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漢字)

也(漢字)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也,yě,字形本義:牝門、女陰;性、出入;生、所生、所出。伸意:屬、部分、子集;亦。也,《說文》『女陰也。象形。』。

「A,B也。」⇔「A,B之屬。」⇔A,B之子集⇔A⊆B,是嚴格邏輯表達。

也,多在句尾,兼有斷句止文之用:古有訓作語助、語詞;字典訓為「助詞」表示判斷、肯定、疑問等語氣。

白話「也」用作副詞,指同屬一種情況。

也的總筆畫數為三筆,結構為獨體字。

基本介紹

  • 中文名
  • 外文名:Also
  • 拼音:yě
  • 部首:乙
  • 部外筆畫:2
  • 總筆畫數:3
  • 注音:ㄧㄝˇ
  • 結構:單一結構
  • 五筆86:BNHN
  • 倉頡:P
  • 五筆98:BN
  • Unicode:CJK 統一漢字 U+4E5F
  • 筆畫順序:橫折鉤、豎、豎彎鉤。
  • 筆順編碼:525
  • 造字法:指事
  • 詞性副詞、語氣詞
  • 四角號碼:4471-2
基本含義,字形本義:門有出入。,伸意一:屬。,伸意二:部分。,伸意三:亦。,例句詳解,演變過程,字形比較,方言集匯,語助用法詳釋,古籍訓釋,相關名言,

基本含義

字形本義:門有出入。

也
看形會意:牝門、女陰;性、出入;生、所生、所出。右圖各字所同,若有一尾,含義「出」、「所生」;此為「也」字之重。
古訓:
也,《說文》『女陰也。象形。』。
註:《說文》多以關鍵之一意訓字,伸義皆由此而來。所訓之意未必字形之意。下圖甲骨文有三,僅左三女陰之意明顯。
前三者,甲骨文;右一篆文;其餘金文。前三者,甲骨文;右一篆文;其餘金文。
也,《說文解字注》『此篆女陰是本義。』
註:此篆,上圖首字。是本義⇔屬於本義;不排除本義有他義。強調女陰,可明確所出為同類。
也,《正韻》養里切,同迤。

伸意一:屬。

A之所生屬於A。以此,A也⇔A之屬。邏輯含義是子集。
「A,B也。」⇔A,B之所生、之屬。⇔A是/屬於/包含於B⇔A⊆B。此句構是嚴格邏輯表達。三生萬物。⇔萬物,三(維)也。⇔萬物屬於/是三維。
鄭註:文言「也」實為名用,含義「也」前名或謂之屬。也字過多,文章不美,故常省之;以此有背離本義之副詞嘆詞虛詞之說。|「鄭注」「鄭釋」「鄭訓」,多別於字典,不可應試之用。

伸意二:部分。

此處指個體之部分,出於A,不離本義。邏輯含義亦是子集,只是將某元素,當作全集看待。此用,鄭某目前僅見於「也者」;「A,B也。」「A,B也者。」,可含義不同。

伸意三:亦。

道,可道也,可不道。白活:道可道也可不道。於是有「也」之白話副詞用法。表示不至一種情況。
「B也,A,B。」⇔B之屬有A、B。⇔B包含A、B。例: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選賢與能,講信修睦。
此句構亦可引申出白話「也」之含義。仿此構曰「今也,無月,無風,無雨,無晴。」,不及白話:今夜無月,也無風雨也無晴。
白話「也」通「亦」,古多見於詩歌小說;「也」字前置,「屬」義謂用,指同屬一種情況;字典訓作副詞。兼有斷句止文之用
古無標點,「也」多在句尾,除「屬」義外,兼有斷句止文之用。古訓作語助、語詞。字典訓作助詞。
鄭註:僅訓作或用作無義、強調、感慨、疑問...,誤解漢字「也」。「鄭注」「鄭釋」「鄭訓」,多別於字典,不可應試之用。

