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回原始觀音座蓮

二回原始觀音座蓮

二回原始觀音座蓮(學名:Archangiopteris bipinnata Ching ), 陸生中型蕨類植物,根狀莖頗長,近直立或斜生。

基本介紹

形態特徵,葉,孢子,生長環境,分布範圍,發現意義,

形態特徵

葉柄長60-70厘米,直徑約4毫米,腹面有深溝,淡綠色,草質,下部略有緊貼的暗棕色披針形長尖頭的鱗片,基部以上約20-34厘米處有一個膨大的節,葉片三角狀長圓形,長40-50厘米,中部寬約22厘米,基部為二回羽狀,向上為一回奇數羽狀;羽片10-12對,基部一對或二對特大,長16-19厘米,寬6-7厘米,有2.5-3厘米長的羽柄,羽裂為2-7對側生小羽片,闊披針形,漸尖,幾無柄,開展,並有粗齒牙,長2-3厘米,基部以上寬約1厘米,圓楔形,頂端小羽片大形,長7-10厘米,寬2.8厘米;上面的一回羽片線狀披針形,有柄(長4-6毫米),向頂端漸狹為漸尖頭,長12-17厘米,近中部寬2-2.8厘米,基部圓楔形,葉緣全部具有規則的粗齒牙;葉軸乾後壓扁,向上端兩邊有狹翅,頂生羽片與相鄰的同形。葉為草質,乾後綠色,除葉軸、中肋下面及葉柄膨大處有一些棕色小鱗片外,全為光滑。葉脈上下兩面明顯,脈間距離2毫米,一般為單脈或分叉,幾乎成直角從中肋伸出,直行,達於邊緣的每一齒牙。
二回原始觀音座蓮

孢子

孢子囊群線形,生於上部一回羽片上的長約5毫米,由近中肋向外伸展到距葉緣4毫米處,沿生於單脈上或分叉脈上,由20-40個孢子囊組成,在孢子囊群下面有許多密生分枝的夾絲,長等於或稍過於孢子囊,生於下部小羽片上的囊群較短,由10-12個孢子囊組成,從中肋出發幾達邊緣;孢子暗色,透明,圓形,有稜角,表面有粗疣狀突起。
觀音座蓮觀音座蓮

生長環境

生於海拔1100~1300的雜木林下。

分布範圍

產於雲南東南部(馬關縣,金口,老君山)。特有種。

發現意義

本種為本屬中最特殊的種,一般體形酷似觀音座蓮。在原始觀音座蓮屬中發現二回羽葉的種是有很大意義的,因為由於這一種的發現,在一定程度上改變了過去對屬的界說,打破了過去總是認為一回羽葉為本屬的特徵之一的傳統看法。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