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述

亞述

亞述(Assyria)古代西亞奴隸制國家。位於底格里斯河中游。公元前三千年代中葉,屬於閃米特族的亞述人在此建立亞述爾城後逐漸形成貴族專制的奴隸制城邦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亞述
  • 外文名:Assyria
  • 位於底格里斯河中游
  • 屬於:閃米特族的亞述人
  • 性質:古代西亞奴隸制國家
由來,發展,遺址,古亞述建築,亞述的社會,歷史,古亞述時期,中亞述時期,新亞述時期,經濟狀況,軍事,兵器裝備,攻擊性兵器,防護裝備,戰車,滅亡及原因,歷代君主,

由來

公元前十九到前十八世紀發展成為王國。版圖南及阿卡德,西達地中海。不久遭外族入侵,國勢削弱。公元前十五世紀復興,建立君主專制,向外擴張,北進亞美尼亞,以至黑海沿岸,西侵敘利亞腓尼基,南至巴比倫。公元前十一世紀受外族進攻,再度衰落。公元前十世紀,又再興起。公元前八世紀中到前七世紀七十年代新亞述時期版圖北起烏拉爾圖,東南兼及埃蘭,西抵地中海岸,西南到埃及北界,建都尼尼微,形成西亞古代軍事強國。公元前七世紀中葉後,由於統治集團內訌和被征服地區人民反抗,國勢漸衰。公元前612年,為新巴比倫和米底聯軍滅亡。由於它的主神、首都和宗教聖城稱作阿淑爾而得名。境內農業發達,盛產各種金屬,且地處古代西亞各國主要商路之上,戰略地位十分重要,這對其以後發展為地跨亞非兩洲的奴隸制大帝國,具有重要意義。
亞述亞述
亞述人在美索不達米亞歷史上活動時間約有一千餘年,大致可分為早期亞述、中期亞述和亞述帝國三個時期。亞述帝國是其歷史上最強盛的時期。稱雄的時間從公元前8世紀中葉到公元前612年,雄踞亞洲一個多世紀。首都尼尼微成為世界性大都市。公元前9世紀到前8世紀是亞述人擴張的大好時機。在世界上,它四周已經沒有強敵:強大的埃及帝國已成明日黃花,小亞細亞的西臺已為“海上民族”所摧垮,南部的巴比倫尼亞已經四分五裂,東方的米底和波斯尚未興起。而在亞述國內,鐵器從西臺引進後不僅給亞述的經濟生產帶來了革命性的變化,更重要的是給尚武的亞述人提供了更銳利的武器,增強了戰爭的威力。於是,從亞述那西爾帕二世統治時期(公元前883—前859年)起,亞述開始了它的對外征服事業。
亞述亞述

發展

亞述帝國是世界史上第一個可以稱得起“軍事帝國”的國家。帝國的歷代諸王幾乎都是在不斷擴張征伐中度過的,而且其軍事發展的完備堪稱是古代世界最發達的。亞述位於兩河流域北部,在公元前3000年左右,有屬操塞姆語的亞述人以底格里斯河兩岸的亞述城為中心建立的城邦。當薩爾貢、漢謨拉比強盛時曾表示臣服,但始終保持半獨立地位。只有在兩河流域南部的強大王權衰微之後,亞述才恢復獨立,自謀發展。
亞述亞述
古代亞述的歷史從蘇美爾時期,到亞述帝國連續2000餘年,一般分為古亞述、中亞述和帝國3個階段。古亞述(公元前2000—前1600年)從塞姆人北上定居立國開始,到阿卡德時期,王權才漸強大。到國王沙馬什阿達德一世時(公元前1815—前1783年)開始向外擴張,埃什努那、馬里皆表示臣服,漢謨拉比在位初年亦曾向亞述表示歸順。但不久亞述被漢謨拉比擊敗,長期偏於兩河北部一隅。中亞述時期(公元前1500—前900年),在提格拉特帕拉沙爾一世時(公元前1114—前1076年)曾頗為強盛,後來又遭亞美尼亞人侵擾,國勢轉衰。直到公元前9世紀初,從亞述納西爾帕二世(公元前883—前859年)開始,亞述才以兩河強國雄姿向帝國跨越。納西爾帕二世率軍曾經藉助吹滿氣的皮囊筏子渡過幼發拉底河進入卡爾赫米什城。其國王桑卡拉繳納了大量貢賦,包括250塔蘭特(1塔蘭特=26.19公斤)的鐵,這表明亞述已進入鐵器時代。鐵的廣泛使用,在軍事上尤為重要,亞述軍隊就是以鐵制武器裝備,又有戰車和騎兵,成為兩河勁旅,所向披靡。
亞述亞述
為了防止敵人火燒破城錘,要備水預防,或在錘前面掛一塊不易燃燒的幔帳。一幅浮雕上還刻有敵人用鏈環套住錘頭,然後將其吊起的辦法,亞述人以鉤子把鏈環鉤住相抗。破城錘一般是吊在器械的鏈子上,由士兵搖動,從地面上直撞城牆。有時還在城牆外側堆起很高的土墩,然後把破城錘推到土墩上向前撞擊城堡上部。古希臘人在伯羅奔尼撒戰爭中就曾利用過堆土墩,用破城錘攻城。
到國王沙爾馬納塞爾三世(公元前858—前824年)時代,他曾多次遠征烏拉爾圖,也曾西征敘利亞,占領了其首都大馬士革。大馬士革處於從美索不達米亞到腓尼基的各沿海城市和從小亞細亞到阿拉伯腹地的商路交叉點上,因而占領大馬士革,對亞述的經濟發展具有重要意義。沙爾馬納塞爾三世還從大馬士革掠奪了大量的鐵,多達5000塔蘭特。大馬士革的鐵是從小亞輸入的,但鐵製品是由本地的匠人製造的。亞述人也從最初的掠奪和輸入鐵,到自己開採並冶煉鐵礦,其冶金匠人所製造的鐵製品質量很高,保證了亞述軍隊的先進性。大約從公元前9—前8世紀開始,亞述軍隊就已逐漸用鐵制的兵器和盔甲武裝起來,這是亞述軍隊裝備上的重大變革。
亞述亞述

遺址

亞述文化博採西亞各國(主要是巴比倫)之長,且具有自己的特點。在尼姆魯德、尼尼微、豪爾薩巴德等地均發現亞述時期的宏偉的宮殿、神廟和其他建築。建築物飾有大量浮雕,有很高的藝術水平。亞述巴尼拔所建尼尼微王家圖書館,藏有大量泥版文書,包括宗教神話、藝術作品、天文、醫學等,是研究亞述歷史的重要資料。
亞述(Ashur)是伊拉克北部古城遺址,現名謝爾卡特堡。位於底格里斯河西岸,在摩蘇爾之南150公里。它為古亞述王國的第一個都城,也是古亞述人的主神阿舒爾的神宮所在。
大約在公元前2500年即已有氏族聚居於此。後亞述勃興,當其時,阿舒爾論其規模及形勝,雖不及尼尼微和尼姆魯德,但因其為阿舒爾神之聖址所在,不斷得到增建修整。至公元前614年,此城遭巴比倫人破滅。此後淪為荒廢。
二十世紀初期,德國考古隊來此發掘,發現其內城有圓牆圍護,周長4公里。城東濱底格里斯河,阿達德尼拉里一世(公元前1307-前1275年在位)曾在此建立大型碼頭。城北有底格里斯河河灣及懸岩為屏障,森納謝里卜(公元前705-前681年在位)在此建立一系列有凸出扶壁的城牆和名為穆什拉魯的凸出的港口要塞,後者是粗石砌成的半圓形塔樓,這種建築式樣被認為是森納謝里卜所首創。城西和城南則有一系列堅固的防禦工事。森訥謝里卜統治期間,此城有神廟34座,今發現者不到其1/3。已發現宮殿遺址3座,最老的宮殿為沙姆希亞達德一世(公元前1813-前1781年在位)所居,後來成為墓地。居民區多在城西北隅。此外,塔廟及其他遺址亦有出土。亞述城破時雖慘遭劫殺,但延至公元前140年帕提亞王國興起時,尚有部分居民,再後始日趨荒蕪,湮沒無聞。