例句詳解

一、〈名〉屬,所包含。於句尾。
兼有斷句之用。酌情譯作「之屬」、「之部分」、「」。謂詞+「也」,「也」可省。
古例:
★《孟子·告子上》『食色,性也。』
譯:食色乃性之屬。⇔食色屬於/是性。
★《穀梁傳.僖公二十二年》『言之所以為言者,信也。言而不信,何以為言?』
註:所以,所憑。者,逗號之用。
★《孟子二章》『故天將降大任於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
註:首句以「也」突出「大任」,提示之後所言與此相關。
徐珂馮婉貞勝英人於謝莊》『旋見一白酋,督印度卒約百人,英將也,馳而前。』
譯:不久見一白人頭領,帥印度兵約百人,是英軍之將,賓士而前。
鄭註:《新華字典》以此為例,訓「也」為語氣,不妥。此言無感慨、讚揚、恐懼、驚訝......。
★《史記》『若為傭耕,何富貴也?』
鄭註:也,譯作「」,疑問來自「何」。《漢典》訓「也」猶「呢、嗎」,有誤。特殊疑問句,不可以「嗎」結尾。
★《莊子》『然則鄉之所謂知者,不乃為大盜積者也?
譯:故眾人所謂知者不就是為大盜積財者?⇔...,,,即是替大盜積財者。
鄭註:有也無也,皆為反問。問不再「也」。
例句
《辭海》『孰可忍,孰不可忍也?』
鄭註:《辭海》訓「也」為疑問有誤。無「也」,含義不變。
二、〈名〉屬。於句中,表示包含「也」後。
此用,前置主題,便於突出,且不再重複。兼有逗號之用。酌情譯作「有」、「含」、「」。
古例:
★《禮記》『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選賢與能,講信修睦。......』
註:也,譯作「含」「有」。「大道之行」,文之主題也,前置而後省。
★《論語·子罕》『其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鮮矣。』
譯:其為人有孝悌,則(其為人)鮮有犯上。
鄭註:其,代詞,未必代人;用法同「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酌情譯作什麼樣的」、A」,」。
清· 袁枚《黃生借書說》『知幸與不幸,則其讀書也,必專。』
譯:知幸與不幸,則(此人)讀書必(有)專注。
鄭註:含義是「專」必為其閱讀特性之一。讀書,名用。
★《墨子·大取》『聖人也,為天下也。』
譯一:部分聖人為wéi天下。|隱義:部分聖人,無為也,為天之道。
鄭註:A,為天下也⇔A≗為天下者也。⇔A≗部分為天下者⇔A,為天下。此為」於謂後可省之證。文言若等式。斷句處(指逗號),若隱藏同一符號,前後可置換。
譯二:聖人也為天下。|隱義:聖人之部分或部分時間,無為。
鄭註:「A,B。」,白話「AB。」之依據。部分是B⇔也B。
譯三:聖人者,為wèi天下也。
鄭註:此非直譯。言聖人無論有為無為,為天上天下,皆為wèi天下。
例句:
言也,直言,必信,人之所以也,人之形象。
三、〈名〉部分(指成分)。
古例:
★《閒情偶寄》『是芙蕖也者,無一時一刻不適耳目之觀,無一物一絲不備家常之用者也。』
高中語文譯第一冊譯:這樣看來,芙蕖這樣東西,......。
鄭註:是⇔屬於,同「是男人的跟我上之意」。課本『是,如此。』有誤。
鄭譯:芙蕖之任何,無時不適耳目之觀,無物不宜尋常之用。|起筆⇔屬於芙蕖之部分者。
鄭註:此例,作為「也」「也者」非助詞之證,至關重要。「一物一絲」說明前言指芙蕖之部分,如花葉等。「A也者」之「A也」⇔A之部分。兩個意思,一個至全部A、A之成分,皆出自A,不遠「也」之本義。
例句:
★植物也者,可指根、莖、葉、花、果、種等,可指草本、木本植物等。
鄭註:以上六者,植物六大器官。A指個體時,A也者,指A之局部。後者是用法一也者。
四、「是、也」合用,表示正是、屬於此。
拆「是」曰正,「是」之本義;白話用作「屬於」,文言曰是,即為正是、可表示前後有相等或同一。
古例:
★《前漢·食貨志》『五家為鄰,五鄰為里,四里為族,五族為黨,五黨為州,五州為鄕,是萬二千五百戸也。』
註:是萬二千五百戸也。⇔萬二千五百戸是也。⇔正是萬二千五百戸。
★《說文解字注》『凡說文字不得其理者,害必及於天下,趙高、王安石是也。』
註:含義一,不是別人,正是他倆。含義二,他倆屬於此。此訓,使此言不有漏洞。
五、〈副〉亦,表示同樣屬於某種情況 。
古例:
★蘇軾《定風波·莫聽穿林打葉聲》『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
例句:
米字格中的“也”字米字格中的“也”字
★我高興,你也高興。她會打籃球,也會打網球。
〈副〉省略用法,表示還有其他與此相同。
例句:
★即使失敗十次,他也不灰心。|言外之意,失敗一至九次,也不灰心。
★今天人也不少。|言外之意,之前人也多。
★雖然這樣,我也只好如此。|言外之意,不這樣我亦如此。
鄭註:語氣出自「只好」,含義並非委婉。《新華字典》《漢典》訓此例表示委婉,有誤。
連老人也幹活。|有省前言:青年幹活,壯年幹活。
鄭註:《新華字典》《漢典》訓「也」作「也須」,有誤。水很淺,連小孩也下水玩。
★一個也不賣。
鄭註:一個也不賣⇔不賣。一個不賣,有嫌買的少之意。
表示選擇,還是
★《水滸傳》『你見我府里那個門子,卻是多少年紀?或是黑瘦也白淨肥胖?』
鄭註:也,無義。此例不合當今白話。」可作還是」,語言將增添歧義。此例釋出自《漢典》,建議刪。「或是黑瘦也?白淨肥胖?」,或是能通。
門。

