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〇一〇年上半年農業農村經濟運行分析

上半年,全市農業農村工作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確領導下,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以實施《珠三角地區改革發展規劃綱要》為契機,認真貫徹落實中央一號檔案精神和黨的農業農村工作方針政策,紮實有效地開展各項工作,取得了明顯的成績,為全年農業增效、農民增收、農村社會和諧穩定奠定了堅實基礎。據統計部門預計,上半年全市農業總產值82.3億元,比去年(2009年)同期(下同)增長3.8%,其中種植業產值53.49億元,增長4%;畜牧業產值19.11億元,增長2.6%。農業增加值50.9億元,增長4%。農民人均現金收入5938元,增長18.9%。
一、上半年農業農村經濟運行的主要特點
(一)春收作物增產增效,農民收入增加。年初的低溫多雨天氣給我市春收農作物生產造成了不利影響,但由於農業科技和良種良法的大面積推廣套用,春收農作物仍然穩中有增。全市春收農作物88.28萬畝。其中馬鈴薯14.77萬畝,增加0.91萬畝;甜玉米17.01萬畝,增加5萬畝;番薯5.1萬畝,蔬菜48.2萬畝,其中梅菜6.95萬畝。春收糧食作物總產13.53萬噸,增長12.5%,其中馬鈴薯5.4萬噸,增長10%;甜玉米6.5萬噸,增長39%。蔬菜總產73.06萬噸,增長0.94%。春收大宗農產品平均價格分別為:馬鈴薯2.6元/公斤,增加0.8元/公斤,上升50%;甜玉米2元/公斤,增加0.4元/公斤,上升25%;蔬菜2.4元/公斤,增加0.4元/公斤,上升16.7%;梅菜0.4元/公斤,減少0.4元/公斤,下降50%。由於大部分春收農產品價格均有較大幅度上升,春收實現增產增效,農民增收。
(二)春種作物面積增加,夏收作物效益提高。全市春播春種農作物總面積149.89萬畝,增加2.64萬畝,增幅1.8%。其中早稻64.9萬畝,增加0.47萬畝;甜玉米16.27萬畝,增加0.47萬畝;番薯2.65萬畝,增加0.02萬畝;蔬菜39.18萬畝,增加0.47萬畝;春花生21.05萬畝,增加1.75萬畝;大豆2.8萬畝,增加0.12萬畝。受前期低溫多雨天氣和後期洪澇災害影響,部分夏收作物產量有所下降。預計全市早稻平均畝產343公斤,減少3公斤;總產22.24萬噸,與上年基本持平;夏收甜玉米平均畝產476公斤,減少93公斤,總產7.75萬噸,增加1.7萬噸,增長28%;蔬菜平均畝產1492公斤,增加173公斤,總產58.46萬噸,增加7.4萬噸,增長14.5%。夏收甜玉米平均價格為1.6元/公斤,增加0.2元/公斤,上升14.3%;蔬菜均價為2.6元/公斤,增加0.6元/公斤,上升30%;夏稻目前平均收購價2.44元/公斤,上升3%。雖然部分夏收作物單產受自然災害影響有所下降,但由於價格上升和面積、產量增加,總體效益提高。
(三)荔枝龍眼量減價升,總體效益略有增加。受不利氣候影響,荔枝、龍眼掛果面積下降,產量略減。全市荔枝掛果面積28.39萬畝,減少8.7%,預計總產6.5萬噸,減產12.3%;龍眼掛果面積17.24萬畝,減少12%,預計總產3.3萬噸,減產27%。荔枝平均價格8元/公斤,增加2元/公斤,上升33.3%;龍眼預計平均價格10元/公斤,增加2元/公斤,上升25%。由於價格上升幅度較大,總體效益略有增加。
(四)畜牧業生產穩定發展,總體效益有所下降。據統計部門預計,上半年全市生豬存欄128.78萬頭,減少7.18萬頭,下降5.3%;出欄108.95萬頭,增加9.96萬頭,增長10.06%;豬肉產量7.74萬噸,增加0.68萬噸,增長2%。家禽出欄1885.36萬隻,增加54.06萬隻,增長2.95%;禽肉產量2.37萬噸,增加0.04萬噸,增長1.72%。生豬價格下跌,效益大幅下滑。三元雜交瘦肉型肉豬每公斤均價10.6元,同比持平;三元雜交瘦肉型豬苗20.25元/公斤、二元雜交瘦肉型種母豬豬苗1350元/頭,分別下降7.95%和3.57%。自繁自養的規模化養豬場處於保本或略有盈利, 出口場每頭肉豬盈利100元左右,農戶養豬基本虧損。家禽及其產品價格穩定,但由於飼料成本增加,效益平平。普通黃羽肉雞均價14元/公斤、三黃鬍鬚雞肉雞20元/公斤、農村散放三黃鬍鬚雞肉雞36元/公斤、肉鵝18元/公斤,同比持平;三黃鬍鬚雞項苗2.7元/只,比增3.85%;肉鴨10元/公斤,比降16.6%;雞蛋9.2元/公斤、鴨蛋9元/公斤, 分別增長2.22%和2.27%。奶牛存欄量和牛奶產量穩定增長,奶牛養殖業效益增加,生鮮牛奶收購價平均3900元/噸,比增8.33%。
