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脈山黧豆(植物)

五脈山黧豆(植物)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五脈山黧豆,中文學名:山黧豆(拉丁學名:Lathyrus quinquenervius),為豆科山黧豆屬下的多年生草本植物。產於中國、朝鮮、日本及俄羅斯。生於山坡、林緣、路旁、草甸等處。最高可到海拔2500米。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山黧豆
  • 拉丁學名:Lathyrus quinquenervius
  • 別稱:五脈山黧豆、五脈香豌豆
  • :植物界
  • 被子植物門
  • 雙子葉植物綱
  • 亞綱:原始花被亞綱
  • 薔薇目
  • 亞目:薔薇亞目
  • 豆科
  • 亞科:蝶形花亞科
  • :野豌豆族
  • 山黧豆屬
  • 分布區域:中國、朝鮮、日本及俄羅斯
  • 命名者及時間:Litv.,1932
形態特徵,生長環境,分布範圍,主要價值,栽培要點,參考文獻,

形態特徵

多年生草本,根狀莖不增粗,橫走。莖通常直立,單一,高20-50厘米,具棱及翅,有毛,後漸脫落。偶數羽狀複葉,葉軸末端具不分枝的卷鬚,下部葉的卷鬚短,成針刺狀;托葉披針形到線形,長7-23毫米,寬0.2-2毫米;葉具小葉1-2 (-3) 對;小葉質堅硬,橢圓狀披針形或線狀披針形,長35-80毫米,寬5-8毫米,先端漸尖,具細尖,基部楔形,兩面被短柔毛,上面稀疏,老時毛漸脫落,具5條平行脈,兩面明顯凸出。總狀花序腋生,具5-8朵花。花梗長3-5毫米;萼鐘狀,被短柔毛,最下一萼齒約與萼筒等長;花紫藍色或紫色,長 (12) 15-20毫米;旗瓣近圓形,先端微缺,瓣柄與瓣片約等長,翼瓣狹倒卵形,與旗瓣等長或稍短,具耳及線形瓣柄,龍骨瓣卵形,具耳及線形瓣柄;子房密被柔毛。莢果線形,長3-5厘米,寬4-5毫米。花期5-7月,果期8-9月。

生長環境

五脈山黧豆地下有細長橫走的側根,上有分枝繁茂的莖葉,侵占性強,能夠迅速占據地下和地面的空間。開花多,花期長,結子多,有較強的天然更新能力。在東北地區,5月初萌發,6—8月為花期,9月末枯黃,全生育期在150天以上。五脈山黧豆是我國東北羊草草甸草原的中生豆科牧草的代表喜生在黑鈣土及鹼化草甸土的草甸草原灌叢中及疏林下,在休閒不久的撂荒地上常成片生長。在沙丘群和陡峭的石質坡地上亦能生長,適應幅度廣,不耐家畜踐踏,但在家畜採食後有較強的再生力。

分布範圍

普遍分布於東北、華北及陝西等地,甘肅南部、青海東部也有;生於山坡、林緣、路旁、草甸等處。最高可到海拔2500米。朝鮮、日本及俄羅斯遠東地區也有分布。模式標本采自日本。

主要價值

五脈山黧豆適口性良好。鮮草時最喜食;乾草,各種家畜均喜食。在野生動物中,梅花鹿喜其葉。在羊革+雜類草草原中,五脈山黧豆的鮮草產量、(7月初)占豆科草量的10—15%,雖然產量較低,但營養價值高,開花初期的乾草率為40—50%,高於豆科草平均於草率(30一40%)。是刈、牧兼用,以刈割利用為主的優良牧草。五脈山黧亞的花前營養期及花後營養期均短。開花期長達兩個月,此時刈割則於草營養成分好,可.調製優良乾草。其營養成分如表79—1,代謝能消化率如表79—2。據文獻記載,該屬種子有毒,在利用過程中,防止家畜誤食種子,最好在花期刈割,調製乾草。
五脈山黧豆—墨線圖五脈山黧豆—墨線圖

栽培要點

五脈山黧豆可以與中生禾草進行混播,建立人工草場,可提高幹草質量,改善草場組成,在我國南方的草山、草坡上栽種,可起到水土保持的作用,又能改良土壤和獲得牧草。

參考文獻

《中國植物志》第42卷>>豆科>>山黧豆屬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