的農田水利事業的發展,對確保農業的穩產高產也起了十分重要的保證作用,綜合利用效益明顯。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