(五)農資價格居高不下,飼料原料及配合料價格上升。農藥價格同比持平,化肥價格略有下調,但總體上仍維持在較高價位。玉米2100元/噸,上漲23.5%;進口魚粉13000元/噸,上漲85.71%;肉雞配合料2550元/噸、蛋雞配合料2600元/噸、育肥豬配合料2650元/噸,分別上漲4.1%、4%和10.4%。由於農資價格居高不下,飼料原料及配合料價格上升,致使種植業生產成本較高,效益增長幅度不大;畜牧業生產成本增加,效益下降。
(六)蔬菜和家禽產品出口增加,生豬產品出口下降。據惠州出入境檢驗檢疫局統計,1-6月份,全市出口蔬菜貨值539.7萬美元,增加62.1萬美元,增長13%;供港活雞及鮮凍禽肉貨值1687.5萬美元,增加281.9萬美元,增長20.1%;供港鮮牛奶貨值98.4萬美元,增加17萬美元,增長21%;供港活豬及鮮凍豬肉貨值2900萬美元,減少1162萬美元,下降28.6%。歷年來生豬及其產品在我市農產品出口中均占有較大比重,上半年,由於其出口下降幅度較大,導致全市農產品出口總量呈下降趨勢。上半年全市從惠州口岸出口的農牧產品總貨值5357.9萬美元,下降7.8%。
二、存在問題
雖然上半年我市的農業農村工作取得了較好的成績,但仍存在一些亟待解決的問題。一是農田水利基礎建設整體水平不高,颱風、暴雨、高溫等極端天氣日益增多,農業綜合生產能力和防災減災能力亟待增強。二是隨著工業化、城鎮化的加快推進,資源環境對農業發展的制約日益明顯。三是基層農業技術推廣體系改革進展不快,農業農村公共服務體系建設有待加強。四是農業生產成本持續增加,生豬等主要農產品價格下行壓力大,國際金融危機對農產品出口的影響仍在持續,農業龍頭企業和農民專業合作社的輻射帶動能力還不夠強,農民持續增收難度較大。五是農村城鎮化發展相對滯後,城鄉、區域之間發展不平衡,城鄉統籌發展和新農村建設步伐仍需加快。
三、下半年農業農村經濟走勢預測
我國巨觀經濟增速在下半年放緩、國際金融危機影響依然存在,對於我市農業農村經濟成長帶來一定程度的負面影響,據我們預計,我市農業農村經濟能夠繼續保持平穩增長,在不發生大的自然災害影響的前提下,能夠實現農業增加值增長5%、農民人均純收入增長7%以上的預期目標。生豬價格在經歷了今年(2010年)上半年的低迷之後,在近期開始回升;主要農資產品包括種子、化肥、農藥和飼料將繼續維持高位運行;農產品價格受近期我國北方和長江沿線的暴雨洪澇災害造成一定面積的農產品減產影響,預計農產品整體價格水平會迎來一定幅度的上漲,將抬升我市農業經濟效益。
四、下半年工作打算
下半年,要緊緊圍繞年初制定的各項目標任務,狠抓落實,打造亮點,加快發展,確保全市農業增加值增長5%以上,農民人均純收入增長7%以上,實現農業增效、農民增收、農村穩定的總體目標。重點抓好十二項工作,做到“三個確保”和“九個轉變”。
(一)突出抓好2010年惠州農業招商引資推介會暨農產品展銷會,確保展銷會如期順利舉行並取得圓滿成功。市政府定於9月27日至10月1日在惠州會展中心舉辦2010年惠州農業招商引資推介會暨農產品展銷會,這是農業部門下半年的一項重要工作任務,要切實抓緊抓好。要儘快成立籌備工作領導小組,認真制訂籌備工作方案,分工負責,明確任務,落實責任,抓緊抓好抓細抓實各項籌備工作,確保展銷會圓滿成功。