古亞述建築

亞述時期的建築以堡壘和宮殿為主,這些建築又多以居室和庭院為主,它們按照順序依次被建造在一個平台之上。
在亞述時期最為重要的建築是建造於公元前722~前705年的薩爾貢王宮,這座王宮建在都城西北角的衛城中,其占地面積大約為170000平方米。它被建在一個高18米的土台之上。
在薩爾貢王宮中共建有30個院落和210個房間,從王宮的南面大門進入首先來到了一個寬大的院落。王宮的北面是正殿和後宮;後面是行政機關;西面則建有幾座廟宇和山嶽台。亞述時期的建築,顯著特點是其表層常有一層華麗的彩色磚牆來修飾,因而從外觀上看很是金碧輝煌。

亞述的社會

縱觀亞述帝國時期,由於其一向崇尚武力,無暇顧及其他,所以在其統治時期,多方面的發展均不及近鄰埃及和巴比倫,相反,在社會生活層面卻打上了很多戰爭的烙印。
像所有軍國主義國家一樣,亞述政府在道德和法律方面大大鼓勵生育,凡有墮胎者,一律處死。故意使自己小產的婦女,當受炮烙之刑。婦女地位較巴比倫為低。不敬丈夫的婦女,要受很嚴重的處罰。為人妻者,不戴面幕不準外出。婚姻上,與巴比倫相似。不過,買賣婚姻的味道更濃厚。

歷史

古亞述時期

(約前2500~前1500)
又稱阿淑爾城邦時期。阿淑爾城邦的居民最初為印歐語系的胡里特人,後來塞姆語系的阿卡德人等進入此地,他們逐漸與原有居民融合,形成亞述人。其語言為阿卡德語之亞述方言,文字為楔形文字。當阿卡德王國與烏爾第三王朝(見烏爾)強盛時,亞述受它統治。公元前2006年獲得獨立。古亞述最高機構為阿淑爾城邦貴族長老會議。公務人員有一年一任的號里木的名年官(即以其名名其任職之年),管理財政經濟,由抽籤選出。土地為公社所有,定期分配給大家族使用,很少買賣。奴隸較少,社會主要勞動者為承擔公社義務的自由民。中介貿易具有重要意義,部分貴族和商人從事商業和高利貸活動而致富。約公元前2000~前1000年,奴隸制大地產逐漸形成 。對外侵略加強了伊沙庫的地位。約公元前17世紀初,沙姆希-阿達德一世占領由阿卡德北部至地中海的廣大區域,自稱天下之王。他死後,亞述先後淪為古巴比倫王國和米坦尼王國之藩屬。
亞述亞述

中亞述時期

(約前1400~前1078)
公元前14世紀中葉,亞述王亞述烏巴利特一世(約前1365~前1330)擊敗米坦尼,建立強大的亞述帝國,史稱古亞述帝國。此後亞述統治者採用亞述王的稱號,並繼續向外擴張,擊敗喀西特巴比倫,並將米坦尼的領土降為行省,尼努爾塔一世(約前1294~約前1208)擊敗西臺帝國和巴比倫,占領整個兩河流域,並把首都從阿淑爾遷往圖庫爾蒂-尼努爾塔鎮。此後,亞述還有過幾個首都,但阿淑爾城仍然是帝國宗教中心,在政治生活中起重大作用。中亞述時期,政體已過渡向君主專制中央集權加強,名年官和長老會議只具形式,專屬於國王的官吏已經產生。國家常備軍已存在,其來源主要是自由民。社會的統治階級是大土地所有者和商人高利貸者大奴隸主階級。奴隸階級除戰俘和外地買來的奴隸外,還存在債務奴隸。經過短暫的衰敗,至提格拉·帕拉薩一世(約公元前1115~約前1077在位) 時亞述國勢復興 。公元前11世紀末,在阿拉米人遷徙浪潮打擊下,再度衰落。
亞述亞述

新亞述時期

(前935~前605)
即新亞述帝國。公元前10世紀,亞述進入鐵器時代。鐵器的使用,生產力的提高,為其長期對外戰爭提供了充足的兵源和給養。征戰初期以掠奪為目的,以極度兇殘為特色。自亞述納西拔二世(前883~前859在位)後,亞述遭到被征服地區人民強烈反抗。與烏拉爾圖王國的戰爭也屢遭失敗,許多被征服地區重獲獨立。自沙爾馬內塞爾三世(前858~前824在位) 以後 ,由於經濟衰落、對外戰爭失敗和統治階級內訌,亞述進入危機時期。公元前746年,軍事將領提格拉-帕拉薩奪得王位,實行一系列改革,以鞏固中央集權、提高部隊戰鬥力、加強對被征服地區的統治和剝削。改革後重新開始大規模擴張。擊敗烏拉爾圖,占領敘利亞,進入全盛時期。從中央到地方,建立起龐大的官僚制度 。經過薩爾貢二世、辛那赫里布(前704~前681在位)、伊薩爾哈東(前680~前669在位)的征服,亞述已變為地跨亞、非兩洲的奴隸制大帝國。亞述巴尼拔與埃蘭-巴比倫同盟進行了漫長的戰爭。其統治末年,發生內戰,遊牧部落西徐亞人入侵,征服地區紛紛獨立,帝國迅速走向滅亡。公元前612年,在米底和新巴比倫王國打擊下,阿淑爾和尼尼微先後陷落,公元前605年,又攻陷亞述西部據點卡爾赫米什,亞述帝國遂亡。
亞述亞述

經濟狀況

亞述帝國時期,亞述本身的社會經濟得到很發展。這一方面是由於鐵器的使用,有利於改進工具,提高生產力。亞述是一個多山地區,鐵制農具的使用提高了開墾荒地的能力;鐵制農具的使用還對砍伐木材、利用森林資源、開發礦產資源提供了條件。另一方面,長期大規模的對外掠奪戰爭也刺激了亞述帝國的經濟的發展。勝利的戰爭不僅給亞述帶回大批財富,還帶回了大量勞動力—戰俘。此外,對外征服是亞述占有了廣大的地區,它們成為亞述的巨大市場和貿易通道,其中兩河流域、腓尼基等地是商業貿易〔包括過境貿易〕十分發達的地區。這一切為亞述帝國的社會經濟發展創造了有力的條件。
不過由於亞述帝國對被征服地區採取了竭澤而漁的政策,只管掠奪,不管建設,被征服地區的人民除了要向亞述人交納貢賦以外,還要負擔建築等勞役。因此,亞述帝國時期雖有發展社會經濟的客觀條件,卻未得到充分的利用。