演變過程

也(漢字)

字形比較

也(漢字)
常見字型比較

方言集匯

粵語:jaa5
◎ 客家話:[沙頭角腔] jā [客語拼音字彙] yā [海陸豐腔] rā rǎ rà [台灣四縣腔] jā jǎ jà [梅州腔] jā [東莞腔] jā [客英字典] jā jǎ [陸豐腔] jā jà [寶安腔] jā [滬語]jā
潮州話:jiǎ

語助用法詳釋

也:也字的發展過程,在語氣上、運用上,都是有變化的。它的語氣,強烈且果斷,用在句尾,當做肯定語氣詞,主要用於陳述句中,比其他同類詞意義更加明顯。《史記·孫子傳》:“願勿斬也。”《史記·淮陰侯列傳》:“用與不用,聽與不聽也。”《論語·子罕》:“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語氣強烈,都表示肯定之義。
由於也字讀音和邪耶同,有時把它當作疑問語氣詞的乎、耶(邪)用。《國語·周語下》:“敢問天道乎,抑人故也?”此句“乎”與“也”互文通用。《莊子》:“然則之所謂知者,不乃為大盜積者也。”(鄭註:不乃=不就是。「不就是張三?」問號與否,皆是反問,含義取其非:是張三。)。晏子》:“景公曰:此君子之服也?小人之服也?”(鄭註:若同「是你是我」,疑問不來自「也」)。晉書·魏舒傳》:“主人妻夜產,俄而聞車馬之聲,相問曰:‘男也?女也?’”《魏書·崔浩傳》:“……先攻城也?先略地也?”《魏書·劉芳傳》:“(王)肅曰:‘此非劉石經耶?’”故郭忠恕《佩+集序》有邪也弗殊之說,《顏氏家訓》曰:“邪者未定之辭……北人即呼為也字。”(《唐韻》正卷九“也”字條)可見古音邪、也為異字同音通用。
這裡也、耶(邪)雖同作疑問語氣詞用,但並不意味著它們就是同義詞。“耶”的本義屬疑問語氣詞,而“也”的本義則屬肯定語氣詞。所以,也字不能隨便當耶字用,只有在句中豈、焉、安、何等字為之先,它才能當作耶字用,如“何為者耶”,可以作“何為者也”,而“是耶”、“非耶”不能作“是也”、“非也”。也字具有疑問語氣之義,是有條件的,即它須受句中前置詞的影響。例如上例中《晉書·魏舒傳》“……相問曰:‘男也?女也”’一句,也字受句中前置詞的影響,才成為疑問語氣詞,它一般用於選擇問句中。
中國古書無標點符號,虛詞往往具備標句語的性質,並受句文中的影響,表示其詞性。所以,也字在這裡成為疑問語氣詞,而在別處,則成為其他詞性,其用法靈活廣泛。也字讀音如上說為羊者切,又讀邪音,也讀兮音。但上古時為悲音。(清陳僅《捫燭脞存》卷七)和移音《唐韻正》卷二“馳”字)音讀如此多,義隨音轉,它是最突出的虛詞,虛詞依聲注義,也字自然有肯定與疑問正反兩用的變化。也字亦有兮、哉之義。《詩經·挪風·君子偕老》:“邦之媛也!”《鄭風·羔裘》作:“邦之彥兮!”又《詩經》的《國風·曹風·鳲鳩》:“其儀一兮,心如結兮。”而《淮南子·詮言》引《詩經》作:“其儀一也,心如結也。”說明也、兮同義通用。《論衡·刺孟》:“今以燕伐燕,何為勸之也。”《韓非子·解老》:“吾奚以知天下之然也?”兩個也字,前“也”,《孟子·公孫丑》作“哉”。後“也”,《老子》作“哉”。可知也字亦有疑問語氣詞“哉”字義。這是由於句中也字前面有何、奚等疑問詞搭配,從而形成它的變性。上句中如將“何”字換成“不”字,即“今以燕伐燕,不為勸之也”,則也字仍作它的本義肯定語氣詞解,而與疑問詞哉字義不同。
另外,也字也可用於感嘆句中作感嘆詞。例如《史紀·叔孫通傳》:“高帝曰:‘吾乃今日知為皇帝之貴也。”’此也字即作感嘆詞用。也字到了唐、宋時,使用最為活躍。它的語氣,不似以前那樣強烈肯定,而變為舒緩平落。清張文炳說:“凡文勢平平落下,高不太揚,低殺太煞者,用之(也)。”《虛字注釋》唐、宋古文中,用也字特別巧妙,例如歐陽修的《醉翁亭記》和蘇東坡的《酒經》,都以用也字為絕句,前者一篇短文用21個,後者用16個。歐陽修曾說:“平生為此文最得意……吾不能為退之畫記,退之又不能為吾醉翁亭記。”而東坡《酒經》:“每一也字,上必押韻,暗寓於賦,而讀之者不覺其激昂淵妙,殊非世間筆墨所能形容。今盡載於此,以示後生輩,其詞雲廠…·此餅之良者也……此面之精者也……尚有五升之贏也……足以散解而勻停也……以吾酒之萌也……故吾酒三十日而成也。”元代陳秀民稱“此文如太牢八珍,咀嚼不嫌於致力,則真味愈雋永”(以上均見元末明初人陳秀民著《東坡文談錄》)。讀者看過《醉翁亭記》和《酒經》,對於古文用也字之妙,自必更有一番體會。也字依聲注義,有如之、而、亦、者、矣、焉、耳等字的義,以及承上啟下的作用,列表如下……(下略)。

