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中七日立春

京中七日立春

此詩為晚唐羅隱所著的七言古詩。主要特點是:歸隱情切,含而不露,語言淺近,蘊意卻深。羅隱的詩 ,大都寫得“峭直可喜” (李慈銘《越縵堂讀書錄》)而此詩卻達到了“峭直”與“蘊藉”的統一。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京中七日立春
  • 朝代晚唐
  • 作者羅隱
  • 主要特點歸隱情切,含而不露,
作品原文,作品鑑賞,作者簡介,

作品原文

京中七日立春
一二三四五六七,萬木生芽是今日。
遠天歸雁拂雲飛,近水游魚迸冰出。

作品鑑賞

作者羅隱是晚唐文壇上的一位奇才,詩歌和散文都寫得很好。但因為他性好諷刺公卿,痛恨社會政治的昏暗,因而長期羈留京師。儘管他“十二三年就試期”,但仍是“五湖煙月奈相違”(《感弄猴人賜朱紱》)。他至少參加了十四年的考試,仍是榜上無名;因而憤憤更名,改羅璜(一作橫)為羅隱。他滯住長安,大概想起隋代著名詩人薛道衡的《人日思歸》,因而在“ 京中七日立春”之時,便慨然而作。
據載,薛道衡聘陳,南陳的君臣都知道薛是有隋一代最著名的詩人,因而盼望他能當場作詩。於是他在“人日”(正月初七),便揮筆而作了。當他寫了首句“入春才七日”時,人們掩口而笑,並竊竊私語,覺得這實在不像詩句;而他寫下“離家已二年”時,人們便都不敢再輕覷了。而他寫完“人歸落雁後,思發在花前”時,君臣便大加稱賞,覺得南陳文人,實在無人可與匹敵。
羅隱此作,卻比薛道衡的詩更為怪誕,一上來便是“一二三四五六七 ”,讀起來簡直有點開玩笑,覺 得這實在不像詩。但仔細一想,卻比薛詩寫得更佳。薛詩是屈指一算,雖“入春才七日”,但已是“離家已 二年”了,隱隱透出思歸之情。而羅詩的七個數字,卻表明他是一日一日地數,一天一天地算。寫出了他羈駐異地,實在痛苦難熬;給人以度日如年之感。而次句的“萬木生芽是今日”,不僅包羅了薛詩的“思發在花前”之意,且比薛“思歸”更早,早到了萬木剛剛生芽之時。薛詩的“人歸落雁後”,寫出了“人不如雁”之思,的確寫得不錯,而羅詩卻寫作“遠天歸雁拂雲飛”,不僅寫出了群雁同歸的得意洋洋之狀,也有力地襯出自己無翅可展的苦腸。這就比薛詩的意韻更濃郁,也更加形象化。末句的“近水游魚迸冰出”則離開薛詩而另闢新徑,更是即景生情的佳句,表現出詩人急不可待的歸隱之意。詩人在《下第作》中,早就說過:“年年模樣一般般,何似東歸把釣竿。”在《寄黔中王從事》詩中也說:“今日舉場君莫問,生涯牢落鬢蕭疏。”而在《曲江春感》中,他要“一船明月一竿竹,家住五湖歸去來”。他要堅決歸隱,再也不受統治者所設考場的欺騙了。讀了這末句“游魚迸冰出”之情景,使人仿佛看到了詩人歸隱情真,巴不得要馬上離京師而赴五湖歸釣的情態。

作者簡介

羅隱
羅隱像羅隱像
(833—909)唐末文學家。本名橫,字昭諫,自號江東生,新城(今浙江富陽)人,一作餘杭(今屬浙江)人。少時即負盛名。但因其詩文好抨擊時政,譏諷公卿,故十舉進士不第,乃改名隱。黃巢農民起義爆發後,避亂隱居九華山,後歸鄉依鎮海節度使錢鏐,深得錢鏐賞識。公元887年(唐光啟三年),表奏為錢塘令,遷著作郎。公元906年(唐天祐三年),充節度判官。公元908年(後梁開平二年),授給事中,次年遷鹽鐵發運使,不久病卒。羅隱生活於動亂年代,又久受壓抑,詩工七絕,頗有諷刺現實之作,多用口語,故少數作品能流傳於民間。有詩集《甲乙集》十卷傳世。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