軍事

亞述軍事的新發展
提格拉特帕拉沙爾三世死後,其子繼位不到5年,即被另一軍事將領取而代之,進入薩爾貢二世時代(公元前721—前705年)。
從此亞述帝國進入帝國最後一個也是最強大的王朝——薩爾貢王朝。主要包括薩爾貢二世、辛那赫里布、阿薩爾哈東及阿述爾巴尼拔四王。從薩爾貢二世時起,亞述的騎兵和步兵有了重大發展。以後,亞述人發明了馬鞍,騎兵衝擊力大大增強,戰車兵的重要地位逐漸被騎兵代替,戰車最後只有國王乘用。
亞述亞述
這時的馬鞍實際只是一塊簡單的布或皮革,被剪成方形。在馬的腹部兜上一條腹帶,把馬鞍固著在馬背上。馬鞍的發明。可以使騎兵在馬背上更加活動自由,從而不再需要夥伴的幫助就可以獨立作戰了,但這時還沒有馬鐙。
騎兵分兩部分,弓箭手騎兵和矛手騎兵。騎兵的服裝衣著也有了很大變化。騎兵全身穿著緊身衣,腰部以下放寬成短裙,後身比前襟要長點。腰部扎一寬腰帶。只有從肩部稍下部位開始的兩臂露在外面,以便於靈活操作兵器作戰。騎兵下身穿緊身馬褲,外著以用紐帶束緊的靴子或護脛,一般下達膝部。到辛那赫里布時代還出現了穿有盔甲、皮或氈的褲子以及高護脛或長統靴的騎兵的浮雕畫面。
矛手騎兵手持長矛,矛頭尖小。持矛時,手握矛柄,尖端下斜。與敵對陣時,順手上提,矛尖則上斜對著敵人。弓箭手騎兵配備有圓弧形或角形的弓,長不過4英尺,箭桿不到3英尺。這兩類騎兵都在身體左側斜佩著短劍。但有時矛手騎兵也備有弓箭,一旦長矛折斷或喪失時用弓箭與敵作戰。此時的騎兵由於有了馬鞍,在作戰時,矛手左手持韁,右手持矛作戰;弓箭手則把馬韁放在馬頸上,在馬上雙手自由張弓射箭。這樣就使騎兵有了極大的衝殺力,而且不像戰車兵那樣不能適於複雜地形作戰,因此騎兵在亞述的兵種中逐漸成為位居第一位的兵種。薩爾貢二世曾經對步兵進行了重大改革。他把步兵分成矛手和弓箭手兩大類,進行專職訓練。在他之前的劍手,這時只充任國王衛兵。弓箭手又被分為輕弓箭手、次重弓箭手和重弓箭手三類。輕弓箭手束輕裝,不戴頭盔,只纏束髮帶,整個上半身除了掛箭筒的橫帶外,全部裸露在外。下著至膝上部的緊身短褲。他們通常沒有夥伴協助,也不拿盾牌,主要進行立射和跪射。次重弓箭手的裝備介於輕重弓箭手之間,配備有鎖子甲、頭盔和便鞋。鎖子甲可下達膝部。主要採取跪射姿勢,有夥伴持盾跪著掩護。重弓箭手裝備精良,身著長袍,達於腳面。外面再套以鎖子甲,達於腰部。頭戴尖頂盔,腳著便鞋。射箭姿勢主要為立射。其夥伴把一人高的大盾牌立於地上,站在其身後持盾牌保護。重弓箭手尤其在攻城戰中發揮重大作用。矛手,頭戴鳥冠式頭盔,身穿至膝長衣,但外部不罩鎖子甲。右手持矛,左手持圓形盾,與敵展開肉搏戰和攻城戰。
亞述亞述
薩爾貢二世的擴張
薩爾貢二世(公元前721—前705年在位),並非王族出身,也非前國王的“合法”繼承人。他在政變中奪權上台,首先穩定亞述的內部局勢,緩和了國內矛盾。此後,薩爾貢二世便開始鎮壓被征服地區人民的起義,繼續向外發動侵略戰爭,他的征服戰爭主要是對南面的巴比倫,西面的敘利亞、巴勒斯坦和北面的烏拉爾圖展開的。
當時巴比倫的人民不堪忍受亞述的吞併,梅羅達克·巴拉丹率領的迦勒底人驍勇善戰,以海濱葦塘沼澤地為根據地,和東邊的埃蘭人聯合,成為帝國心腹之患。而埃蘭擁有伊朗和中亞廣大地區,兵強馬壯,也是難對付的角色。就在薩爾貢二世即位第一年,巴比倫就在梅羅達克·巴拉丹領導下宣布獨立。
亞述亞述
薩爾貢二世立即出兵征討,但在巴比倫一時並未得逞,巴比倫問題還需在以後時機成熟時解決。同年,即公元前721年,西部又發生叛亂,薩爾貢二世只好暫時撇開巴比倫,揮師西向,迅速滅亡了以色列國,攻下了其都城撒馬利亞。次年,他又平定大馬士革和南方的拉庇胡城叛亂。薩爾貢二世鎮壓了西方叛亂後,集中精力對付北方的強有力的對手烏拉爾圖。他也採用提格拉特帕拉沙爾三世圍攻大馬士革的包抄戰略,先征服烏拉爾圖的同盟者亞述東部的山地人民,再於公元前714年,大舉進攻烏拉爾圖攻入其聖城穆薩西爾,擄走了神像,烏拉爾圖遭到了重大失敗。
到公元前710年,敘利亞、巴勒斯坦和東方扎格羅斯山區大部分在亞述統治之下,米底處於依附地位,烏拉爾圖也受重創,元氣大傷,埃蘭內部出現騷亂,無暇外顧,亞述進攻巴比倫的時機已經成熟,但薩爾貢二世遭到梅羅達克·巴拉丹率領的巴比倫人和移居巴比倫各部落的頑強抵抗,直到公元前709年,巴比倫才被攻陷。
辛那赫里布的武功
到辛那赫里布時代(公元前704—前681年),亞述的步兵在裝備和組織方面又有重大發展。他把弓箭手分為四類,即重裝弓箭手、次重裝弓箭手、輕裝弓箭手和最輕裝弓箭手。他們都與薩爾貢二世時期的弓箭手不同。重裝弓箭手身穿緊身衣,外罩長至腰部的鎧甲,頭帶尖頂頭盔,下著緊身褲,他由1名或2名著同樣服裝的夥伴伴隨,持巨大的柳條盾掩護他射箭。次重裝弓箭手的服裝只是略有變化,緊身衣在一側開口,下身著短裙,雙腿裸露。戰鬥時一般兩人一組,沒有盾牌掩護,同時放箭射擊。
輕裝弓箭手不帶頭盔,頭部圍以寬寬的束髮帶。身著緊身衣,衣服上有兩條寬頻把衣服束緊分別挎在左肩和右肩上。腰扎寬頻,下著短裙。最輕裝弓箭手頭束髮帶,身著條紋緊身衣,衣服前襟短後襟長,從頸部直達膝部,腰扎腰帶。他們難得佩帶劍,只是身掛箭筒,是“真正”的弓箭手。辛那赫里布時代的矛手分為重裝矛手和輕裝矛手兩種。重裝矛手頭戴尖頂頭盔,鎧甲長至腰部,並覆蓋住雙臂上部,上身著緊身衣,有一側開口;下身著緊身褲,外罩短裙,還有護脛。他們攜帶金屬制凸面大盾,幾乎可以把整個身體掩蓋起來。長矛比身體略短一點,還在身體右側佩有短劍。重裝矛手人數較少,通常充當國王的衛兵。輕裝矛手的裝備同矛薩爾貢二世時的長矛手幾乎相同。頭戴鳥冠式頭盔,身穿樸素緊身衣,腰扎寬頻,使用圓形柳條盾。但辛那赫里布時代的輕裝矛手通常穿著褲子和護脛,手持半圓形的凸面柳條盾,而不是圓盾,因而又與薩爾貢二世時期的長矛手有所不同。辛那赫里布還在工兵和投石手部隊方面的建設上有所進展。工兵部隊真正完完全全地獨立出現在戰爭場面的浮雕中。工兵工作時一般兩人一組,配合行動。所著服裝同重裝矛手相同,只是手持的不是長矛,而是雙頭斧或手斧。投石手部隊主要利用投石器進行投石攻城工作,他們在攻城時頗具威力。
辛那赫里布鎮壓屬地動亂辛那赫里布鎮壓屬地動亂
辛那赫里布在公元前704年登上王位後,窺測時機企圖重返巴比倫的梅羅達克·巴拉丹在盟國埃蘭的支持下,回到巴比倫,宣布巴比倫恢復獨立。辛那赫里布絕不容忍迦勒底人和埃蘭控制巴比倫,於是親率大軍,直撲巴比倫。埃蘭分兵一部駐守巴比倫東部屏障庫塔城,把主力部隊及迦勒底、阿拉美亞和阿拉伯等國聯軍布置在東南古城基什,這樣便對進攻巴比倫的亞述軍形成了南北夾擊的鉗形陣勢。辛那赫里布識破了這一意圖,派精悍部隊一支奔往基什,阻敵主力北上,自己率軍棄巴比倫而不顧,猛攻庫塔,全殲守軍。然後他火速南下基什,增援正在平原上苦戰數倍於己的、即將瓦解的阻擊部隊。一場搏殺,聯軍敗北,亞述軍攻入巴比倫城。巴比倫三度歸屬亞述。
接著在公元前701年,辛那赫里布又揮師西向,去鎮壓巴勒斯坦和腓尼基的叛亂。公元前700年,辛那赫里布率軍來到西方時,敘利亞和巴勒斯坦各國國王們聞風而降,只有猶太國王希西家憑藉其強大實力和埃及作後援,決意要與亞述周旋到底。
辛那赫里布再次採用迂迴戰術,先占猶太的側翼阿什克龍城,擊潰遠來的埃及援兵,再攻占埃克隆,然後兵分數路圍攻耶路撒冷。這時亞述軍內發生瘟疫,於是和猶太停戰,保全了耶路撒冷。
當辛那赫里布在西方作戰時,迦勒底人又發動叛亂。為了徹底消滅迦勒底的力量,辛那赫里布於公元前694年決心遠征在埃蘭的梅羅達克·巴拉丹的餘部。亞述戰士在海軍的配合下,攻占了一些迦勒底殖民點和埃蘭城鎮。可是埃蘭國王哈魯蘇卻率軍攻入了巴比倫。不久,埃蘭發生內亂,辛那赫里布乘機出兵侵入埃蘭。但頑強的埃蘭人卻聯合阿拉美亞人、迦勒底人和亞述東方的3個行省,組成反亞述聯軍,在公元前691年向亞述殺來。辛那赫里布率軍在哈魯城迎戰。