古籍訓釋

說文解字
女陰也。象形。(下圖),秦刻石也字。羊者切 文二 重一
說文解字注(也), 女侌也。此篆女陰是本義。叚借為語詞。本無可疑者。而淺人妄疑之。許在當時必有所受之。不容以少見多怪之心測之也。從乁。象形。乁亦聲。按小徐有乁聲二字。無從乁二字。依例則當雲從乁。故又補三字。從乁者、流也。乁亦聲。故其字在十六十七部之閒也。余者切。玉篇余爾切。
(上圖),秦刻石也字。秦始皇本紀。二世元年。皇帝曰。金石刻盡始皇帝所為也。今襲號而金石刻辭不稱始皇帝。其於久遠也、如後嗣為之者。不稱成功盛德。顏氏家訓載開皇二年長安掘得秦鐵稱權。有鐫銘。與史記合。其於久遠也、也字正作?。俗本譌作世。薛尙功歴代鐘鼎款識載秦權一、秦斤一。文與家訓大同。而權作?、斤作殹。又知也殹通用。鄭樵謂秦以殹為也之證也。殹葢與兮同。兮也古通。故毛詩兮也二字、他書所稱或互易。石。汧殹沔沔。汧殹卽汧兮。
康熙字典
【子集上】【乙字部】也 ·康熙筆畫:3 ·部外筆畫:2
〔古文〕𠃟《唐韻》羊者切《集韻》《正韻》以者切,𠀤音野。語已辭。《說文徐注》語之餘也。凡言也,則氣出口下而盡。《玉篇》所以窮上成文也。《廣韻》語助之終。柳宗元曰:決辭也。
發語辭。《岑參詩》也知鄕信曰應疎。
姓。明也伯先。
《劉攽曰》詞人多以也字作夜音讀。《杜甫詩》靑袍也自公,是也。
《正韻》養里切,同迤。
《六書正譌》古文匜字。注詳匚部三畫。

相關名言

放棄時間的人,時間放棄他。——莎士比亞
我們知道個人是微弱的,但是我們知道整體就是力量。——馬克思
保護民族語言,有利於人類文明的傳承和發展,有利於民族團結、社會安定。——周海中
在許多問題上我的說法跟前人大不相同,但是我的知識得歸功於他們,得歸功於那些最先為這門學說開闢道路的人。——哥白尼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