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液

五液在《內經》中有兩處代指,一是五臟化五液,心為汗,肺為涕,肝為淚,脾為涎,腎為唾;一是水谷所化生的津液在一定條件下化生的五液。五液分泌異常與臟腑功能的異常有著密切關係。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五液
  • 出處:《黃帝內經》
  • 類別:中醫基礎術語
概念,解讀,中醫套用,

概念

1、五臟所化生的液體,即汗、涕、淚、涎、唾。《素問·宣明五氣篇》:“五臟化液:心為汗,肺為涕,肝為淚,脾為涎,腎為唾。是為五液。”。
2、指水谷所化生的津液,包括汗、溺、唾、淚、髓等五種(《靈樞·五癃津液別》)。

解讀

一、五臟化五液
《素問·宣明五氣篇》曰:“五臟化液,心為汗,肺為涕,肝為淚,脾為涎,腎為唾,是為五液。”這是研究五液的主要理論依據。飲食入胃,其精微之氣化為津液,藏於五臟,五臟津液充盈,可輸布於外竅,而為汗、涕、淚、涎、唾等,是謂五臟化液。說明五液是人體正常水液的組成部分,是五臟津液充盈,輸布於外竅而成。
汗,是津液通過陽氣的蒸化後,經汗孔排於體表的液體,如《素問·陰陽別論》說:“陽加於陰謂之汗。”心在液為汗,是指心精、心血為汗液化生之源,《素問·五藏生成》有“五臟化液:心為汗”之說。
涕,即鼻涕,為鼻黏膜的分泌液,有潤澤鼻竅的作用。鼻涕由肺精所化,由肺氣的宣發作用布散於鼻竅,故《素問·宣明五氣》說:“五臟化液……肺為涕。”
涎,為口津,即唾液中較清稀的部分,由脾精、脾氣化生並轉輸布散,故說“脾在液為涎”。
淚,由肝精肝血所化,肝開竅於目,淚從目出。淚有濡潤、保護眼睛的功能。
唾,是唾液中較稠厚的部分,多出於舌下,有潤澤口腔,滋潤食物及滋養腎精的功能。
二、水谷化生五液
《靈樞·五癃津液別》“水谷入於口,輸於腸胃,其液別為五:天寒衣薄則為溺與氣,天熱衣厚,則為汗。悲哀氣並,則為泣,中熱胃緩,別為唾,邪氣內逆,則氣為之閉塞而不行,不行則為水脹。”
水谷都從口入體內,酸、苦、甘、辛、鹹五味分別注入五臟與四海。飲食化生的體液,有自身運行的通路,通過三焦布散於全身,其中具有溫養肌肉,滋養皮膚功能的叫做津,其中稠厚且不易流動的叫做液。水谷入胃會化生津液,津液在一定條件下化生如下五液:如果天熱或穿衣過多,導致腠理開張,則汗液外泄。如果寒邪入侵分肉,導致津液凝聚成為痰沫,阻礙氣機運行則產生疼痛。如果天氣寒冷,則腠理關閉,水氣難以從毛孔外泄,則向下流於膀胱,則化為尿與水氣。五臟六腑之中心為主宰,耳司聽覺,目司視覺;肺調節一身之氣,像總理國事的宰相;肝主謀慮像智勇雙全的將軍;脾主肌肉保護內臟;腎藏精,蒸騰水液儒潤與外界相通的孔竅。由於五臟六腑之津液都上注於眼睛,悲哀之時,心中氣機郁滯,心的絡脈拘急,心之脈絡拘急則牽引肺葉上舉,肺葉上舉使津液向上泛溢。由於心的絡脈與肺葉不能一直上舉,導致氣行或上或下。當肺葉上舉,氣機上逆時,才會發生咳嗽伴見流淚。中焦有熱,易於消化穀食,胃中容易空虛,胃中空虛則腸中之蟲上下擾動,胃腸因蟲聚積而脹滿擴張,所以胃氣弛緩,胃氣弛緩則氣不能降而上逆,氣上逆則胃中水液隨之上升,唾液從口中溢出。

