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邪

出自《靈樞·五邪》,五臟病邪之一。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肺邪
  • 出處:《靈樞·五邪》
  • 類別:中醫基礎術語
  • 概念:五臟病邪之一
解讀,中醫套用,

解讀

肺邪出自《靈樞》,為五臟病邪之一。《靈樞·五邪》:“邪在肺,則病皮膚痛,寒熱,上氣喘,汗出,咳動肩背。”指出邪氣在肺,會發生皮膚疼痛、惡寒發熱、肺氣上逆而氣喘、出汗、咳嗽牽引肩背疼痛。《難經·十難》亦說:“心脈澀甚者,肺邪乾心也。”

中醫套用

在肺邪的治療上,《靈樞·五邪》指出:“取之膺中外腧,背三節五藏之傍,以手疾按之,快然乃刺之。取之缺盆中以越之。”提出治療可取胸部外側的雲門、中府等穴,以及背部第3椎骨旁的肺俞穴與心俞穴,先用手快速按壓這些部位,在病人感覺舒暢的地方進針。同時針刺足陽明胃經的缺盆穴,使肺中的邪氣向外散越。
《靈樞·五邪》篇論述了邪入五臟的症狀:邪在肺則病皮膚痛,邪在肝則病脅中痛,邪在脾胃則肌肉疼痛,邪在腎則病骨痛等,提示掌握臟腑生理功能對於臨床分析疾病、診斷疾病具有重要的意義。
該篇還提出了循經取穴的方法:邪在五臟既可取本髒所屬經脈之穴位進行治療,亦可取與其相表里之六腑的經脈穴位治療,如邪在腎,既可針刺足少陰腎經的湧泉穴、又可取足太陽膀眺經的崑崙穴。另外文中提出了俞募相配的取穴方法,如治療邪在肺時針刺肺經的募穴中府及足太陽膀胱經的肺俞穴,由於募穴在胸腹,與背俞相對,二者一前一後,一陰一陽,相互協同,對治療臟腑病症療效頗著,故“俞募相配”的取穴方法後世臨床套用十分廣泛。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