(二)突出抓好扶貧開發“規劃到戶、責任到人”工作,確保通過省的考評並取得實效。重點抓好如下七項工作:一是精心籌備,選好現場,開好全市推進扶貧開發“規劃到戶、責任到人”工作現場會。二是紮實推進各類村級扶貧項目和幫扶貧困戶脫貧項目,加快貧困村貧困戶脫貧步伐。三是大力實施農村安居工程,加快全市2387戶農村貧困戶一般損壞房改造,確保我市74個省級貧困村的無房戶和危房戶在2011年春節前住進新房。四是在貧困地區組織實施8個“大禹杯”競賽項目,抓好2個革命老區建設示範項目建設。五是整合資源,抓緊抓好惠東、博羅和龍門縣的6個扶貧開發“規劃到戶、責任到人”示範村建設。六是加快培訓轉移貧困村勞動力,協調勞動保障部門做好下半年在74個省級貧困村鄉鎮舉辦的20場巡迴招聘會。七是對照省的考評細則,切實抓好各項工作的跟蹤落實和督促檢查,確保順利通過省的考評。
(三)突出抓好食用農產品標識管理工作,確保如期完成目標任務。堅持指導教育、分類實施、示範帶動的原則,進一步加大工作力度,狠抓生產、市場、執法監督“三大環節”,加快推進標識實施管理工作,建立健全食用農產品可溯源機制,著力打造1個農產品標識管理示範縣區和4個農產品標識管理示範點,確保在11月前,全市建制鎮以上的農產品批發市場、超市、農產品銷售店和農貿市場銷售的食用農產品基本實現標識經營。
(四)突出抓好農業災後復產和現代標準農田建設,加快農業生產從“看天吃飯”向“旱澇保收”轉變。要在加強組織指導農民民眾切實抓緊抓好農牧業災後復產工作的同時,大力加強現代標準農田建設,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和防災減災能力。一是抓緊組織驗收已經基本完工的2009年度的省人大農田水利基本建設議案項目、基本農田整治項目、農業綜合開發土地治理項目、產業化經營項目和市級農田標準化建設項目。二是加快實施市縣級基本農田保護示範區建設項目和龍門縣受益面積6萬畝中型接水灌區建設項目,認真組織實施2010年度各類農建項目,按照“科學規劃、統籌安排、連片推進”的要求,完成年內整治改造中低產田6.4萬畝,建成連片千畝以上的現代農業示範基地16個以上的任務。三是加快實施市人大200-500畝連片農田水利基本建設議案項目,確保如期完成年度建設任務。四是抓好40個現代農業示範區的管護工作,建立健全農田水利基礎設施管護機制,讓農田水利基礎設施長期發揮功效。
(五)突出抓好糧食生產和特色效益農業發展,加快農業結構從傳統低效向特色高效轉變。堅持不懈抓好主要農產品生產和供給,推進菜籃子產品集約化、設施化、規模化、標準化生產,保證市場農副產品供應充足。一是穩定糧食生產,確保糧食安全。要認真落實國家種糧補貼政策,大力開展糧食高產創建活動,繼續推進博羅、惠東、龍門三縣的產糧大縣建設,確保完成年內創建5000畝以上的糧食高產示範片7個的任務,全市糧食播種面積要穩定在174萬畝以上,總產量要達到56萬噸以上,保證完成省下達的糧食工作考評指標。二是加大農業結構調整力度,做強做大我市特色效益農業。繼續推進以八大特色農產品為主導的特色農業產業帶建設,確保年內八大特色農產品種植面積(含複種)達到192萬畝以上,完成打造連片面積5萬畝的特色農業產業帶7個的任務;加快推進全市36個區域性農產品生產基地和26個特色農產品種養專業鎮、50個特色農產品種養專業村的建設,培育、打造更多的特色效益農業新亮點。三是及早謀劃冬季特色農業生產,確保冬種面積有增加,質量效益有提升。
(六)突出抓好農業科技裝備水平提升,加快農業發展從主要依靠勞力支撐向科技化、機械化、信息化轉變。加強農業科技創新與推廣,推進市農科所水稻、蔬菜產業綜合示範與培訓站建設及博羅縣航天育種等農業良種繁育與推廣體系建設,加快開發多功能、智慧型化、經濟型農業裝備設施,重點在田間作業、設施栽培、健康養殖、精深加工、儲運保鮮等環節上取得突破。加快基層農技推廣體系改革,大力開展農民技術培訓,年內全市引進推廣農牧業新品種、新技術要達到680個(項)以上,開展農業送科技下鄉活動要達到900場(次)以上,農業科技貢獻率提高到54.5%,比上年增加1.5個百分點。認真落實農機購置補貼政策,深入開展農機服務集市活動,大力推廣農業機械,切實抓好花生生產機械化示範點和11個農機安全生產示範鎮(村)建設,全市水稻機械化綜合水平要提高到60.8%以上,比上年增加2.2個百分點。加強農業信息化建設,完善惠州農業信息網、《惠州農業信息》雜誌、《惠州農業信息快報》,“12316”三農服務熱線等信息服務平台建設,建立健全農村基層農業信息服務網路,提高農業信息化水平。
