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遲

五遲

五遲是指立遲、行遲、發遲、齒遲和語遲,為小兒生長發育遲緩的疾病。《醫宗金鑒·幼科心法要訣》:“小兒五遲之證,多因父母氣血虛弱,先天有虧,致兒生下筋骨軟弱,行步艱難,齒不速長,坐不能穩,要皆腎氣不足之故。”《張氏醫通》指出其病因“胎弱也,由父母精血不足,腎氣虛弱,不能榮養而然”。

基本介紹

  • 英文名稱:five kinds of  retardations
  • 就診科室:兒科
  • 多發群體:早產兒及體弱兒
  • 常見發病部位:頭項、口、手、足和肌肉
  • 常見病因:先天胎稟不足,肝腎虧損,後天失養,氣血虛弱或有家族史、難產史等
  • 常見症狀:筋骨痿弱,發育遲緩,頭髮稀少,色澤無華,坐起、站立、行走、生齒及語言等均明顯遲於正常同齡小兒
病因病機,臨床表現,辨證施治,其他療法,

病因病機

五遲之因,為先天胎稟不足,肝腎虧損,後天失養,氣血虛弱或有家族史、難產史等所致。腎主骨生髓,為生長發育之本;齒為骨之餘,髓之所養;肝主筋,筋束骨而運動樞利。若肝腎之氣虧,則骨弱筋痿,故見立遲、行遲、齒遲之證。精血虛衰,不能充養於心,心氣不足,則智力不發達,而見語遲。發為血之餘、腎之苗;若腎氣不充,血虛失養,故見發遲。

臨床表現

患兒筋骨痿弱,發育遲緩,頭髮稀少,色澤無華,坐起、站立、行走、生齒及語言等均明顯遲於正常同齡小兒,常伴智力低下。小兒2~3歲還不能站立、行走為立遲、行遲;1~2歲還不會說話為語遲;初生毛髮少或無,隨年齡增長仍頭髮稀疏難長為發遲;牙齒到時未出或出之甚少為齒遲。

辨證施治

本病的辨證應首先辨別證的輕重:一般而言,後天失養而致,病程短者,病症較輕;先天不足而致,病程長者,病症較重。其次要辨別病在何髒:立遲、行遲、齒遲多為肝腎虧損;語遲、智力遲鈍多因心氣不足。本病以虛證為主,治療多運用補養肝腎,補心養血和氣血雙補等治則。
1.肝腎虧損
(1)證候 面色發白,目無神采,智力遲鈍,筋骨痿弱,站立、行走或長齒遲緩,囟門寬大難合。舌質淡,脈細弱。
(2)治則 補肝益腎。
(3)主方 加味六味地黃丸加減。
(4)方藥 山茱萸、熟地黃、山藥、牡丹皮、澤瀉、茯苓、補骨脂、巴戟天、肉蓯蓉、懷牛膝、桑寄生、炙甘草。
2.心氣不足
(1)證候 面色發白,智力不健,神情呆鈍,語言發育遲緩,數歲不語,或言語不清晰。舌淡,脈細弱。
(2)治則 補心養血。
(3)主方 菖蒲丸加減。
(4)方藥 黨參、石菖蒲、麥冬、遠志、川芎、當歸、乳香、硃砂,丹參、茯苓、酸棗仁。
3.氣血虛弱
(1)證候 肌膚蒼白,精神不振,疲倦乏力,頭髮稀疏萎黃。舌淡,脈細弱。
(2)治則 補益氣血。
(3)主方 八珍湯加減。
(4)方藥 黨參、茯苓、白朮、當歸、川芎、白芍、熟地黃、炙甘草、何首烏、菟絲子。

其他療法

1.外治法
(1)將赤小豆研為細末,用酒調和,塗舌之上下,每日1次。適用於語遲者。
(2)取當歸、生地黃、肉蓯蓉各等量,研成細末,用黑豆煎湯取液調和成膏,塗於頭部,每日1次。適用於小兒頭髮久不生。
2.針灸療法
(1)針刺 肝俞、腎俞、懸鐘、陽陵泉、足三里等穴,用補法。適用於立遲、行遲者。
(2)艾灸 心愈穴或足兩踝,每次三壯,每日1次。適用於語遲者。
(3)取胎盤組織液,或維生素B12和Bl各1支 分別注射足三里、三陰交、陽陵泉,每日或隔日1次。適用於立遲、行遲者。
3.推拿療法
推補脾經、推補腎經,分手陰陽,揉一窩風,清板門,逆運八卦,清天河水。
4.飲食療法
(1)五加皮粥 五加皮研末,調於稀粥中服用,每日3次。適用於腰脊腳膝筋骨弱而立遲、行遲者。
(2)豬蹄筋湯 豬蹄筋、杜仲、懷牛膝、桑寄生。先將豬蹄筋用清水浸一夜,翌日用開水浸泡4小時,再用清水洗淨,與各藥一起放人砂鍋內,加水,煎成半碗水左右,去藥渣,加鹽調味,飲湯吃筋。主治筋骨腰膝乏力而立遲、行遲者。
(3)黑豆芝麻糊 黑豆、黑芝麻、核桃仁各等量,白糖適量。將黑豆、黑芝麻各炒熟研末,核桃仁炒熟切成碎塊,加入白糖混和,開水沖服。適用於發遲及頭髮枯黃。
(4)益智丸 益智仁、遠志各等量,桂圓肉適量。先將遠志和益智仁研成細末,再與桂圓肉共搗,製成丸。每日早晨服1丸,用蓮子湯送下。有益智補腦之功效,主治智力遲鈍及語遲。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