銘文以自述形式對辛那赫里布在哈魯大戰中的行動描述說:敵人“像一群群遮天蔽地的蝗蟲”,“他們腳踏起的塵土,像暴風雨之前的蔽開濃雲”。“我身穿戰袍,戴著王盔——這是我軍勝利的標誌;我憤怒地乘著我的戰車,把敵人紛紛撞倒。我一手握阿述爾神給我的弓,一手持尖銳的長矛,高聲大呼,如春雷滾滾。我像雷神一樣咆哮著,怒吼著,抵擋住敵人的攻勢,成功地包圍了敵人。埃蘭軍的‘圖爾坦’(軍隊司令官的稱號——作者)和其他的貴族身佩金劍,手戴閃閃發光的金鐲,我急速殺死他們,像割繩子般砍斷他們的喉嚨和手臂。”銘文聲稱亞述殺傷敵軍150000人。但亞述也傷亡慘重。亞述人未能奪取巴比倫,只好退軍尼尼微稍作休整。公元前689年,埃蘭發生內亂,辛那赫里布又乘機攻打巴比倫,亞述第4次占領巴比倫。
公元前681年,辛那赫里布被殺死,其子阿薩爾哈東繼承王位,對內實行懷柔統治政策,對外又戰勝米底和埃及等國,使帝國版圖又有擴大。
帝國的極盛與滅亡
公元前669年,阿薩爾哈東在遠征埃及的途中病死,其子阿述爾巴尼拔(公元前668—前631年)即位。到阿述爾巴尼拔時期,步兵又有新的變化。弓箭手和長矛手都各自分類,即輕裝的和重裝的。輕裝弓箭手如同辛那赫里布時期的輕裝弓箭手,頭束髮帶,樸素的緊身衣,寬腰帶和短裙。所不同的只是他們沒有遮身的垂飾和便鞋。重裝弓箭手也類似於辛那赫里布時期的重裝弓箭手。長矛手唯一的新裝備是盾。舊式的凸面橢圓盾較少使用,多半使用一種底部平直而頂部呈圓形的盾。輕裝矛手使用同種樣式的盾,只是不是金屬盾,而是柳條盾。步兵到這時除了長矛手和弓箭手以外,還出現了投擲手、錘矛手和戰斧手。錘矛手和戰斧手的服裝同重裝矛手的服裝完全相同,說明他們已是步兵中的主要兵類。
阿述爾巴尼拔繼承父志,率軍遠征埃及,直搗底比斯城,大肆掠搶並毀滅了這座城市。但到公元前655年,埃及又擺脫亞述控制而獲得獨立。這時亞述盡全力打擊最後一個也是最頑強的敵人埃蘭。幾經征伐,阿述爾巴尼拔終於在公元前639年攻陷埃蘭首都蘇撒,平定了埃蘭全境。至此,亞述帝國達到最大的版圖。擁有西亞全境並暫時占領埃及,東臨伊朗高原,西抵地中海濱,北達高加索,南接尼羅河,這是世界古代史上空前的大帝國。
但是亞述帝國是建立在軍事征服的基礎上,因而是不穩定的、暫時的。亞述帝國達於極盛之時,同時又是其強弩之末之時。各被征服地區的反亞述鬥爭正積蓄力量準備再起,埃及首先恢復獨立,小亞細亞興起呂底亞王國,尤其是伊朗高原出現了米底人新國家,連續4次反抗亞述的巴比倫迦勒底人也逐漸恢復其實力。因此,阿述爾巴尼拔死後不久,米底人和迦勒底人聯合進攻亞述,帝國急劇衰落。迦勒底人乘機建立巴比倫第六王朝,恢復獨立,並聯合米底人於公元前614年攻克亞述古都亞述,公元前612年奪取亞述新都尼尼微,亞述帝國就此滅亡了,亞述被併入了新巴比倫王國的版圖。
亞述人的軍事特點
亞述帝國歷代諸王都積極奉行窮兵黷武的對外侵略擴張的政策,年復一年,無休止地對其周鄰諸國用兵。對亞述統治者來說,打仗就是一切。因此在長期的戰爭中,亞述人形成了自己的軍事特點。奉行侵略擴張政策的亞述,作戰大都採取強大的、閃電式的進攻戰術,快速和突擊成了亞述人軍事戰術的主要內容。亞述軍隊進軍神速,根本不給敵人以戰鬥準備時間,總是竭力進攻,在敵人尚未醒悟的時候,就以果斷、迅猛和突擊結束戰鬥。
在軍事組織上,到提格拉特帕拉沙爾三世時代,亞述人已放棄了過去的混亂無章的群體作戰,而代之以戰車兵、騎兵、步兵等主力部隊和工兵、輜重兵等輔助部隊協同作戰。協同作戰在舉行龐大的軍事行動中非常重要。亞述軍事發展到辛那赫里布時代,亞述已開始採用多兵種的密集方陣。在方陣中充分發揮各兵種的作用,裝備最好的部隊布置在前方,以增加進攻的銳勢,把弱兵和沒有完善護衛裝備的部隊部署在後方。方陣不僅在亞述,而且以後在波斯、希臘、羅馬的戰爭中都發揮了巨大的功能。
亞述人非常重視軍隊的衣甲武器裝備和工兵、攻城器械的作用。亞述人用兵神速,經常採用閃電戰,這就要求將帥的果斷、士兵的勇敢和衣甲兵器的優良。亞述的常備軍被配備以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的鐵制兵器,衣甲也多種多樣,適合任何情形對敵作戰。亞述軍隊之所以所向無敵,與其擁有完善的兵器衣甲裝備有關。尤其值得注意的是,亞述人在建設兵種和衣甲裝備時,多從進攻方面考慮。亞述人建立輜重兵和工兵較早,這是為了適應長年對外戰爭對工兵開路、輜重兵運輸的需要。攻城器械的發達,也是為了能適應攻打敵人城堡的需要。在亞述人的壁畫上,亞述攻城作戰的場面上只有屬於敵人的雄偉高大的城堡,而不表現自己的,因為亞述人很少重視城防建設,亞述人所想的只有進攻,沒有準備守城挨打。
亞述人還特別重視野戰營壘和驛道的建設。野戰營壘是臨時性的兵營和堡壘,對亞述軍隊野戰的勝利起重要的保障作用。亞述野戰營壘是後來羅馬野戰營壘的原型。亞述人只修築臨時性野戰營壘,而很少去修建堅固的城堡,這是基於亞述人要對外擴張只有實行進攻的軍事思想。但是野戰營壘設計得很巧妙,建築牢固。營壘的外緣是橢圓形的圍牆,圍牆的下半部像是用磚砌成,上半部是柵欄。在圍牆的一定間隔內修有監視敵人和意外緊急時防禦用的塔樓和雉堞。在圍牆內撐有成排的帳篷。國王的帳篷要稍大一些,並帶有裝飾。帳篷的設計很特殊。中間露天,兩端有半圓形的屋頂覆蓋著。修築野戰營壘由工兵承擔,一旦軍隊撤離,一切設備當即拆除。
亞述人建設驛道,是適應迅速調兵遣將、傳達命令的需要。波斯帝國的驛道制度就是在亞述驛道的基礎上進一步發展擴大的。在亞述,驛道縱橫交錯,十分發達。特別應該注意的是,在亞述有用石塊和磚鋪砌的寬闊道路,若干路段甚至還鋪上了瀝青,這在世界上還是首創。在驛道的路旁,每隔20公里建有一個驛站和一眼井。在驛站里,國王的急使換乘馬匹,不停地把國王的公文從尼尼微送往亞述帝國的各個地區。亞述人還在驛站設定官吏,負責檢查道路的安全,保障使節和信件的往來。驛道的修築和驛站的設定,不僅為軍隊的調遷、輜重的運輸和行政聯繫提供了方便,而且也為帝國內從事商業貿易活動提供了便利。
提格拉特帕拉沙爾三世的軍事改革
公元前745年,提格拉特帕拉沙爾三世首先選擇弱敵進攻,向南進軍,很快戰勝西帕爾的阿拉米亞人。接著又揮師東進,征服了尼普爾一帶。翌年,他又發動對東方和東南方的遠征,接著揮師南下,直到埃蘭的北部邊境。公元前743年他又調集了亞述軍隊的全部主力,與敘利亞展開了戰鬥。在康馬甘地區,以阿巴德為盟主的北敘利亞各國軍隊以及烏拉爾圖國王薩爾杜里二世率領的大軍為一方,以亞述軍隊為一方,展開了決戰。北敘利亞和烏拉爾圖的軍隊很快戰敗。當薩爾杜里二世的兵營將受到包圍時,他竟然丟下全部兵營和他的御用戰車,倉促騎一匹快馬惶而逃之。但是提格拉特帕拉沙爾三世沒有乘勝命令軍隊北擊烏拉爾圖王國,而是在公元前742年,兵鋒轉向西南,包圍了阿巴德城。堅固的阿巴德城直到公元前740年才被攻克。直到公元前735年,提格拉特帕拉沙爾三世才揮師突入烏拉爾圖。薩爾杜里二世在一次戰敗後,決定退守首都吐施帕。提格拉特帕拉沙爾三世包圍並進攻這座城市很久,都沒有攻陷。但是烏拉爾圖王國受到這次打擊以後,只剩下一座孤城,國勢衰微,再也無力與亞述抗衡。這時,大馬士革國王列村和以色列國王比加結成聯盟,趁提格拉特帕拉沙爾三世忙於東方和北方戰事,在西方成為反對亞述的主力。提格拉特帕拉沙爾三世決定摧毀大馬士革。他實行迂迴南下包抄大馬士革的戰略,先派兵沿地中海南下占領阿斯卡隆和加沙,封鎖埃及邊境,迫使追隨列村和比加的以東、摩押、亞捫等地區臣服。公元前733年,以色列國王比加被本國貴族所殺,以色列歸順了亞述。這樣,大馬士革王國的同盟者已全部被剪除,亞述從北、西、南三面包圍了它。