(七)突出抓好農村土地流轉和農業產業化經營,加快農業經營從小規模分散經營向適度規模經營轉變。根據省的統一部署推進土地承包經營權確權和發證工作。大力抓好11個農村土地流轉管理示範鎮建設,完善流轉管理和服務體系,促進農村土地流轉規範化。大力發展農業產業化經營,探索財政資金扶持農業龍頭企業和政銀企合作的機制,探索推進“農超對接”,促進農業龍頭企業和農民專業合作社做大做強,確保年內新增龍頭企業12家以上,農民專業合作社25家以上。發展農產品加工、流通業,提高農產品附加值,推動傳統農業轉型升級,由產業鏈低端向高端延伸。
(八)突出抓好農業標準化、品牌化建設和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加快農業增長方式從以量為主向量質並重轉變。加強農業標準化建設,確保年內新增市級地方農業標準7個,打造農業標準化生產示範點5個以上。加強農業品牌化建設,力爭年內新增無公害農產品20個、綠色食品3個、省市名優農產品8個以上。加強農產品質量安全監測體系建設,確保年底前完成新建7個鎮級農殘檢測站任務,實現全市有農業的鎮(辦)100%建站的目標;加強農產品質量例行監測,確保全市不發生群體性農產品質量安全事故。
(九)突出抓好農村沼氣建設和生態旅遊農業發展,加快農業發展從粗放、單一功能型向低碳、多功能型轉變。加強農村沼氣建設,抓好9個農村沼氣建設示範點建設,確保年內新建沼氣池達到800個以上。大力示範推廣節水、節肥、節藥、節能等生態農業技術和健康養殖模式,發展設施農業、循環農業和低碳農業,減少面源污染,促進農業可持續發展。著力抓好博羅航天農業科技園、惠陽良井現代農業園和惠州陽光現代農業園3個現代觀光旅遊農業園區示範點以及惠東東進農牧和龍門益農柑桔2個現代農業示範園區建設,大力推進生態觀光旅遊農業發展,拓展農業功能,促進農業多元化發展。
(十)突出抓好《珠三角地區改革發展規劃綱要》實施和農業招商引資,加快農業發展空間從局部領域向全方位領域轉變。以實施《規劃綱要》為契機,加強與深莞、港澳台等地區的農業交流與合作,逐步建立健全農產品產銷對接等合作機制,互惠互利,實現“共贏”。充分發揮我市的資源、區位、生態等優勢,吸引社會各界來我市投資建設現代特色農業示範基地、農產品加工和流通業、生態觀光旅遊農業和高效設施農業項目,提升惠州現代農業發展水平。加快發展外向型農業,促進農產品出口型企業和基地發展,鞏固我市供港農產品在全省的優勢地位。積極參加香港美食節、廣東省農博會、市政府為擴大內需在國內組織的系列展銷會,拓展惠州特色優質農產品市場,提升惠州農業的知名度、美譽度和競爭力,多區域、多渠道、多形式推動惠州農業向更寬更廣的領域發展。
(十一)突出抓好統籌城鄉發展示範點和新農村示範點建設,加快農村經濟發展從單級推動向城鄉區域協調推動轉變。充分發揮統籌指導和綜合協調的作用,加強上下溝通協調,合力推進統籌城鄉發展改革,爭取在重點領域和重要環節上尋求突破。一是協調推進村莊規劃、農村社保、農村勞動力轉移和農村綜合改革等工作,力求取得實效。二是著力打造三舊改造、低保一體化、城鄉規劃等10個統籌城鄉發展示範點和10個城鄉衛生管理一體化示範鎮(街道)。三是切實加強20個“五好”新農村建設示範點和惠陽平潭部省共建新農村示範點工作,大力推進村企共建示範村建設。四是加快推進農村集體經濟股份制改革,著力推進5個股份制改革示範點建設工作。五是加強全市8鎮24村120戶農戶的省農民負擔監測網點建設,防止農民負擔反彈。通過各類示範點建設,以點帶面,努力走出一條有惠州特色的統籌城鄉發展道路。
(十二)突出抓好現代畜牧業建設,加快畜牧業發展從散養、粗放向標準化、規模化方向轉變。一是抓好各縣區生豬發展規劃的編制,穩定發展規模。二是強化養殖場戶標準化建設,提高發展水平。三是推進生態健康養殖,確保畜產品質量安全,減少環境污染。四是推動畜牧業現代園區建設,強化10個現代畜牧業示範基地建設,通過示範帶動,提升現代化養殖水平。五是繼續加強重大動物疫病防控,確保全市不發生重大動物疫情,保障畜牧業持續健康發展。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