亂世掌國:平議民國大總統

亂世掌國:平議民國大總統

《亂世掌國:平議民國大總統》作者夏雙刃,從1912年袁世凱上台到1928年張學良易幟,是中華民國的北京政府時代。鑒於其軍閥色彩,史家通常稱之為“北洋政府時期”。走上北洋政府權力巔峰的,前後有七個人,即袁世凱、黎元洪、馮國璋、徐世昌、曹錕、段祺瑞、張作霖。他們所處的時代,固亦屬於李鴻章所謂“三千年款有之變局”,卻與晚清大相逕庭:一方面,帝制終結,共和創立;另一方面,帝制常有魯陽揮戈的可能,共和卻無取信天下的能力。這七個人在這一段重要歷史中,扮演了非比尋常的角色。

基本介紹

  • 書名:亂世掌國:平議民國大總統
  • 出版社:九州出版社
  • 頁數:280頁
  • 開本:16
  • 作者:夏雙刃
  • 出版日期:2006年2月1日
  • 語種:簡體中文
  • ISBN:7801954351
基本介紹,內容簡介,作者簡介,媒體推薦,圖書目錄,文摘,序言,

基本介紹

內容簡介

帝制崩潰前後的大轉折年代,各路梟雄盡逞英豪,民國終成一局亂世。《亂世掌國:平議民國大總統》在主流史學觀基礎上,力求彩原始史料,以期完整展示他們的際遇沉浮,全麵塑造他們的人物形象。讀者可做小傳讀,亦可做信史看。

作者簡介

夏雙刃,本名夏宇,山西陵川人,復旦大學中文系畢業,現居深圳。撰寫有《民國史》等。

媒體推薦

書評
帝制崩潰前後的大轉折年代,各路梟雄盡逞英豪,民國終成一局亂世。

圖書目錄

序言
引言:說不盡的民國風雲人物
袁世凱
一 一失足成千古恨
二 焚稿從戎
三 末代班超
四 袁家軍
五 前後“六君子”
六 出響馬,無戰事
七 末代宰相
八 先入關中者王
九 刺客、殺手、連環命案
十 民國從此成亂世
十一 此“君主”非彼“君主”
十二 罪在朕躬一人
十三 為日本去一大敵

黎元洪
一 壯士蹈海
二 南洋和北洋
三 宋江上山
四 殺武案
五 泥菩薩
六 截車奪印

馮國璋
一 龍、虎、狗
二 收順御林軍
三 大總統騙人
四 “吾家千野駒”
五 天津會議
六 田宅自肥之計

徐世昌
一 從龍之士
二 經略東北
三 “文人做總統”
四 偃武修文
五 “漁人”和“菊人”
六 人間重晚晴

曹錕
一 漫話“賄選”
二 曹錕與劉備
三 “最大的本錢”
四 好人不好做
五 生前身後名

段祺瑞
一 “人可死,葷絕不能開”
二 一元錢起家
三 三造共和
四 府院之爭
五 “軍閥禍國”
六 徐樹錚之死
七 親日派?

張作霖
一 “綠林學校”
二 東北王
三 逐鹿中原
四 四民主義
五 日俄的夾縫
六 大帥與少帥
附:本書大事記
詠北洋史事十二首

文摘

以1928年為界,可將“中華民國”38年的歷史分為兩段:1928年前,通常被稱作“北洋軍閥統治時期”,國際公認的中國首都在北京;1928年後,則由國民黨實行專政,是為南京政府。因此對我們來浣,“北洋軍閥統治時期”更像是隔了一代的歷史。顯然,民國的政權並非一脈相承的。不僅如此,“北洋軍閥”其實是國民黨的死敵,因此孫中山和蔣介石才要發動“北伐”去消滅它。北洋集團和國民黨的對立,可上溯到民國成立之初。民國二年(1913年)3月,國民黨領袖宋教仁被北洋集團刺殺,引發了“二次革命”,但旋即失敗,孫中山等人只好流亡海外。因此,此時的中國,雖有分裂的苗頭,卻無分裂的事實。但是到了1916年初,梁啓超、蔡鍔、唐繼堯等人為了反對洪憲帝制,發動了護國運動。國民黨人參加了這次運動,並藉助地方軍閥的勢力,在西南和華南的一些省份站住了腳跟,並終於星火燎原。從此,中國陷入“一國兩府”的分裂局面,一直持續到1928年張學良宣布易幟為止。將這些歷史統稱為“軍閥混戰”,原是無可厚非的。只是在軍閥混戰的背後,另有一條若隱若現的脈絡。首先,這些大大小小的軍閥,多是從“北洋系”,中派生出來的,而“北洋系”可說是袁世凱的禁臠,故袁世凱在世時,軍閥混戰是不存在的。其次,袁世凱死後,在北洋政府的中央,關於如何結束分裂的問題,被爭論得不可開交,黎元洪、馮國璋、徐世昌這三位總統要和平統一,段祺瑞和張作霖卻力主行武力征服。然而對於北洋集團內部,這幾個身居權力巔峰之人,主觀上都是排斥軍閥混戰的,因為他們都自詡為北洋的領袖,而軍閥混戰即北洋內訌。再次,從1916年到1923年,黎元洪、馮國璋、徐世昌的和平統一政策是有連貫性的,他們和南方軍政府一起,為消除分裂局面做出了可貴的努力。1928年前的民國,前後有過七位“總統”,更確切地說,應該是五任“總統”(袁世凱、黎元洪、馮國璋、徐世昌、曹錕)、一位“執政”(段祺瑞)和一位“陸海軍大元帥”(張作霖)。由於賴以產生總統的國會和“約法”屢遭摧殘,加之前五任總統無不下場悽慘,因此段祺瑞和張作霖便不能也不願用“總統”之名了,但他們確實都是如假包換的國家元首。

序言

無疑是緣分。得識夏雙刃先生,居然是在網上購書。因而,引出了這一篇飛來之“序”。自幼,我生長在北京,自然接觸了眾多與皇城文化有關的人物。當我在大約國小三四年級時,讀到第一部有關晚清人物的書籍,就是裕容齡女士根據親身經歷所撰寫的《清宮瑣記》。記得,母親從東四六條口的租書鋪借來這部書時,全家人都搶著閱讀。無論是星期日還是平日,夜晚的燈光,總是映照著這部並不太厚的書籍。六十年代,在霞光街路東一個院落里——她的住所,見到了裕容齡這樣一位傳奇的老人。此後,我始終想得到這部書的初版本。
前不久,我在網上購得了這部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