公元前733年,提格拉特帕拉沙爾三世身穿皇袍,頭戴王冠,宦官在其身後高舉傘蓋,乘坐於有馭者為其駕馭的戰車上,後隨保護他的侍從和衛隊,親率大軍進攻大馬士革。當時,列村處於劣勢,亞述的步兵、騎兵都比他多一倍以上。亞述調到前線的戰車有5000輛,列村只有2000輛。亞述工兵吹脹皮囊,上鋪木板製成浮橋,讓步兵、騎兵,戰車兵迅速渡過弗爾發爾河,直趨大馬士革城下。列村在近郊平原上應戰。提格拉特帕拉沙爾三世親自指揮這次戰鬥。亞述的每一戰鬥兵團的兵力配置和佇列如下:5輛戰車在最前面,緊跟的是15名騎兵,隨後是25名重裝步兵,最後是50名輕裝步兵。戰鬥開始後,雙方的戰車和騎兵互相衝擊,大馬士革漸感不敵,開始退卻。大馬士革的弓箭手立即射擊亞述的追兵。亞述方面則命令騎兵和戰車兵讓路,步兵沖了上去。步兵頭戴尖頂頭盔,分別執金屬制凸形圓盾和柳條盾,射來的箭支失去了效力。大馬士革軍戰敗。列村只好退守大馬士革城。提格拉特帕拉沙爾三世下令圍城,命令砍掉城郊樹林,築起柵欄,像“把鳥關在籠子裡”一樣嚴密圈住敵軍。列村依杖糧足兵器多,固守城池。亞述圍城達一年之久。公元前732年,提格拉特帕拉沙爾三世命令工兵製造破城錘,利用破城錘撞擊城牆,一處塔樓和城牆崩塌,亞述士兵攻入城內。雙方在大馬士革城內展開了街巷戰,時間持續一周,大馬士革軍隊才被殲滅。列村也被俘處死。大馬士革王國滅亡了,整個南敘利亞被征服。繼征服大馬士革後,提格拉特帕拉沙爾三世率軍南征巴比倫王國。公元前729年,巴比倫以同亞述結盟和合併的形式併入亞述帝國。至此,亞述帝國的版圖空前擴大,東達伊朗高原西部,西到地中海邊,南到波斯灣,北到兩河流域上游,龐大的亞述帝國開始走向極盛。
提格拉特帕拉沙爾三世提格拉特帕拉沙爾三世
各兵種協同作戰
提格拉特帕拉沙爾三世建立常備軍後,常備軍成為亞述國家的主要支柱,被稱為“王業的樞紐”。除了常備軍外,亞述還設立了近衛隊,專職保護國王。從此,亞述的常備軍分為主力部隊和輔助部隊。主力部隊由步兵(分為重裝和輕裝兩類)、騎兵和戰車兵組成;輔助部隊則主要由工兵和輜重兵組成。戰車兵是最富有特權的兵種,由顯貴高官子弟組成。亞述的戰車兵非常勇猛,常常使敵人聞風喪膽,在作戰中屢顯威力。騎兵是亞述在世界上最先開始大規模使用的兵種,特別在追擊敵人時起重要作用。後來,隨著軍事的發展,騎兵的作用日益重要,已明顯超過了戰車兵。在亞述軍隊中人數最多的當屬步兵。步兵分為重裝和輕裝兩種。在步兵的編制中弓箭手居多。亞述的弓箭手以箭法準確著稱於世,在攻擊戰中起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在亞述軍隊中還第一次出現了輔助部隊。工兵主要從事修築道路,建築普通的橋樑、浮橋、營壘以及建造攻城器械。輜重兵則擔任繁重的運輸軍隊給養任務,他們用馱畜、大車運糧草、兵器,在水路則用木船或皮筏支撐的木筏進行運輸。亞述軍隊一般由國王親自率領出征,下設百人長、五十人長、十人長指揮的支隊。閃電戰和突襲是亞述人常用的戰術。亞述軍隊進軍神速,一般儘量不給敵人以戰鬥準備時間,在敵人未醒悟時,利用強攻或計攻結束戰鬥,真應了“兵貴神速”那句古話。在長期的作戰征伐中,亞述軍隊形成了自己的軍制特點:以完全用鐵制兵器武裝起來的常備軍為基礎,戰車兵、騎兵、步兵、工兵和輜重兵等各兵種全面發展,協同作戰,注重戰鬥兵團內部各兵種兵員的合理配置,充分發揮各兵種的功能和作用。
戰車兵
戰車兵在古代世界是最受尊重的兵種。在亞述,國王出征總是乘著戰車並在戰車上作戰。伴隨國王的高官顯宦也乘戰車作戰,而下級官吏或平民只能充任騎兵和步兵。最早使用戰車的國家可能是蘇美爾的烏爾城邦,公元前27世紀的烏爾軍旗上就雕有蘇美爾人乘戰車作戰的場面。但衝擊力較強的馬拉戰車大概是從西臺人和希克索斯人開始的。西臺人很早就削木作輻,製造馬拉戰車南征北伐,一時橫行小亞細亞。亞述的戰車車體很短,但左右較寬,車廂內可容二、三人,至多四人。其中一人為馭者,其餘為戰士。車廂上可以放置箭筒,便於弓箭手放箭。戰士還配有短劍和長矛。馭者在戰士旁邊,兩手駕車,配合戰士作戰。在三人乘的戰車中,戰士、馭者之外,又出現一名衛士,他左手持盾保衛張弓射箭的戰士,右手持矛或劍,以便擊退隨時可能迫近的敵人。國王和顯貴的戰車有時為四人,馭者和兩名手持盾牌護衛其主人的衛士。戰車兵為了能夠靈活作戰,而且在戰車上又相對比較安全,因此衣甲比較輕便,有時只穿一件緊身衣,紮緊腰帶即可,有時也著盔甲。鎧甲下達膝部,膝部以下則可有車廂掩護。金屬制頭盔,垂至肩部,保護著後腦、耳朵、頸部甚至頦部。還有的戰士不戴頭盔,只戴頭巾。亞述的戰車兵相當有威力,在《聖經·以賽亞書》中就說:“他們的箭快利,弓也上了弦,馬蹄硬如堅石,車輪好像旋風。”但我們至今還沒有弄清楚亞述戰車的數量。
騎兵
在亞述的早期,直至薩爾貢二世時代以前,騎兵的作用和地位都位於戰車兵之後。在亞述,騎兵早就存在,但很少在戰場上使用。在提格拉特帕拉沙爾三世時,只有少數騎兵作為傳遞國王敕令的信使,急馳在驛道上。直到薩爾貢二世和辛那赫里布時代,戰車兵和騎兵的消長才有明顯變化,戰車僅限於國王乘用,而騎兵經常大量出現在戰場上。薩爾貢二世以前,亞述人還沒發明馬鞍和馬鐙,騎兵乘馬沒有鞍子,乘馬時不是讓雙腿自然地垂於馬的兩側,而是彎曲著雙膝緊夾住靠近馬頸的背部,以便在馬背上坐穩,不致由於馬匹的奔跑被顛簸下來。這一時期騎兵的主要武器是弓箭,他們也很可能佩帶劍和盾牌,但在浮雕中沒有發現使用這些武器的實例。騎兵一般成雙成對出外行動,一名是弓箭手,另一個是不帶任何進攻武器的夥伴。戰鬥中,弓箭手在奔跑的馬上或馬停下來時向敵人發箭,其夥伴則為之牽引馬,配合弓箭手作戰。隨從衣著簡單,頭戴頭巾,身穿過膝短袖束腰外衣。而弓箭手則要頭戴頭盔,身穿繡花緊身衣,扎著腰帶。由於騎兵的馬上沒有馬鞍,騎兵的衝擊力不強,所以在早期,騎兵的地位和作用遠遜於戰車兵。直到薩爾貢二世時代以後,亞述人發明了馬鞍,騎兵的作用才日益巨大,充分顯示出戰車兵所不具有的衝擊力和機動靈活性。
步兵
儘管戰車兵和騎兵衝殺力很強,但是亞述的軍隊仍像大多數國家一樣,步兵是軍隊的主力。步兵按其武器衣甲裝備的變化和發展,在薩爾貢二世時代步兵有了重大改變。在薩爾貢二世以前,劍手、矛手和弓箭手這三類步兵的服裝裝束都幾乎相同。步兵穿一件不到膝部的短緊身衣,腰際扎一條寬腰帶,頭戴金屬制尖頂頭盔,臂、腿、頸、腳,全部裸露,有時步兵會穿一雙簡陋的便鞋。劍手使用一種短而直的劍或匕首,還有柳條盾或凸面形金屬盾。長矛手左手持同樣的盾牌,右手握短矛或標槍。矛手有時除了持矛之外,還攜帶短劍。弓箭手使用圓弧形的弓,長約4英尺。他們還在身體左側懸掛著劍。有時也常常攜帶錘矛。弓箭手被視為步兵中的精華。作戰時,弓箭手成對行動,一人射箭,一個持盾掩護自己和同伴免遭對方投擲物的傷害,同時一手持劍抗擊可能衝上來的敵人。
工兵和輜重兵
提格拉特帕拉沙爾三世在其軍事改革中,把工兵首次從其它兵種中獨立出來,主要為作戰承擔服務工作,建築營壘、鋪設道路、架設橋樑、建造攻城器械等等。工兵衣甲裝備同矛手相似,但是手操雙頭斧或手斧,而不是長矛。工兵架設臨時性過河橋樑的速度非常快,首先把若干充滿氣的皮囊連結在一起排擺在水面上,然後在上面鋪設木板或樹枝,製成浮橋,步兵不僅可以安全渡過,騎兵和戰車兵也能通行。亞述人出征,必有輜重車伴隨。亞述軍隊輜重的陸路運輸,主要依靠輜重車,還補充以馱畜。水路運輸輜重,除了利用木船外,可能大量利用皮製氣囊所支撐的木筏。由於亞述帝國連年進行戰爭,用兵頻繁,看來輜重兵的負擔絕不輕鬆。