中醫套用

一、五臟化液
心與汗
汗液的生成、排泄與心血、心神的關係十分密切。心主血脈,血液與津液同源互化,血液中的水液滲出脈外則為津液,津液是汗液化生之源。心血充盈,津液充足,汗化有源,既可滋潤皮膚,又可排出體內代謝後的廢水。汗出過多,津液大傷,必然耗及心精、心血,可見心慌、心悸之症。故又有“血汗同源”,“汗為心之液”之說。心又藏神,汗液的生成與排泄又受心神的主宰與調節。心神清明,對體內外各種信息反應靈敏,汗液的生成與排泄,就會隨體內生理情況和外界氣候的變化而有相應的調節,所以情緒緊張、激動、勞動、運動及氣候炎熱時均可見汗出現象。驚恐傷心神,又可導致大量汗出,故《素問·經脈別論》說:“驚而奪精,汗出於心。”由此可見,心以其主血脈和藏神功能為基礎,主司汗液的生成與排泄,從而維持了人體內外環境的協調平衡。又,汗是陽氣蒸化津液所致,汗多又可耗散心氣或心陽,大汗可致心氣、心陽暴脫而出現氣脫或亡陽的危候。
肺與涕
肺精、肺氣的作用是否正常,亦能從涕的變化中得以反映。如肺精、肺氣充足,則鼻涕潤澤鼻竅而不外流。若寒邪襲肺,肺氣失宣,肺之精津被寒邪所凝而不化,則鼻流清涕;肺熱壅盛,則可見喘咳上氣,流涕黃濁;若燥邪犯肺,則又可見鼻乾而痛。
脾與涎
涎具有保護口腔黏膜,潤澤口腔的作用,在進食時分泌旺盛,以助穀食的咀嚼和消化,故有“涎出於脾而溢於胃”之說。在正常情況下,脾精、脾氣充足,涎液化生適量,上行於口而不溢於口外。若脾胃不和,或脾氣不攝,則導致涎液化生異常增多,可見口涎自出。若脾精不足,津液不充,或脾氣失卻推動激發之能,則見涎液分泌量少,口乾舌燥。
肝與淚
在正常情況下,淚液的分泌,是濡潤而不外溢,但在異物侵入目中時,淚液即可大量分泌,起到清潔眼目和排除異物的作用。在病理情況下,可見淚液分泌異常。如肝血不足,淚液分泌減少,常見兩目乾澀;如風火赤眼,肝經濕熱,可見目眵增多,迎風流淚等。此外,在極度悲哀的情況下,淚液的分泌也可大量增多。
唾與腎
唾由腎精化生,經腎氣的推動作用,沿足少陰腎經,從腎向上經過肝、膈、肺、氣管,直達舌下之金津、玉液二穴,分泌而出。故《素問·宣明五氣》說:“五臟化液……腎為唾。”由於唾源於腎精,若咽而不吐,則能回滋腎精;若多唾久唾,則能耗傷腎精。故古代養生家主張“吞唾”以養腎精。
唾與涎,雖然都是口腔分泌的液體,但是二者有一定區別。涎為脾精所化,出自兩頰,質地較清稀,可自口角流出;唾為腎精所生,出自舌下,質地較稠厚,多從口中唾出。故臨床治療口角流涎多從脾治,唾多頻出多從腎治。
二、津液化五液
津與液從其性能而言,津較清稀,流動性強,主要布散於體表皮膚、肌肉、孔竅等部位,並滲入血脈,功能主要是滋潤。液較稠厚,流動性小,灌注於骨節、臟腑、腦髓等組織器官,功能主要是濡養。從津液的生成而言,津液同類異名,多相互影響、相互轉化,所以津液並稱。《靈樞經》的這些認識對後世津液學說的發展奠定了基礎。
季節的寒溫,衣著的厚薄可影響人體內汗與尿的相互轉化,即天熱汗多尿少,天寒則尿多汗少。為“汗法”運用溫熱藥提供了理論依據,亦說明了“開鬼門、潔淨府”的方法治療水腫病的機制。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