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房包塊

乳房包塊

常見乳腺包塊有慢性囊性增生病、纖維腺瘤,偶見病變,即發生炎症、惡性腫瘤。

基本介紹

  • 西醫學名:乳腺增生
  • 中醫學名:乳岩
  • 所屬科室:外科 - 乳腺疾病科
  • 發病部位:乳腺
  • 主要症狀:包塊,疼痛
  • 多發群體:哺乳期婦女
  • 傳染性:無傳染性
  • 是否進入醫保:是
乳房包塊介紹,症狀,分類,手術過程,防治原則,區別,

乳房包塊介紹

絕經前女性所患的腫塊大部分是良性的。雖然如此,若發現乳房出現不孤立的腫塊也應立即請醫生診斷,未使用過雌激素替代療法的絕經後婦女所患的腫塊50%為良性,50%為惡性。
對於良性乳房腫塊,一些患者認為可以置之不理,其唯一的危害是有可能錯過發現癌症的機會。我們在臨床上採用中醫藥的方法治療乳房良性腫瘤,有較好的療效。對於小的乳房良性腫塊有的也可以不予治療,但要及時自查和請醫生檢查,以及時發現腫塊的變化。對於乳房膿腫或急性炎症引起的腫塊,應及時抗生素治療或引流治療。
乳房包塊
乳房內有15-20腺葉,每一腺葉分成很多腺小葉。每一腺葉有單獨的導管(乳管),腺葉和乳管內以乳頭為中心呈放射狀排列。乳腺是許多內分泌腺的靶器官,隨月經周期變化。
女大學生中纖維瘤腺常見,質硬,表面光滑,邊界清楚,移動性好,有惡變可能。一旦發現應手術切除,但易再發。下面介紹慢性乳腺病

症狀

該病也稱慢性囊腫性乳腺增生病,是內分泌障礙性良性增生病,與性激素代謝異常,尤其是雌、孕激素比例失調有關。本病容易與乳腺癌混淆。
臨床突出的表現是乳房脹痛和腫塊,大部分病人疼痛與月經周期有關,往往在月經前3~5日疼痛加重,月經來潮後減輕或消失,有時整個月經周期都有疼痛,病程長。檢查可以發現一側或雙側乳腺有瀰漫性增生,可局限於乳腺的一部分,也可以分散於整個乳腺。腫塊呈顆粒狀、結節狀或片狀,大小不一,韌而不硬,可移動,有觸痛,與周圍組織分界不清,腋窩淋巴結不大。少數病人可有乳頭溢液

分類

絕經前女性所患的腫塊大部分是乳腺囊性增生和纖維腺瘤,多因激素波動而形成。囊性增生內充滿了液體,所以摸上去較軟,並可在皮下滑動;纖維腺瘤是由結締組織增生引起的,與周圍組織邊界清楚,可以自由活動,質地硬但不像石頭那樣堅硬。乳頭大導管乳頭狀瘤以乳頭溢液(血性)為主要特徵,腫塊一般較小且軟,癌症的腫塊則質地堅如石,與周圍粘連不能活動。乳房中其餘的塊狀也許僅僅是一些誇張的乳核,但與周圍組織明顯不同。醫生常常會說是“乳腺纖維腺改變”。
一旦發現乳房出現新生包塊,應及時就診。一般醫生會採用彩色超音波或鉬靶等技術診斷。

手術過程

將手術切口線設計在腋窩皺襞線內長約2-3mm畫出需要切除副乳的範圍在副乳內注射局麻膨脹液使皮膚腫脹用單側孔吸管連線負壓儀在—0.9kpa壓力下刮吸除副乳組織使標記範圍平整切口不需縫合術後加壓包紮固定,如果患者副乳存在較明顯的乳頭乳暈時,患者要求將之切除術後兩周內穿緊身彈力上衣塑形。

防治原則

尚無確切有效的防治方法。主要是對症治療。套用雄激素治療可減輕疼痛,但不宜常規使用,以免進一步擾亂病人體內激素間的平衡。5%碘化鉀口服能緩減疼痛,輔助用藥常用維生素E、谷維素。選擇合適胸罩托起乳房有助治療。活組織快速病理檢查,能確定病變性質。乳腺乾板攝影或紅外線攝影等技術也能幫助臨床確診,制定治療方案。如病人有乳癌家族史或切片發現上皮細菌增生活躍,則應施行單側乳房切除術為妥。

區別

在臨床上,良、惡變的症狀,形態、大小、密度、邊界等方面不易辨別。但可藉助紅外線,x線鉬靶片提供的診斷依據,從而做出正確的診斷。
首先從形態上看:良變多規則,呈圓形、橢圓形、片塊狀、結節狀、條索狀等,邊界都較清晰,多數為雙側,多個腫塊;惡變,多呈不規則的塊狀,邊界模糊不清,腫塊表面多有凹凸不平,多數以單側一個腫塊多見。
從質地上看:良變質韌,多數隨來潮前變硬;惡變,質硬如石,與無關。
從活動度上看:良變活動度都較大,與其它組織無粘連,如纖維腺瘤,增生病等,惡變常與粘連,活動度較差。
從皮膚表面,乳頭方面分析:良變多數皮膚無改變,乳頭無內陷(先天性乳頭內陷除外),少數患者乳頭上有分泌物,分泌物多呈清水樣、乳汁樣,如囊性增生病,漿細胞樣炎;惡變腫塊,皮膚周圍出現橘皮樣、酒窩狀改變,乳頭內陷(先天性乳頭內陷除外),乳頭分泌物多呈血水樣、淡黃色、血清樣溢液等。
從生長速度上看:良變生長緩慢,病程有一年到數年的變化,惡變生長迅速,數月即可能生長如拳頭大小。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