兵器裝備

攻擊性兵器

亞述人的攻擊性兵器或叫殺傷性兵器,一般包括矛(或叫槍)、錘矛、劍、斧或手斧、匕首、弓箭及攻城器械破城錘和投石器。亞述人使用的矛主要在作戰時像槍刺一樣用於刺戳,不像希臘人或羅馬人那樣用來投擲刺中敵人。矛主要分短矛和長矛兩種,短矛長5—6英尺,主要用來武裝步兵;長矛為長9—10英尺,主要用來武裝騎兵。這兩種矛的矛柄都是用堅硬的木料製成,矛頭是用鐵或青銅製造的,在今天的大英博物館就存有在尼姆魯德發現的鐵制矛頭。
亞述人的劍短而直,與埃及和波斯的短劍相像。劍柄較短,沒有護手。劍身從柄至尖部逐漸變細。各兵種一般都佩有短劍。亞述士兵習慣用它砍殺戰敗敵人的首級;進行肉搏戰時,用這種兵器進行刺戳。錘矛是亞述人的一種獨具特色的兵器。它比較短細,用堅韌的木料或金屬做成。其形式是在一根細長的棒上帶有一個圓形錘,這個棒頂端的圓形錘大概是鐵制的。錘矛桿的下端有皮套或繩索,使用錘矛時把它套在手上不致甩掉。步兵弓箭手在戰鬥中經常攜帶,特別是靠近國王的侍從。然而,這種兵器很少在戰爭場面中見到,直到最晚期的浮雕中才發現雙手揮舞錘矛的士兵。和平時期,錘矛通常為國王的侍從佩帶,有些國王也喜愛用錘矛。在波斯國王薛西斯遠征希臘隊伍中的亞述兵,就曾攜帶有這種“安著鐵頭的木棍”。
戰斧,亞述人最初在戰鬥中也很少使用,只是到很晚的浮雕中,才發現被描繪作為戰士使用的戰斧。在早期,戰斧可能是用來砍伐樹木的,當工兵出現後,成為工兵的武器。後來,特別是在阿述爾巴尼拔時代,才作為一種戰鬥武器用於作戰。戰斧的斧柄短而斧頭稍大,單手使用,分雙刃和單刃兩種。
亞述國王幾乎都酷愛匕首,每時每刻都佩帶在腰間,但臣民似乎很少攜帶。匕首一般有一個直柄,帶有輕度的凹面。雕鏤有圖案,但是匕首的鞘不像古代中國匕首的鞘,一般沒有裝飾或稍作裝飾。亞述人的弓分為兩種:曲形弓和角形弓。同埃及人和中世紀弓箭手所使用的弓相比,亞述人的弓較短,弓弦的最大長度約有4英尺,而埃及人的弓可長達5英尺。這些弓一般用木料製成,角形弓的整個弓身都一般粗細。曲形弓則從中間到兩端逐漸尖削。兩端都有一個較小的節或紐,接近節或紐處有個缺凹或小溝,以便用來掛置弓弦。弓手要曲身把右膝放在弓的中間內側往下壓,同時兩手握弓的兩端往上拉。當弓的兩端彎到足夠程度時,由站在旁邊的協助者把弦滑過小節進入溝凹處,弦就掛上了。亞述的角形弓比曲形弓小,較少使用,一般用作備用武器。亞述人常把弓挎在肩上,或者放在背後的弓鞘中。弓鞘是箭筒的一部分,弓很大,箭筒只能容納弓的下半部分,而上半部分則露在外面。步兵和騎兵弓箭手一般把箭筒斜背在背上,以便隨時從右肩上從箭筒中抽出箭支,用來發射。乘戰車的弓箭手則把他們的箭筒掛在戰車的側面。亞述人的箭支在結構上可謂完美無缺,箭桿既細且直,大概是用蘆葦或某種輕而堅韌的木料製成。箭頭是用青銅、鎳、鐵等金屬製成,甚至還在亞述的廢墟中發現了一些石箭頭。為了增加射擊強度,一般在箭頭的中央帶有一條隆起的線。下端中間鏤空,箭桿嵌入其中。箭桿上的V字形槽口和羽毛是後來被仔細地加上去的。箭尾帶有兩道羽翅不像埃及的箭尾由三道組成,末端的槽溝很寬,因為弓弦比較粗壯,這樣可以把箭桿牢固地搭在弓弦上。亞述人拉弓的方式比較特別,拉弓的方向是朝肩部方向,不像一般的向胸方或耳方拉弓。直到後期,亞述人的射箭操作才更加精確。弓箭手用右手的拇指和食指拿著箭支羽翅的下邊,食指彎曲,把V字形槽口搭在弦上,只用拇指和食指向後拉箭,不用其餘三指。弓被握在左手的拇指和其餘手指之間,拇指翹起,然後向後拉箭桿,直到箭頭接觸到左手的食指,右手才放開箭,箭桿便被急速射出,射向敵人。亞述軍隊在與敵作戰時,如敵人躲在城堡里據城頑抗,亞述人就憑藉攻城器械攻城。攻城器械,如前面介紹的破城錘,還有雲梯和投石器。雲梯一般是木製的長梯,兩側有兩根豎木,中間分格插入橫短木。步兵中的矛手,便左手持盾,右手舉矛,登上雲梯向城堡頂端爬去。此時步兵的弓箭手要配合作戰,或緊隨矛手之後張弓射箭,或單腿跪在地上射箭掩護。
投石器的最簡單形式是由兩條繩索或帶子組成,上系一小塊皮條,以兜石塊。投石手在投擲前先在空中掄轉幾圈,增加投擲強力,然後奮力拋出。很快,亞述人發明了靠機械力量推動的投石器。亞述人藉助於把閹牛筋製成的繩索利用高大的木製機械用力絞緊,而後驟然放開,投出的巨大石塊便會傾注到敵城上打擊敵人,破壞城堡。
此外,亞述人還通過挖坑道攻陷敵人城池。一旦城牆挖通,士兵便破牆而入,內應外合,很快攻陷城池。

防護裝備

亞述人的防護裝備主要包括頭盔、鎧甲和盾牌。
頭盔分為尖頂式和鳥冠式兩種。尖頂式頭盔呈圓錐式底部周圍有一、二個環,一般在前額直上方的前面有一個半圓的面。有時,頭盔掛有上覆一層金屬片的下垂的護頸,藉以保護頦、頸、耳和後腦。這種頭盔主要是鐵制的,只是其下部的環和前額外面的半圓面是銅製的。
亞述人在鳥冠式頭盔的發明上充分顯示了其自由創造性。後來這種頭盔形式可能被希臘人所吸取。鳥冠式頭盔的特別之處是頭盔頂部嵌以金屬制或用一簇茸毛裝飾的鳥冠。在頭盔下緣還連結著下垂的護頸和耳蓋,其形狀千姿百態,各有不同。
亞述人的鎧甲,大小有三種型號和兩種不同結構。早期的鎧甲較長,有的可達足部,有的達到膝蓋。這一時期的鎧甲只是把鐵鱗片和銅片一排排地縫在亞麻布或氈制的衣服上。後期的鎧甲,長度不過腰部。亞述人的鎧甲通常有短袖,達於肩和肘的中間部位,大部分胳臂露在外面沒有任何保護,這樣是為了能夠靈活操作兵器進行敏捷作戰。
亞述人在盾牌設計上想充分發揮出它的防禦功能,因此盾牌在形式和結構上是多種多樣的。其中最引人注目的當屬柳條盾。這種盾牌與波斯人的相像,正如希羅多德介紹波斯人使用的盾牌是“細枝編成的”。柳條盾長可相當於或超過普通士兵的身高,寬可為2至3人提供掩護。柳條盾的形狀,有的呈長方形,有的是頂部突出一塊,與盾體成直角的方形;有的還從一定高度開始向內彎曲並逐漸變窄,最後在頂端形成尖頂狀,這是最常見的一種柳條盾。作戰時,持盾者和弓箭手二人一組。持盾者將盾牌平穩立在地上以掩護弓箭手;而弓箭手則在盾牌的掩護下充分發揮其射箭的技能,又不致於被敵人來箭射中。這種大柳條盾最適於攻城戰鬥,它們能夠有效地遮擋住守城者扔下的石頭、射出的箭支及其它投射物。
圓盾的使用在亞述比任何其他民族都更為普遍。它們主要配備於戰車兵。早期帝王的私人侍從、步兵矛手以及掩護弓箭手的長矛手也使用這種盾。
盾牌似乎全部用金屬製成。形體較小。圓盾的邊緣向里彎曲,中間稍向外凸出。早期圓盔一般用青銅或鐵打制,後來演變為圓形柳條盾。圓形柳條盾代替圓形金屬盾,解決了金屬盾重量大,不能形體過大,以及士兵使用移動困難的問題。凸面盾一般為長方形,在亞述後期也經常使用。早期的凸面盾形體很小,而且製作粗陋。到後期凸面盾形體變大,底部呈方形,頂部呈弧形,有的用柳條編成,有的用金屬製成。盾高達4—5英尺,使士兵從頭部到膝部都能得到保護。行軍時,士兵常常把它們背在背上,和埃及人的凸面盾有些相像。
亞述行政區劃亞述行政區劃
更常見是呈橢圓形的凸面盾,和希臘的凸面盾相似,但更大,直徑常常超過5英尺,中央更為突出。

戰車

亞述人的戰車以木料製成,車門設在車體後面,從後面上下車,這與埃及、中國和希臘的戰車一樣。車門實際是一個大盾牌。盾牌被掛在車箱出入口上,可開可閉,又可起護衛作用,可謂一舉兩用。車廂兩側用嵌板鑲起,並常常飾以精美的裝潢。車輪有兩個,安置在車體末端,這樣,絕大部分重量就會落在車轅上,重心前移,從而使烏拉戰車行駛速度加快,這種情況和埃及的戰車相像,卻與古代中國、希臘、羅馬的戰車不同,後者的車輪大約位於車體的中間,那樣便於車體重心平衡,而且車體也大而寬敞。亞述戰車車輪的輪緣很寬,輪輻因不同的戰車而數目不同,或為6根或為8根。車軸小而適度。輪緣是由3個大小不同的木製車圈套在一起的,中間薄,內圈居中,外圈最厚。有時在這些車圈的外部用金屬箍加以緊固。輪緣形制多樣,因車而設,偶爾也有帶有4個車圈的輪緣。
車輪與車軸相連結,按通常的方式車輪圍繞車軸旋轉。車體直接放在車軸和轅桿上,中間沒有彈簧之類緩衝之物。轅桿的末端連結在車軸中間,從此處沿水平方向從車體底部通過,從那裡通常向上彎曲到大約車體一半的高度,又沿水平方向延伸一段以後,再向上彎曲直到前端。轅桿通常由一根或數根細金屬桿同戰車前部的上方連結在一起,這樣可以把轅桿與整個車體連結起來,而且更加牢固。亞述戰車是單轅的,與中國的戰車相同。但古代中國的戰車駕馭四匹馬,兩服兩驂;而亞述的戰車通常由兩匹馬牽引,有時用繩子或皮帶額外拴上一匹作為意外時備用的馬。亞述人從未駕馭過四匹馬拉的戰車。戰車的軛駕在兩匹馭馬的肩上,用皮帶固定在頸圈上,頸圈套在馬的頸部。在轅桿上駕馭馬的軛,有人簡單稱之為橫木,或是金屬制環形條狀物,或是一根粗木棍。最常見的一種軛帶有2個彎,很像一個沒掛弦的弓。還有由一根兩端彎曲很大的木棍製成的帶有4個彎的軛。這種軛很可能用來駕馭兩匹馬的,即在每2個小彎中間的凹陷處套一匹馬,4個小彎有2個凹陷處,正好套兩匹馬。
亞述人的戰車分早期和晚期兩種類型。早期戰車主要用於公元前900年的納西爾帕時代,晚期戰車則屬於薩爾貢二世、希那赫里布和阿述爾巴尼拔時代,也即在薩爾貢二世之後。早期的戰車比較低而且車身短。輪為6幅,直徑小。車體沒有花紋,僅在邊緣加以裝飾。車體前部是圓形的,同古代中國、埃及和希臘、羅馬的戰車相同。兩個箭筒成對角線懸掛在車廂的一側。放槍的架子設計在車廂的後上角。盾即車門,掛在車廂後面。軍旗有時放在戰車前面。用繩索捆在轅桿末端。
晚期的戰車很高,而且比早期戰車長大。車輪為8輻,幾乎高達馬的背部,直徑約5英尺。車體高出車輪一英尺或更多一點,便於乘者居高俯瞰整個戰場。車廂呈正方形,前部也已不再呈圓形。箭筒不再縛在車體的外部,而是移到車體的一個或兩個角上的凸出部。戰車的後面出入口不再懸掛盾牌,而是掛有一塊結著花紋的織物,用一根橫木攔著。晚期戰車的變化,尤其是由低而高的趨勢,說明這一時期騎兵開始增多並占優勢地位,矮小的戰車無法與騎在高頭大馬上的騎兵作戰,戰車只有向高大發展到能充分發揮戰車兵的作用。正是由於亞述人擁有先進的武器裝備,這才保證了亞述人在建立帝國和擴張帝國的戰爭中戰無不勝。

滅亡及原因

公元前612年,亞述帝國首都尼尼微被攻陷,亞述帝國滅亡。其滅亡原因總結有:
其一
這個靠軍事征服建立起來的龐大帝國,未能滿足整個帝國社會經濟發展的基本要求,沒有為這種發展提供基本的條件,,相反,它完全破壞了這種基礎。
其二
由於亞述帝國野蠻的征服政策,及對被征服地區的殘酷剝削,激起被征服地區人民的不斷起義。
其三
亞述帝國晚期,王室內部的矛盾日益激化,進一步導致帝國的動盪。

歷代君主

“住在帳篷中的國王”
所謂“住在帳篷中”是亞述王表中的原文,這也許是暗示這一時期的亞述人仍過著遊牧生活。
伊庫努姆
圖迪亞 約前2500年
揚吉
蘇赫拉姆
哈爾哈魯
伊姆蘇
哈爾蘇
迪達努
哈納
祖瓦布
努瓦布
阿巴祖
阿扎拉赫
烏什皮亞 約前2020年
“先王”
最有爭議的一段王表,仍不能理解“先王”一詞的含義。
烏什皮亞之子阿皮亞沙爾
阿皮亞沙爾之子哈雷
哈雷之子薩馬尼
薩馬尼之子哈亞尼
哈亞尼之子伊路-梅爾
伊路-梅爾之子亞克梅西
亞克梅西之子亞克梅尼
亞克梅尼之子亞茲庫爾-埃爾
亞茲庫爾-埃爾之子伊拉-卡布卡巴
伊拉-卡布卡巴之子阿米努
名年官不明的國王
這一段中的幾個伊沙庫,他們於每年任命的名年官的名字失傳了。
阿米努之子蘇利利
基克基亞 約前2000年-前1985年
阿基亞 約前1985年-前1970年
普祖爾亞述一世 約1970年-前1960年
沙利姆-阿赫 約前1960年-前1945年
伊路舒瑪 約前1945年-前1906年
古亞述時期
伊里舒姆一世 前1906年-前1867年
伊庫努姆 前1867年-前1860年
薩爾貢一世 前1860年-前1850年
普祖爾亞述二世 前1850年-前1830年
納拉姆辛 前1830年-前1815年
伊里舒姆二世 前1815年-前1809年
沙姆希阿達德一世 前1809年-前1781年
沙姆希阿達德一世建立了真正意義上的君主制。
伊什梅-達甘一世 前1780年-前1741年
姆特-阿什庫爾 前1730年-前1720年
里姆什 前1720年-前1710年
阿辛努姆 前1710年-前1706年
空位時代的7個篡位者:(前1706年-前1700年)
亞述杜古爾
亞述阿帕拉伊迪
納西爾-辛
辛-納米爾
伊布基-伊什塔爾
阿達德薩路路
阿達西
貝路-巴尼 前1700年-前1691年
巴伊亞前1690年-前1674年
沙爾馬阿達德一世 前1673年-前1662年
伊普塔爾-辛 前1661年-前1650年
巴扎伊亞 前1649年-前1622年
路拉伊亞 前1621年-前1618年
舒-尼努瓦 前1615年-前1602年
沙爾馬阿達德二世 前1601年-前1598年
伊里舒姆三世 前1580年-前1567年
沙姆希阿達德二世 前1567年-前1561年
伊什梅-達甘二世 前1561年-前1545年
沙姆希阿達德三世 前1545年-前1529年
亞述尼拉里一世 前1529年-前1503年
普祖爾亞述三世 前1503年-前1479年
恩利爾-納西爾一世 前1479年-前1466年
努爾-伊利 前1466年-前1454年
亞述沙杜尼 前1454年
亞述拉比一世 前1453年
亞述納迪納赫一世 前1435年-前1420年
恩利爾-納西爾二世 前1420年-前1414年
亞述尼拉里二世 前1414年-前1407年
亞述貝爾尼謝舒 前1407年-前1398年
亞述里姆尼謝舒 前1398年-前1390年
亞述納迪納赫二世 前1390年-前1380年
中亞述時期
伊里巴阿達德一世 前1392年-前1366年
亞述路巴里特一世 前1365年-前1330年
恩利爾尼拉里 前1330年-前1319年
阿里克-登-伊利 前1319年-前1308年
阿達德尼拉里一世 前1308年-前1275年
薩爾瑪那薩爾一世 前1275年-前1245年
圖庫爾蒂-尼努爾塔一世 前1245年-前1208年
亞述納迪納普利 前1207年-前1204年
亞述尼拉里三世 前1203年-前1197年
恩利爾-庫杜里-烏蘇爾 前1197年-前1193年
尼努爾塔-阿帕爾-伊庫爾 前1192年-前1180年
亞述-丹一世 前1179年-前1133年
亞述雷什伊希一世 前1133年-前1116年
提格拉特帕拉沙爾一世 前1116年-前1077年
阿沙里德-阿帕爾-伊庫爾 前1077年-前1074年
亞述貝爾卡拉前1074年-前1057年
沙姆希阿達德四世 前1057年-前1050年
亞述那西爾帕一世前1050年-前1032年
薩爾瑪那薩爾二世 前1031年-前1020年
亞述尼拉里四世 前1020年-前1016年
亞述拉比二世 前1016年-前973年
亞述雷什伊希二世 前973年-前967年
提格拉特帕拉沙爾二世 前967年-前935年
亞述-丹二世 前935年-前912年
新亞述時期(亞述帝國)
阿達德尼拉里二世 前912年 - 前891年
圖庫爾蒂-尼努爾塔二世 前891年 - 前883年
亞述那西爾帕二世 前883年 - 前859年
薩爾瑪那薩爾三世 前858年 - 前824年
沙姆希阿達德五世 前823年 - 前811年
阿達德尼拉里三世 前811年 - 前783年
薩穆-拉瑪特(攝政),前810年 - 前805年 薩爾瑪那薩爾四世 前783年 - 前773年
亞述-丹三世 前773年 - 前755年
亞述尼拉里五世 前755年 - 前745年
提格拉特帕拉沙爾三世 前745年 - 前727年
薩爾瑪那薩爾五世前727年 - 前722年
薩爾貢二世前722年 - 前705年
西拿基立前705年 - 前681年
以撒哈頓前681年- 前668年
亞述巴尼帕 前668年 - 前631年至前627年之間
亞述-埃提爾-伊蘭尼 約前631年 - 前627年
辛-舒姆-利希爾 前626年
辛沙里施昆約前626年 - 前612年
前612年,亞述首都尼尼微被米底和新巴比倫聯軍攻陷。一名亞述將領在埃及支持下在哈爾蘭以亞述的名義又統治了幾年。
亞述烏巴立特二世 前612年~約前609年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